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鹤之旅 -- 晨枫
导弹发射出去后,苏-22就是“光机”,可以达到最高速度。F-14还有外挂,要是没外挂了,追也没意思,莫非追上去用航炮打?带上外挂,F-14的速度就下来了。最要紧的是,F-14要转弯后才能加速,能量和时间上都损失很大。死追需要时间、距离还有燃油量,天空中利比亚飞机往来穿梭,这里离利比亚又近,F-14已经在空中一段时间了,这些因素都对F-14不利。F-14战斗巡逻不是都挂“不死鸟”的,那不是用来格斗的,只有在远距离上拦截轰炸机或者巡航导弹才用得上,打战斗机只有伊朗人有战绩,美国海军还没有用“不死鸟”打下过一架战机。苏-22的战术毫无疑问是投机性的,而且投机不成,但不是完全不动脑筋的。
这应该是极限情况或者理想情况,但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这么说吧,飞蝶被誉为最理想的面积律飞行器,截面积肯定不是相等的。
http://www.tomcat521.com/tomcatter/f14vssu22/index.htm
锡德拉湾宽400公里以上,事发地距离利比亚海岸
最近有100公里。总不至于利比亚飞机从湾外往里
飞,美机湾里往外飞。利比亚飞机同样要转往才能
逃回家(至少90度吧)都错肩而过了,还能多大距
离,响尾蛇都能追上击落,利比亚飞机怎么有机会
加速逃走。美机还有麻雀导弹呢,(86年击落利比
亚米格23时候就有麻雀的战绩。)本来利比亚那个
空军实力美机也不用直挂不死鸟,不挂麻雀啊。
利比亚也不至于打完一个红外制导近距弹就光机
了。
至少1500公里/小时。如果F-14规避导弹再调头来追要花15秒钟的话,苏-22已经飞出6.25公里之外。这差不多是“响尾蛇”的围追攻击距离的极限了。“麻雀”射程大一点,不知道F-14当时是不是挂载了。战斗巡逻要是想要点机动性的话,挂满武器就转不动了。估计当时F-14不是满挂的。电影《Top Gun》当然不能作为作战手册来看,不过应该不会太离谱,有真Top Gun的人作顾问呢。那里面,F-14飞CAP只带“响尾蛇”,而且只有4枚。
F14转180度圈回来是横向离原点骗了2公里左右。Su22
如果逃得自己加速逃走,从800公里时速起15秒加速估
计也刚到音速了,也就跑出去4公里多点。。。这样直
线距离理论上限也就4公里多。
事实中根本没逃成,双双被响尾蛇击落。
我觉着现代飞机带响尾蛇加中距弹以后,一旦开始
狗斗,绝不能逃开,只能是一方被击落或双方用完
导弹。当然逃走方如果有有效干扰手段加速度快也
成。利比亚飞机显然都不具备这条件。
飞行员很满意苏17M3/4的低空机动性能,称其为燕子.且航程和军械的配备合理,是
驻德空军的有效攻击力之一.
我个人觉得它比Q5更利害.
变后掠翼的低空低速不是强5可以比的,航电可能也比强5先进。强5在技术上不超过米格19的水平,也就是苏-7的同时代水平。苏-17的后期改进型要是不能大大超过苏-7,那就白混了。
当年在南海吓八爷一跳啊.
现在就不必了。17在20年前就是老树新花,不是技术前沿。
实在是
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也是好事.
