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汉武杀太子生母一事浅见 -- aokrayd

共:💬96 🌺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一事的说明(上)

汉武帝在杀掉钩弋夫人之后曾经有这样一句解读:“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这句话的涵义是非常深远的。这不是出自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之口,而是出自一个执政长达半个世纪的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之口,而且,这也不是托词,而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格言。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不能脱离他们当时所处的背景,也不能简单的苛责他们的局限性。汉武帝说出这番话不是没有理由的,在他之前,吕后的教训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说吕后的特殊地位和刘邦有关的话,那么,出身平庸的赵姬一旦成为秦始皇的太后之后演出的那幕话剧想必大家也是熟知的吧,也正如汉武所言: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如果不是秦始皇而是秦二世,那么

秦国的天下可能早就被一个刑余之人掌握了。

我们再来继续看一下汉武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他杀的对不对呢?请注意一点,目的和手段从来都不是分离的。汉武帝托孤于霍光,以绝对的权威授予霍光,比之周公辅成王。以汉武的眼光来看,霍光一定是值得托付之人,不仅仅是因为霍去病的原因。后来的事实证明,霍光对于昭宣

两代的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霍光选定的接班人汉宣帝本人可以称得上中兴的令主。至于霍光晚年受制于夫人那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了。汉武帝之所以杀掉钩弋夫人是不想让这位年轻的太后干扰他的托孤大臣霍光的行政用人。信人以专,信人以诚,这是起码的道理。

那么,钩弋夫人是否有可能干预霍光的辅佐呢?答案是极有可能的,让我们来假设一下钩弋夫人成为赵太后之后的

政治格局吧。

我们都知道后来的霍光在汉昭帝一朝和皇帝的兄长燕王、

长公主以及亲家上官桀做过一场殊死的政治较量。燕王和长公主来自皇族至亲,上官桀来自武帝的托孤阵营,可见,一直以来霍光的行政不是一直畅通无阻的,而且,掣肘就来自庙堂之上。霍光虽则有后来的废立之事,然而历代的统治者没有几个对他的举动表示反感,相反都是把他和上古的伊尹相提并论,为什么呢?因为霍光笃厚忠诚、

出自大义。以霍光和金日??的交情和金日??之于汉武,而其少子由昭帝出面求封不可得,可见霍光早期行政的原则性了。然而,即使是这样,在霍光反对的情况下,上官安

(上官桀)的女儿入主后宫居然得力于长公主,而后安封侯加车骑将军号也是出自长公主的意见。(安的女儿也是霍光的外孙女)而这么一件大事的居中奔走者竟然是长公主的姘头丁外人。而后丁外人以此要求得封侯,作为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的当时朝廷的第二号人物上官桀居然为之力争。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武帝的那句名言吧: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也就是说如果钩弋夫人成为赵太后之后,母以子贵,那么,丁外人这样的人物产生的背景就比长公主更加深厚了。不要以为这种事是单纯的假设

,以吕后的年龄居然也和审食其相好,何况赵太后青春几何呢。长公主的角色一旦换成了赵太后,霍光面临的难题

和汉昭帝面临的难题的程度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毕竟长公主之于皇帝只是姐弟关系,而太后之于皇帝则是母子关系

。如果太后要恩加外戚,霍光能同意吗?霍光不同意,那么,太后和霍光的关系能协调吗?自古有言,疏不间亲。

退一步说,即使赵太后没有外宠丁外人者,那么,她简居宫中,也隐然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那么,由于她的存在

,那些试图反对霍光的人必然要寻找她作为政治靠山,这也不是以太后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何况,谁不喜欢权力

?昭帝时期正是历史上常说的“主少国疑”,全依赖大臣

的公正、直道,所以,汉武看重霍光,托付他出来掌握全局显然是有着非常深的考虑的。然而,太后的存在必然干扰了这一政治设想的实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长公主和燕王在太后存在的情况下的活动吧,这两个人中特别是长公主可以自由出入宫廷,和皇帝、太后经常见面,如果她的要求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大家以为她是那种原则和理智都很清楚的人吗?汉朝历史上已经有过长公主决定是非的事情了,武帝本人上台也就是依靠了长公主的力量,要知道,那时候的汉景帝的年龄和政治经验要比昭帝大的多。窦太后的主见也显然比赵太后强的多。一旦,长公主和太后联合起来,那么,霍光面对的是什么呢?他还能像解决长公主和燕王一伙时那么容易吗?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汉武帝既然决定了启用霍光作为身后的主要执行者,那么,他是不愿意看到另外一个政治中心的崛起的。而庸人政治往往是看不到这点,或者说愿意这点出现的,比如南北史齐明帝萧鸾的托孤,满清文宗的托孤和前秦苻健的托孤乃至秦始皇的托孤。都不可与汉武同日而语。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政治核心的确立,汉武托孤霍光

