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关于汉武杀太子生母一事浅见 -- aokrayd
毕竟时代不同。在那个年代,一个人尤其是女人的命,好像也不怎么要紧。至于她是不是一定会有多大的危害,倒是不用考虑得太多--有一点可能性就应该被杀掉了。
不到一百年前,不是也有“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的说法?相比起来,这个就算杀错也就杀错一个,考虑一下如果没杀而果真祸国的话,应该算是以比较小的代价换得比较好的结果。
又如何评判?他们的目的不都是一样吗?明祖也是深谋远虑,为了朱家的天子杀尽功臣也是天经地义啊,一了百了。
面对同一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并不奇怪。汉武明祖属于同一类,嗜血,冷酷,残忍,凶暴。为了政治可以不选手段不错,但手段也有高下之分,手段决定于人品,汉武可以杀子灭孙,何况一女人?所以这种行为对他来说无所谓,但为这种行为辩解俺私下认为就大可不必。
如果大家都法汉武,历史上就不会有“太后”存在了,可宋明两代“太后”累累,又出现过什么女祸呢?因此可证,杀太子母,杀候补太后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政治手段,不过是尽现其人之非人而已!
同理,大家都法明祖,历史上也就不会有“开国功臣”了。
很多时候会涉及另外一个家族,如果长期奉为政策,还会影响一个国家与他国的结盟关系,影响大臣,贵族和皇家的关系,一个王朝的维护,也同所有于皇族有共同厉害关系的家族有关吧,这个群体一般情况下会包括外戚吧,甚至还会影响后代帝王的素质。
我再罗嗦几句吧,钩弋夫人是不是吕后这类的人,是要实际检验的,吕后如果不是皇后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比较专横的老娘们,对国家和行政能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经常说,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人,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人。
主少国疑,太后临朝,这就是封建制度之一,在这种制度下,太后就是一股政治势力,我们可以假设钩弋夫人会想马太后那样贤明,可我们也不能放弃对她不贤明的假设啊
?况且,权力之于人的诱惑不是具有一般意志力的人能够抵挡得了的,老兄以为她会免俗吗?
我前面说过,她只要是太后,打她主意的就一定很多。这点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
汉武再伟大也不能顾及身后之事,与其身后不可测,不如生前解决,就像雪个说的那样,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平稳,还是值得的。
我要专门写一个东西答复你的这个问题,请等待一下。
钩弋夫人父亲已死,她的家庭不过是个商人家庭。她也还没成气候,培养出自己的势力。
其他的后妃家嘛,只怕是高兴还来不及呢。
如果这个国家把这种制度奉为长期国策,你有一个聪明可人的女儿,不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寻常百姓,你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入皇家?
你若是外国君主,有两个敌对的国家争相与你结盟,你愿不愿意把女儿嫁给这个国家的国王为妻?
关于皇太极的名字,史书上说:“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后知汉称储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黄台吉”,音并??合。及即位,咸以为有天意焉。”按照我自己看的书比如《三尊佛》中记载的:皇太极本名也就是满洲名字为阿巴海或者为阿渤海。而皇太极则是他汉名字的翻译而已。(满清称代善、阿敏、
莽古儿泰为三尊佛)照例名字三个字是可以不避讳的。而现代清史研究者如孙文良、李治亭、王思治、李鸿彬等人则认为皇太极这个名字也就是佛法中的一个吉祥的名号的变异。我以为这个说法有点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满洲在兴起之初,用我们今人的话说就是比较土气一些,用他们自夸的话说叫民风淳朴。他们特别喜欢一些非常民间化的字眼,比如福,太祖的陵寝的名字就叫福陵,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直到他们入关之后才逐渐和汉化有缘的。
比如清世祖福临的名字其实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口语中的小福子一类的,没有什么实际的讲法。再有,阿巴海的汉语意思就是
统治管理的意思。子以母贵,皇太极的生母是叶赫部的千金,努尔哈赤生前就高看其人一眼,皇太极生下来就被称作爱为心肝的儿子。所以,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也是正常的。
“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平稳,还是值得的。”那为何宋明两朝不效法汉武?杀尽候补太后,一了百了,全无女主之祸?
中国传统社会也有制度建设的,在宋明体制下要出现吕后、阿武样的人物基本是不可能,所以制度的约束和制衡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又有几个女人是吕野鸡和阿武呢?这个概率要远小于曹操式的权臣吧?那“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平稳,还是值得的”,不是更应该杀尽重臣(可能的候补权臣)吗?
