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玩玉的一些小体验(一)什么是玉? -- 请我吃饭

共:💬201 🌺86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其实这个名字有多个含义

方解石成分是最简单不过的碳酸钙。普通,透明,但是脆弱。摩氏硬度低,有双折光性等特征。解理是方形。

石头记,算我相当喜欢的一本书。

对矿物和石头感兴趣是从我bf那里来的。我本来只是觉得好玩好看,被他科普了不少。他去中国地质博物馆,转来转去情不自禁地就给周围人做起了解说员。

家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家园 英雄不问出身,好玉不看出处

何必迷信和田玉

不同地方的料有不同的特性

即使是俄料青海料叶城料也有好的,也有它们的可玩性

太过执着和田玉,便要错失很多体验了

软玉的话,纯玩料的也不多,还是要好工来配。再好的料若是雕坏了,价值也就损却了几分。

家园 搞笑,那个时候一般没有翡翠的

貌似中原不产铜矿石,但是还是有很多青铜礼器。古人经济交流其实蛮频繁的,并不像后世想的那样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战国也很多是和田玉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9817849.html

家园 鲜花作者得宝啦,仿古玉有时候还能很难分的
家园 翡翠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玉,或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玉
家园 翡翠在中国流行比较晚了

大约明清时代才开始流行吧,翡翠太硬,对于传统的弄玉人来说没有玉的温柔。我也不喜欢翡翠,太冷了,太鲜亮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和田玉在中原出现要早到商代或更早吧。古代的商贸之类很早就出现了,玉石之路应该比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和田玉比较高贵主要是它更能体现附加在玉上的美德。

家园 您是专业的,做过边疆考古嘛

那您啥时候能不能介绍点相关的知识?如果自商代就开始了,那和田玉当时是哪些人开采并运输至内地的呢?当然我们目前对那个时代西域的人的种族、经济、文化了解都甚少,但是倘若真的存在过贸易,考古中一些痕迹应该还是存在的。商代,公元三四千年前,新疆不是白种人住过吗?还是白种人只不过是新疆的部分居民?开采玉的必定熟知中原腹地的文化和经济,那这些人到底是哪一些呢?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西行,会不会是当时的古人西去探索玉石啥的一种隐蔽的传说呢?

家园 恩,但是古人对玉应该也是蛮糊涂的吧

古人知道啥叫透闪石啊,他们就知道颜色好看,质地坚硬~~~

比如,目前很多人考证卞和献上的和氏璧,不是玉石,可能是月光石、拉长石啥的。

翡翠矿发现得晚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吧。

不过,好奇的是新疆最早的时候是如何懂得开发和田玉的呢?商代,硬度大于7的工具也不多,那最早人们用什么方式来开发和田玉呢?就是贩卖籽料吗?有没有这方面的考古发现呢?

家园 老祖宗们闲逛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

唉,我所有的新疆资料全奉献给学校了,等什么时候再搜集新疆资料的时候开扒老祖宗的闲逛路线。

通宝推:然后203,
家园 古人对于玉分的还是很清楚的

每类都有自己的名字的,不光是一个玉字就能代替的,相反倒是我们现在不讲究了,尤其是用了矿物质的名字一点美感都没了。

最早进入中原的应该主要是籽玉,早点的和田玉,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妇好墓中就有的吧,可能还要更早。早期的和田玉很可能不涉及到开采的问题,多是在玉龙喀什河捡拾所得吧。

新疆甚至于甘肃西部,现在考古发现的居民都是欧罗巴人种,文化范围属于西方的太阳崇拜,崇尚的是黄金饰品。玉主要是用来作为贸易交换的,新疆本地还没有发现早期玉器的存在,金器倒是不少。

关于中西之间的贸易之路,大约在史前时期就开始了,那时候主要是来往的游牧民族不停的游荡所带来的贸易,和田玉能进入中原也应该是和这些所谓的商人看到玉在中原的盛行,从而注意搜集玉料有关。这些玉的运输路线就是最早的玉石之路。

家园 翡翠刚出来的时候并不受欢迎

好像翡翠在宋元就出现了,记不太清了。最初不流行是因为文人不喜欢翡翠的冷和硬,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后来流行主要是和满人有关吧,貌似是和某个大人物有关系来着。

家园 我看过的一些半传言的情况是说跟慈禧有关

都说是慈禧特别喜欢翡翠,所以导致翡翠在短短时间内价格暴涨。

翡翠的玻璃光泽使它感觉比较张扬。说是不符合儒家的审美,不过纵观中国古代对珠宝玉石的利用史,个人感觉中国人还是比较会发明也善于接受新鲜玩意的。别的不说,光对象牙的那些雕镂技法,嵌螺钿的那些技术,还有各种漆盒玩器,早晚也会玩到翡翠头上去。:)

家园 花,等您以专业或者准专业的身份来做普及
家园 说得不错,但最后一句话大可商榷

中国工艺师是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加工的,象牙易于加工,具有韧性的特性使的镂雕一类的工艺可以得到应用。翡翠的硬度大,本来就不易加工,通常以玩料为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