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说陈部长那个关于两个外资企业的话题 -- 葡萄
中央要的信心就成问题了,政治方向错误啊.
惊喜:所有加你为好友的,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http://www.ccthere.com/alist/2089393
哥本哈根会谈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吧。而核聚变貌似在几十年后也会实现。
利益输送,既有中移动之类公司到香港上市这种白色途径,也有对小批量走私的纵容。
前者,收买或者养肥那帮金领阶层和资本家;后者,让最底层的劳动力有混饭的路子,不至于暴力犯罪。
送过好多花,就没得过宝。
现在的赢家很明显了,就是美国。中国可能能够避免损失,有点小赚,大亏不可能,但是大头还是美国人那里。葡萄又说是‘一个赢家’,还是‘99%的人都猜不到’。那只有欧洲了。但是欧洲的软肋,石油没办法解决。所以我说如果是欧洲,就必须在能源方面取得非常迅速,而且可以较快商业化的解决方案。
其它的‘99%的人都猜不到’的候选者也很多,比如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呵呵。
他们都属于百计那种在地方上干出了明显成绩,老百姓口辈很好,然而又没有大肆宣传自己的那种人.在嘴巴工夫派越来越占优势的今天,应该说他们是非常难得的了.他们的人脉都不差,而且他们现在的位置,中组部部长和上海市委书记,离现在习李的距离并不远,后来居上绝非没有可能.
葡萄的话总是让我摸不清头脑。
外交与实力结合经典之作-“铁血首相”俾斯麦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
“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奥托.冯.俾斯麦
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和明治维新被称为近代史三件大事。德国,1800年之前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到1900年则是土尔其)。马克思曾经不无讽刺的评论道:所谓“神圣罗马帝国”,即不神圣,亦非罗马。这个“神圣罗马帝国”(Ths Hold Roman Empire),一开始就是有名无实的。而历代欧洲强权也都一直标榜所谓“尊重德意志自古以来的自由”,对德意志民族实行分化政策,这一切直到俾斯麦的出现。
勃兰登堡--普鲁士,一个外缘地区的崛起:从条顿骑士团-立沃尼亚骑士团的扩张,对波兰的臣服,到勃兰登堡霍亨索仑家族的兴起。从30年战争,佛里德里西.威廉一世军事立国,到普鲁士王国的建立。从7年战争,佛里德里西.威廉(红胡子的巴巴罗萨)大王的梦想,到在德意志形成“普奥对峙”的局面。从腓特列瓜分波兰,拿破仑战争,到德意志民族的“狂飙突进”运动。工业革命的到来不但唤起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个统一德意志民族的强人也应时代的要求诞生了。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出生在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舍恩豪森庄园(自1562年起的俾斯麦家族的世袭产业)传统的容克基因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使我们可以看到对权利的欲望、强烈的意志与无以伦比的智慧、想象融合为一体的天赋同充满矛盾的性格;就其复杂而言,简单的称为英雄或者魔鬼都会显得黯然失色。在经过充满田园气息的童年,狂野的学生时代(在大学里曾经27次与人决斗)和四处游历的青年时代后,打上家族传统与容克烙印的俾斯麦终于在32岁走向了政治并为德意志奋斗了终生。
普鲁士同盟,法国的莱茵同盟,奥匈帝国的德意志联邦;诸侯林立的德意志大体在拿破仑战争后形成这样的割据状态。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伴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觉醒。法国大革命不但使欧洲进入了新的时代,而且在德国“狂飙突进”的一波波浪潮中也吹响了德国统一的号角。到1860年普鲁士的铁路为11520公里(全德意志19500公里);克虏伯父子在莱茵,哈耳科特在鲁尔,科克里尔兄弟在亚深创建德意志的重工业基础;北德意志关税同盟高奏凯歌,南德意志关税同盟的裹足不前......德意志不但已经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工厂、学校和军队,而且还有了做好了可以准备的一切。所以,无论政治、经济上还是民族意志上,在1860年德意志只是座等候统一待喷发的火山
1862年5月6日,德国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1862年9月13日在法国漫游的俾斯麦收到一封电报“速回,危机在继续”,普鲁士陆军大臣罗恩把他的好朋友推荐给了在危难中的威廉一世。22日,俾斯麦前往巴贝尔斯贝格宫觐见国王。
“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大臣并进行军事改革呢?”
“是的”
“你是否愿意抵抗议会的多数及其决定而实施军事改革方案呢?”
“愿意”
“既然得到了你的支持,那么继续这场斗争就是我的职责”流下激动的眼泪的国王说道:“朕不再想退位了!”
