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关于汉武杀太子生母一事浅见 -- aokrayd
“无为而治”。这也是她和武帝的主要分歧。两种政治主张都有其道理,窦氏应该算不上误国者。
话说皇上很喜欢这位臣子, 有一天臣子在皇上身边不小心睡了, 压着皇上的袖子, 皇上想抽出衣袖, 但又爱惜臣子, 不忍惊醒他, 于是抽刀断袖.
我那篇文章不是说她误国,而是说女主当政,对国家不利的居多。
任何能力都有天生、有后学,包括军事和政治,但是就统计而言,后学的居多。
宫廷中混的男人多数都是人精,那里是最高级别玩人的地方,能够坐上皇位的更加是人精中的人精,对于玩手腕这类游戏是不可能不熟的,否则脑袋就要弄丢了。当然也有只靠血统,傻子也成皇帝的,如西晋惠帝,那是特例,而且下场也没人喜欢。这些男人在宫内争宠,以求太子之位;在外面树立党羽,增强实力以便夺位,这样他们的政治经验要比普通人高上不知多少倍。以这样的人治国,尚且经常是乱哄哄,遑论普通人?
女主一般都是来自后妃。古人言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受到的教育普遍远不如男人,社会接触面又少(还珠格格除外,那是骗老百姓的,清代格格的规矩多着呢),这样她们的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也就远远不如男人(我只是说一般情况)。她们要想治理国家就只有多和大臣接触,大臣基本都是男性(少数朝代确实有女朝臣的,但那是很少的例外),可是根据礼制女主又不能够和朝臣有太多的接触(以免给皇上弄个后爸出来),这样女主就只能够根据个人的心机和权术来治国。遗憾地是,权术不等于治国之术,因此只是玩弄权术经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一个例子是北魏的灵太后,另一个就是慈禧,她们都属于有权术而无治术之类。
任何社会要想稳定都必须依靠可以训练的人才,而不能够指望天才,否则一旦没有天才,又该如何呢?
谢大帅了!
太辅是什么样的官阿,是太子的老师么?你这不是把我放火上烤么?
这个古代的皇后不是也要管理三宫六院什么的,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啊,历代太后当政,辅政的,应该有不少吧?象汉武这样做的还是不多吧,我觉得那基本上是俺们汉人还没有进化完全时候的做法,北魏什么的,也是茹毛饮血的非我族类的野蛮人,不是文明人的做法。
就像太子本身也是没有政治经验,也是在深宫后院成长,可以通过培养来训练他,那么对付太子的母亲,不是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她辅政的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嗯,我就不谈什么现代的人权观念了,古人提倡礼义廉耻,父母亲情伦理,本来就是整个社会道德最基本的构成,而道德体系对社会安定和降低统治成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立辅杀母,这种做法,打破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这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 偶尔的宫廷斗争也就罢了,皇家如果理所当然地把这当作党而皇之的制度,作为天下的表率,皇家,朝廷又以什么样的到得规范来教育和约束天下苍生?
所以说,这种政策对社会的长期稳定恐怕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想也是我们“文明”以后不再有这样的制度的原因。
历史上立辅杀母,恐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皇帝所在的家族,为防外戚争夺皇权所至,也许还是权力斗争的因素多于要“安定团结”的因素。
别的不说,戾太子一案,绝对是汉武帝的变态心理造成的。
如果是讨论治国术,就不应该加入道德方面的考虑;而如果是讨论道德,就不应该讨论治国术,因为治国术本质上是政治,政治都是肮脏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民主还是独裁。
至于对太后的执政能力进行培训?这个主意不错而且很新颖,建议恢复帝制以后可以试一下,不过历史上的确没有这类事情。
任何道德的存在,都是有其所以然的
从大来说是社会的需要,从小来说,也是为了统治的需要,上文后面的一部分想说明的就是这个观点。
政治是肮脏的,但也不是没有规矩的,让自己的‘肮脏’行为在道德上说起来很高尚,也从来是‘治术’中很重要的部分。
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和合作,而统治者在大多数时候也是希求这样的目标。所以统治者为了长远利益,总是会把自己的行为标榜为道德上是高尚的行为。
有些过于违反道德底线的东西,生死存亡之际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堂而皇之作为长久政策则不见得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也就是说,不利于统治者的长远利益。
立储杀母这种政策,在要把它说成是“道德上高尚的”比较有难度,所以为比较进步了的文明所不取。
中国历朝历代很多都号称以孝治天下,因此汉代诸帝的谥号多带一个“孝”字,但是现实与号称则没有什么关系,例如昭帝和平帝均绝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依然得了个孝字。
从理论上来说,记史的目的是劝善逐恶,使昏君奸臣有所惧;但是现实中,当代皇帝的起居注皇帝自己都可以观看(唐太宗),这起居注的真实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起居住是历朝实录的基础。同样从理论上来说,庙号和谥号是对皇帝的最终评价,应该有好有差,可是宋代以后,还有那个皇帝得到恶评?(当然,政变被推翻的除外。)看看明史对诸帝的评价,会让人难以想象这样好的王朝怎么会灭亡?
