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 任爱杰
诸侯有唇亡齿寒的感觉,他们甚至还不是楚怀王的臣子,如果项羽对刘邦太狠,谁知道他们异日会不会有同样下场。
但对项羽这样的攻击力110的猛人就是如虎添翼了,机动性好,部队运动迅速,当己方势力强大是不是个坏的选择。
项羽的失败,还是在于没能发现和保留人才。除了他之外,能对抗刘邦及其手下诸将的方面军大将很少,即使有也不能为他所用,比如英布。
特别是在天下大乱,难以搞到粮食的情况下,项羽四面开战,攻下的地盘守不住也消化不了,离开后就又叛乱,白白消耗他的精锐主力,等到主力疲劳饥饿减员到一定程度战斗力肯定要下降的。同样在四战之地立住脚的曹操和朱温都不同程度注意了这个问题。
不该他当皇帝,杀了谁也没用。
像刘邓、陈毅这样的,用上一两个,他自己就可以腾出手来了。
韩信被他放走,英布被他逼反,曹无咎这样的废柴当大将,霸王也很无奈。
韩信被他放走,英布被他逼反,曹无咎这样的废柴当大将,霸王也很无奈。
项羽用人十分看重姓项的自家人,但并不是任人唯亲,他还看重另一类人,秦的降将,如章邯、曹咎、郑昌等。
近的近死,远的远死,两个极端。
对其他人,大概就是韩信说的“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r
我觉得,项羽倒不是妇人之仁,只是对其他人不放心。
在当时,将领独立领兵作战时,拿下地盘后,自立为王的风气很盛,如武臣之于陈胜、韩广之于武臣。
刘邦给韩信配备了全套的刘家班,还是没法阻止韩信自立为王。
一旦他们自立为王,原来的领导就很难再指挥动他们了。武臣不听陈胜的,发生在项羽之前;英布不配合自己,是项羽的亲身经历;后来,韩信也跟刘邦讲价钱。
自家人不会自立为王,秦降将底子黑,要仰仗项氏,所以项羽不担心他们。可惜,这些人没一个高水平的(章邯算是例外,但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高水平的不敢用,敢用的又没水平,霸王也难啊。
另外,从项梁开始,英布跟项氏的关系,就是相对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点,项羽似乎没有意识到,反而把英布当成了下级。
刘邦给英布的定位就比较准确,有巴掌有甜枣,把英布弄得服服贴贴。
在权术上,霸王的确是嫩了点儿。
就是个人不可能总是对抗大趋势.
孙文曰: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应该是个叫“龙且”的流氓?
项羽对各个地方实力派的逐个剪除正帮了刘邦的一个大忙,否则,刘邦形式和实质上的统一不会那么完全和顺利。
项羽跑去解决彭越的时候,对留守大司马曹咎只有两点要求:一是坚守不战,二是等他十五天,这两个任务不算难。结果后者被激怒出动,败得一塌糊涂,项羽被迫回兵后,汉军又重新躲回壁垒里不出动,项羽还是得两线作战。
刘邦手下倒有个倒霉蛋曹无伤。
他原来是想恢复六国的,但是投奔到刘邦那里以后,就坚决反对分封(封韩信只是承认既成事实)。这就是与时俱进了。
而项羽的政治路线是朝后看的。一下分封十八个王,居然是秦始皇歼灭诸侯数量的三倍。
刘邦是一个老百姓,还是有点无赖色彩的老百姓;项羽是贵族,是有贵族精神的贵族。
老百姓很实际,谁给他们平安稳定的生活,他们就支持谁,七国的老百姓都一样。司马迁就说过,秦刚刚统一时,老百姓是真心支持的,原因很简单,几百年的战乱停止了,有希望过太平日子了。
六国的贵族则是充满仇恨的,因为他们成了失败者。原来的富贵尊荣被剥夺了,他们要恢复原来的地位。
所以,当秦的严酷统治打破了老百姓的希望之后,贵族和老百姓就在反秦的事情上达成了一致。不过,这里面还是有微妙区别的:陈胜吴广起事,用来号召大家的宣传里面,就说二世篡位,并伪称扶苏未死,如果老百姓真的那么痛恨秦国,那这是根本说不通的。说到底,老百姓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至于皇帝是否是秦人,并不重要。而六国贵族起事,无一不以恢复六国为号召。
刘邦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应该说生活也不富裕——因为吕后当时都要带着两个孩子在地里干活。这种生活的经历让他没有什么“故国情节”,他知道老百姓需要的是安定。
项羽则是贵族,不需要为生活担忧——他从小就有条件读书、学武、学兵法。他继承了故国情节,梦想恢复以往的光荣。
他们的政治选择,可以从他们的生活道路中得到很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