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众体育、职业体育和举国体制 -- 海纳
大众体育是新中国建国时期体育的唯一目标,“发展人民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是当时中国体育的口号。由于新中国遭到西方的体育封锁,被关起来的中国只能是自己玩,也就无所谓金牌战略。中国与苏联的“举国体制”不同,是发展大众体育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在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石。举国体制的优点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就象只有国家才能保证义务教育一样,对于基础薄弱、经济艰难的平民来说,只有举国体制才能普及大众体育。现在的乒乓球和篮球运动的雄厚基础,都是建国时普及大众体育的成果。
80年代后,特别是88年汉城兵败,中国体育感觉到平和、交流为主的大众体育,不能适应世界上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金牌战略从此提上新的高度。大众体育留下的雄厚基础和人才储备,举国体制的高效率,在金牌战略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过程大家都知道,5届奥运会中国就登上了世界竞技体育的顶峰。同时冲击金牌过程中也发展了体育技术水平,为大众体育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当中国金牌节节攀升,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不再满足于建国初那种“水泥台、土场地”的简陋体育设施,对体育投资的要求,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的职业体育。
职业体育并不象人们认为的那样,能够发展大众体育,恰恰相反,职业体育对于大众体育更多的是竭泽而渔。就象网友说的那样,职业体育造就了大量吃着薯片,舒服的倒在座位上的看客,这些人将自己代入崇拜的明星,以体验赛场的热情和竞技的紧张,从不会将时间用在自身的体育锻炼上。就象刘翔的崇拜者没有几个摸过栏架一样,也没有多少科比的拥戴者经常打篮球。职业体育将运动人分成两类,小部分是职业对手,大多数是追星族。
但职业体育有一大好处,就是来钱快,这同贩毒一样,通过一部分人的空虚精神需要来填满另一部分人的钱包,只不过是合法的。
经济是基础,职业体育发展了体育产业,这种对大众体育竭泽而渔的作法,却能极大的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因为他促进了竞技体育的交流。
袁伟民只所以将大众体育与体育产业混为一谈,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体育到了一个瓶颈,迫切需要资金改善各项体育设施,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档次;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体育自身缺少交流,眼界不宽看不清本质,被花花世界忽悠了有关。
由于职业体育能够促进交流,所以职业体育又有两项附属功能:穷国的借鸡下蛋和富国的引进基因。
美国的黑人运动,法国的移民足球队,都是富国通过职业体育引进基因的结果。巴西、阿根廷以及非洲的足球和牙买加的短跑,又是借鸡下蛋的结果。
对于职业体育的所属国来说,为职业体育贡献收入人群的体育却被荒废了,象美国主流社会的篮球,法国、英国的本土足球。
如何利用职业体育的产业优势促进交流,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同时又不损伤本国的大众体育基础,是个问题。
至少可以说举国体制和市场化体制各有好处,各有坏处。这两种体制对大众体育的促进作用我觉得也难分伯仲。
不过从根子上说,奥运是一群锻炼过度的人参加的游戏,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对普通人的精神激励,本身和大众体育强身健体的目的还是有差别的。假如中国决定“买进”大批牙买加人练田径,然后拿了好多田径金牌,对普通中国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以大众体育为根本目的,金牌应该是整个体育系统中的一小部分,这一部分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它有多少激励作用。
不得不说,其实篮球在美国也就第三运动,而且确实变成了一个比较黑人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斯特恩非要搞个穿衣服政策来讨好中产阶级。
另外两大职业运动,棒球和橄榄球,美国人玩的人还是非常非常多的。
投投篮和篮球运动也是两码事。娱乐只能娱乐一下自己,运动才能增加人的体质。
就那么几个国家玩,都被奥运会淘汰了。
赚钱才是王道
梦之队打篮球确实吸引眼球,NBA国际化看上去也很河蟹。经济效益相比其他两个就差太多了。
人活世上,不赚钱不行,可不运动更不行。
象棒球和橄榄球,只有美国等两三家玩,一方面参与人少,一方面闭门造车,竞技水平也不会很快提高。
当年NBA不也一样,只是相比较而言,篮球更容易推广、更让人易于接受,黑人篮球的水平猛烈冲击白人篮球,最终将白人挤出美国篮球。
象棒球、橄榄球,还有印度的板球,结果不是这项运动被淘汰,就是这项运动中的原始霸主被淘汰。
第一届网球冠军还是个游客,碰巧看到有奥运会,就参加,拿了单打冠军.随便找个另外国家的游客,又拿了双打冠军.
