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 任爱杰

共:💬114 🌺49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郡和县确实在战国已经出现,秦汉时广泛存在。至于

分封,这个还要看封王的权利和封地有多大,具体事例具体分析才行。不能一看到大量封王就说不实行郡县制。

家园 说得非常好

楼上那位朋友的辩驳,很多地方觉得非常牵强,比如用后面历史阶段中逐渐浮现出来的历史规律,来证明这个规律在更早的历史阶段就已经呈现出其历史必然性来了。这个...

再一个很大的问题,正如朱兄这里指出的,就是某个东西虽然有好处,但在初始阶段能看到这个好处的人总是少数甚至极少数。霉果这里有个理论叫Diffusion of Innovation (新生事物的扩散?),无数牛人写了N多牛书来论述这个东西,正是因为新兴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东西,其被接受的过程很多时候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通行的打字键盘,其字母安排是刻意为降低击键速度而设计的(因为最初的键打出后归位太慢,经常出现粘连),后来由于技术发展,字键可以迅速归位了,这个时候出现了好几种新型键盘,字母的排列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同时也可以缩短掌握打字技能的时间,但最终这些具有明显操作优势的新生事物都死翘翘了!而且类似现象从来就没断绝过。所以拿郡县制具有巨大潜在制度性优势来证明项羽那个时代的人已经普遍接受郡县制,这个是说不通的。

家园 有这感觉

动不动就将人“烹之”的项羽,竟然是个重情重义的英雄,实在是令人错愕。

李广也是。屈原也有点类似。

家园 归根结底,主流是与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点是我的误解,抱歉

第二点,有关先秦郡县,您说

我们所说的郡县制在战国(秦之外)并没有,只是出现了郡和县而已,封建仍然是主流。

也许我读书不多,所见书通常认为,至战国末年,郡县已经成为主流。比如,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2卷“战国时期,经过法家人物的改革变法,在各国都建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了诸如封建官僚制、将相分职制、普遍征兵制、郡县制、征收钱谷的赋税制以及人事管理方面的考核、俸初等制度。这些制度,为后代各王朝所承袭,在我国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第609页)

当时各国的行政管理的需求来看,七国之间相互征伐,郡县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比如征兵,郡县制征兵才能真正保证一个国家有常备军;赋税也是如此,只有通过郡县的征税,才能保证国君运转各种机构;人事制度也是如此,虽然还有所谓孟尝等四大君子,但多数已经是通过政权的统一人事安排到郡县了。

第三,李斯排众议,这里的“众”只是当是廷议上的“众”,岂可以理解成为整个社会的偏好。望文生义是很容易的,是我们是否可以因为“坑儒”而理解成为大部分儒生都被杀死了……。显然,用廷议之上的“众”只能说是抽样的不准确。就像是,我们拿论坛上的意见当作整个社会的偏好,或者说“人民群众的选择”。说到底,一种制度的推行成功与否,从长期来看,主流的看法与趋势必然是一致的。

第四,用贾谊的事例来说明分封是一个非常不恰当的说法。贾谊论此事为毛主席最为赞赏。是因为其中本质就是削藩,就是推行郡县,(因为封国之地不广,而且皇帝又没事找事削去封国)而策略则最妥当,相比较晁错的鲁莽来说,可谓既有道义又有方案。如果您用《治安策》的分封来为您的看法来作注的话,其实大谬。

第五,说得严重点,您对于郡县和封建的差别并未有本质上的把握。您举了很多秦汉之后分封的事例,这些事例事实上都不是真正的分封。事实上,早在战国时期,虽然还有封君制,这些封国就已经不等于实质上的分封,因为战国时的许多封君就不能世袭,其封地开始由国君所派官僚进行行政管理。

至于汉朝的封国,则很快就变成只是一个名义。贾谊作为长沙王傅,是由皇帝所差遣,这样的王,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种荣誉称号罢了。如果将这些也王也都作为分封的证据,就干脆就说,中国过去2000千年一直是以分封了,因为任何一个王朝都这样的王侯。

第六,所论

对当时的精英和民众来说,如果不是秦的大一统,他们哪里能感受之前难以想象的暴政苛政?

