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说威廉透纳——五四青年节的美术馆之行 -- 张声语

共:💬108 🌺1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透纳画展

凑巧我也去了美术馆看透纳画展。

第一次接触透纳的画,是小学时的作业本。本子的封面印了一张战舰的画。那个时代的课程安排,不太考虑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上课开小差于是成为习惯。枪炮等等,是小男孩们天生的爱好。看到作业本的封面上有军舰,当然是临摹的极好素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1. 战舰归来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Turner%2C_J._M._W._-_The_Fighting_T%C3%A9m%C3%A9raire_tugged_to_her_last_Berth_to_be_broken.jpg

但是透纳这幅画,却不太容易临摹,舰首和舰身如何衔接在一起,超出了小学生的想像范围。容易临摹的,大多是以形体见长的画作。像透纳这样,不以形体见长,甚至有意弱化形体,而追求光影空气和动感三元素的作品,让小学生们觉得非常诧异。

上了中学才听说绘画不一定要追求形体的塑造,色彩,光线,空气等等,围绕的主题是烘托气氛,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营造意境。意境有了,形体也好,色彩也好,通通不重要。甚至于太写实了,反而觉得拘谨。所以,我倒是觉得透纳晚年的画作,由于摆脱了对观众的迎合,转而自由发挥自己的意志,终于突破了传统技法的羁绊,找到了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成就一番新的意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2. 古堡日出。

Courtesy http://ukinchina.fco.gov.uk/resources/en/jpg/13184982/turner-pic3

拿一幅他早期的作品来比较,早期的作品更写实,但是整个画面的意境,尤其是灵动的水雾,和醉眼惺忪的阳光,个人认为,晚年的作品“古堡日出”远胜早期作品“海上渔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3. 海上渔夫。

Courtesy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424/0013729e47130b5b6ac617.jpg

家园 摊手,我不是他。。。。没人上课,俺自学成才

N年前我是个败家狂人。

家园 什么叫FB?

没太懂。。。什么时候给你看看我的粉色小发夹。。。我在一家小店淘到的。我喜欢着呢~~

家园 MM表打我,我昨天在外婆家酒足饭饱之后,有点眼昏

欢迎MM前来交流FB心得和故事

家园 呃,你确定要把这楼歪成FB楼?

别的不敢说,歪楼的功力我是相当强滴!

家园 MM你大胆地歪啊,不要有顾虑
家园 啥时候拉三妞出去FB

知会我一声,我给她提着她可爱的小海星,哈哈。

腐败第一炮从哪开始呢,吃还是玩,闲下来开个京城腐败帖推荐比较好,哈阿哈。

让三妞配照片!比如找馆子之类的,哈哈她肯定喜欢。Oh, Yeah!

家园 恩,艺术这种东西本来也是见仁见智,

更不用提透纳此人本身即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他在后期主要偏向于印象派的画风了,或者说,他本来就是开印象派一代先河的大师。

我倒也不是排斥他的后期作品中运用的手法,只是因我自身的关系,对于印象派的画作的态度颇似看实验水墨画(当然前者的风格技巧要成熟完美很多),有时候会需要一定的,恩,一定的时间来沉淀。以前看蒙克的画就是这样,刚开始只是觉得有趣,后来才慢慢听到有画家从内心中发出的喊声。

而且我一直都觉得,虽然对于景或人绝对写实的模仿和再现并非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但脱离了大众的审美观并陷入了自己的审美程式,这实在是一条凶险至极的道路。透纳后期的作品的描述方式就很自我,而且由于年岁日增,他的活动范围和眼界也不再像青年时代那么宽广,他也不再去寻找新的活生生的模型,只是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技巧,来继续特意凹显他头脑中的某些主体特征。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所谓衰退的征兆。只是由于透纳本身的才能的确惊人,才居然又走出了一番如《诺勒姆城堡的日出》这样惊异的天地。但是在最后一个展厅的几幅和宗教有关的画作就并不如《诺勒姆城堡的日出》那样吸引我,只是觉得像是宗教背景版的前期作品。

家园 好呀好呀~~~

海星,我喜欢死啦~~~

我的海星发饰有蓝色、粉色、绿色、粉白色……嘿嘿。。。。好多呢

我就喜欢吃了,咱仨可以把京城翻个底朝天找美食~~

家园 儿童节快乐!!!!

明天过节哦……

我可休息!!!

过节去~~~~

家园 明天过节快乐哦~~~

我休息,过节去啦~~~

家园 具象与印象,界限在哪里?

