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聊 中国的民主史探究(1) -- 子玉

共:💬41 🌺1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兄台就慢慢等民主女神慈禧的雕像吧。
家园 到时候有人还记得我这番闲聊的话...

会说:慈禧是子玉给平反的。

家园 闲聊中国民主史(2):宣统试选

[原创 2008-06-28 07:10:05]

闲聊,以前有茶室,那才是闲聊的好地方。三五个人凑在一桌上,品着不断地续着的茶,天南海北,上下古今,这么海吹。突然大伙谈起了什么,都压低了嗓门....然后有人就说了:莫谈国事。于是大伙一起说,对喽对喽,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这不,上一回谈到中国的民主史,挖掘出一段公案,是闻所未闻。说中国的民主(西方票选的议会制度),是打慈禧给定下来的计划,是宣统皇帝一个几岁的孩子在位的时候给推行了。于是有朝一日,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成功了(这个没保证),恐怕有人会在颐和园大门口给慈老太太树立一座铜像,以兹纪念。走向共和那一段已经替中堂李大人平了反,那老佛爷的光辉事迹,那不是早晚也得...莫谈莫谈....

大凡鼓吹西方民主者,都是从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么个角度来宣讲的,不由得你不信。老佛爷也信了。至于黎民百姓,信与不信,这个就只有天知道了。

宣统元年试行票选的代议制,那可是皇上的旨意。各省都建立咨议局,选举议员。当时22省设立了21个咨议局,其中新疆因为地方政府请求缓办,拉下了。21咨议局议员名额共1643人;在中央设立资政院,这就是未来的国会,议员人数定为200人,一半由咨议局选举,一半由皇上指派。于是有民选议员和钦选议员之谓。因为新疆没有开设咨议局,于是最后形成98个民选议员,于是钦选议员也减少两个名额。于是98对98。外加什么议长副议长秘书长3人却是额外钦选,于是成为101对98之比。

有人问,那到底是选了没有?选了。的确是选了,就是宣统皇帝时候,各地选了。那怎么个选的。呵呵,因为是试选,所以范围是大大的小。

比如诺大一个黑龙江省,因为选民的标准规定什么必须在本省办过学堂或者公益事业三年以上才能成为选民,什么有5000元以上身家者,等等的条件,只有46352人成为合格选民。这个是张朋园书中详细记载。选民人数最多的是直隶,皇城根下有16万选民,也就是直隶人口的0.63%。不到1%。

有看官不觉讪笑,这个微型选举实在搞笑。不过宣统的确选了,是试选。记录在案。

自由主义者每每都鼓吹民主体制,但是您真要细看,他们实际上对于怎么实行,怎么个方案,会产生什么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怎么影响政局,会带来什么危害,是根本没有什么可供大家细看的东西的。多半就是口号式的文章,大纲式的方案,就完了。

我们闲聊就不一样了。我们闲啊,我们不着急啊。你说我们急什么?所以我们可以细细地看,包括看看历史上的宣统试选,怎么回事。

作为中产阶级,实际上我们不是看热闹。我们要看,即使是宣统试选这样的情况,会对政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权力的架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日后政局的演变会带来怎样的冲击。

这个我们下回分解。闲聊,泡上一壶好龙井,大家海吹。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家园 看来这个坑比较深了

义无反顾跳进来

家园 你这个大毒草

慈禧是子玉给平反的。

留下证据,将来不管是功是过,您都别跑

家园 我估计先是功后是过...

先是实现民主,我便有功;后来民主引发动乱,我便跟着有过。不过,呵呵,我那时候已经是古人了,那是100年之后的事,哈哈。

家园 在坑里面等
家园 记得水木好像讨论过袁为啥不能成为凯末尔

要是能成凯末尔,这样的强力领袖在当时还是胜过软弱的议会民主的

家园 这话有理
家园 花。子玉兄,中产阶级都很忙,

别看人前是人五人六的,一日不做,一日无食。

别挖坑,当心身板累着!

家园 这个坑我一定填。别看这个坑,不累。

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不感觉累。

家园 愿赌服输很不容易做到

平时喝酒划拳就看出来了

家园 闲聊中国民主史(3):载沣新政

[原创 2008-07-05 17:09:51]

闲聊,我也免不了落入市面上那些翻历史旧案的忽悠套路。比如什么李中堂是公忠体国老成谋国,什么秦桧是宋朝最杰出宰相,什么董存瑞根本没有托起炸药包,等等。我发现这种游戏很容易玩,上一次玩了个慈禧乃我中国民主之母,宣统乃中国实行民主第一人,呵呵,那可都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啊。

这种搞历史的手法在我们这些学理工的人看来,不过是镜像法。最典型的是岳飞-秦桧模型。就是把原来传统的正反两边做一个镜像,以正为反,这么颠倒一下。就这一手,搞历史的就能扬名百万。实在是太廉价了。

