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聊聊“最后的武士”与西乡隆盛(一)月照锦湾 -- 一介

共:💬76 🌺27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壮烈。
家园 嘿嘿,不好意思,鲁莽了。后面的内容越多越好。
家园 刚看到这篇文章,说几句~

靓佬汤的那部电影我没看(主要因为他比我帅),也没法评论电影的好坏。

就西乡隆盛这个人,其军国主义的那一套暂且不论,人格的坚毅、不屈不饶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确实是武士的杰出典范。可惜属于他的时代是那么的短暂,当时天皇和幕府将军的矛盾、地方藩镇和中央政府的矛盾以及日本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交织缠绕,整个日本社会处于一触即发的地步。武士阶层的分化使得下层武士成为倒幕运动的重要力量,西乡隆盛在此时做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事情,成为明治政府的元勋,可惜兔死狗烹,夺取政权的明治政府所做的一系列革新措施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运转的中央集权政府而进行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军队的国家化,避免几百年来地方掌握强大武装力量最终导致中央政府大权旁落的局面,而这也是西乡隆盛的政治理想,但身为一个传统武士,他必然要满足家族的利益,否则就背上不孝的罪名成为家族的耻辱,这也是西乡作为一个武士所不能忍受的。西乡最终身不由己的卷入了西南叛乱的历史逆流中去,或许死亡才是他最好的解脱,无论是对于他的国家还是族人。

武士的没落是日本走向军事复兴的开始,而武士道精神是维持日本军人为天皇效忠的最好精神武器,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政治洗脑,就象以前对越反击战前动员会上都要放映革命电影一样,西乡隆盛则是再好不过的政治偶像,这大概也是日本政府为西乡隆盛洗脱罪名的原因之一。

再者,日本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象中国这样成王败寇,有些失败的英雄照样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圣人,而且日本人也不以历史人物的人品作为好恶的标准,不象我们恨不得历史人物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似的,对日本人而言,只要他在历史上有过值得一书的事迹,无论是好事坏事,都值得后人崇拜。两国不同的历史观可见一斑。

不过日本人对于历史的胡编乱造可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连日本的远古神话都要篡改的民族真是很不自信的民族,看日本人写的历史评述大多数都要打个折扣,真正严谨扎实就事论事的真是少之又少了。

家园 机会应该改下这句话:

靓佬汤的那部电影我没看(主要因为他比我帅),也没法评论电影的好坏。

靓佬汤的那部电影我没看(主要因为我比他帅,看电影不如照镜子),也没法评论电影的好坏。

家园 【原创】也聊聊“最后的武士”与西乡隆盛(终)可恋天翔

三杰如樱凋落, 身后,一个近代化的日本帝国却声唳九天,翼振四溟。

三杰之死,或多或少都与西南战争有着联系。而这场政府军方面取得胜利的战争,其意义则更为深远。 在政治方面,日本政府巩固了中央集权,作为幕末第一强军、组织最为严密、装备最为先进的萨摩武士的反抗被镇压,鹿儿岛县的独立状态不复存在。 从此后再无大规模的士族暴动发生。旧武士们的不满只能通过零星暗杀活动发泄。日本政令上取得统一。不事生产的武士和其它旧势力阶层彻底被取缔,因而也大大降低了国家财政困难。西南战争更从军事上锻炼了日本军队,促进了其近代化改革。电报、侦察气球、地雷、近代化海军舰船等都在西南战争中得到测试与应用。政府军强大的后勤补给(政府军军费三分之一用于支付三菱公司的运输费用,田原阪的胜利直接来源于得力的后勤支援)与机动的海军配合(黑田清隆的冲背军)作战,是其主要胜因,因而更使日本军队的领导者们深刻体会到了近代化战争的关键。

摆脱束缚的日本,以不可阻挡之姿向近代国民国家迈进。伊藤博文继大久保之后成为政治中心人物。西南战争后六年(1883) 伊藤着手制定宪法,再后二年(1885年)废止太政官制度,确立内阁制,再后四年(1889年) 颁布<<帝国宪法>>,紧接着(1890年)召开第一次“帝国议会” ,确立近代天皇制, 承认国会、政党与公选的合理性, 日本迅速在名义上成为宪政国家。以福泽瑜吉为首的明治思想家们,更是以“脱亚入欧” 为主导,给日本政治改革打下思想铺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伊藤博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帝国宪法>>发布典礼,天皇授宪法与内阁总理黑田清隆、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帝国议会开院典礼,天皇授敕语与伊藤博文