因此读史书只能够从中得知历代得失,以及所谓的治国术。至于道德二字,最好别想,否则一部二十四史,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
小时候,看到鲁迅的文章里这样说,觉得很不理解,现在三十多岁了,看得多了,觉得他说得太对了,这个大右派。
本来是想说汉武帝之母王姬,后来又想到首帖旨在讲「杀太子生母与新王政权」的关系,因此改成薄太后对其子汉景帝的插手政治,汉武帝在幼年仍为胶东王时,应有其影响。至于窦太皇太后对汉武帝壮年时的钳制,诚如所述,不过这已非生母对新王的干政,而是祖母级的后权,文景之治受到薄窦二后的影响很大,两者母仪天下之氛围,汉武帝很难置身于外。
如此斟酌,前言稍有不足,因为窦太皇太后以黄老而排儒,影响更为巨大,若改为汉武帝受窦太皇太后之影响,又比原句为佳。
至于宦官与外戚最多乱政,就连东汉还不至于有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
至于东吴是否以毫无封王而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残杀宗室之余,皇室也就空虚无人,就算没有外患,也会有内忧,孤单的皇室永远无法单枪匹马应付内忧外患。明朝定都南京,却以诸王镇边,后虽靖难,但原在诸侯守疆。唐以都护置边,各大节度使就是为御外敌。即使是秦汉,也在边防各设军区,目的就是为镇边,而封建时代的军区最高阶级为诸王,因此众封诸侯以勤王,在古代并没有错。即使是现在,边防军区也得有大将负责,虽然已不再有皇室出身,但是「国王的人马」仍在边疆举足轻重。
至于男女之分有点好玩,在谈女主专权导致亡国之前,参考一下男主专权而导致亡国有多少?其实前帖最主要在说明,新王的能力,才是关键。从汉武帝杀钩弋夫人而使后世不免于外戚之祸,郑武公不杀武姜但郑庄公却能无畏于母后干政,何也?晋惠帝无法驾驭贾后,以致有八王之乱,但这还不是亡国的主因,人人都知道西晋亡于外族侵略,因为八王如何乱,天下仍归司马氏,但是汉人不敌匈奴,晋朝亡国。北魏之分裂要怪胡太后乱政,还不如算到高欢与宇文泰两大权臣,下克上最大的原因,就是上面的人管不住下面的人。
误以杀母立子而免乱,纵使残害手足也无济于事,因为人必有家庭,就算没有母乱、也会有妻乱、子乱,杀母而免母乱、不如杀妻而免妻乱、或者杀子而免子乱,人无家累,岂不杜绝亲乱?事实上新王能力不佳,所以才会有母后干政、外戚乱政及任权臣或宦官摆布,如果以这种荒谬的斩草除根,君不用臣,不就免除权臣的篡夺?