也只是过渡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扶植昭帝这一新的政治核心的确立。而一旦有了赵太后之后,那么,一国三公的局面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以汉昭帝之明能容忍吗?而一旦

不容忍的结果是什么呢?难免又是一次宫廷杀戮、伦常巨变。其对汉家的天下的影响,大家以为是利多还是弊多呢

家园 关于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一事的说明(中)

母子天性,这是古来已有的话题,汉武不会不知道,以秦始皇、郑庄公作出那样决绝的事情来之后,最后母子仍然和归于好,而以汉昭帝的纯孝又能如何对待太后呢?容忍是显然的,牺牲国家公益也是一定的,而霍光能够像赐死

长公主那么简单的处理太后吗?更加不可能了。

有朋友说汉家的外戚专权和外戚的家族有关系,其实这是

简单的理解了外戚专权的实质了。以汉朝为例,两汉四百年天下,外戚出身豪门的仅仅是东汉的窦太后、邓太后、

梁太后几人而已。其中梁太后一家早在明帝时就以破产,直到和帝时才恢复名誉的。(马太后只能算是出身名门,算不得豪门)

西汉的窦太后、王太后、薄太后等人都是出身微寒,而王莽的姑母,身历四朝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祖父王贺也不过是一个官位不到两千石的御史罢了,谈不上什么豪门。然而,当她们一旦成为天子的母亲、母仪天下之后,都无不立刻提拔自己的宗族。王太后(汉武帝的生母)那样一个身份还要提拔自己的兄弟田袜出来做丞相,而以汉武那样的一个威权人物早期还要眼睁睁的看着田袜胡作非为(详见我的文章《汉武帝蹂躏宰相》)。薄太后身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清明的时期,而她的弟弟也居然仗着皇帝舅舅的身份杀人。所以,太后背后真正祸乱朝廷的不是外戚宗族,而是太后本身的威权和地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古人习惯以女祸来解释一些历史现象,这是片面的,也是

托词,然而,也不能无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王政君如果像东汉的马太后那样约束亲族,就不会出现一门五侯的现象,也就不会有王莽这样可能。杨国忠的重用能说和杨贵妃没关系吗?像东汉阴太后、马太后那样的开明的

女主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则都是乱政的根源。

有人举出满清的孝庄太后,关于孝庄的话题我在《孝庄和慈禧》一文中做过说明,这里再补充一点:孝庄之所以之为孝庄,和她本人的开明、理智有很大关系之外,和满清

入关之初的政治架构有关,那时候,军功诸王的势力如日中天,不要说太后,就是皇帝也要拱手,以皇太极那样的

雄才大略也是花费了十八年的时间来削弱诸王的权力,而即使是这样,一旦他死去后仍然难免出现多尔衮这样的集权人物。所以,孝庄想像和慈禧那样同等具备权力是不现实的,顺治之后四大臣辅政,以鳌拜那样的跋扈,太后居然无力制约,假如她有慈禧那样足够的威权还用等到康熙出面搞所谓的智擒了吗?所以说用孝庄来比喻其他太后专权的现象不具有一般意义。

家园 【纠正一点】不是什么心爱的臣子,而是心爱的男宠

所以才有短袖或者龙阳之好的说法!

嘻嘻,这个可算是我最清楚的东西了~~~~~

家园 关于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一事的说明(下)

现在我们再回到汉武托孤的这个主题上来,可以说汉朝之所以没有出现秦王朝那样的结果,汉武帝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立了很大的功劳,仅此一点说汉武是雄才大略也不为过,虽则他也有戾太子的悲剧。

我们现在来看看武帝的接班人汉昭帝,唐朝名相李德裕曾经这样高度的赞扬过汉昭帝:“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成王闻管、蔡流言,遂使周公狼跋而东。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惑季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复疏贤士。景帝信诛晁错兵解,遂戮三公。所谓“执狐疑之心,来谗贼之口”。使昭帝得伊、吕之佐,则成、康不足侔矣。”

