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可能通过内需补足外贸的下滑吗? -- 晨枫

共:💬118 🌺1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指的是哪个?

那个硕士毕业的,专业是生化,研究生是搞细胞,出来工作是到一个公司里面做细胞分析仪的售后(也就是人家医院买了这个机器出了问题给解决),这个应该算是蛮对口的了。

本科毕业的,专业是生物,但你也知道学生物的本科出来根本找不到什么工作, 去PIZZAHUT干干其实也算是比较好的出路了。人家现在去美国读MBA了,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家园 生化不具有代表性吧?

就业基本算是垫底的了

我的同学,工科的,硕士毕业都是10w+

本科毕业就工作的,也一多半 10w+了。当初毕业的时候也就3,4k,最差的一个 1k5,因为这哥们啥都不会,去了一个小地方的公司,认真做了两年技术,现在 6k+,业务骨干,在小地方过的也挺滋润。

当然我的同学不算特别有代表性的了,但是这年头,只要专业不是特别差,踏踏实实,多学技术,也不至于混的特别惨

家园 学工的这两年是比较吃香,尤其是电子,通讯一类。

我有个弟弟就是这样。 但剩下的绝大部分专业,想毕业两年之后就拿到10万以上,还是很困难的。

家园 但是一般也不会像生物那么惨

国内工科生比例还是最高的

家园 也没有了。

中国前几年能正二八经办的了生物系的大都还不是乱七八糟的学校。进去的人素质还是不错的,只要脑子活,放在哪里都不吃亏的。

我认识一个前年跳槽去基金公司的,现在论收入也就是10万多。不过现在在广州城里的房子就4套了, 还不是按揭。 原因也很简单,问家里要了点钱,这两年炒点股票每年翻4倍(这还是算有职业操守的)。

我另一个同学,最后毕业论文没过,没拿到毕业证(更不用说学位证了)。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跑去卖布,用赚的钱去炒房子,现在也准备买第四套房了。

现在这世道,谁想守着那工资存钱过活,就等着被剪羊毛了。可悲的是,大部分的人都被迫这么干。

家园 就我个人的观察

海外华人要到税后收入可以达到50%存款率后,才敢大胆放手花钱。或者说,交掉苛捐杂税后,还要有一半能存起来,另一半包括生活必需和不必需的花费。个人观察而已。

家园 全民玩地产金融的也有啊

冰岛美国什么的

家园 BBC、FT的财经评论日益不能看了

日益向政治评论靠拢,在最需要脑袋的领域,愈来愈靠屁股来决定观点。只有华尔街日报、bloomberg还保持一贯水准。

BBC的这个观点极其弱智:

内需不等于消费。总需求=总收入=政府支出+消费+投资+净出口。内需就是扣除净出口的部分。

傻瓜BBC,大概只是简单用汇率折算了,PPP对于十个指头来说的确太高难了。好在最近房地产泡沫破裂,不然英国消费能力,更算不出了。

家园 呵呵,都是玩,里面区别可是大。

就说我第一个说的那个仁兄,人家买的房子在东山口(大致相当于上海南京路那么个意思)卖9000多,普通人买的到吗?

家园 据我最近的走访,感觉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死在宏观调控上

控制信贷额度,银行控制的都是中小企业,银行只肯给大型国企增加贷款,直接收回流动资金贷款,立刻倒下。不仅是出口行业,内向行业的也一样。

家园 不是还有9%嘛

即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中国也不可能永远两位数增长。其实或许还是适当放低一点增长率而稳定增长更加好一点?

家园 我觉得你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

总觉得并不全面。

因为我没有特别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只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比如房子的问题,“现在绝大多数人连自己住的房子都买不起”,我一直在想,如果绝大多数人卖不起自己住的房子,那么他们住在哪里?据我所知以及按照传统,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住自己的房子,很少在租,只不过房子有好有坏,有80年代修的,也有2008年修的而已,而且占一半的农民本身是有自己的房子的,虽然那确实还没有房产证,可也是事实婚姻来着。

关于手机那个事情,恩,关键就在于为什么一般的普通人要去买一个“好一点”的手机?现在的手机300、400用起来很好的不在少数呀,而那些好一点的手机,卖的不就是一个品牌而已吗?

“最近的银行存款又继续上升,说明的恰恰就是中国人对所谓“投资”的失望而不是相反。” 这不是失望,而是投资渠道不畅通而已,跟美国人现在大肆买国债而不愿意投股市、期货一个道理。但是人们对这些投资的钱本身就没有计划在消费里,投资渠道通畅,他们就拿去投资,不通畅就存银行里保值,总之还是不会拿去消费的,这部分钱如何运转都不会增加消费的,除非他们觉得有很大的不可抗因素要发生,银行不安全、投资没前途,今朝有酒今朝醉,才会拿去消费。

以上都是一些很无聊的想到哪里问到哪里的东西,真是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我要说的是在下面。

安全感这个东西,我觉得很难说清楚,按照道理来说,不少人买了N险,工作也算稳定,子女也买了商业保险,家里存款真的不少了,怎么着也可以花钱了吧,我看到的却偏不,人家还更要存钱,为什么?因为想更有钱,所以一直有一个说法,有钱人更抠门。我认识的朋友,买了好几套房子的都是非常节俭的。

这几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在大面积推广了,我觉得应该立一个项目,研究人们的花钱情况是否跟保险的推广情况成正比,如果不成正比,就应该考虑是否还有其他制约消费的因素在?