与此同时,我们中原的老大帝国, 正在有大清特色的改良道路上踱着方步, 再四年后(1894年) ,僻居扶桑的小弟,将“甲午战争” 这一记重拳狠狠地击打在他的下颚 。了解了西南战争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很多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甲午战争中。那个剿灭西乡的山县有朋在这场战争中成为第一军司令、 指挥朝鲜方面作战;西乡的堂弟、枪炮专家大山岩成为第二军司令,指挥辽东、山东方面作战; 在田原阪、吉次越苦战过的野津道贯,甲午时担任第五师团长,在山县麾下先驱平壤;那个首先与西乡军展开野战的乃木希典,在旅顺攻坚并进行屠杀;西乡隆盛的亲弟弟西乡从道,身为海军大臣直接进行海战谋划; 曾在熊本城中担任参谋长辅佐坚守的桦山资纪,则因战前力主海军取攻势,而被天皇看中,拔为海军军令部长,整合日本海军为联合舰队,并亲自参与丰岛海战与黄海海战。

战争的结果,自不必言,亦不忍言。 戮尽百万太平军的胜者,被荡灭万余萨摩武士的胜者打得大败。其中原因,何能尽述! 倘以管窥之,则至少,前面所开列西南战争中日本政府军队的指挥者对于近代战争中通信、侦察、 后勤、技术装备、海军等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更兼,武士们的亡灵,亦在扭曲后附于日本军队之身。 那个与武士们缠斗不休的乃木希典,因甲午和其后的日俄战争中使用悍不畏死的肉弹冲锋战术,而被日人奉为陆军军神,在日后更剖腹为明治天皇殉葬,反倒成为“武士精神” 的代表;而在甲午和日俄战争中居功甚伟、被奉为海军军神的东乡平八郎,在西南战争中正留学于英国,后有人问及倘当时身在日本国内,他会加入那个阵营,他毫不犹豫地答到:“必从西乡” 、“为其节义” ;就连挪用过巨额公款作生丝买卖的山县,也知道督促部下, “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 。可见, 西南战争的胜者,亦解败者的锋刃 -- “武士精神” 重新磨砺, 配诸己身,他们, 并将成为日后东亚数次大战的主导者,成为带给东亚各国人民巨大灾难的屠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马关条约>>谈判

甲午,一支绝望的舰队的覆没,也带给中国人属于那个时代的新一轮绝望的开始。其后的戊戌变法,同样是维新,却有着与明治截然不同的结果。诚然,小系统的改变的经验,未必可以加诸大系统。但每读史至谭嗣同袁世凯段落,又如何不令人仰面太息:何中华有此月照而无此西乡? 何多彼文士而少此武士??