以汉昭帝十几岁的年龄那样的决断和倚重忠厚笃义的霍光这件事来看,可以知道汉武的眼光是何等了得!难怪司马温公在大加责备汉武的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几乎和始皇帝无二之后还要不得不指出: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如果假昭帝以天年的话,

其人的功业将不逊于乃父,我读史的时候一直比较为历史上两位皇帝的早逝感到可惜,一位是汉昭帝,一位是晋明帝。虽然都是贵公子出身,然而他们的见识实在不同凡响

。即使是冤死的戾太子和昭帝相比,也不是一个量级的,

虽然汉武之杀儿子是属于典型应该谴责的昏暴举动。

然而,即使是汉武这样的高明者,他也没有料到托孤阵营会在他死后不久就分裂瓦解了,他一直亲信的上官桀居然成为叛逆,他赖以敛财的能手桑弘羊居然成为帮凶。这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缘故。上官桀其人是佞幸的典型

,他的得宠历史是这样的: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这是赵高的翻版。然而,上官桀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赵高,则因为有昭帝和霍光的存在,换言之,也就是霍光不是李斯。

秦始皇在托孤问题上初衷未尝不是好的,但是,他没有像汉武那样做到充分的准备,他太看中他自己的权威了,也太自信了,自信到了认为自己身后还是那样放个屁都能把大家吓死地步。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亲信的中车府令和丞相会联合起来毁了他的名山事业。

汉武帝准备的那样充分,其实也没想到上官桀和长公主等人的事,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钩弋夫人活着的话,汉武的设想会不会和始皇帝一样落空或者大打折扣呢?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我也不赞成汉武帝采取那样的暴力手段来对付一个女人,

也不赞成什么红颜祸水论,然而,汉武这个人的很多地方

我都不以为然,但是,在立嗣这件事却不能不钦佩他的高瞻远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家消灭隐患的常用手段一般只能选择杀戮。而“遏乱萌于未果”的

决心和魄力是作为合格政治家或者说杰出政治家的必要条件。这点不能简单的套用道德标准和现代民主政治观念来衡量。有时候,妇人之仁会误事的。

最后补充一个旁证,大家都知道北魏的传统是为了避免母后干政所以一般都把太子的生母杀掉,然而,还是出现了文明太后和灵太后这样的特例,其中文明不是献文帝的生母,而灵太后则是肃宗孝明帝的生母,灵太后由于宣武帝的有违祖制而一时得活,在她执政期间,北魏可以说是沉渣泛起,刘腾、元叉、元雍等这些北魏历史上百年不遇的奸佞层出不穷,灵太后因为姘头的缘故最后居然杀害了肃宗,直接导致了河阴之变,从而揭开了魏分东西的局面。

所以,后代史家评论宣武帝时都说他是断送乃父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罪魁,这并不为过。

由此可见,汉武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后代帝王不能够体察汉武的良苦用心所在,以致于外戚专权、女祸不断,也由此反证出汉武当年的决心和决策的正确。

家园 咦,郡主对此很清楚?

家园 温相说得很对

政治家优先考虑的是政治,而不是道德。

为政者,治大国若烹小鲜,需要谨慎地防止可能出现的变乱及其缘由。内用大略以安定天下,外示道德以慰抚人心。如果倒过来做,祸乱不远矣。

家园 这就是汉宣帝之所以说汉元帝是:

祸乱汉家天下的根源的理由之所在了。汉宣说汉家法度是王道霸道杂糅而成。汉武最后的决策就是霸道。

最后补充一个旁证,大家都知道北魏的传统是为了避免母后干政所以一般都把太子的生母杀掉,然而,还是出现了文明太后和灵太后这样的特例,其中文明不是献文帝的生母,而灵太后则是肃宗孝明帝的生母,灵太后由于宣武帝的有违祖制而一时得活,在她执政期间,北魏可以说是沉渣泛起,刘腾、元叉、元雍等这些北魏历史上百年不遇的奸佞层出不穷,灵太后因为姘头的缘故最后居然杀害了肃宗,直接导致了河阴之变,从而揭开了魏分东西的局面。

所以,后代史家评论宣武帝时都说他是断送乃父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罪魁,这并不为过。

由此可见,汉武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后代帝王不能够体察汉武的良苦用心所在,以致于外戚专权、女祸不断,也由此反证出汉武当年的决心和决策的正确。

家园 有一个疑问:为何宋、明两朝全无女主之祸?