一。薄太后为汉高祖妾,生文帝,为景帝祖母;窦太后为文帝妾,生景帝,后为后,为武帝祖母。太后干政,母后与祖母没有区别。
二。东汉一朝,章和以后,就陷入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的循环,终至于亡,这里外戚和宦官已经不是乱政了。外戚窦氏、梁氏都曾经威震天下,宦官搞了两次“党锢之祸”,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不是乱政了。
三。三国时吴国之亡,乃是亡于孙皓,和皇族是否兴盛无关。
四。明代以诸王守边,除了开国时期以外,效果不大。而且汉王之乱以后,朝廷对诸王约束甚严,已经没有塞王的意思了。
五。唐代都护和节度使与诸王实封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流官,位置固定但是人选常换;后者则是裂土而封,有割据的含义在内,所谓“为朝廷外藩”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安史乱后,节度使成为地方实力派,朝廷难以节制,这时候的节度使和原意已经不同了,成了割据者的代名词了。
国家以大员四出,目的是镇守一方,而不是割据一方,因此唐代以后,封王以实封成为罕见。明初恢复实封,酿成了靖难之变,明宣宗以后,对诸王的限制极多,以至于高墙之内,常达数百人,可为明证。
在独裁制度下,权力归于一人之手,个人的能力则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皇子比后妃得到治国教育的机会更多一些。所以男性皇帝无能之多,不过是因为男主数量远远超过了女主,从概率而言,草包的数量也会多一些,但是就比率而言,应该是女主超过了男主。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让我和美军特种兵作个人格斗,输的肯定是我,因为我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至于假如我是个武学大师并因此战胜美军特种兵,那只是一个很小概率的假如,现实中基本不成立。
封建专制,权力私有,历史上丧尽人伦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唐中宗为妻女所杀就是一例。以亲亲为由而防止残杀,不切实际,南朝宋齐梁三朝内乱就是实例。
在那个时代,作政治家就不要讲人伦,讲人伦就不要做政治家,因为这两个角色是完全矛盾的。唐太宗名贯古今,尚且杀兄弑弟,逼父夺位,霸占弟妻,遑论其他人。
我的历史知识有限,不了解北魏的情形。单就汉武此事来说,老兄真认为他的所为是虽然残忍但却深谋远虑而实际于国于家有利的作法吗?如果照汉武这个逻辑推下去,秦皇把六国之人杀个精光就不用再害怕他们造反了。
我是不这样以为的。我觉得老兵兄所举的窦皇后之例恰是一反例。这反倒是说明了即使太后执政,也不一定对国家有坏处。
我所要指出的是,汉武之所为,违背了最基本的人类道德伦理。这不是一种我们应当为之辩护的行为。即使是作为一种政治行为也不应如此。不考究赵捷妤的背景,性格,当时朝廷的状况,仅仅是皇帝的一念之间觉得,便杀掉自己的枕边人,杀掉自已幼子的生母,我以为这只能是草菅人命,残忍无情。说得好一点,那是老糊涂了,说得难听一点,叫毫无人性。汉武此举,实在不值得几千年后,我们来为他辩护。
而更深远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中的隐患,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一、按《史记》所引:「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p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p梁王,然后得入。」故以薄太后对汉文帝为母后事,按薄太后为汉文帝生母,及至汉武帝登基时,薄太后早逝多年。
二、东汉为帝制,还轮不到外戚和宦官两党轮流执政,至少名义上还是天子治国,实质上也非共和。
三、东吴亡于西晋侵略,败仗而亡,宛如蜀汉,本不关皇族。
四、诸王守边意在皇室守边,明代朱氏战得天下,又大杀功臣,若再不以骨肉守边,边土无人可守。
五、有唐一朝,都护府及节度使都是大将守边,确有称藩护边之实。因此现代也是高官名将镇边,而非无名小卒守土。
六、其它
个人能力本来就是关键,此点相合(可参考前帖「新王能力足以驭臣...」),至于受教育以决有能无能,倒是不一定。知书达礼的文人皇帝很多,不乏失败者,例如宋徽宗以?C金体闻名、李后主以诗词鼎盛,这两个亡国之君,还不如「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建国者,因为文化本非建国亡国的充分要件。
不独封建,即使民主也一样,个人能力若差,仍然会下岗。
至于政治家要不要讲伦理,通常这是仁义的指标,也是治国的根本,诚然唐太宗玄武门有错,但是一生也就只此一次,其它则是施仁善政,遂有贞观之治。而不是如同北齐的禽兽王朝,父子同妻、兄弟同妻、或者杀父娶母、杀兄纳妻等,小家不善,何以国为。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难以治天下。
对老兄的正义感和宪章精神很感敬佩,但是,和你的主要看法还是有待进一步的交流,我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很快就给你写出来,届时请你一阅。
俺的历史水平可是有限的很。象老兵兄那样突然举一堆例子出来,俺是立刻就晕。
我以前读过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对汉武还是蛮佩服的。只是这件事嘛,做得太残忍。其实我倒也不只是单对汉武,例如朱元璋对功臣的作法,朱棣之杀建文的臣子,再如南北朝时期的一些皇帝。我对他们的作法都极其厌恶。其所作所为未必不能呈一时之效,但毒害了民族文化,毒害了民族精神,就不免令人不齿。
我觉得对历史得持双重态度。一是以当时人的观点来看,要对历史于以同情的理解,但一也要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看出历史的发展,看出人类思想的演化,从而真正能够进步。汉武的所为以当时来看,即会认为残忍,但也未尝不会有人赞之为壮士断腕。因为在历史上,女人本来就不是当作人来看的。而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