想买个放书桌上.谢啦
SU-35 High Alpha Gyro Test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_Eh3pMC-1o
J-10 could do this, to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66N1mAe0og&NR=1
环礁是没有迎头攻击能力的。
至于空战经过,看这里:
http://www.tomcat521.com/tomcatter/f14vssu22/index.htm
苏-17尽管很快就使苏联空军进入变后掠翼时代,但苏-17的半吊子也是显而易见的,苏联空军不满足于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变后掠翼的优越性。1964年首飞的F-111和F-4战斗轰炸机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火控先进,对苏联空军是很大的刺激,苏联空军提出对新一代重型战斗轰炸机的要求。
苏霍伊研究了固定翼方案和变后掠翼方案,决定从成本较低、技术风险较小的固定翼方案入手,以短距起落的T-58VD为基础,设计编号为T-6的新型战斗轰炸机。这是一架双发、双座的重型战术飞机,采用并列双座,两侧进气道,双三角上单翼,单垂尾。低空突防、低空攻击为主的战斗轰炸机飞行员的操作负担很重,需要一个专职的武器系统操纵员负责武器系统合电子对抗的操作,保证飞行员专心于飞行。传统上,双座飞机大多采用串列双座,以减小迎风面积,降低迎风阻力。但飞行员和武器操纵员都需要前座的视界,串列双座不好解决这个问题,并列双座就比较有利。尽管并列双座有飞行员不便观察武器操作员那一侧侧面的问题,低空高速突防和攻击的主要视界在前方,并列双座的两人都有至少120度的视界,大体够用了,余下的由两人配合,互相帮着照看一点。另外,很大的火控雷达和地形跟踪雷达天线需要较大的机头空间,并列双座也比较合适。
第一版的T-6采用固定翼
可以算并列双座版的苏-15。翼尖下垂的小翼用于增加方向安定性
采用上单翼是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术飞机的共同特点,这是因为上单翼飞机的机体“吊”在机翼下,具有自然的摆垂自稳趋势,在低空受到突然的阵风时,不易失稳。上单翼还有利于翼下大量吊挂武器,便于持续、猛烈的对地攻击。不过上单翼使翼下起落架的支柱过长,T-6只好采用在机身下的外八字起落架。幸好双发的T-6机体较宽,相对容易安排外八字起落架。
T-6将采用两台图曼斯基R27发动机和4台科莱索夫RD36升力发动机。和T-58VD一样,升力发动机的升力不足以使T-6垂直起飞,只是用于补充机翼的升力,实现短距起飞。
新机的设计从1965年开始,设计大厅里竖立着一块15米长的极大图板,上面是T-6的全机缩比例侧视图,上面有坐标网格,并用虚线标注了内部的电子设备、航空特设、发动机、油箱甚至部分重要结构梁柱的轮廓,还有标有燃油管路、电线、液压管路。在还没有计算机三维制图能力之前,这是一个不错的统筹各部门设计的办法。
1967年夏,T-6一号机完成。7月2日,伊柳辛驾机首飞。不过时间太紧,没有赶上在多莫达多沃的十月革命50周年的纪念飞行。试飞之后,图曼斯基R27发动机被留里卡AL21所取代,后机身也因此重新设计。为了改善方向安定性,翼尖增加了下垂的小翼,机尾下部也增加了腹鳍。雷达罩的外形一开始是按气动设计要求来设计的,但在使用中发现和雷达的匹配有问题,按照雷达设计局的要求缩短,轮廓也更加饱满。试飞没有发现这对飞行性能有什么不利影响。
在试飞结果、理论分析和苏-17经验的基础上,苏霍伊研究了至少12种方案,最后决定取消升力发动机,改用变后掠翼达到短距起落的目的。T-6一号机改作航电的测试平台,所有和升力发动机有关的试验全部停止。
