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中国农业在化肥施用量和合理施肥上都还有一些使粮食继续增长的空间,而且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整体说来,氮磷钾肥的比例上,磷肥和钾肥都还需要提高。
今天读了新闻,兰考大旱,而它还是水利先进县。纠其原因是各村的小水利搞的好,县里乃至省里的大水利没搞好,几十年吃老本,靠的还是60年代的灌溉水渠,现在淤积严重。要想维修需要几亿资金,这个款县里出不起,省里又不管。
我想60年代的水利是怎么搞起来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比现在如何呢?
农业建设自改革后就靠科技进步来带动,而基础设施吃老本吃了几十年,现在老本也快吃不到了。
品种改良已经进入了转基因时代了,这方面中国也不落后啊
特别依赖于密植和化肥,两者又相互依赖,肥力跟不上去密植的话反而有副作用。
以前缺少肥料的时候,玉米是提倡稀植的——一白布尺(大约为1米)一株。现在很多农民也知道用宽窄行和一穴双株了,也舍得多上化肥。不过仍然有不少农民是根据习惯种田的,认为玉米密植不好。
这篇文章提到了密植对高产的重要性:外链出处
写篇文章吧。
如果为了高产,用那么多的肥料,经济效益反而会下降吧。
像例子里的王平说自己上了上万斤的有机肥,太笼统了,也不知道他上的是干粪还是汤汁粪。如果是汤汁粪,那上万斤也不算太多。如果主要使用有机肥的话,成本有可能比化肥低点。我们那里大型养猪厂卖猪粪汤,一车就有几方,没有上万斤,估计五千斤是有的。一车多少钱我也不清楚,猜测少中间也在百元左右吧。不过用的人家非常少(有嫌脏的考虑,夏天会吸引很多苍蝇,搞得人不愿意下地),绝大部分农户现在只用无机肥。以前我们那里大部分农户玉米这季每亩地约上100斤的化肥(尿素,二铵,硝酸磷这些,不是碳铵),亩产不到千斤。现在大家都上得多,150斤,200斤的都有,个别也听过300斤的。亩产大约在1200斤,最好的有1400斤。
去年化肥价格高的离谱,如果每亩地多上100斤化肥,成本就是120多元。如果这100斤化肥没能增产200斤粮食,那就算是白上了。
我们那里在生产队的时候,有大型联合收割机,比现在北方农村流行的“新疆二号”要宽很多。承包以后,罕有家户的地有那么宽,这种大型机械只好慢慢锈成废铁。
大型的拖拉机,旋风耙也是一样。
有理有据。
补充一点,植保队伍。植保对于农业的增产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中国能解决吃饭问题,这些搞植保的功不可没。可惜,前几年,植保队伍几乎瘫痪。
对这个具体数字没有把握,但是,在水管质量方面,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还是很大。最近都在做病险水库安全鉴定。发达地区的水库档案资料均十分完整,工程养护也比较到位。而西部地区的小水库基本五任何资料,基本没有养护管理,也就是水工建筑物皮实,换成其他建筑物,几十年下来,早就报废。即使现在出险加固下来,养护管理不上来,意义也不大。
在劳动力充足的条件下,机械化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很有限。
机械化的主要好处在于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力。固然有深翻,平整的好处,但对作物影响有限。而对于地少人多的地区,在当时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条件下,机械化的意义就不那么明显。因为购置,维护,使用机械要花费,而节约下来的劳力在市场上却换不回什么东西,总产量也相差不多。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剩余劳动力的流出,机械化也就开始确立。
我们30年来的低价农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这种“去”机械化模式。
毛时代的合作化在于剥削农民,以获得工业化的资金和积累。
这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化扯不上关系。
希望老“乡”能详细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