我没有看懂此论。大一统(郡县制的外化)与暴政只是一个同时出现,但两者实无必然关联。改革开放前没有互联网,我们是不是说,“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互联网”?

在任何一个时代,总会有向后看的人。举出一些事例来说证明倒退的合理性,是随手可遇的。前文我已经说过,在社会偏好问题上,简单地举一两个事例就以“精英和民众”的名头说事,是不负责的。彻底的负责,是全民调查——那又是不现实的。合理的做法是利益分析,比如像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那样,才能够理解当时的主流与趋势。否则,读书再多,所引事例再丰富,又有何帮助呢?

又比如

对刘项的核心成员来说,没有封地,谁跟你打天下呢?

其实很多人是为爵禄打天下,并非是封地。按你的逻辑,当年秦国征战六国,就不会有人跟从了;后来的革命者全都为了其子孙的世及封地作战吧?!

还有您文中提到司马氏,当时实行半郡县半封建,而八王之乱说明的就封建制的彻底不合时宜。至于引柳宗元《封建论》证当时有封建郡县之争,甚无谓。唐初君臣之间曾有讨论,但很快议息。对于现实政治没有影响。至柳宗元时,当时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就时政问题。有研究者指出,韩愈压根不提及这个问题,当时几乎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柳宗元此文基本上算得上一种历史议论文。以此作为证据,有意义吗?后来明清、民初又有所谓封建郡县制争论,若以此作为人心思封建,恐殊损兄台见地。

家园 真正的郡县制不是说有了郡县就称得上的,秦,隋唐到现在

大大小小的朝代称得上郡县制,因天下分为置郡设县(或更多行政地区),其财权,军权,人事权都收回中央控制,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封了王公贵族,也不是实封,而是虚封,只有食邑(如红楼梦给两府年年入贡的庄子),甚至人都不必去封地。---比如现代的南天王,差不多是虚封的诸侯王。

而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西晋等,都是实封,封地上的诸侯有财权(甚至有的有铸币权),军权和人事权(大部分人事权,国相往往是中央派驻),加上诸侯王更是地大世雄,让朝廷精英不安。

贾生一向就主张分封,但是反对封地太大,诸侯权利太多。比如铸币权,贾生强烈反对给诸侯,主张这是中央国家意志的体现,绝不可以给诸侯。

家园 所论似乎流于臆见

其所论据键盘一案,流传多误,借地更正。

就拿键盘事来说,这就一个最有名的用来证明所谓“路径依赖”的事例,证明所谓优越性有时不一定成功的事例。但是,这是一个不足为凭的事例,当年P. David用DSK键盘证明对QWERTY键盘的优越性来作为事例证明路径依赖,文发在1985年5月的Economic History上。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为大众流行的看法,但是可惜被后来的调查研究所推翻。S. Liebowitz and S. Margoli在《键盘的神话》(The Fable of the Keys)指出,DSK未能采用,是因为QWERTY键盘具有收益递增效应,换句话说,QWERTY键盘更好。1999年,他俩再度撰文,拿此事说明,好的东西必将获胜,而借此证明优越性也会失败的模型的无据。

2009年诺奖得主E. Williamson也提到这个事例,在1995年发表的transaction economics(in Handbook of Economic Soiciology)一书中指出,“在QWERTY键盘案例中,路径依赖对效率只有轻微的影响,这种效应很容易落在可校正的无效率的阈限之下”。也就是说,威廉姆森这里退了一步,姑且承认DSK键盘有一定的效率优势,但称不上决定性,因为这种极其微小的差距是没有决定性影响的。

从威氏此论,我们可以得出看法,一种稍具优势或者优势没有明显意义的制度或者选择,它的失败算不上优越性必然失败的证据。但是遇上封建郡县这样基本结构的问题,还借此说明新生事物也会死掉,似乎根据不足。

家园 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同意你的看法!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欧洲与中国存在着本质差别

