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评论】说说唐朝皇帝 -- 何足道
代宗时很难和武帝时相比啊,武帝时中央对地方有压倒优势的(从平定七国之乱后)
节度使统管军民财三项,就是实际上的诸侯,再假以时间,使得地方势力稳固下来,不传子都困难了。但是如果能够做到经常调动节度使的任职地点,还是有可能控制住这一倾向,进而逐步削藩的。
代、德两朝过于软弱,造就了藩镇的尾大不掉,后来就再也无法彻底解决,因为地方势力已经稳定下来了。河北三镇尤其如此。
代宗过于宽容,远不如武帝果断刚毅。
即使李唐自称是陇西李氏一说成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帝的胡人血统也超过一半,更何况他们的父系可能也是胡人。隋朝的皇族也是如此。
安、史二人纯为胡人,其部将及以后的河北诸镇也多为胡人。
俺认为,隋唐帝国之于秦汉帝国,就如同神圣罗马帝国之于罗马帝国的关系。
兵出井阱,直捣范阳叛军的老巢,然后再回头收复两京。肃宗得位不正,急于收复两京巩固皇位,不采纳这一高明的战略,而借回纥兵收复两京,平乱不能除根,遂成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之局,河北实际上已经独立,且胡化。未来五代十国的乱局实际上奠基于此,燕云十六州之失也是基于此,从此导致了汉族失却了战略主动。
藩镇割据确实源于肃宗,但是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和他无关,那是后晋石氏干的,否则并不一定会丢。
人心并不向中华,而在辽的统治下安之若素。另外还出来了韩匡嗣这样的人物,这都是百多年胡化的结果啊。另外,中国没有五代内乱,怎么会出卖燕云十六州?五代内乱其实就是唐藩镇之祸的直接结果。
但是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则应该属于策略失误。在这之前,契丹对幽州的进攻多次被后唐军击退。
石敬瑭求援的时候,刘知远曾经建议多给金帛而不割地以免后患,石敬瑭没有接受,才酿成了中原北方无险可守的局面。因此燕云十六州丢失的直接原因是石敬瑭策略失误,而不是藩镇之祸导致的军阀割据。当然战乱产生的根源确实是军阀割据,但是我认为这是间接原因。
至于人心离散,在中原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的情况下,恐怕也是必然的了。
宋收复燕云的时候高估了燕云人民的归化之心,类似今天的台湾啊。这不能不说是胡化的结果。
更直接的后果,宋太宗北伐直抵幽州之时,没想到会遇到这样顽强的抵抗,当时辽的主将就是韩匡嗣,一个胡化的汉人。
太宗北伐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割让四十多年了,按照老的算法就是过了两代人,那里的百姓已经安居乐业,人心自然不会向往宋朝。
说到台湾,其实还是有心向大陆的,就是人数太少了。扁莲的胜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石是沙陀族人,他割让的仅是16州的一部分,16州中有3州是五代有名的墙头草刘守光手中被辽人占领的,实际上石割让16州时,16州已经在契丹人控制下了,石只是在法律上确定了既成事实。其实这种人当代也有啊。嗑嗑,打住。关于晚唐的节度使割据,我将在晚唐的几个皇帝里说一下。另外,石敬塘的辈份上确实比辽太宗耶律德光小一辈,虽然他的年龄比德光大。所以称其为父是有原因的。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唐王朝一度回光反照。但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宪宗英明果断,虽然驱逐了王叔文集团,但却继续革新。对待割据的藩镇,采取强硬的措施。先后降服了西川,夏绥,镇海等节度使。特别是利用李?逑?灭淮西吴元济。使各路节度使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接受朝廷任免官吏。虽然宪宗有心,但最后还是没有对河北三镇动武,只是接受了他们形式上的归顺。唐王朝又重新在形式上统一了。
宪宗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代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文宗,宣宗),有力无心(武宗),再就是根本不闻不问的(穆宗,敬宗)。最后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
李纯取得一系列成功后,也开始进取心减弱。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开始服食丹药(李唐的传统),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甄对身边的宦官责打,诛杀。最后被宦官陈志宏所杀。
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是宪宗第3子。宪宗开始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不幸李宁早亡。宪宗只好立了嫡子李恒。李恒的生母郭贵妃是郭子仪的孙女,而宪宗是代宗的曾孙,所以两人差了一辈,而且还是近亲结婚。宪宗和郭贵妃的关系并不好。这也影响到了和李恒的关系。宪宗最后很不情愿的立李恒为太子。但时时都想更改之。当时宫中的宦官分为两派,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而另一位宦官吐突承璀一派支持李恽。从宪宗开始,每个皇帝的即位都有宦官支持。