以此理,明太祖杀尽开国功臣的理由要远比汉武充分,谁能预料到这帮功臣不会夺位?当年他们可都是实打枪实的造反派,有前科的,能夺前朝江山,为何不能夺老朱家的?可不杀开国功臣的唐宋两朝不也是没事的吗?这又如何解释?
为了政治不选手段,但手段也是有高下之分的。什么样的人品、眼光选择什么样的手段,汉武、明祖嗜杀成性,残忍过人,选择这种方式一点也不奇怪,不过要为他们(温兄不赞同明祖杀功臣的)的行为进行辩护,俺窃以为还是大可不必的。
阿巴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妃子,她的地位形同后来的皇后。比如后来多尔衮执政时就被追封为皇后。而且,她本人也不安分。她和代善擅自交通,例子是努尔哈赤的小妃代因扎揭发的,她给代善和皇太极都送去了烹制的熊掌,代善吃了,皇太极没吃,还告发了这件事。阿巴亥当时寄语代善希望照顾好她的三个儿子。
努尔哈赤死时,阿巴亥也才38岁,正是壮年,如果说她名下的三个儿子尽管爵位不低但都年龄较小不能有所为的话,那么,她和
代善的勾连就比较可疑了,代善是当时在八旗中势力仅次于努尔哈赤的,如果不是他及其儿子有力的支持了皇太极,皇太极是不可能即位的。努尔哈赤死前没有留下遗诏,大妃不死的话就是诸王的母后,无形中于八固山之上又是一个核心,而多尔衮、阿济格三兄弟虽则年龄小可是权力不小,阿济格在天命十年就和莽古儿泰一起领军征讨察哈尔了,多铎很小就领有全旗,如果再加上代善家族的两红旗,那么势力将不作第二人想。真有一个风吹草动的话,谁也奈何不了。
因而,努尔哈赤顾忌身后之不可测,乃命大妃殉葬。
两宋哪一代是主少国疑?明代的女主的事情我也讲过了,因为明代高度发达的君主专制,哪怕是一条狗做皇帝,大臣也不敢有非分之想。(这个比喻是极言之啊,其实真是一条狗也不行)
如果不是朱元璋杀得太多,明成祖怕不容易夺建文帝的位。
之所以汉武杀钩弋夫人反弹较小而明祖同理杀功臣反弹较大,就是因为明祖当时的情形是内重而外轻,诸王的权力很大,足以制衡功臣。再者,杀一个胡惟庸,杀一个蓝玉
株连的人太多,有没有可能的都杀,这就是滥杀。后人评价明祖诟病的其实就是他的滥杀。
的明德刘皇后。就这样,宋朝也没有什么女主之祸。还是体制的问题,刘皇后如果想做阿武,吕后,怕是自寻死路。
主少国疑的情况在宋代之所以不会出现,是因为宋代有好的制衡制度,和有无太后听政没有关系。宣仁太后也听政,也没有什么女主之祸呀。
宋代没有明代那样君主专政,却也没有权臣有非份之想。
明太祖滥杀让人诟病,但即使他不滥杀,只杀功臣本人(其实也是滥杀),恐怕也不值得赞扬。当然,他如果只杀功臣,理由也要比汉武杀个女人充分得多。
汉武杀候补太后还是个性使然,他能杀子灭孙,何况一个女人?他杀太子的理由也比杀个女人要充分得多,毕竟太子确实在弄兵嘛。但他又何尝想到,正是他自己的昏匮多疑,残忍无情才导致了骨肉分离和相残呢?
照温相所说,大妃和皇太极本来就有宿怨,而和实力最为强大的代善交好。努尔哈赤为了防止死后大妃和代善串通危及皇太极的皇位。
这就有点奇怪了。能够威胁皇太极皇位的是代善。就算大妃的几个儿子都是实力派(事实上当时还比不上四大贝勒),光杀一个大妃有什么用?更合理的行动恐怕应当是把代善处理掉吧。而且光处理大妃而不处理她的几个实力派儿子也是莫名其妙。难道杀了老娘,那几个儿子就不会造反了不成?而从日后多尔衮摄政来看,杀老娘根本一点作用都没有。
另外,北方民族历来有新汗娶庶母(其实不限于大汗,也不限于庶母,死掉的兄弟的老婆一样娶)的习俗。蒙古退回草原后恢复了这一习俗。满族似乎也不例外。现在的清史中虽然不提,但是从“太后下嫁摄政王”的传说中也可以看出一二。如果是这样的话,皇太极上台后大妃自动就成为他的老婆,努尔哈赤又何必担心什么女主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