有时候我看到美国人觉得中国的衬衣便宜,就一打一打的买,天天换,就觉得放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再便宜的东西,我妈也不会一打一打的买,她觉得买那么多来做什么?简直是浪费~~不如存点钱来做点别的~~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

家园 嗯,在这里面讨论,想到什么说什么,但说无妨。

首先,我所说的“绝大多数人连自己住的房子都买不起”,说的很清楚是“现在”,以前买的住到现在并不包括。 我很想知道最近两年中国的大城市里面,有多少人能够拍着胸脯说凭自己的工资,交得起首期,付的了按揭,买一套房子没问题的。至少从我所知,很难很难。 尤其是准备买第一套房子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至少要家里面父母出一部分首期,才买的下来,之后供的也很辛苦。 (我认识的唯一一个靠自己买楼的是中石油一个仁兄,去苏丹卖了两年命,在那里基本上不花钱只挣钱,回来再北京三环上买了一个70平不到的单位,合同才签完就赶着往苏丹跑,因为所有积蓄一次过清掉,不赶紧回去挣钱就没钱付按揭了)

为此,确实有很多人是在租房子生活,并不像你说的只有少数,我想你认识的那些朋友买了好几套房子的估计不会是放在那里空置而不出租吧。出租还不算了,甚至还将房子的结构改掉,隔出多几个房间来租,去年上海市就专门出台过政策来打击这种做法,闹得沸沸扬扬的。

关于手机,我不知道你说的不卖“一个品牌”而又用的挺好的手机是什么.难道是山寨机? 有或者是国产机?不过反正时下的中国这两者也差不多意思了。那么我只能说,首先,我不认为买一个没有保障的,并且用不了三五个月就可能不好用的手机来用是一件很划得来的事情,其次呢,对现在中国的很多人来说三四百块钱也不是从一个月的工资里面可以随随便便掏的出来的。(我前几天曾经算过一笔账,算一个拿4600块工资的人每个月扣除必须生活开支之后还剩多少,那些拿两三千工资的可想而知了,你可以去看一看)

至于投资渠道的问题,我在另一个帖子里面早就说过,现在中国不要说投资渠道,连公益的渠道都不通畅,你也可以去看。 而更关键的是,只要这个政府的行事方式不改变,那似乎就没有很通畅的那一天。 至于你说这笔钱怎么都不会拿去消费,我看还是太过武断了,你没看到前段时间万科在全国搞促销大幅降价,短短几天就回笼了多少个亿? 这个好像无关通畅不通畅吧,只不过人们觉得降价到这样自己可以买的起,尽管我还是要说是很勉强,就冲进去消费了。

至于你说的那些人有钱都不花,存在银行里,说是想更有钱。我到觉得恐怕是说明的我上面说的投资和消费的渠道不畅罢了。原因很简单,就按照现行银行的利率水平,稍微明白一点的都知道放在银行里面是天天在缩水,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观点上来说这是一个非理性的选择,经济学上并不排除有个别人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但从一个人群的整体上来说,是会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的。如果一种非理性的现象大量出现了,那么必然是有一种更加非理性的理由存在,使得前面说的行为在权衡之下变的理性了而已。相对于在这里讨论的例子来说,则是你拿出去这笔钱投资或者消费都是亏的,那么多亏不如少亏,我就放在银行里了,很简单。(这里面说投资亏损可能很容易理解,说消费恐怕不太容易理解,就简单的举个例子好了,前几天去万科闹事要退回差价的业主,就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

说到保险,我觉得你把社会保障理解的太狭隘了一点,要让一个人对社会有信心,并不仅是这几个保险就能解决, 例如去年530的“半夜鸡叫”,这个风险哪个险能够包括?

最后说一点,衬衫的问题。简单的说,那是没有便宜到一定程度, 我上次去香港的时候,看到衬衫打折,150港币两件还是三件(相当于打对折或者三折),很多人堆在那里买,虽然不是论打,但论半打买很多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其中很多人明显看出是大陆过来买的。 另外在化妆品店也是一样,即使没有打折,大陆人也是大包小包的在买。因为毕竟还是便宜。

家园 这是主要问题了。

风险评估和利息挂钩

小企业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当然得不到贷款,即使是市场化的银行,也不会给小企业的,倒闭了那亏大了,现在谁也不知道给小企业贷款,风险有多大,应该是多少利息。

但是小企业本身又是非常需要贷款的,这里面也看出来金融衍生品的好处了,如果能在金融市场上合理估算小企业的风险,增加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把风险分散化,这对实体经济是好事一件了。

这其实也是侧面说明了,为什么美国人的金融衍生品臭名昭著了,但是我们今后还是要向这个方向前进了。

家园 自己要提前消费, 撑死了也要上。

怎么可以怪别人害自己做房奴呢?

现在这个要买房子怪房价贵的年轻人, 都是独生子女长大, 从小到大,要什么东西都是伸手的。现在工作了, 看到房子这么贵买不起, 就要父母出钱首付,然后又大骂房子贵,抱怨自己是房奴。

问题是,明明是年轻人expectation太高了,提前消费, 才造成无法负担的处境的。古今中外, 有多少国家是能做到让年轻人一毕业, 结婚前就能舒舒服服的负担自己的私有住房的?

美英这么发达的国家了, 都没有做到年轻人能结婚5年内普遍拥有自己的私人住房!

你想要的东西, 别人就一定要给你?不然就上网骂政府,骂房产商?

要我说, 30岁前年轻人90%以上无法负担私有住房,靠租房过日子,才是合理的, 也符合经济规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