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纪念汉语拼音方案50周年 -- 张七公子
除了港澳台,各地电台电视台,广播站,而和二都这么念的。看了这么多年电视电影,听了这么多年相声歌曲广播剧,就没见过有人把二和而读成一个音的,当然音调不同。前面的回帖给您举了那么多例子,您要还坚持那个发音不标准,只有按字典上的er硬拼才对,那我也没什么办法。而和二反正都是常用字,不如我们以后都留点心,看看哪个电台电视台,有哪个播音员,会把二和而读成不同声调的同一个音的,发现这样的人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也可以。
汉语拼音只是普通话的记音符号,按理说是应该反映普通话的发音的。今天我们说的问题就是,这个符号系统里的er,并没有记录“二”的普通话发音,所以需要修改。为什么说er没有记录普通话里“二”的发音?因为作为普通话标准的电台电视台,以及一般的普通话人群,都不会把二发成而的音。字典是那么写的,这个事实没错,但我们说的就是这个写法有问题,它没有表示实际不同的两个音,会造成混淆。
什么东西写进法律当然是法律,但是我们现在是在讨论这个法律的具体条款合理不合理,有没有缺陷,这时候还能以该法律自己为准么?好比说,假设这个场景:法律里写,杀人就是用刀砍人致死,但是我认为杀人也包括用绳子勒,所以我说法律需要修改,应该加进用绳子勒死人也算杀人这条。但是您就把法律自己搬出来当依据,说我们说绳子勒也是杀人这个说法跟法律不符,依法杀人就是用刀砍,不能用绳子勒,所以法律是对的。这不是循环论证吗?
再在二而上争就该掐起来了
推广普通话就是为了个交流方便,用汉语拼音标音也这个目的。交流嘛,河蟹第一
进入今天北京市委党校,仔细寻觅后会发现一处坟茔。这座墓碑写有两种文字的坟茔不是别人的,它的主人正是中西交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生于1552年10月6日,死于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中国的士大夫们尊称他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利玛窦对中国文学和中国典籍的研究到什么程度呢?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西字奇迹》。
乍一看,《西字奇迹》仿佛是一本研究西方文字的著作,其实不然。这本名为《西字奇迹》的书恰恰是研究中国文字的。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原书已经找不到了,坊间传说,梵蒂冈图书馆里可能有这本书,人家利玛窦毕竟是天主教的传教士,有好东西自然要献给教廷嘛,不过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在1948年曾经到梵蒂冈图书馆寻找过这本书,结果是失望而归。不过虽然原书没有找到,可以说是失传了,但利玛窦在1605年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写的四篇文章却流传下来了。程君房这个制墨专家,在我们现在看来仿佛就是一个生产墨水的商人,顶多算一个工程师吧,可在明代,他的身份却不是如此的简单。读书人写字画画自然要用墨,可印刷书籍也要用墨啊。程君房的作坊做出来的墨是当时的贡墨,他为了宣传自己,印刷了一部《程氏墨苑》。这本书类似于现在印刷厂的印刷样张,完全是为了宣传自己。既然是为了宣传自己,不但用的墨要精益求精,内容上也要推陈出新。拿利玛窦这个洋鬼子写的东西放进去印刷,自然会产生一定的轰动效果。不料,商人的偶意为之却为我们保存下了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利玛窦的这四篇文章,前三篇都是在宣扬天主教的教义,不过第四篇中,利玛窦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法。
如果我们将利玛窦方案和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进行对比,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现在很多字母的用法基本上都沿用了利玛窦的方案。比如(前面是利玛窦方案,后面是汉语拼音方案)m-m,f-f,n-n,l-l,h-h,s-s,an-an,ai-ai等等。这个方案基本涵盖了明代几乎所有的汉语语素,虽然没有对中国人起到任何帮助,却给了当时的传教士们很大的帮助,更启发了后来的许多种拼音方案。
我们知道,汉字在拼音出现之前,中国人自己也想出了一些“土”的办法给汉字注音。最早的方式很原始,就是这个字读作某字。大家去看西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几乎用的全部都是这种方法。比如“易,音义”。还比如“若读”,就是用一个读音近似的字去标另外一个字的音。比如“旋,读若宣”。说实话,这个办法很笨。如果被标音的字很复杂,用一个大家常见的字去标音也就算了,如果原来的字是一个很简单的字怎么办呢?比如我要标“一”的音,我该用什么字表示它的读音呢?如此,只能假设读者是一个至少知道四百多个汉字读音的人了。当然,即便如此假设,遇到了“若读”,也是没办法的。这两个字的字音的确近似,可是是个怎么的近似法儿呢?大概除了作者,谁也说不清楚了。
到了东汉,这一问题终于有了比较初步的解决。解决的方法是“反切”。这一用,就几乎用了两千年。