大名鼎鼎的试飞员伊柳辛,有趣的是,他从来没有在他父亲的设计局工作过
改用变后掠翼后,T-6最终定型为苏-24,成为苏联空军的主力重型战斗轰炸机
1968年8月7日,航空部决定改用变后掠翼方案,但实际上苏霍伊在这之前已经开始变后掠翼的设计了。初期还考虑过变后掠翼加升力发动机,很快就放弃了,太重,升力发动机占用及内体积太多,耗油太大,加上炽热下洗气流的种种问题,得不偿失。取消升力发动机后,空出来的地方用于增装燃油和用作机内武器舱。机内武器舱在传统上是轰炸机特有的,但重型轰炸机如F-111也采用,以减小外挂引起的阻力,这也是F-111得以达到很大的航程的一个法宝。但苏霍伊最后放弃了机内武器舱的想法,航程还是不够,内载武器的体积和重量也受很多限制,损失的机内载油量抵消不了降低阻力带来的航程增加,最后还是把机内武器舱的体积也用于机内载油,武器全部移到翼下和机身下的外挂点。
T-6二号机采用变后掠翼,已经基本上是最终的样子了。二号机和苏-17的半吊子变后掠翼不同,变后掠铰链尽量靠近机身,活动的外翼段的长度达到最大,翼下挂架随后掠角的变化自动调整角度,保持和前进方向一致,后掠角可以在16度、35度、45度、69度位置上调节,16度位置用于起飞、着陆,35度位置用于巡航,45度位置用于机动飞行,69度位置用于超音速或者低空高速突防,所有位置全部手动根据飞行状态设定。
1969年底,二号机完成。1970年1月17日,伊柳辛驾机首飞。试飞集中在1970到1976年间,共约300架次;其中1971年的试飞强度最高,达到73架次。二号机用于飞行性能测试和各种后掠角下稳定性和操控性测试,后期主要集中在低空自动飞行测试。T-6是苏联第一种具有地形跟踪能力的战术飞机,可以在地形跟踪雷达的导引下,自动贴地飞行。这也是从F-111开始的。
1970年底,三号机完成,还是伊柳辛首飞,以后和二号机一起用到1976年,共试飞300架次,其中90架次是在1971年。1971年6月16日,四号机首飞,依然是伊柳辛驾机,不过四号机在1973年的一次试飞中坠毁。空军对试飞结果满意,起飞、着陆速度甚至低于苏-17。1975年2月4日,T-6正式入役,定名苏-24。
苏-24和F-111在外观上很相像,用途也相仿。苏-24出现晚于F-111,但在技术水平上还是显示出差距。F-111的机翼后掠角是无级可调的,由电脑根据飞行状态自动控制。F-111也是美国第一架采用涡扇发动机的战术飞机,油耗低于涡喷很多。苏-24的机翼后掠角依然是手动在几个固定位置上设定,发动机也是相对陈旧的涡喷。苏联战术飞机要到米格-29和苏-27才开始采用涡扇,比F-111晚了近20年。技术上的差距不是偶然的。在初入喷气时代时,新技术对所有人都是陌生的,粗放经营式的紧跟潮流、敢想敢干是最重要的。随着技术渐趋成熟,精工细作就更加重要,经济实力、技术基础和体系的完整就显出优越性了。60年代以后,除了局部的亮点外,苏联战术飞机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于同时代的美国飞机,常常要在美国后面很多年才能恢复某种技术均势,这不是偶然的。苏联航空人通过发挥系统威力的方法,延迟了技术差距对飞机的实际战术能力的影响,但这毕竟是很被动的。
苏-24也在新西伯利亚投产。1971年12月,工厂试飞员弗拉基米尔维洛莫夫首飞生产型。这是7号机,用来测试一般飞行性能和低空突防能力,还有粗糙跑道的起落能力、导航、火控、武器系统和其他航电。1973年间,苏-24开始在苏联空军形成战斗力。
苏联空军对苏-24的飞行性能很满意,但电子技术进步很快,苏联空军要求对苏-24的航电进一步强化。1975-76年间,苏霍伊设计了苏-24M,主要改善电子系统,强化了导航-攻击能力,是苏-24可以在复杂气象条件和电子对抗下精确攻击纵深目标。前机身加长了750毫米,雷达罩的轮廓线相迎修改,机身底部和雷达罩的连接处有所变动,结果造成现在下嘴唇努起来的样子。苏-24M还增加了空中加油和伙伴加油能力,取消了外翼段和固定段交界处的翼刀。苏-24M在1977年7月24日首飞,马上投产,成为苏-24的主力型号。