不过我这个人跟那些玩历史概念的不同,我这是在自己的茶馆里玩,至少还要说服得了自己。这个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也就是5岁的娃儿,虽然是在他的任内推行了民主,但是5岁的娃儿毕竟只是个摆设。那么真正实行这件事的当然就是他爹,醇亲王载沣了。为宣统评功摆好,呵呵,不能不认真地探讨一下这个载沣。否则岂不是太不公平了?所以今次就要评论这个载沣。

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此人相貌堂堂,兄弟当中,大概也就数他有点能耐。光绪甍而慈禧去世,宣统继位,于是载沣受托为监国摄政王。所以慈禧是把政权交给了这个人了。

遥想载沣当年,自己的儿子成了皇上,5岁,这个总有个10年可以让自己掌管这个帝国,也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毕竟皇上是自己的儿子嘛。载沣执掌朝政,时年26岁。呵呵,清皇朝不可谓不年轻化啊。

清初康熙继任,睿亲王多尔衮称摄政而不监国,照名号上看载沣的身份权势更显尊贵。一个26岁的小伙子,一朝当政,这个意气风发,我想应该是很有一番雄心的。

载沣掌权,据说是得到光绪的密嘱的,包括有传说光绪密诏杀袁世凯。载沣甫登台,我以为是颇有一番以新政重振帝国的打算的。恐怕背后也有高人指点,但是他本人的意愿也是很清楚的。归结下来他的举措有这些:

1。解除袁世凯一切职务,这一点看来是汲取了光绪变法失败的教训,好在老佛爷已经归西,似乎做到不难。不过没有杀他(这一点令日后保皇派扼腕,毕竟没有杀开一条血路,后患无穷啊。),也没有双规,轻描淡写地让他告老还乡。这一点,是载沣执掌朝政的必走棋。当时看走的还可以。

2。重揽军权。亲任大元帅,陆海军都有自己的亲属把持,兄弟三人掌握了全部军权。就当时讲,这一步也是颇为重要的,不可不搏。但是后来却才知道军权可揽,但是可会用兵?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政权军权在握,便要维新了。上次输在没有政权而军人反水。这次既有政权又有军权。所以推动立宪,就可以踏上新政的坦途了。于是宣统元年,第一大事,就是各地切实筹办宪政,务必在当年成立谘议局。同时,在中央筹建模仿西方议会模式的资政院。

4。但是议会制通过的决议怎么转化为行政的操作呢,顺理成章就废止原来的军机处和旧内阁,成立新型的所谓责任内阁,对议会决议负责。宣统三年(1911),摄政王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劻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阁。组织了一个以满族为主的内阁,13人中有5个是皇族。

从当时的眼光看,假如我们坐在宣统年间江南一间茶室,聊当今圣上当今摄政王的这些举措,老实说我觉得朝廷还是挺有想法的。拔掉了钉子,掌握了政治权,全面执掌军队,组织了民主制议会,让内阁对议会负责。

因此,笔者称其为载沣新政。现在这么一批抹杀了载沣,这个历史上对他肯定是太不公平了。载沣这么出手,是很不容易了。也的确是思想大解放,只是差了没有杀出一条血路。但是我等小老百姓,能够这么平平安安地过渡,就阿弥陀佛了。

闲聊,载沣新政,一片新气象。呵呵,可是中国这个国家,有特色,新政刚出娘胎,就完了。到头来还都赖在载沣头上,说他儿子登基那天哭闹,载沣哄他,一会儿就完了。说都是他咒的。

家园 闲聊中国民主史(4):辛亥革命与地方咨议会

[原创 2008-07-10 17:19:15]

上次在茶馆里聊到载沣新政,看上去蛮像那么回事的,而地方咨议会真的也就选了,中央资政院也选了,可是为什么没起作用呢?这个民主好东西对大清没起作用啊。

这个笔者认为是两个原因:第一,民主这个东西并不是万灵丹,对于清朝这种政治结构,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也就是说,没用。第二,不管什么东西,再好的东西那也得看谁在用。

退一步说,当初光绪皇帝闹变法,就是成了,也未必能够改变多少。笔者认为在中国这种文化和历史背景,要实行变法,必须要有一个强势的领导。老实说,真要是慈禧领导立宪,没准还行。至少袁大头不会反水。而武昌起义可能也会被剿灭。这样的话,立宪运动也许可以搞下去。

茶馆里好几位都认为载沣26岁执政,太年轻了呀。年轻倒也不一定不行,问题是他没有多少历练,没有什么人脉,自身能力也平平。除了到德国跑一趟消气外交之外,没看到他有什么政绩。

宣统试选,因为是演练性质,大部分地区没当回事。有的县设立了投票站,也就是几千个选民,可是临选举只有一人来投票。从张朋园的著作看,当时大部分地方咨议会的候选人都是地方首长推选的。这点却是很有点名堂。只是历史学家们不具慧眼,所以就忽略了。而我们在茶馆里,就要对这一点加以剖析了。

一个政治制度,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政治管理架构怎么形成的,最为主要的是看这些管理的人是怎么产生的。而其中候选人的产生,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其后不管是民选,是钦选,是大主教闭门会议壁炉烧纸,还是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实际上只是第二道手续。那人选已经定了。

我们中产阶级,都不可能真正涉足政治,不可能成为候选人,也没有兴趣成为候选人。因此,政治体制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看这样的体制能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保证我们安居乐业。而我们看政治体制,看改革,看各种哪怕微小不足道的事件,主要看是不是对政局又影响,怎么个影响。

如果我们坐在宣统年间一家茶馆,看那时候的咨议会的选举,看摄政王载沣新政,看孙文的革命,我们能看到后来40年中国的战乱和大变革吗?