彼是多民族,中国存在着一个民族主体(汉),不可相提并列。

说到民族,我以为范文澜所论是正确的,汉民族是在秦汉之际形成。1954年,范文澜在《历史研究》撰文提出这一看法,是为历史学五朵金花之一“汉民族形成”问题之肇始

家园 也不全是对既定事实的承认,项羽黑着呢

在救赵之前,楚怀王的安排是“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才是对既定事实的承认。

后来项羽嘁哩喀喳把战国七雄分成了十多家,又是挖墙脚,又是掺沙子,还给刘邦安排了三秦那么三块绊脚石,政治手腕之娴熟,让人叹为观止,当时他不过才二十七八岁。

家园 刘邦搞得不是和霸王一样吧

中央有很大很大的实力,所以不用从地方王调兵,而霸王正因为英布彭越不愿出兵,才没办法同时打两场战争的,最后被拖垮的。

饶是这样,异姓王也是非刘邦亲征不能下。而且刘邦因为过于勒索地方,差点也被地方王势力贯高、赵午暗杀。

而且刘邦一坐稳天下,就迫不及待的翦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这不正是分封制的失败证明吗?即使是亲族王侯,后来不也打作一团?

家园 其实,分封和郡县一直是并存的

汉唐时代,在农耕地区实行郡县,在非传统农耕地区,如西域,设置都护府,也算是一种分封。

即便在今天,香港、澳门,也有那么一点分封的影子。

家园 项羽的实力也不小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当时整个中原,也就是秦初那三十六个郡的地盘,项羽一家就四分之一左右。

分封的结果不好,那是历史事实证明了的。

但是,项羽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地盘,不分封就暴力消灭他们,当时的项羽能做到吗?可以参考一下近代的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项羽拆分大诸侯,就算是不错了。

后来刘邦也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分封异姓王。不分封,怕是就没有垓下的四面楚歌了。

在控制异姓王方面,刘邦的手腕比项羽高明了不老少,这也是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家园 罗马帝国的主体是希腊人吧

也存在着一个民族主体。至于其他日耳曼、哥特之类,可和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相比,其他的小民族也可和汉朝南方百越相比。

家园 罗马帝国的主体应当是罗马人

希腊人算不上,就连意大利人也算不上(那时还没有意大利这个民族)。

中世纪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普通欧洲人其实是抱有一种世界公民的理想,好象是斯金纳的论述吧,大意中世纪欧洲人民没有民族观念,而是基督教之下的世界公民观,或者说上帝通过教会来统治人民,人民知有宗教而不论国家(国家是分封的,疆域经常变化,就连一个稳定的土地空间都不可得)。

至中世纪末期,当真正的民族国家兴起时,每个民族(即斯大林定义的四个特征意义上的族群)独立意识一强,就将拉丁文(基督教统一世界的形式象征)抛弃了。于是法国有蒙田、德国有马丁·路德,英国有詹姆斯一世的圣经和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绝少有大一统的观念,就连康德,也只论述永久和平,而不及统一国家。

楼主一贴说欧洲人一直在追求大一统,我感觉只是贵族的荣誉或者家庭利益在起作用,与普通百姓无关。这与中国人(汉)主体上对于大一统的心理倾向有着天壤之别。比如,毛泽东青年时也曾主张湖南独立,但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没有社会基础,连他自己本人也很快就抛弃了这个想法。但在欧洲,小国林立实在是太常见了,普通百姓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多

家园 的确应该是罗马人

现代意义的希腊和意大利当时都不存在。

回到你的历史必然性上面。我是觉得,在秦末,当时是不存在大一统的社会基础和普通百姓对大一统的心理倾向。

秦朝首次大一统,苛政遍于天下,普通百姓应该是反感的,而不是欢迎。至于反叛领袖们,他们应该更倾向于得到自己的一块实地,而不是在项羽或刘邦手下称臣。

项羽,似乎他对秦很反感,也不太喜欢秦的统治模式。

在秦末,似乎没有大一统的必然,或说,当时的人们,是不会认为大一统是必然的。

=================

如果将汉和罗马看成两个社会实验,即验证大一统是否有必然性,结果是什么?

=================

中国人口中的天下,也就是他们所能认知的全部世界,和欧洲似乎相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