甚至清也没有,慈禧专权是因于亲王勾结政变才有的特例(远因在于咸丰,甚至道光的安排失误)。这三朝都没有汉武的行为,如何解释呢?唐朝除了阿武,也没有女主之祸吧。

汉武真的除了杀太子母别无选择吗?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吕后的,就像不是人人都成为阿武一样。

另外,温兄赞扬汉武识人的眼光,那他宠信的奸佞小人不止一例,比如顾命大臣都是,又如何解释?

汉武有幸生在文景之后,家底厚,没被他败光而已。

家园 宋朝的女主:

第一轮的杜太后,如果说兄终弟及实有其事的话,杜太后一句定鼎,力度也算是不小吧。这当然和赵匡胤兄弟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也有关。

第二轮的真宗的刘皇后,一个寇准,一个丁谓,都败在她的手里,民间的狸猫换太子以及历史上仁宗生母李氏的事情也折射出这位太后的威权吧。

第三轮的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从英宗的大礼议到神宗变法的废除,司马光公然说以母改子不算有违祖制,可见,太后的政治权威了。

第四轮的向太后,哲宗死后无子,曾布、章??等人请示向太后,依长而立本来是简王,可是太后一句话立端王,章??说端王轻佻不足以君天下,曾布就斥责他叫他小点声,

表示听太后的决策。

这是北宋。

南宋的光宗的李皇后,挑拨孝宗父子关系直接导致了宁宗的即立,光宗被迫内禅。宁宗的杨皇后勾结史弥远杀了韩?腚校?威权也不算小吧。

虽然宋代不乏女主专权的现象,但是,始终没有出现汉唐那样的局面,主要和宋代的大臣制度有关。

家园 俺正是这个意思,与温兄相同

宋朝有太后临朝,甚至正式听政,但却无乱政,由此可见确实是制度可以制衡人治,为何汉武没有能力和眼光进行制度建设?却要采取如此残酷的手段?不过也不奇怪,他能杀子灭孙,何况一个女人?

家园 唐朝的女主:

要说按照封建礼法来论,唐朝的女祸是最严重的,那么一个煌煌大唐居然被女人给革了命,称帝长达十五年之久。

武则天这个人的评价这里先不提。

武则天之后是韦后,文明太后和灵太后杀皇帝怎么说也是母亲杀儿子,还不算是纲常中过分的,而韦后和安定公主把自己的丈夫和亲爹给宰了,这样的女祸还小吗?

其后的太平公主也算是厉害的吧?宰相半数出自她的门下

,临死前还想做武则天。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故事就不说了,之前的武惠妃的事大概也是厉害吧,唐明皇一口气杀了三个儿子,比汉武要狠多了。汉武还认错了,可明皇到死也没说自己错吧?

唐肃宗之后,唐朝内里是宦官专权,外则藩镇割据,哪里还顾得上女主啊。代宗之后的皇帝多数是宦官拥立和废杀的,皇后皇太后也只好一边凉快去了。

家园 明清的女主:

明朝第一代皇后死的早,另外也是难得的好皇后,第二代的徐皇后也是好人一个。明仁宗的张皇后死后太监王振才敢专权的,可见势力也不小。英宗正统年间主要是孙太后

在内掌权,土木之变时,如果不是大臣主张迎立代宗,那么,孙太后就宁可让娃娃太子朱见深做皇帝了。

明朝中叶之后也就是万历的母亲孝定太后比较有权威了。

明朝的女主之所以没有出现汉唐宋那样情况和明朝完善君主专制有关。而宦官专权其实也是有着和唐代不同的特色的,实际上也是由皇权高度集中带来的副效果之一。明朝的司礼监说白了就是满清的军机处,黄宗羲就说过明朝真正的宰相其实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再则,和明朝的皇帝的生母出身卑微有关,像英宗的生母、孝宗的生母、光宗、熹宗和思宗的生母都是都人或者不入流的杂役(孝宗的生母就是),所以,她们掌握朝权的机会很小。然而,即使这样,宪宗一朝著名的万贵妃的事情想来大家也都听说过吧。

清朝的女主,第一代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大妃乌拉

氏殉葬?因为大妃此前就和代善闹过丑闻,这不是野史。

大妃名下的三个儿子多尔衮多铎阿济格都是八旗当时显赫的贝勒之一,虽则年纪不大。大妃要是活着,难免不出现

混乱的局面,那样就会和太祖提出的八固山议政大相径庭的。所以,杀了了事。

孝庄就不提了,康熙幼年丧母,雍正即位一年后太后病故

,乾隆是个集权狂,当然不会让太后揽权了,何况满清一向标榜祖宗家法,太后也要服从不是?