宪宗被杀后,梁守谦和王守澄杀了吐突承璀和李恽,拥立李恒,是为穆宗。这个穆宗大概是父母近亲结婚的原因吧,智商也有问题。即位后,父亲并非自然死亡,居然不追究凶手(有种说法是他也参与了噬父)他凡事都委托给宦官,自己不理朝政,每天看戏,打马球。著名的牛李党争从穆宗朝开始,元和后已归附中央的藩镇又不听命,重新对抗朝廷。王船山说,穆宗朝,君非君,相非相,帅非帅。穆宗一次和宦官们打球,一个宦官马惊而落马,惊马向他奔来。使他受到惊吓,留下病根(两脚从此不敢着地)。又走了他父亲宪宗的老路,长期服食金石药,终于因此而死。结束了短命的四年皇帝生涯。
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穆宗死后,李湛即位,是为敬宗。
敬宗喜爱玩乐这点和自己的祖父宪宗,父亲穆宗酷似。长久不理朝政,每月只上朝3天。也将政事都委于宦官。
100多染坊工混进皇宫,正在玩乐的敬宗受了惊吓。跑出去,一直跑到左神策军营中(敬宗本来想去右神策军营去,因为左右营马球比赛,他总偏向右军,他认为右军肯定忠诚)虽然最后染坊工们被消灭,但敬宗并没有汲取教训。仍然和从前一样,继续玩乐。
牛李党争在敬宗朝是越来越重。党同伐异因为有宦官的介入更加激烈。因为县令崔发处理了在民间胡作非为的小宦官,结果被抓起来,糊涂的敬宗竟任由官吏和宦官们殴打崔发。
敬宗本人喜欢角力,自己身边的宦官不过瘾,又从外面找力士。而且下手非常重,使身边的宦官和力士都受不了。另外还经常责打他们。最后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在位仅两年。
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是穆宗的次子,敬宗的弟弟。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拥立李昂。
文宗一即位,就一反其父,兄的贪玩,怠政。他励精图治,提倡节俭。重视官吏的选拔。即位伊始,对待藩镇横海军的叛乱,派出军队平叛。在耗费了大量军费后,终于平叛成功。
虽然一开始文宗显示出了急于求治的一面,但中晚期的唐王朝已经陷入积弱难返的境地。而且,文宗最大的弱点,就是性格软弱。朝内的牛李党争激烈,文宗对此是毫无办法。曾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朋党难。对于藩镇他也一反开始时的强硬,采取姑息,妥协的策略。
虽然文宗是被宦官拥立,但对宦官非常痛恨。一心想除去。开始利用宋申锡当宰相想尽除宦官,但宋不小心把消息传了出去,结果宦官王守澄诬陷说宋想立漳王李凑为帝。文宗只好舍车保帅,把宋贬官。第二次,文宗提拔了郑注,李训当宰相,想利用他们二人除去宦官。郑,李二人是真正的小人,他们的发迹就靠的宦官。但为了升官,和文宗一拍即合。郑,李二人开始先提拔另一位宦官仇士良,将王守澄架空,后来又将其贬官,毒死。然后准备再诛杀其余的宦官。经过一番准备,李训等以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降了甘露,准备让文宗,朝臣和宦官们一起去看,借着那个机会埋伏甲兵,尽除宦官。可是仇士良等到了后,发现左金吾将军韩约非常慌张,又发现了埋伏的士兵。于是宦官们?殉至宋淖冢?逃跑。然后调集神策军开始捕杀朝臣,株连了很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事变后,仇士良本来想杀掉文宗,但因为部分朝臣和藩镇的反对,才做罢。但文宗也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文宗后来忧愤而死,死前还感叹,人家是受制于权臣,自己受制于家奴。李昂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特别是性格上原因,注定了他的失败。
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是穆宗第五子,敬宗和文宗的弟弟。是中唐继宪宗之后又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文宗死后,宦官仇士良就拥立李炎为帝,武宗即位后就粉碎了另一派宦官刘宏逸等人的政变,又杀了文宗的皇太子李成美。因为牛党不支持他即位,他就任命李党的首脑李德裕为宰相。
武宗即位后,先稳住仇士良,以他拥立有功封他为楚国公。但不久就免去他在禁军中的职务,后来还让他退休。武宗朝没有那种专横跋扈的宦官了。但武宗还是没有根本解决宦官问题。虽然他对宦官们在甘露之变后浃持皇帝的做法非常反感。
武宗重用李德裕,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对不听中央号令的泽潞节度使刘稹使用武力。结果大获全胜。使包括河朔三镇的诸节度使又重新在形式上臣服朝廷。
武宗做得最绝的事就是会昌灭佛,在全国除保留部分寺院外,剩下的全都拆毁。僧侣也被迫还俗。从唐开国以后,佛道之争就有之,但象武宗这样做的,在唐还没有先例。主要原因虽然有武宗好道,受道士们挑唆,但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还不交赋税。
喜欢道教的武宗最后也幻想长生不老,死在吃丹药上了。他在位仅仅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