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聊起梁实秋 -- 淡淡微风

共:💬167 🌺593 🌵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同BS

当年在学校里曾迷过他,挨着顺序读全集,结果刚看完感人泪下的悼亡长文《槐园梦忆》,转眼下一本就是给新妻的情书,一看时间不过半年一载,真是一口气堵在喉头,差点没有骂脏话:这是什么臭男人啊!啊呸!

家园 “雅舍谈吃”曾经做我的枕边书许久,非常合我脾胃

我看完之后唯一惊讶的就是这一家人居然不吃牛肉,这得少吃多少美食呀

家园 生不逢时而已

梁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绝对在鲁迅之上。雅舍系列一直是我的最爱。很同意楼主的说法,鲁迅的作品攻击性太强,按现在的说法就一愤青

家园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很到位的评论.

家园 曾经买过一本梁和周的合集

编者也很有意思,把两人对骂和针对某件事情不同看法的文章攒到一起来了,对开印刷,嘿嘿。看起来很有意思。

家园 ……
同BS
家园 还有林清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园 有两个人是必须去台湾的,他们也晓得。其中之一便是梁。

可不是“抗战无关论”惹的祸。

只能说,梁实秋参与政治的程度,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九霄兄说的对,不该掺和的地方少掺和。可惜他没有自知之明。

1938年春,由民社党主席张君劢推荐,他被膺选为国民党参政会的参议员。国民参政会是由各社会团体、各界名流组成的一个督理咨询机构,主旨是协同政府促进抗日,虽无实权,但却是“战时全国团结一致对外的象征。” 共产党人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邓颖超、秦邦宪、陈绍禹等都 是其中的成员。议长最早是汪精卫,汪投敌叛国后由蒋介石继任。

可能他在会上又“理性”了或者“书生”了一把,“在参政会和共产党参议员发生激辩”(梁自述),给土共留下了“拥汪主和”的印象。(此事梁当然深感冤枉且悻悻然,“汪之叛国出走,事出突然,出走之前并无主和之说,更没有任何人拥汪之可能。”(自述)——不过他为何频遭误解?从“抗战无关论”一事我们便可略窥一观。大处小处,如何定夺?他可是颇有知识精英“逆天”理性的)

1940年,梁实秋等参政会成员本欲延安一行,结果最终接到毛泽东致参政会电,电文如下:

“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视察团前来访问延安,甚表欢迎,惟该团有青年党之余家菊拥汪主和在参政会与共产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梁实秋,本处不表欢迎。如果必欲前来,当飨以本地特产之高粱酒与小米饭。”

呵呵。梁实秋只能表示不解。“我不知道延安为什么欢迎青年党的左舜生(按:反共立场)不欢迎余家菊。中国军队在黄泛区抗敌,至于我,在参政会和共产党参议员发生激辩的事是有的,至于‘拥汪主和’则真不知从何谈起”。——认为当年土共无心胸的人姑且打住。为何容得下左舜生却容不得梁实秋?政治立场不可怕,有时候理性逆天,着实影响事情。

梁实秋一事遭人误解,可以喊冤;多事遭人误解,且是大处,却得想一想了。起码,老实当个学者、散文家而不是当参政员为佳。

梁在《回忆抗战时期》追述此事:

二十七年七月,国民参政会在汉口成立。我被推选为参政员,于是搭船到香港飞到汉口。从此我加入参政会连续四届,直到胜利后参政会结束为止。参政会是当时全国一致对外的象征,并无实权。其成员包括各个方面的人,毛泽东、周恩来、林祖涵、董必武、邓颖超、秦邦宪、陈绍禹等人也在内。我在参政会里只作了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那便是二十九年一月我奉派参加华北慰劳视察团,由重庆出发,而成都、而风翔、而西安、而洛阳、而郑州、而襄樊、而宜昌,遵水路返重庆,历时两个月,访问了七个集团军司令部。时值寒冬,交通不便,柴油破车随时抛锚。原计征程中有延安一站。我们到达西安后,毛泽东电参政会,谓慰劳团中有余家菊和梁实秋二人,本处不表示欢迎,余家菊为国家主义流,梁实秋则拥汪主和与本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如必欲前来,当飨以高梁酒玉米面。参政会接获此电,当即通知我们取消延安之行。汪之叛国出走,事出突然,出走之前并无主和之说,更没有任何人拥汪之可能。但是我因此而没有去瞻仰延安的机会,当时倒是觉得很可惜的。延安去不成,我们拟赴太原一行,阎锡山先生复电谓道路遥远,且沿途不靖,坚决请辞,我们也只好遵命。