嘉庆母亲早死,道光生母早死,而其人得以在热河期间没有找到遗诏的情况下迅速即位和嘉庆的皇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孝和太后)。而后孝全皇后被逼而死也和孝和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事情就不说了。慈禧太后要不算是女祸的话,那么也没有什么可以算是女祸了。武则天时期虽然佞幸公开比较自己的阳物大小,可毕竟武则天的脑筋还算清醒,没有用海军的银子给自己盖房子、修园子。

家园 元朝的女主:

太宗的乃马真后和定宗的海迷失后都是专权乱政的典范,

再有武宗、仁宗的母后答已左右三朝政局。宠信权奸铁木迭儿。导致元朝中期政治的腐败和引发后来的南坡之变。

元顺帝的皇后也不是省油的灯。

家园 嘿嘿,还是温相老辣

我有一个问题,钩戈夫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吕后夺权,跟太子年纪没关系,起决定性的是吕后个人的野心和权谋。汉武是否认为钩戈夫人也有这个倾向?我觉得汉武的做法,只能说是有大权在手,所以不妨做个有罪推定吧?我记得有另一史实,皇帝为太子年幼,杀掉了忠诚的大臣(历史知识有限,记不清出处)。抱不平的人是不少的吧?温相对此事又如何看?

政治家必然选择杀戮为手段,还是汉武本人之时以是杀戮成性?在历史上,人本不被当作人看,女人尤其不会做人来看。所谓母以子荣,然而母竟以子见杀,令人情何以堪。只能说人命如草芥。

读历史总归是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虽然温相的文章史实充分,分析得体,但我总觉得难以释怀。可能我这人太感情用事吧。我觉得汉武的做法不是一种政治智慧,充其量只是当时之时一个无情的老君主的深谋远虑吧?联想起文革时的现象,是不是历史又重演了?如果我们今天肯定这种行为,是否意味着在将来的历史上,这一幕还会再重演呢?如果历史只是向我们讲述着最黑暗无情的权谋,那么我们看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只是在实验室里倒腾一下设备而已。温相做文史研究,我想也许是会真做行政工作吧?或者为政府提供咨询?(盼着这一天,到时候温相可得记得走走后门)。我相信虽然不会再有这种局面,但可做类推的相似形势却决不会少。那么以温相对历史的思考,当作如何解?我想以千年的历史经验,温相应能考虑出经汉武更高明的做法吧

。瞎说而已,不要见怪。

家园 关于努尔哈赤大妃殉葬一事请教温相

温相说努尔哈赤要大妃乌拉氏殉葬恐怕稍微有点过于相信史书了吧。

以温相举出的女主之祸来看,多数都是女主的亲生儿子当了皇帝。但是努尔哈赤死时四大贝勒共政,实权都在四人手中。而从后来皇太极得到汗位的过程来看,纯粹是实力在那里起作用。如果努尔哈赤果然有遗命要杀乌拉氏,那就是要传位多尔衮或乌拉氏的其他儿子了。但事实上没有这个遗命。而且努尔哈赤死时,大妃就在他身边。如果有有立多尔衮的遗命,历史记载就是另一回事,就算皇太极篡位,多尔衮也不可能活到后来当他的摄政王了。所以,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大妃平时得宠颇招诸王记恨。正好满族入关前有殉葬的陋俗,而大妃正好在努尔哈赤身边,于是顺手就把她弄死了事。这件事的偶然性相当大,甚至都不是皇太极故意要对付大妃。

另外请教一下温相对皇太极这个名字的看法。清朝诸帝自顺治起都用汉名传世。努尔哈赤的名字肯定是满语。只有皇太极这个名字不伦不类。而且清朝后来好像也不避讳这三个字(这三个字都是常用字)。我觉得皇太极恐怕是汉语“皇太子”的转音,和蒙文中“台吉”(太子)或“黄台吉”(皇太子)的情况相同。皇太极另有满文名字,但是其继承人地位是当时就定下来的于是将错就错以此作为和明朝交往的自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