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闲话林彪的军事能力(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 忧心
对林彪的评价曾经长期作为一个敏感的话题,随着政治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没完没了的夸赞和批判都结束了的今天,他曾经的辉煌和耻辱都已经落幕,或许此时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他的能力。
林彪成名于国共内战。看林彪的军事能力,当然要看他在内战中的表现。我认为,林彪的战术指挥和战略谋划能力似乎比不上彭德怀或粟裕,在共产党将领中并非是最出色的。他真正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对军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当年共产党从各边区抽调派去东北的军队,主要包括苏北新四军黄克诚部的三万余人和山东部队的七万余人,其中山东部队大多为军区部队和地方部队,也就是说在土共中都不算什么正规部队。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而林彪到东北时未带部队,更是个“光杆司令”。仅仅三年半之后,共产党在东北有了近百万正规部队,其中38军等更是解放军中的佼佼者。这足可表明林彪的整军与建军的能力。
他和他的班底在军队建设中的许多做法都可圈可点。比如,他对指挥员的培养。解放军在东北大量扩军,需要的军官从何而来?当时的共产党几乎没有军事院校,军官主要从士兵中提拔,而在东北扩军的过程中,大批老兵成为军官,大批基层指挥员得以升迁。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不够合格的。林彪非常重视对基层将领的轮训,重视对战术和指挥方法的总结、推广和讲解(比如他出名的“一点两面”的战术和“四快一慢”指挥方法)。“一点两面”也好,“四快一慢”也罢,都是简单易懂、具体实用的方法,非常适合当时共产党军队基层军官出身于士兵、军事教育缺乏及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林彪在他的军队中反复宣讲这些方法,较快的提升了基层军官的整体军事素养。
他对于士兵的补充和训练也很重视。当时的东北部队的兵员补充制度在解放军各部队中是最完善的。他的军队补充实行二线兵团制度,实际上就是新兵训练营,这使得他的部队比当时其它的共产党部队更加的正规化,新组建部队的作战能力也较高。
如何处理投靠过来的敌对部队从来都是一个难题。比如陈毅对投降的伪军郝鹏举部的处理就十分糟糕,而邓小平后来承认他对于原东北军高树勋部的处理也不太合适。但是林彪对国民党60军的改编就十分成功,这支部队也是唯一一支成为解放军主力部队的国民党军,而其他起义投诚部队(不管是杂牌军还是曾经的嫡系主力部队)大多在五十年代被改编成了各种“建设兵团”,其实就是变相的退伍。
我看过很多人对于内战中东北战场的重新推演,也听到过大量关于蒋介石、卫立煌、陈诚等人中谁该对失败负责,以及毛泽东和林彪谁在战略上意见更正确的讨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认为当时国民党东北部队的整体素质比起共产党来差的太远,即使战略和战术指导上有所进步,军队能不能实现指挥官的意图也是个问题。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或者沙盘推演,如臂使指的排兵布阵要求将领和军队全面的素质。韩信认为自己的军队人数可以“多多益善”,而刘邦只能统帅数目有限的部队,因为统领一万军队与百万大军的难度差别不可以以道理计。东北内战已经证明能力不足的将领统领的部队越多或许越糟糕,我指的是国民党西进兵团的覆灭。较之淮海战役中同样由于战略指导上的失误被围困的黄伯涛和黄维兵团,国民党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廖耀湘的表现实在是糟透了。在辽西被林彪围困之后,他和他部队中的高级将领很快就失去了对部队的掌握,未能组织起任何有效的反击,3天之内,5个军12个师十万余人全军覆没。我认为这个战役最能体现双方高级将领的军事管理能力和军队的整体素质的差距。仅仅从军队管理的角度也可以看出,林彪是一位像韩信那样真正的帅才。
多多益善的是韩信,不是韩愈
都没安好心。
多谢大家指正!
去东北的山东老八路和黄克诚的三师,不仅是正规部队,而且属于共产党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你这个还是打回去重写吧。
怎能不是精锐?
45年4月的中共七大上,毛说:……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从这里可以知道,TG去东北绝对不是拍脑袋出来的,派去东北的也绝对不是散兵游勇。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扩军到如此地步,林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当然陈诚这个昏君在相当程度上帮了林的大忙。
杜聿明主持东北的时候,国军已经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他让郑洞国去找蒋介石要兵时,说即使没有新部队,好歹也要把划给华北的53军要回来,这么可怜兮兮的,光头公仍不肯动心,一个兵也不给。
陈诚接不接手,东北的局面都不会好起来
- -- 系统屏蔽 --。
但是战略方针有问题。
最初目标是把国军堵在山海关之外,但是部队来自各地,没在一起打过仗,战斗力没形成。
山海关丢了之后, 林在毛的压力之下, 在四平打了四平保卫战, 四平没保住。
一直被国军追到哈尔滨。
看看 雪白血红, 你会发现,
共军在初期犯了一系列错误,国军没有抓住, 趁势消灭共军的有生力量。
林在初期四平失败之后,把几乎溃败的部队带出来,甩掉国军的追击,扎住阵脚, 已经很不错了。
这是共军最危险的时刻, 只能说国军没有把握住机会, 他们并不是没有机会。
雪白血红中提到, 有些部队出关的时候都没有武器, 以为到了东北可以接受日军的装备。
另外, 在东北初期国共交手的过程中, 新6军的攻克共军的阵地,只需要两次进攻, 第一次火力试探,第二次炮火准备之后拿下阵地。
在四平保卫战中, 新六军与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为右翼兵团,在侧翼攻击前进, 试图包抄共军守军。 最后共军撤出四平。
这就是实力的差距。
林彪后来确实是东北的一把手,负全责,但是这不代表他什么都管。实际上林彪主要就考虑军事指挥问题,其它的补充兵、后勤、根据地建设其实他并不怎么过问。而且进东北的有11万部队和2万干部,这2万干部可是从各地抽调出来的精干力量,11万部队里有黄克诚的新四军3师,其实这是皖南事变之后从八路军划给新四军的,而山东的八路也是陈光、罗荣桓带着115师在山东发展起来的,都可以算是老部下,富有战斗经验,尤其是黄克诚的部队,有这些作为骨干,组织一支大军并不是非常困难,说实话,东北的局面换了其它人去不见得比林彪差,比他干得好也说不定
说这些不是否定林彪的能力,但是也不要夸大他的能力。
至于说到廖耀湘最后掌握不了部队,这和国民党的部队本身有关,谁在那种情况下也掌握不了国军部队。林彪那个时候不也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吗?这些人全是废物?当然,廖耀湘在辽沈确实是表现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