1862年,9月24日,俾斯麦成为普鲁士首相。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 日的下院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首相”的外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我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10月13日,在利用宪法上的“漏洞”,俾斯麦抛开了国会。
俾斯麦在解决了国内矛盾后,外交上的第一轮出击就得到了沙俄的“友谊”在东线杰出了军事上的威胁,这“友谊”在后来的德意志统一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1864年1月16 日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对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签署的“加施泰因温泉协定”,俾斯麦私下里感慨道:“想想吧,到那里去再找一个愿意签定这样条约的外交官呢!”
“普奥两国在德意志无法长远友好的相处,我们抢着把对方嘴边的空气吸走,总有一个必须退让。或者一个让一个被迫退让。...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尽管他是多么的不受欢迎。”---奥托.冯.俾斯麦
“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在1964年,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许诺了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领土报酬的空头支票,而且还让拿破仑三世相信普奥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这样便稳住了法国。
在这个关键时刻,65岁的赫尔穆特.冯.毛奇将军由于出众表现,于1859年9月被委任为陆军参谋总长。这个军事奇才被国王誉为:首相军事上最完美的伙伴和补充。(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以史蒂芬---毛奇计划作为基础的)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1866年6月14日普奥战争爆发。1866年6月24日之前毛奇的天才弥补了意大利人在南线的惨败(可爱的意大利人),并指挥三路大军合围北波西米亚。7月3日,普鲁士军人的顽强作战和神速的运动使普军成功会师于易北河与阿德列尔河交汇的科尼西格莱茨要塞。同日普军25万人对奥军28万人,科尼西格莱茨会战打响了(英法称萨尔瓦多会战:因为主战场在萨尔瓦多村)。(欧洲战争史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是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多的会战,可爱的欧洲人)一个多小时后,俾斯麦在罗斯科斯山上提醒毛奇:在战场东方几公里外有一行类似树木一样的东西在移动。毛奇拿起望远镜观察片刻,然后对国王兴奋的说:“陛下不但赢得了这个战役,而且也赢得了战争”3个小时后,战役结束:奥军死伤24000人,被俘13000人普鲁士获得胜利,史称“七周战争”。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俾斯麦充分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他努力的“向沸腾的葡萄酒中注水”。无论战前和战后,他都是如此孤独。特别是在距离维也纳仅仅6公里的佛罗斯洛夫要塞,首相与国王的说服变成了争吵,俾斯麦甚至威胁要从四楼上跳下去。这时俾斯麦老对手王太子的出面支持(仅有的几次之一)才使危机过去,首相又一次胜利了。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8月23日,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德意志迈出了统一的最重要的一步
普鲁士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下好最后一步棋。
拿破仑三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该统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只有俾斯麦尊重现状,我才能保证和平;如果他把南德意志诸帮拉入北德意志联邦,我们的大炮就会自动发射。”不仅拿破化三世如此,当时法国的另一位大臣梯也尔也哀叹:“奥地利的失败意味着法国400年来遭到的最大灾难。从此,失去一张阻止德国统一的王牌!”
俾斯麦可不愿意采摘“不成熟的果实”
