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史不可势利兼谈郭沫若 -- 丁坎
上网不能三心二意啊,自勉。
您已经为戴笠辩护了,是男人就坦荡一些。干了就不要再龟缩起来。
还花一朵
拿着几十年前的报纸唠唠叨叨,这种人可笑更可悲,直接无视就算了。
明言反TG 所以混淆视听 您的逻辑也确实很强大
碰伤这样的文章引起读者来信大骂 我是理解了
您提供的郭沫若的文章“地点”是“北平”!请注意这一点。
请分清楚两个中苏条约!
一个是国民党1945年签的,卖了外蒙,
郭沫若所说的四周年是1949年!
一个是共产党1950年签的,借外蒙解套了东北,
四周年是1954年!
您大约搜了一个四周年,就自以为得计了。唉。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在1945年8月14日由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的。
签订条约时,双方互换了关于外蒙古问题的照会。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
所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的照会说:“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
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
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上开之声明,于民国三十四
年八月十四日签订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批准后,发生拘束力。”1946年1月5日,
国民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国民政府公告说:“外蒙古人民于民国34年10
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主持投
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最高委
员会之审议,决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除由行政院转饬内政部将此项决议正式通
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同年8月6日,国民政府派驻联合国的代表徐淑希
发表支持外蒙古加入联合国的声明:“蒙古人民共和国在数月之前,尚为中国之
一部分,称为外蒙古。其独立乃由中国所赋予,职是之故,中国将为欢迎其加入
联合国之一国家,吾人固竭诚期望其加入此国际机构。……中国于适当之时间到
来时,侪以全力支持外蒙古要求入会申请。”
首都热烈纪念中苏友好同盟四周年(人民日报)
1954.02.14
【新华社十三日讯】首都人民积极展开了纪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四
周年的各项活动。
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和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于十三日晚联合举办了中苏友谊联
欢晚会。参加联欢晚会的有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吴晗、总干事曾平,和首
都文艺工作者、工人、学生、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等。
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驻华代表索柯洛夫也参加了晚会。应邀参加晚会的还有苏
联驻我国大使馆参赞罗迈进和苏联友人数十人。
联欢晚会上洋溢着亲密友谊的气氛。在吴晗副会长和罗迈进参赞分别讲话后,
放映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中苏友好协会赴苏参观团等纪录影片。接着
举行联欢舞会,并表演了独唱、舞蹈、武术等丰富多采的文艺节目。
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和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在十二日举行了苏联音乐电影晚会,
将于十四日再次举行,并放映苏联新到彩色影片“祖国之歌”和中苏友好协会赴
苏参观团的纪录片。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十四日下午将举行报告会,请经济学家
狄超白报告“中苏友好同盟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
苏联展览馆工地于十三日晚举行了四千多人的纪念会,有苏联专家、工区主
任、工人代表讲话。清华大学也将在十四日举行全校性的纪念会。北京市劳动人
民文化宫、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华北农业机械总厂等都分别举办小型的图片展览,
展出有苏联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援助、今日苏联和苏联和平建设性的劳动等图片。*
毛周——和苏联怎么艰苦谈,外蒙也已经谈不回来了,人家手上有“公投记录”——还是“全票通过”的,“独立”的程序早在蒋政府时就走完了。
毛周以外蒙解套东北——老蒋还留下了这个一个烂摊子,——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然后就是朝战,——东北彻底落袋为安,志愿军作为也换到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援助——我们的工业体系能够建立,便在于此。
——两句话:
1.外蒙不是土共丢的。当时的执政党负责——谁丢谁负责。
2.别拿话瓣忽悠人,听其言观其行——是我们看视执政党的真正标准。
花
你到底是怎么看戴笠的呢?如果是有观点,就讲清楚,不一定要多少字,如果不了解,最好就不讲。
实话说,你老兄从郭千里奔袭拉扯到戴笠,实在是很牵强的。
第一首评的实际是8个样板戏,说实话京剧(广义上包括所有传统戏曲,也许东北二人转例外,它的生活气息浓一些,不过高雅人士是看不上的,认为“基本上是黄段子”,其实哪个乡土的东西不是一大堆那个?湖北的《龙船调》经文人改造后经常上大场合演唱,仍然听得出就是一场打情骂俏,若是到当地去听原版颜色可浓多了)现代化在形式和艺术上的成就至今仍未超过那时,赵丽蓉巩汉林的RP小品现在看来就只能代表在市场的引导【视为“向钱看”、“铜臭味”也并不算贬低他们,可现在评论宋词的发展仍然承认是适应了(可能不是主动追求适应,谁说得清楚呢?柳永有一段时间基本上就算是写流行歌曲给红歌星们传唱收版权费生活吧,苏轼等当官的也许不靠那个吃饭,可靠那个获得知名度,靠散文策论获得影响力,算是相辅相成吧)市民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发展所以其土壤才深厚】下传统戏曲的探索与困惑--求新则老人不看,守旧则年轻人不接受。
当年“拨乱反正”,其实还是免不了将脏水和小孩一起倒掉,虽然因为参与创作、演出的有后来重新上位而没有废弃、打倒、禁演具体的作品,可对传统戏曲的创新探索实际是停了。而江青当年作为主持组织者,作为政客肯定有打击异己拉帮结派的,但功绩完全被否认也不完全合理。
就事论事,郭沫若在66年(当时江青基本上除了旧社会的一些个人恩怨应该没有什么坏名声吧?)对她唱颂歌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吧?如果纯从文化角度看说大大表扬一番完全应该吧。但他们是政客了,且地位高低反过来了,不能太单纯看问题,所以有了拍马匹嫌疑。
后两首,丁楼主说的够详细了。补充一点,76年时我们很小,可当时家父和同事们在农村小镇上欢天喜地彻夜游行庆祝可是记忆深刻:那高兴是发自内心的。游行口号有“打到四人帮,邓小平上台”--好像公开消息时邓还没有上台,可呼声在基层很高了,估计上面授意的可能性不大,没有考证。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我对他比较好奇,却没读过他的书,也不知道他的经历。
我看到许多古书和许多历史书的时候都是大学2,3年级时,基本上啥社会经验也没有,全当故事书看了。当时只想着开卷有益,没想到不同的年纪和经历应该选用不同的参考书。
当然,现在基本上忘光了,看到你们写的,想起来似乎看过。
可见,何时读合适的书,怎样去读书也是学问。
汪精卫少年英雄是不能抹其老来汉奸,但即使是老来汉奸,也不应该简单说是因为贪生怕死,贪图富贵。郭沫若的委曲求全为了什么,只有本人才能说得清楚,我的看法是,否认其恶劣表现是徒劳,但非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把他老人家批臭,恐怕也是欠公允的。
我们自己总结下前人的经验,为吾所用不是更好吗
此外,觉得用兄台之“委曲求全”来描述1966~1976年间的他,可能较诸“忍辱负重”更为准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