延安拒了,阎锡山也婉拒了。

tg将得天下,余家菊(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和梁实秋两人自然只有一个去处。延安钦点相拒二人,“幸何如哉”!梁实秋遭人误解,这一桩可列头名。可是他乐于纠结鲁迅,我们有什么办法?

学而优则仕,误人久矣。至于误国与否,若不在重要位置上,恐怕也只有帮闲的分量。一叹。

家园 花瓶里的花

脱离现实的(酸)知识分子,为脱离现实的人所追捧,百无一用,只能当花瓶里的花。

家园 所谓雅舍,龚业雅之“雅”。蓝童鞋对此不敏感,可跳过。

当年梁实秋只身赴重庆,妻儿一别六年余,他是否另有女友,一直是文坛上的公案。不过前联合副刊编辑、作家丘彦明于1996年撰文指出,梁实秋生前曾证实“四川的女朋友确是业雅”,“雅舍小品也是因业雅的名字来的。雅舍小品第一篇曾先给业雅看,她鼓励我写。雅舍小品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业雅先读过再发表的。后来出书,序也是业雅写的。我与业雅的事,许多朋友不谅解,我也不解释,但是一直保留业雅的序作为纪念。”

重庆大轰炸后,梁实秋与龚业雅一家合资买了间平房,因为没有门牌,朋友不好找,邮差也不方便,就以龚业雅的“雅”为名,在山下路口钉了块木牌写上“雅舍”,用的是龚业雅的名字。因此先有“雅舍”,才有后来的《雅舍小品》。抗战后,梁实秋与龚业雅先后回北平。

因国共内战,梁实秋未及道别而匆匆离开北京,到了广东才写信给龚业雅,龚业雅则回信埋怨他不该离开。梁实秋初抵台湾后,两人仍鱼雁往返,直到两岸断绝邮电才失去联系。文化大革命后,梁实秋托在美友人打听,得到的却是龚业雅的死讯,过世时六十九岁。梁实秋曾说,“这一生影响我最大的女人,一个是龚业雅,一个就是我太太程季淑”。

据梁在晚年对这些情史时的解释是,程季淑不仅原谅他与龚业雅的事,在美国发生意外去世前,程即常常因为高血压突然晕倒,某天,她对梁实秋说,“我知道我不行了,我死后你要马上结婚,这么多年,最懂你的就是我。”从各种资料来看,程行事无愧贤妻一语。不过丈夫口述,程晚年是否强到这种地步,还需看官明鉴。

于是,妻子逝后半年,梁对小他三十多岁的歌星韩菁清一见钟情,开始疯狂的情书事业。即使子女不理解,被他祭文感动过的看客不理解,梁教授义无反顾,“吾往矣”。妻子逝后一年,粱正式续弦。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还有这段故事啊!

因国共内战,梁实秋未及道别而匆匆离开北京,到了广东才写信给龚业雅,龚业雅则回信埋怨他不该离开。

这个男人貌似不实在,也不负责啊!国共内战自己跑掉,可惜人家还那么想着他。

家园 不错不错,蓝同学们对这等事情向来宽容

可惜大部分绿同学这里绝无宽恕

家园 这是对红颜知己,还有一位贤妻程季淑呢。修身齐家平天下,

不知占了哪一条?

大家只看文字,别看人,就美好了。

家园 本来梁一年也守不了的;偏偏先总统蒋公逝世,帮了忙。

程逝于1974年4月30日。

梁韩的婚期本是1975年4月5日。

偏偏蒋公去世,——因“国丧”不得已拖到5月。名义上也算守满了一年。

大人物和小人物交缠,并改变其轨迹——有趣之极。

家园 文人无行

所以文章和人得分开来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