大清的最大的病根,就是满族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这个架构是很不稳定的。而满清近100年来与外强的关系几乎一败涂地一无是处。于是民心思变,是当时的潮流。

孙文的驱除鞑虏,最后要推翻政府,这条路必然是战乱。是中产阶级极不愿意看到的。

载沣新政,君主立宪,温和改良。但是改不了这个病根,满族要想继续统治,难。所以除非载沣是个类似康熙这样的君主,这条路是死路。而四川保路运动的镇压,告诉我们中产阶级,载沣不行。

值此狂澜即倒之际,看地方咨议局选举,就可以预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了:

1。皇权渐倒,地方咨议会候选人的安排已经被地方执政官把持,地方政权的政治权有所扩张;

2。民选虽然为立宪所设计,但是也可能成为地方政权获得合法性的来源。也就是说过去由中央政府钦命的地方长官,就可能开始从地方咨议会获得政治权。

一种地方执政官与地方议会之间的互相政治寻租的局面,隐隐发端。

那么对于我们中产阶级来说,这种局面是好呢还是不好?

这一点,就留待下次喝茶时候再聊了。

家园 闲聊中国民主史(5):合久必分

[原创 2008-07-19 10:19:01]

上次闲聊,说道载沣这个人,过于年轻,没有宏图大略,也没有手腕,接过慈禧手里的政权,却哪里担当得起清皇朝中兴的大业?也说道载沣推行的地方咨议局,可能改变了清政权的权力架构。这点,是值得探讨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之长久,据说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其结构也相当稳定。一个这么大的国家,虽然合久必分,但是还是合为主。封建皇权,也就是最高领导人都出自一个家族。这种结构有一个先天的弱点,就是一个家族的人口有限,有才能者不会多。从一个家族要选拔一个国家领导人,要在几百年里始终选出合格的国家领导人,注定不可能。古人知道,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过不了五代人,家族政治就面临人选危机。所以中国皇权长久的现象,值得仔细探求究竟。这个就不在本闲聊中多说了,也就是感叹一番,就此打住。

中国这个国家,地域广大,足以容纳十个八个君主,各自为政,当然国与国之间少不得你争我夺,春秋战国,就是明例。

如果你有机会在德国驾车,比如从法兰克福到斯图加特,就能体会为什么欧洲是一连串小国的集合。德国的地形基本平坦,间有不高的山包子,远远望去,大概100米200米高,上面便是一座城堡。可以想见在冷兵器的时代,诸侯占山为王,在欧洲星罗棋布,就是这么演变下来的。

而中国也有一句话,似乎是曹操说的,大意是说,如果我不在的话,不知道中原有几多人称王几多人称霸。也就是说中央的皇权,与地方的称王称霸,是一对矛盾。此消则彼长。

载沣设立地方咨议局,可能认为是一些可以操弄的议事机构,并无地方分权的纰漏。以笔者看,当时的地方咨议局,实际上开启了皇权之外的权力道路:

1。省咨议局虽然只是议事,但是议事就可以干预地方政务,所以咨议局是具有一定地方权力的。

2。咨议局是地方士绅选举的,不是皇上钦命,所以这种地方权力的来源就不属于皇上。皇权强盛时,这种地方权力的源泉作用不大,但是一旦皇权衰落,地方权力则成为剖解中央政权的锋利手术刀。这点在辛亥革命中便有实例。

武昌起义黄袍加身的黎元洪,就是革命党人同时争取了以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为首的立宪派人士,由咨议局推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汤化龙为湖北民政长。军政府遂告成立。武汉起义之后,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此后,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必须注意到这些地方的响应都可能依托了立宪派和咨议局的力量。而恰恰是这些权力机构的地方性,才有所谓11省响应宣布独立一说。换句话说,地方权力的增长,就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种子。至此,地方割据的局面实际上已经形成。

辛亥革命的史家们很少从这个角度分析,因此我们这些理工科的人总觉得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怎么怪怪的,来龙去脉不清不楚。

闲聊,笔者又发现,地方民主乃民初军阀割据之母。呵呵,民主派们一定不高兴了。可是我们理工科的,是实话实说,何必自己骗自己呢?再说中产阶级的投资,跟时局的演变很有关系,骗自己难道能够换到白花花的银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