而且我一直都觉得,虽然对于景或人绝对写实的模仿和再现并非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但脱离了大众的审美观并陷入了自己的审美程式,这实在是一条凶险至极的道路。

非常同意,前文我说到,过份强调具象,有时候反而觉得拘谨,不利于营造意境。尤其是像阳光,空气和动感,这些属于心理感受的范畴,很难用形体来塑造。譬如同样是风景,把注重形体的Constable (figure 1),与开始关注空气的感觉的Corot (figure 2),与注重光线的透纳 (figure 3),以及早期的印象派的笔法 (figure 4)与后期印象派的笔法(figure 5),直到后来的抽象主义(figure 6),可以看到相当明显的笔法技巧的传承与突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1. John Constable, 1802.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3/Constable_DeadhamVale.jpg

Constable的作品,精致但是过份注重具象,缺少灵动的感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2. Camille Corot,1867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0/Corot.villedavray.750pix.jpg

Corot的作品,优雅同时带着怀旧的惆怅,而这种惆怅的氛围,离开了笔法的革新,离开了对空气的摹画,是无法想像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3. J.W. Turner, 1815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2/Chichester_canal_jmw_turner.jpeg

再看看Turner的作品,虽然作品产生的年代早于Corot,但是在技法上,远比Corot更具有革命性。所以,有评论认为,Turner超越了时代,我认为这种评论不夸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4. Claude Monet, 1872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c/Claude_Monet%2C_Impression%2C_soleil_levant%2C_1872.jpg

这是印象派的发轫之作,Monet的日出印象,作于1872年。不难看出,Monet的笔法,深受Turner的影响。而这种笔法,对于阳光,空气(尤其是带着雾气的湿润的空气),以及动感的刻划,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特别是与传统的笔法横向比较时,表现力的差别尤其明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5. Van Gogh,1887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2/Van_Gogh_-_Patch_of_grass.jpg

比较后期印象派的作品与早期印象派的作品,形体进一步被弱化,而更强化的是色彩与笔触。看这幅Van Gogh的草地,很难看清楚每一根草每一朵花的形体,但是整个草地与花朵的印象充实而洋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6. Jackson Pollock, 1950

Courtesy http://2modern.blogs.com/photos/uncategorized/jackson_pollock_1.jpg

现代画家进一步发展了印象派的做法,在Pollock这幅名为“第31号作品”的画作中,我们不再明白画家究竟在画什么景物。有人说,这是在表现晚秋,植物盛极而衰,枝叶枯黄的感觉。但是解释成其它景色也未尝不可。其实重要的并不是表现哪一种景色,作品在被画家眼里,不过是向观众传递画家对世界的思考与感受的一种媒介。

问题是,当画家否定所有对于形体的诉求,否定美术之所以被称为美术的所有的传统,他们面临的危险是,观众对于这些新锐的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也很可能采取对等的否定的态度。

家园 体重!!!体重!!!

我还在恢复正常中,前两个月吃的太猛呢。要控制,不能猛吃,否则就成三头小猪呢

家园 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啊!

看这楼歪的……

家园 听邓兄一席话,

我心里的脉络也清晰了不少。

柯罗一直都是我深深崇敬的画家,看柯罗的画,那种光影,空气,和树叶的微微晃动感,确实都让人觉得是充满诗意的静谧。

关于透纳对时代的超越,窃以为,这是由他本身极其富有诗人气质和极其善于学习所带来的。他在模仿大师级画作和借用一些他人手法的同时,也一直在对自己作品中的主次关系进行修正,琢磨,和运用,在这种层次关系的研究中,为了把自身的敏锐所感知的表达出来,就把所关注的东西放大照明,渐渐地演化出了自己独特的,超绝的气质和相应的手法。

具象与印象的界限,或者对于审美主体而言,是因人而异的。“象”,本来是一个直观的生理感应,是对事物表象的感知,而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诗歌,都是由诸象所组合而成。那么,一个长于表达美感的作者,必定是一个能够脱离对各象纯粹的理性模仿,尽自己所能表现主要特征以及主次各层面关系的人。而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看一幅作品,首先要感知的是一个相符合的总体,从总体中再去体会领悟浑然融合于作品中的作者的内心,借用佛家说法即是,“象非真象”,而是一种意境与印象的折射。虽说折射出的并不一定完全被我们领悟,但我们对其“领悟“的这种能力就是具象与印象的转换点。

所以波洛克这幅画,到底表现的是什么景色并不重要,我们尽可以放任自己的想象力去寻找到一个相符合的总体,再慢慢感受作者于其中包含的信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