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检索过去的新闻几则,看文革 -- 雪里蕻

共:💬107 🌺424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私人恩怨吧

人这个东西,太复杂

家园 【讨论】多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才有说服力

文革是一个什么样的氛围、环境、状态,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评价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一个挨斗的人或一个斗人的人,他们对于文革的说法大相径庭,没有什么奇怪的。

有没有人在当时高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或不准发展副业,而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能说就没有。在那个时候,唱高调的、说话绝对化的人真的不少。但,只空喊革命而不抓生产、不搞副业是不是当时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呢?我认为不是这回事。

那时,我们读书的课本上就写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农村工作的方针;写了要按“农轻重”顺序发展经济。县里每年开三级干部会,除了总结政治运动、思想斗争的成果,还要总结公社、大队的生产排行,并对什么农业产量“过黄河”或“过长江”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以“农业学大寨”来说,评学习先进集体的一个硬条件就是单位亩产和社员人均工分值是否接近、达到或超过大寨的水平。当年评先进,还是要讲经济贡献值的,只是对单位及个人的思想政治条件的要求比现在更强调和更严格。

现在遭人诟病最多之一,就是什么“浮夸风”。反过来想一想,这“浮夸”的都是什么玩意?生产业绩嘛。当然,过去或现在我都坚决反对“浮夸风”!

我所在地方一直都有“自由市场”,每天都发生交易买卖。四里八乡的农民还逢三、逢七地按时前去“赶场”交易农副产品,另外,还有跑江湖的人上“自由市场”摆摊子“卖跌打损伤药”。并没有什么戴红袖章的人去抓什么或割什么“东东”,农民也不像现在要缴啥子税费。我那时负责全家的采买,每天都要到“自由市场”买蔬菜等等,每月还能抠到两元左右的“自有资金”,所以印象深刻。

说文革是用政治手段搞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相比落后,我看基本符合事实。说它不重视运用经济规律或科学管理经济的水平差,确也应当好好研究、总结得失;但说文革时一直不重视、不发展生产,或没有官员把生产当回事,恐怕并非如此。评说历史,即使要否定什么,也要在真实反映历史真相的基础上疏理得失,才能有助于过来人或后来人真正汲取教益。只贴“标鉴”就说什么“坏得不能再坏”,还是不易令人信服的。

通宝推:纹石,
家园 我家所在的村子就是个集市

农历的逢“四、九”都是,比县城的大集早一天,听老爸和很多四五十岁左右的人谈起过去集市的繁忙景象,挤的人走路都很困难,附近二三十个村子的人都会到我们村里赶集,每天的前一天都会有人用白石灰或者树枝来占地方。晚了就没有摊位了,那个时候也会有人为了摊子打架。

家园 【存档】乌有之乡有篇专门分析【“宁要……不要……”】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辨析

自1976年10月以来,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宁要社会主义的(火车)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等的批判,使人们对毛泽东时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并成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中国的思想基础之一。这里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真相,另一方面是这些观点本身。

第一,关于历史真相,我们首先来看历史资料记载。

“宁要……不要……”这个句式在中国新闻报刊上出现的频率,1976年以前不算很高。以1947年至1997年《人民日报》为例,文章中有“宁要……不要……”、“宁愿要……”句式的共255篇,这种句式的文章涉及各方面内容,尤其在涉及国际关系方面更是经常出现,但是,1976年以前不到二十篇,大量出现是在1976年以后。与本文“宁要社会主义的××,不要资本主义的××”相关的有:

…………

家园 先生好有趣

每月还能抠到两元左右的“自有资金”,所以印象深刻

这个算节约还是"打土豪"或者是“贪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文革搞副业j绝对是允许的

链接出处

关于公社副业、单干的问题

按照六十条的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在不妨碍集体生产的前提下,是允许利用工余、业余是将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的

六十条是啥东西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家庭副业。《六十条》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 5—7%,归社 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在山和荒坡地方可分配给社员自留山由其经营。有 条件、有需要地方还可拨给社员适量的饲料地。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上 的产品收入均归社员所有,由其支配,国家不征农业税,不计统购。

1962 年 1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决定》,允许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不仅可以饲养猪、羊、兔、鸡、鸭、鹅等家禽家 畜,也可以饲养大牲畜。允许社员从事编织、缝纫、刺绣等家庭手工业,也 可以从事采集、渔猎、养蚕、养蜂等副业生产。社员在其房前屋后或其他指 定地点,还可种植桑树、果树和竹木。社员家庭副业产量收入,完全归社员 个人所有,商业部门可通过加工订货、议价收购和供应原料、收购产品以及 订立合同等经济办法,鼓励社员将产品卖给国家。社员在完成同国家订立的 定购合同后,除有特殊限制者外,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