正是政治和职业运动,让平民成为奥运会的主人,比如二战前的杰西·欧文斯,政治和金钱双层因素让他成为历史的一个标志。
政治和有效的运动组织,让人们有了参加运动的热情,在体育普及的基础上,金钱通过职业运动促进了交流。
中国乒乓霸主地位的丧失,也是因为交流,瑞典这个劲敌就是中国自己扶植起来。只不过中国人通过内部努力,技术改造,将霸主地位又夺回来而已。
只能说奥运会开始是贵族运动,美国黑奴能参加运动会吗 [ 海纳 ] 于:2008-08-23 00:54:26
正是政治和职业运动,让平民成为奥运会的主人,比如二战前的杰西·欧文斯,政治和金钱双层因素让他成为历史的一个标志。
政治和有效的运动组织,让人们有了参加运动的热情,在体育普及的基础上,金钱通过职业运动促进了交流。
中国乒乓霸主地位的丧失,也是因为交流,瑞典这个劲敌就是中国自己扶植起来。只不过中国人通过内部努力,技术改造,将霸主地位又夺回来而已
经济人不邪恶.他们是运动员的衣食父母,分点钱是应该的。
美国这边大众体育搞的相当不错。我周围的老外,不管是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去gym,还是打球,可以说运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快70的老美,每天上下5层的办公楼从来都是走,不坐电梯。另一个60多的老美天天中午去gym跑步。还有个年轻的,是他儿子学校篮球队的教练。相比之下,中国人运动的比率还是低了不少。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美国人成长的过程中压力比较小,有更多的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 另一个,美国民间体育资源很丰富,要设施有设施,要教练有教练,还经常组织些社区级别的比赛。虽然这些活动要花钱,但一般的玩玩大部分家庭都是可以承受的。
我觉得中国这回金牌第一也拿到了,这个疹子也出过了,以后应该把重点放在大众体育上了,搞得象前苏联那样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大众体育搞好了,就算奥运金牌排不进前十也无所谓。再说大众体育搞好了,群众基础大了,好苗子自然也不会少,就象乒乓球羽毛球一样,这样的金字塔才结实。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选择不同体制时的出发点。
三十年前的中国刚刚开放,对于世界来说还很神秘,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了解我们的窗口,体育很合适。
三十年前的我们刚刚经历过动荡的年代,也逐渐明白到世界上拿三分之二的人基本不需要我们去拯救,甚至是正好相反。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体育很合适。
从这方面来说,体育承载的使命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它混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在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心中树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可以说中国体育从改革开放后一直扮演着宣传工具的角色。究其任务而言,举国体制完成得非常出色。我不认为有其他途径可以在当时做得更好。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无论是奥运会还是NBA,无论是业余的,专业的,还是职业的,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竞技体育。这其实是一个与老百姓几乎完全无关的事情,想要跻身其间意味着长时间的刻苦训练,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以及不错的先天潜质。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为什么身为自行车大国的我们在自行车项目上乏善可陈?答案很简单,一辆专业的比赛用车价格数以十万计。这就是老百姓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差距。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基本上可以说是泾渭分明的,二者之间的互相刺激不能说没有,但就我而言,我觉得微乎其微,至少不容乐观。竞技体育要的是市场,大到足以支撑起一批人脱产从事的市场,至于组成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平时去干什么他们不去理会,就好像我本人懒得很,从小在体育课上都是让老师头疼的主,可我现在依然在为众多明星呐喊助威。大众体育需要的则是参与者,他们的成绩不用太好,但是要保证持续稳定地投入,这样才能保证相关业者的生存。国家可以为此开一个头,但是如果指望国家一直支撑下去,能不能做得到不说,我觉得这个市场迟早会死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