为了加强苏联空军的战役侦察能力,苏-24M被改进成苏-24MR侦察型。初步设计工作在1975年开始,1978年工程设计全面展开。除了用于前线800公里以内的战役侦察,也用于海上侦察。苏-24MR具有更强的全天候能力,带有专用的雷达、红外、电视、电子侦听、无线电定位系统,装备有宽幅和斜视照相机,但取消导航-攻击系统。苏-24MR可以挂载R-60(北约代号AA-8)空空导弹作为自卫,其他苏-24也有这个能力。1980年间,苏-24M的26号机和34号机从生产线下拉出来改装,成为苏-24MR的原型,后投产。
在研制苏-24MR的同时,苏霍伊还在1979年用苏-24M的25号机和35号机改装成电子战专用飞机,1979年12月首飞,投产后定名为苏-24MP。
苏-24在苏联空军和海军中大量装备。苏-24在阿富汗战争中有出动记录,在车臣战争中也有使用,不过这种反游击作战不是苏-24的强项。但苏-24的第一次实战使用却是对苏联人自己。
“克里瓦克”级护卫舰“警惕”号成了苏-24第一个战绩,这是同型的另一艘
“克里瓦克”级护卫舰是70年代苏联海军护卫舰中较新的型号,1972年下水的“警惕”号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承担反潜任务。1975年11月9日,舰上的政委瓦莱里萨布林少校率领部分官兵在舰上哗变,抗议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腐败、谎言、寄生虫生活和偏离列宁主义的路线。叛乱官兵把舰长关进舱房,并要求所有不愿意参加的官兵们自己把自己关进舱房,以免以后被牵连。但他们没有把军舰驶向西方,而是从拉脱维亚的里加出发,前往列宁格勒,要到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洛尔”号巡洋舰旁,向苏联人民广播,要求人民起来反对修正主义。
当勃列日涅夫得知叛乱的时候,他立刻下令波罗的海舰队出动,击沉叛舰。波罗的海舰队的紧急调动和战斗姿态出航把临近的瑞典人搞得很紧张,更要命的是,部分舰只拒绝向友舰开火。于是勃列日涅夫下令空军出动。一架苏-24把“警惕”号击伤,瘫痪在海上。在海军陆战队突击队登船时,叛乱官兵投降,“警惕”号回到苏联控制之中,以后转移到太平洋舰队继续服役,直到90年代末期卖给印度拆除,回收废钢铁。
事后全舰官兵全被被逮捕,但只有萨布林和另一个水兵受到军法审判,萨布林被枪决,另一个水兵蹲了10年大牢后被放了出来。和斯大林时代相比,这是十分宽厚的了。
在1961年,波罗的海舰队还有一次叛逃事件。立陶宛出生的约纳斯普拉斯库驾驶着他的小型潜艇补给船,在从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到爱沙尼亚的塔林的途中开溜,开到瑞典的哥特兰去了。船后来交回给苏联,但中央情报局把普拉斯库隐藏在危地马拉,以后才转移回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定居。普拉斯库在70年代还在硅谷找了一份编程序的工作。1992年立陶宛从苏联独立之后,他还回立陶宛访问过。普莱斯库在1993年死在加利福尼亚。“警惕”号事件和普莱斯库的故事启发了汤姆克兰西写作《追踪红十月》,成为他的写作生涯的敲门砖。
苏-24最近一次亮点当然是2000年10月17日。这一天,“小鹰”号航母正在日本海的北海道和俄罗斯本土之间的水域作海上补给,一架苏-24(应该是MR侦察型)和一架苏-27在60多米的超低空掠过,事后俄罗斯飞行员还把空中拍摄的“小鹰”号的照片发到“小鹰”号的网站上,着实刺激了美国海军一下。这一次比较有名,类似的低空掠过还有几次,像一个星期前的10月12日和3个星期后的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