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信息】【讨论】少林寺最近的“机锋辩禅”活动及三道辩题 -- 衲子
1、一归万法;
2、须知还有上上机。
3、本空。
第一题,是当年高峰原妙禅师的话头,其一破即请老师问他。当然,他被老师给难住了,被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哪里给难住了;
那么第二题,提到了第二、第三的情况,当然就要问第一机的情况了。其实可以反问出题人第三手时做如何,这样的境界就小了一点。那么,答上上机就超出了所谓的第一机,这上上机是什么呢?若在前面有体会,这第二题就不是难题;
第三题,问不空如来藏,那就是有了。有即非空,空即非有,到底空不空呢?我的答案是不变的,空!
不卖易筋经,大力丸,改卖禅宗了,呵呵。看看还有什么好兜售的,十八铜人,三十六房,少林寺dot com,佛祖山寨手机,郑克爽解剑处,等等等等。不要忘记还有发生过自杀惨剧的纽约少林,听起来像倚天屠龙记的西域少林。
达赖和永信倒是天生一对,在政治背景下,商品大潮中名利双收。
虽然八万四千法门不拘一格,但是现在这种人心浮躁的末法时代,律宗还是应该提倡的。
善哉善哉,俺又起分别心。
原来是
悟空啊!
善哉善哉!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RP不好
提倡律宗,和我心有戚戚矣!
俺知道俺懒,没规矩,藐视清规戒律,自以为是,爱耍小聪明,但是其实很景仰律宗的,因为俺做不到,却又觉得是要去做的。
借楼主之宝地谈个人的看法
既然是个人看法,有错误肯定难免。希望大家批评和指正。
何谓公案?禅宗在其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接引学人的一种方法。因其公开,而被称为公;案,即案件,案卷、案例的案。联起来就是,公开的案件或者公开的案例的意思。
公案多是禅师接引学人成功或者促成学人进行深入思考的例子。这一点请大家在看公案时一定注意,不要因为其中的描述简单、轻松而认为容易。
就那楼主最近举的香严击竹而悟来说,在香严击石而开悟后,沩山说,“香严终于彻悟了啊”,但是仰山却说,“不行我要亲自勘验,看他是真是假。”仰山找到香严说,你的情况我们晓得了,你再说说看,香严立即作了个偈子:“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听了却说,如来禅师弟是会了,但对祖师禅,你还未梦见”。香严马上道,“那我再说一点。”立即又作了个偈子:
我有一机,瞬目视你。
若人不会,莫唤沙弥。
仰山这才高兴地说:“恭喜师弟会得了祖师禅,我要向师傅报喜。”(其实,香严在击竹后作了一个偈子,我这里把它省略了。)
换句话说,香严击石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其另一师兄仰山那里,还要难他一难,都过了才是真正的过关了。
爱好佛学知识、有一定佛学基础,或者喜欢禅宗,并身体力行的朋友在阅读禅宗的公案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公案一看就明白,甚至还可以马上就用。比如达摩祖师传二祖时,二祖问,“吾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答:“将心来,吾与汝安。”二祖言下大悟这个公案的文字不复杂,运营起来也简单。但是,当我们阅读另外的公案却感到与我们非常隔膜,既不好理解更不用说运营了。比如,有和尚问赵州禅师,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回答道,无!赵州的这个回答我们就不能随意地使用,理解起也不能随便下手,赵州的回答就是与佛教经典相违背的情况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的清楚,有的却难以明白的情况呢?我想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公案本身来自实际的生活,其中有禅师通过它们得以开悟。这些禅师是人,我们当然亦是人。他们能够理解并开悟,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如果,所有的公案都让人无法看懂,无法理解,那就没有人会去研究、去参究了。这是我们能看懂部分公案的原因。
二、公案的目的是让其中的学人,通过公案能对佛学的理论在当下、在现实中得到真正的体会,而不是为了让学人理解明白而已。就如刚才举的赵州的狗子的佛性问题,赵州禅师的回答实际的指向是——问者能在现实的生活中真正地体会问者自己的佛性是什么,究竟是怎么样。在这里若有真实的体会,就能体会赵州禅师回答的深意。再如,“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句话,究竟应该重是在理论上的理解呢?还是重在实际的修行实践呢?我相信,大家都同意应该重在实践中实修实行。这里是禅宗与教下在教育方法上的重大差异,禅宗强调的是真修实行。当然,这里不是说教下没有真修实行的意思。
三、禅宗的公案尽管千奇百怪,数目众多,但实际上目的都只有一个让学者明心见性。若真实的在一个公案上有一定的体会,另外的公案都会变得相对亲切。即使,遇到一些不常见的问题,经过短暂的思考也能理解,并可以在生活中做到。这里,有一个实际的标准可以自己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也可以用来去验他人。有朋友会说,你说的是不是能理解大部分公案啊?我说,不完全是。的确,能理解绝大部分公案是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其实是个自验标准,拿科学界的话来说这只是自证。完整的是,理解的公案你就一定能做到,一时做不到,经过短暂地努力就一定能做到,慢慢还能做得很好。
比如,上面提到的达摩大师接引二祖的公案,若是真正懂了,你就不会心不安,即使心中少许有不安的影子也能立即发现,并经过注意可以逐渐消除。验人的刀口在这里啊!