家园 文革搞副业j绝对是允许的

链接出处

来一个微观的:

文革期限一个公社开会(河内一片文章)的讲话内容

关于公社副业、单干的问题

按照六十条的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在不妨碍集体生产的前提下,是允许利用工余、业余是将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的

接着来一个国家宏观政策面的

检索“六十条”是啥东西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家庭副业。《六十条》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 5—7%,归社 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在山和荒坡地方可分配给社员自留山由其经营。有 条件、有需要地方还可拨给社员适量的饲料地。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上 的产品收入均归社员所有,由其支配,国家不征农业税,不计统购。

1962 年 1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决定》,允许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不仅可以饲养猪、羊、兔、鸡、鸭、鹅等家禽家 畜,也可以饲养大牲畜。允许社员从事编织、缝纫、刺绣等家庭手工业,也 可以从事采集、渔猎、养蚕、养蜂等副业生产。社员在其房前屋后或其他指 定地点,还可种植桑树、果树和竹木。社员家庭副业产量收入,完全归社员 个人所有,商业部门可通过加工订货、议价收购和供应原料、收购产品以及 订立合同等经济办法,鼓励社员将产品卖给国家。社员在完成同国家订立的 定购合同后,除有特殊限制者外,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

家园 【讨论】说说两元钱的价值

左手拈花:先生好有趣

我在《多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才有说服力》跟帖中回忆文革时“每天都要到‘自由市场’买蔬菜等等,每月还能抠到两元左右的‘自有资金’”,左手拈花先生看到这里便问这个算节约还是"打土豪"或者是“贪污”?我老实交待如下:这是家长允许从菜金节约的“合法收入”。

两元钱在今天能买什么?一支雪糕。那时,我的两元钱可以够缴一个学期的学费或书本费,可以买到凭票供应的2斤半猪肉,可以凭粮本买卖10斤以上大米,可以买到1斤半的炒花生。如果上“自由市场”,两元钱可以买到1斤3两猪肉或5斤大米。文革时期比较昂贵的是家用电器。农产品计划价格不贵,因为凭票供应,要想低价多买不大可能;“自由市场”的农产品价格比计划价格要贵些,大多要高出计划价格的一倍以上。

这项“特权”后来取消了。原因是我参加了工作,成了学徒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并不是普遍现象

看地方,我爸文革所在的村,当时还有人手艺人做竹席子和人换粮食,我奶奶帮人做衣服和做鞋,一直做到80年代初。

我妈这边,我外婆家里在文革时期肯定一直是养鸡鸭猪的,74年过年的时候,杀完猪,我三舅舅和我二表舅两个人偷吃大人的正在炖的肉还有灶上摆的酒,结果我三舅舅是被灶火燎成了光头,二表舅偷肉不成啃到骨头磕掉了门牙,,这也是几十年以来家里人团圆时候保留笑料。76年我大舅去隔壁县的新煤矿里报名当工人,当时很报希望,外婆特意煮了两个鸡蛋给他带路上吃。可惜最后铩羽而归。

下面有人说天下苦文革久矣,我倒是听了很多老人家,包括不少同学的家人,说农村苦知青久矣。

话说那些知青刚下来,连没熟的辣椒,南瓜都偷。我爷爷村里,打知青来了之后,村里不是丢鸡就是走失了鸭子,有些缺德的连农民看家用的瘦黄狗都打来炖了。我外婆说,有次隔壁村新来知青,隔壁村一头老水牛死了,外面炖着水牛肉,里面开着会欢迎知青,结果有几个知青借口上厕所去偷牛肉吃,那老水牛,不炖个一天半天的,肉根本咬不动,有个女知青猴急,拿了肉就吞,还差点噎死。

倒是听说我爷爷那边有一阵借着割尾巴,疯狂砍树,反正这些砍得树哪里去了一直没人知道,都顺河运走了。

家园 找到些资料做个补充

从《人民日报》看历史是怎样“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外链出处

家园 发重了
家园 发重了
家园 呵呵 历史吗都有一些扭曲 但是越到近代

就越难以造假 以后随着网络的大延伸 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都会有新的跨越

家园 各地不同吧

军管会成立后 例如许世友这些人在南方一直支持农村副业生产 很多革委会主任尤其是军队出来的对生产和农村副业生产(乡镇企业的雏形)大力支持

家园 这下有人要被打脸了

看来俺还是容易被忽悠 以前就没想到好好查查资料 字形一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