在普奥缔结和约后的几个月内,俾斯麦很快摸清了英国、沙俄和法国的底牌。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上矛盾重重,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以来英国对欧洲大陆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沙俄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记忆和波兰独立上的风险,足以平衡对于普鲁士军事实力而感到的焦躁与不安。至于法国,拿破仑三世对于比利时和卢森堡有着露骨的野心。
普奥战争刚结束,拿破仑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鲁士兑现战前许下的诺言,要求普鲁士同意法国侵占比利时和卢森堡。并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国的领土划分问题。俾斯麦当然不会同意“我决对不会同意放弃,哪怕是一个德意志的村庄”。不过他使了个心眼儿,没有明确予以拒绝,而是坚持要求法国把这事写成备忘录,“我好回去给我们国王商量”。法国大使不知是计,就照办了。俾斯麦拿到备忘录,没有去见皇帝,而是把它送给了同样想称霸欧洲的英、俄,挑起英、俄与法国的矛盾。尤其是英国,拿破仑一世“安特卫普是指向英国胸膛的一支手枪”的那句话又一次刺痛了英国人。于是1867年5月第2周英国召开的伦敦会议里承诺:比利时王国和卢森堡公国永远保持其中立,各大国永远保证其永久独立地位不受侵犯。拿破仑三世被孤立了。
1868年9月西班牙革命,临时政府希望在全欧洲范围内寻找一位君主来替代逃亡的伊莎贝拉2世女王。俾斯麦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刺激法国的好机会。1869年9,西班牙摄政王普里姆元帅派全权代表前往瑞士会见霍亨索仑家族的西格马林亲王提名由他的儿子利奥波得成为西班牙国王。在俾斯麦的鼓励下,犹豫不决的威廉国王于1870年的6月19日接受了提名。7月3日,消息传到巴黎,法国舆论爆炸了。7月9日,法国驻普鲁士大使向德国国王交涉。并要求威廉国王做出保证,永远不允许利奥波得成为西班牙国王。威廉国王虽然不快,但还是在7月13日做出了让步,并委托副官把事情电告了他的首相。电文的内容大意:法国大使提出的无理要求不能接受,我已经予以拒绝;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已经通告了法国大使,由此引出的矛盾已经过去;关于此事,我不准备再接见法国大使了。接到电报的时候,俾斯麦、罗恩和毛奇正在聚餐,并商讨对法战争的事宜。读完电报后罗恩和毛奇情绪低落以至于影响了正在进餐的胃口。然而俾斯麦在读完电报后,突然变的兴奋起来。他注视着参谋总长和陆军大臣,提了一个问题:“在对法国的战争中,普鲁士能否保证取得胜利?”“一定取胜,我们会全力支持您的。”在得到两人肯定的回答后,他请两人继续用餐,自己迅速离开席次到了另外一间屋子。俾斯麦不加一字的修改了电文,但一篇温和的文告却起到了了“一块红布对高卢公牛的作用”。面对俾斯麦的“杰作”,罗恩和毛奇惊喜万分。7月14日是法国革命的纪念日。这一天,法国人被全欧洲的头条新闻激怒了。在柏林,在全普鲁士都在高呼“打到巴黎去!”7月19日下午,法国代办向普鲁士外交部递交了正式宣战的声明。[cchere.net 西西河 葡萄]
到了此时,俾斯麦深信他的外交和军事准备已经无懈可击了。沙俄在战前保持中立;沙俄的中立也制约了奥匈帝国。至于英国,俾斯麦把珍藏了4年之久的拿破仑三世要求吞并比利时的文件交给了英国外交大臣,保证英国中立的最后一道保险阀打开了。军事上,早在普奥战争结束时毛奇就一直在为歼灭法国军队做准备。一支受过高度训练的普鲁士军队也使俾斯麦充满信心。五十万德意志民族军团,也开赴到了法德边境。7月31日,俾斯麦与威廉国王亲赴前线督战。“到普鲁士作一次军事散步!”:战争开始号称40万的法国大军调到前线,准备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一举冲入德意志境内,打败普鲁士。在7月28日拿破仑三世到前线视察。可是,当他到前线后却发现,前线只有20万军队。军事要塞麦茨的兵力不足10万,而且装备不齐,物资不足,编制混乱。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了,不少官兵还未找到自己所属的部队。根本无法投入战争。战机一个个失去了,法军坐失良机。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立即遭到普鲁士军队的迎头痛击。8月4日,普军转入反攻,38.4万普军主力完成了对法军的分割包围,向法军发起凌厉的攻势。攻入法境内法军前哨阵地维桑堡,法军败退。拿破仑三世大怒,急忙电令麦克马洪夺回他丢失的阵地。8月6日,麦克马洪率军开到维桑堡西南的维尔特村。被普军拦截,双方展开激战,结果,法军全线溃败,继续撤退。普军乘胜追击,战场全部移入法国境内。拿破仑三世看到情况不妙,立即打退堂鼓,他把元帅印交给巴赞元帅,自己乘上一辆马车向西逃窜。8月14日,巴赞元帅又被普军严密包围在麦茨要塞孤城,已无反抗之力。拿破仑三世见事不妙,又随麦克马洪所率的12万大军逃向东北,到8月30日,不得不退守色当。普军随即也向色当集结.