当然,我不提倡大家你验我,我验你,凭添我慢之心。如果,你还有我慢、瞧不起人之心,我就敢肯定地说,兄弟对不起,你还没有过关哈。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楼主提出的这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也是一个真实的公案,其主人公是元代的高峰原妙禅师。高峰原妙禅师在其师傅那里学习了很久没有体会,一日看到这句话“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产生了疑情,但总是想不通。其间,曾经七天七夜不合眼(大家千万不要轻易模仿啊!当年,王阳明就没有高峰的机缘,自己克竹子差点克出毛病来。没有任何贬低王文正公的意思哈。)吃饭、喝茶,聊天、休息是都在参。一日上法堂,看见法堂一句偈子“百年三万六千日,反复原来是这汉。”突然有省,一念脱落,开悟了。下堂后告诉老师说:我懂了,你以后不用打我了。他老师却说,你还没有呢。他说,那你来考我嘛。他老师就问他,“日间浩浩时作得了主不?”白天应酬周旋时作得了主不?也就是八风吹得到不?高峰说:“作得主。”老师又问:“晚间睡觉时作得了主不?”高峰说:“作得主。”——梦里心可以不动了。这里,有朋友要怀疑了,怎么可能呢?白天理智活动清醒,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控制住,而梦里怎么可能呢?这里的确需要大家去自己体会和感受,理论说得再多再详尽都等于是空事。所以,请大家注意这两句答话的分量,这不是随便说的,随便敢称自己能做到的!(再补充一下,这里不是神通,仅仅是任何人经过思维的锻炼都能够达到的境况)请注意,这里还有一个要求是不昧己灵,又能作主啊。如果,禅宗到此为止,就不算是禅宗了。他的老师在这里还在人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地方在想前一步:“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哪里?”高峰答不出来了,后来到天目山去闭死关,用了近6年时间才把此问题解决了。
所以,请大家不要小看楼主这里举的几个公案,它们后面都还有更深的含义。
如果,有朋友能在以后阅读、学习禅宗的公案中有更多的体会,更深的认识,特别是能在实修实证中有所进步。我将非常欣慰,并提前向大家道个恭喜!
没一句讲对。
simpyred:
喇嘛教徒诽谤他人的习气很严重很严重!
蚕:
simpyred 说‘不同的蚕’没一句讲对,那么“既然是个人看法,有错误肯定难免”这就不对,意味着【‘不同的蚕’的个人看法,没有错误】。
所以这个喇嘛教徒是在自宗破自宗,自打嘴巴。(这样的事例我见多了。)
承当在禅宗里是非常严格的!
我记得过去是沩仰宗,还是哪个宗,其师傅临走的时候,希望有学生出来承当。而且,老师知道其中有一个是过了关的。其他的学生回答都不搭边,唯独这个学生来了个一推了事。老师看了他一眼,也未强求。(记得不完整,请谅)以前,一直不理解作学生的为什么不敢承当。
真正的有深入地理解的时候,才明白大慧皋禅师临走的时候说的意思,我这一辈子也只是说说而已。大慧皋这样杰出的禅师,居然对自己是这个评价啊。
大慧皋见圆悟克勤禅师之前,当时的大德对他都是称誉有加。但大慧皋知道自己没有过关,其去见圆悟克勤,却有自己的算盘。他打的主意是,一旦圆悟也说他过了,他就写一篇无禅论,来批驳禅宗!当他见到圆悟后,一连下了几十个转语,圆悟一直只回答两个字:不对!大慧皋才真正折服,知道确有开悟其事。
甚至,他在圆悟手下明白后,还感概:开悟真是太难了啊。
我说他一句没对,蝉兄也先写好了有错误肯定难免。
一个先声明,一个后指出确实如此,哪里有错误呢~~
可见萧氏法术确实蒙蔽了一小撮人的心智,连正常的思维都没办法进行,更何况是学习圣教。
哎,可哀可叹。
请simplyred兄,直接指出兄弟哪里说错了?这样也有利我之进步。
谢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