反切的原理很简单,不是一个字可能没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也很生僻么?那我就找出两个同音字来,一个表示这个字的声母,一个表示韵母,这样不就可以了。比如“东”,我就可以说它是“德红切”,东的拼音是dong,德的声母是d,红的韵母是ong。好了,我只要把“德红”这两个字无限快的读在一起,那么随着德的韵母和红的声母逐渐的变弱,东字就拼出来了。
好了,现在有人说了,我不认识东,也不认识德,也不认识红,那我该怎么办?所以说,“反切”的办法也是假设读者至少会百余个汉字的。好在前面提到的陆法言写了《切韵》,把常用的表示声母和韵母的字给大家统一了,不然“反切”的效果会更受影响。你说东读作德红切,我非说读作邓洪切怎么办?难道说我还要把所有有相同声母和有相同韵母的字都认了么?我还不如直接认字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打开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当时,全国拥有立法权的竟然只有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在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被一届人大批准的议案,是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的,而且,我可以说,这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法律文件。
说了半天,有人会问,你神神叨叨说了半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律文件呢?
这,就是《汉语拼音方案》。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来源:人民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讨论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议案,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主任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决定:(一)批准汉语拼音方案。(二)原则同意吴玉章主任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认为应该继续简化汉字,积极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人民日报》1 9 5 8 0 2 1 2 第1 版)
挑个小错,当时人大通过的是“议案”,不是“法律案”。通过的这个汉语拼音方案并不是法律,而是一个议案。
一种语言的学习本来就应该口耳相传严格训练,主要靠听说。且应该以语言的母语者方便使用为主。如果要考拼音来完全学习语言,即使连通用的国际音标也做不到。
韩国语/朝鲜语 用任何一种罗马化的系统都不能达到完备表示的要求,借助规则自行揣摩学习根本是徒劳,错误很多。必须要听说才能学会,其韩文字母也没有完全对应的罗马字母表示方法。
er只是汉语拼音的一个符号而已,并不能根据而、二发音不一样就说这个符号制定错了。
日语里面
a i u e o
ta ti tu te to
sa si su se so
……
sa si su se so 这五个音, 横向看其中si辅音s和sa se so 发音不一样, 纵向看su的元音和tu nu 等不一样。
韩语/朝鲜语里面
cha cho chi 的ch 发音也都不一样。
符号毕竟是符号,还是要根据母语标准化的音来定,而不是完全根据符号学音。
没有必要修改,因为制定是基于简便、易用的原则,如果改成其他的就增加了拼音系统的复杂性。应该以语言的母语者方便使用为主,并尊重母语者的习惯,要向母语者学习听说才能完全学会。
不过我好似说的是“议案”和“法律文件”吧。
不过后半句的“法案”两个字是不太准确。
谢谢!
写得不错!
首先标成ar肯定不对,a发“啊”音。
二是数字,不按照一般字音标示,规定标成er,那就标成er好了。
非要争辩应该是ar还是er,就像争论陈寅恪是念ke还是que一样,是没有意义的,大家知道是谁就行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字母注音的前提是要知道字母标示的音标。问题是如果不知道这个音标,读出来的字完全就不对了。
举例来说,chao 在中文拼音和法文中的读音完全不同。而 xu 的拼音让老美照着他们的口音来念会念成 “苏”。更要命的是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完全一样的拼法,在不同口音的人念来也完全不同。例如英文的 Water。正宗英国佬念的时候那个 t 是强调的。而老美念这个词往往就把 t 念成了 d ,而且后面那个 er 更成了类似北京的 “儿话” 音。
大陆汉语拼音中是念feng,而我碰到的台湾人他们都念成fong。查了一下韵书,好像也是归在ong这个韵部下的。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BTW,我们家乡的方言(江南)也是念fong的。
当代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的标准音是不同的。普通话以北京方言为基础,而“国语”则是按照民国时各省省会官话综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