9月1日,色当会战开始了。普军700门大炮猛轰法军营地,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向法军阵地。色当全城一片火海,硝烟弥漫。法军死伤无数,余下的急忙钻进堡垒。麦克马洪几次受伤。接着,普军20万人向色当发起猛攻,战役开始威廉国王、俾斯麦罗恩和毛奇观战,不久毛奇对威廉国王说:“近卫师开始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了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下午3时,法军终于支撑不住,在色当城楼举起了白旗,拿破仑三世还向普鲁士国王写了一封投降书说:“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希望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9月2日色当陷落,拿破仑三世率众投降。拿破仑三世、法军元帅以下的39名将军,十多万士兵全部做了普军的俘虏。拿破仑三世会见俾斯麦后正式签署了投降书。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9月27日,斯特拉斯堡陷落;10月27日,麦茨要塞投降,巴赞元帅连同17万法军成为普军的俘虏。9月4日巴黎革命爆发,法兰西第2帝国覆灭。1871年1月28日,普法签订《巴黎停战协定》,宣布法国投降。5月10日,双方在法兰克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并赔偿50亿法郎,宣告战争结束。史称“色当兵败”。
1871年,1月18日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引以为骄傲的镜厅,普鲁士第一位国王加冕170周年纪念日。在72米长的镜厅中,17面曾经捕捉过太阳王风采的镜子里,如今映照着的是德意志军服和勋章的光辉。威廉国王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德国成为德意志人真正的标志。
[作者注:从德意志统一的战争中,战争的工业化第一次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出于对俾斯麦的尊重,所以才在这里讲一些个人观点。首先是对撞针枪的使用,与当时的燧发枪相比,虽然撞针枪射程不足(所以法、普两国多采用燧发枪),但撞针枪后膛发射、射速快的优点也十分明显。第2是钢的规模化生产,法国人对于青铜炮的依赖在色当会战里变成对普鲁士钢制速射炮的噩梦。钢产量对战争的影响,使全世界都改变了对战争的观念。第3是铁路,战争开始时普鲁士的铁路是法国的2倍和奥匈帝国6倍。德国参谋总部(世界上第一个参谋总部),对战争精确的计算和对铁路运输充分运用,让我看到了“闪电战”的影子。第4是电报,和以往相比战争的指挥系统变的更加有效率了。(当然这蒋介石的悲哀)第5是工业化,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人和普鲁士人顺应了工业化的要求改造了军队。标准化的口令,规范化的操作和纪律取代了漫不经心的指挥和近乎卤莽的勇敢。法国人还陶醉在拿破仑一世的辉煌时,等待无法协同作战士兵们的勇敢只能是失败,完全的失败。
前不久,在和一个网友的辩论时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网上的高手很多,这使我授意非浅。但网站里垃圾也很多。虽然不能排除网友玩票的成分,但是在无法对此分辨的情况下我不由的有那么一点...所以对一些热门话题,毛遂自荐一下,讲一点自己的看法。
战争是为了什么?废话不是,战争当然是为了战胜敌人。那么,为什么要战胜敌人?战胜敌人以后我们又该怎么办?我不想玩什么文字游戏,在我看来这和我们都是相关的。
要战胜敌人首先要确定敌人,再确切一点说是确定首要敌人也就是假想敌。排斥意外条件:受过同样训练的11个士兵任何10个在操场上去揍另外1个,那一个只能是死定了。记得多少次,有网友想扔核弹到日本。想想可以,要做呢?“你想和全世界为敌吗?”我问。“我不怕!”是的,我不怕中国全世界为敌;但是我害怕中国和全世界同时开战。中国虽大,就算是这样我们也不要幻想有机会。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对于台湾,我更加反对用核弹。如果有一点核辐射常识的话,在核弹爆炸以后还会有多少年这块土地才能使生物存活。(当然老鼠和蟑螂除外)一个无法呆人的岛屿,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忧。”《尉缭子》1999年,美国空袭南联盟,中国使馆被袭。从那个时候起,我从家人那里了解到中国军备上的不足。虽然前苏联使中国明白了什么叫好战必亡,但是血的教训才让中国明白了忘战必忧的道理。
“庙算,伐谋,伐交,最下伐兵”《孙子》最近,和人争外交问题。什么是国力,什么体现国力,提高国力到底是为了什么。中国今天的国力强了,但是台湾明明是中国的领土但却成为每一个国家对付中国最廉价最有效的筹码;菲律宾等豆腐国家为何对中国越来越强硬;一次一次的各类经济危机难道无法使人看到还有比战争更具破坏力软暴力手段。
今天,中国已经做好了进军世界的准备。但是中国的利益和全世界各国的利益纠缠在一起,这使得中国无法轻易的做出决定。由于对游戏的不熟悉,我们实在交了太多的“学费”了,刚刚加入WTO不知道还要交多少“学费”。想想俾斯麦,现在中国难道不更需要这样的人吗?
环顾当今列强,可以看作中国对手的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和俄罗斯;另外印度可以算半个。英、美之天时地利无人可及,所以除英、美与其直系亲属外,采用美式民主国家鲜有不极度混乱、不极度腐败和对待危机不束手无策的,故英、美可以借鉴决不可师法。俄、日本为落后愚昧之民族,对于西方列强冲击之下,因其无利可图兼之偏居一隅而国民又能及时应变,所以逃过灭顶灾祸。然所谓“自卑”与“自大”只在一线之别。俄罗斯彼得大帝改革影响深远;从“十月革命”到“休克疗法”,迷信所谓“推倒从来”式的方法;空有强大的综合基础和高学历的人力资源,虽然有称霸的本钱却坐困欧亚大陆,郁郁而不得志。日本对明治维新记忆尤在;自“脱亚入欧”肇始,太平洋战争和“失去的十年”两次碰壁;“自卑”与“自大”再到“自恋”和“自慰”,现在又鼓吹“脱欧入亚”却裹足不前,茫茫然不知前路何在。因此,俄、日虽是强权最好的学生,但知其然而不知所以其然,这样一旦到可以同老师比肩抗衡洋洋得意的时候,往往进退失距成为急速衰落的转折点。故俄、日,可以师法却决不能借鉴。只有,德国有与中国相近的经历(最初德国制造可是假冒伪劣的鼻祖,所以英国人强烈要求德国产品打上德国制造的标记),又有相似的战略困境,所以德国才是中国既可以借鉴又能够师法的对象。何况中国无论在地理文化,还是在综合实力,都有德国不可比拟的优势.
固然,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里败的很惨。但是,这正是德国人违背开国首相外交政策的结果。德国虽然强大,但过于滥用暴力最终导致失败。德国人越优秀,使得在战略上造成错误后,对国家民族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对于德国的教训我们必须牢记,这是每一个急于报复的国人所必须牢记的。
这里绝对不是要求中国做好好先生和橡皮图章,或者什么投票机器。所以我设想:使俄罗斯法国化(学现在法、德关系),利用韩、朝,保持东北亚平衡,优先对付日本(好比普鲁士与奥地利之于德意志,在东亚和东南亚中国和日本必须有一个退出),再次肢解印度(好象意大利),与美国共享东南亚。与欧盟制衡美、英,用打击“东土”的名义,确立在中东和中亚的利益范围。充分了解和利用列强间矛盾,利用现在诡谲多变的形势和从新洗牌的机遇,把握时间差,做到名利双收。及时收复台湾,把负面效果降到最小(不打一下看来是不现实的),控制“上海条约”中亚各国,获取东、西南前进的跳板和支点。吸收外蒙古,可以使其做到名义上的独立,实际上的统一;用南沙反挟持“东盟”,确保资源供应、市场份额和交通大动脉。无论如何东进、西征还是南下,绝对不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与不同的敌人交手。既然欧洲列强和了殖民世界这块大面团,而美国人也做完全球一体化这张大烙饼,那么让我们中华民族用中华价值观来取代西方价值观坐享其成吧
中国要强盛,这还只能是一个开始。只有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可能超越前人。但做到这个,必须要有可以完成这一切目标的人,仅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远远不够。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但最后由于与威廉二世不和最终下台。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
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的俾斯麦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父亲是一位退休贵族,所以终日只与友人打猎,并以35岁之龄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背景大为不同,自小生活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俾斯麦8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由于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但仍然没有满意。虽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像。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之年,着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后来的威廉一世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在该年9月普王再与议会因扩军问题起冲突,逼于无奈下,在1862年9月23日,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
首相生涯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人民支持。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德丹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德丹战争这条条目。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的两个省,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两省的权益。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两个省份。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什列斯威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坦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坦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奥战争这条条目。
在德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将两省划入德意志邦联,因此俾斯以此籍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普法战争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为皇帝的绘划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法战争这条条目。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后期政治生涯
虽然德国统一了,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
国内问题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梵蒂冈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国外问题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但于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所以退出,俾斯麦随即与奥国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而在1875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但这损害了英,法等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奥国,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但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
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着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退出政坛
八十寿辰时的俾斯麦 (1895年 4月1日)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长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结果其长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中,俾斯麦明暸了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
逝世
俾斯麦于床上去世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着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最后在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悄离世,享年83岁
参考书目
Otto von BismarckEyck, Erich. (1964).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Hiss, O.C. (1931) Bismarck: Laws and Sausages. Berlin: Sans Souci Press.
Pflanze, Otto. (1963).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rn, Fritz. (1977).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Harmondsworth: Penguin.
Taylor, A. J. P. (1955). Bismarck: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London: Hamish Hamilton.
并不是说他的能力,而在于抑扬的人格,俾斯麦的成功在于他的目标极其单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纷乱的德国,人性的弱点使得这一点难能可贵,也因此成就了铁血丞相。但在中国,这种人不可能获得足够的人脉,因为这种人太多了......其实看中国的问题可以从毛邓和江朱上面看到端倪,邓三进三出终成大器,朱冲锋陷阵江在后面和稀泥于是也是有惊无险。今天的中国又一次呼唤强力人物的出现,那么胡温是否能成文景,武帝能否横空出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