且慢怨上天对中土之薄,先将话题再归回西南战争之后。彼时, 武士阶层的反抗已被镇压, 太政官制度已经巩固。按理,绝对权力应当导致绝对腐败,且明治初年,掌握了分配资源的权力、剥夺了幕府资源的太政官们便已腐败得一塌糊涂,为何其后,政治依然顺着既定轨道发展,领导阶层主动进行革新, 日本反崛起于东海?其中,当然有伊藤博文等政坛要人对方向的正确把握,自不必言。 此外,则盖此“绝对权力” 并非那么“绝对” 。 日本以小小岛国僻居东海,然而列强环伺, ABCD(美英中荷) 并R(俄) 在侧,使日本各阶层不敢生须臾惰心,这份危机感时时刺激着上至天皇下至普通百姓的神经,以至每每与身边的超级大国作战,每战都是“帝国存亡,在此一举” ,成为地地道道的“武之国”。民族精神或英雄主义在这里,不是简简单单用来压制国内或鼓舞士气的短期工具,而是生存的必需。 再者,日本的民权运动更大程度上是以富强为目标,早期就与武士阶层的反抗结合在一起,西南战争中西乡军的奋战,也具有一定的民权运动色彩。西南战争后,旧武士作为阶层彻底被消灭,而作为独立个体,仍未停止反抗,大久保的被杀与其后的许多暗杀事件,都一直提醒着日本的统治阶层,依然有一种超乎法律之外的力量凌驾于他们的“绝对权力” 之上, 在促其对民众进行让步与领导革新。“明治一朝的成功,是由武士的鲜血与生命来换取的”,并不仅仅指他们在武装倒幕中的牺牲,更有其在以后的个体反抗,曾多次左右了日本政局的事实。 还有,就是前面提及的这个民族那份异乎寻常的敢于包容与接纳的自信:胜海舟为幕府陆军总裁,而幕府失败后亦可被录用为明治的海军大臣;佐幕旧势力死守会津鹤城,其中的年轻武士组织“白虎队” ,城陷后仅存的二十人自刃于饭盛山,只一人被救还,而歌咏他们的歌曲<<荒城之月>>被列入明治时期音乐教科书;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实实在在举兵谋反的魁首,日后尽数被平反;陆奥宗光(甲午时的日本外相) 、野村忍介等发动暴动或领兵奋战的人只被判五年徒刑。。。,凡此事迹,不可尽录,虽然有“实用主义” 之嫌(需要借重武士精神), 然而这份对能者的宽容,对义者的褒扬, 却与“咸与维新” 式的纵容与敷衍, 或者“斩草除根” 式不负责任的全盘批判与否定,其间差距,何可以道里计哉!

自助而后天助,此后的日本,在一次次战胜中肯定自己,并不断以外来资源的注入为动力,冲天而起,成为东亚令人侧目的赫赫强国。国民的自尊与自信,随着一次次战争的胜利而提高。 当然,自我膨胀的后果也很严重,自1920年大正政体解体而下(这会是另外的话题了), 武士给日本留下的这柄双刃剑,越发无以控制,而那支明治年间的坚实剑鞘 -- 宽容与接纳的自信,也不再有。 继而, 那柄剑一再把东亚的天空割裂,也终把日本自己,砍得面目全非。直至25年后(1945年)被另一大国强制进行新一轮的“维新” ,此时, 真正的武士、 明治时期真正“胸怀天下”、 有独立见解独立追求又有能力治国平天下者已不复再有。

“死亡所改变的只是我们脸上的面具。 林居者依然是林居者,农夫依然是农夫,而只有将歌声融入风中的人,才会永远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 ,武士也依然是武士,不论军国主义者用怎样扭曲了的“武士精神”的面具去遮盖历史人物的面庞, 西乡隆盛为首的明治武士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已将国家的命运的融入自己的血液中,那份舍身与不屈、 那份接纳与反抗的勇气砺炼而得的“精魄”是无法抹煞的。 百年之后,读到他们的事迹, 尚觉凛然。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与教训,实在始终值得一切有志图强的民族学习。 甲午而后的中国,在一轮轮的否定中不停地被自我也被世界否定。资源被掠夺,国民精神亦被压制。新中国的出现,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终止了那一否定中的循环,时至今日,巨大的国际资本的流入,也使中华的腾飞,似不需通过强力扩张,就有了或可依恃之凭藉。然倘比诸明治,可能尚不过完成最初阶段之任务,怎可轻生骄惰,怎敢就此垂翼呢?

有关一个电影的历史话题,到此就已结束,而现实里我所关注的那个属于我的民族,还要在波涛万顷的历史之海上艰难奋羽,负重飞翔,我想,它该能去往它要的彼岸吧?

通宝推:西电鲁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说出了我一直想说而不好意思说的话!!!

至少我啃黄瓜的样子比靓佬汤的样子蟀多了

家园 机会兄所言甚是有理,

嚼黄瓜看着就是比长发毛男过瘾。

西乡的心理状态确实是很微妙的。 作为维新志士的代表, 富国强兵当然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武士阶层本身付出的代价, 却不是拥有旧价值观的西乡所能接受的了。 兄这句说得很对, “或许死亡才是他最好的解脱,无论是对于他的国家还是族人”, 我在文中提及“西乡背后的绞索,也紧绷着时代人性所强加的张力”, 亦是此意。

应该说, 幕末维新志士的精神, 与后来日本完全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以后所提倡的“武士道精神”是两种本质上有很大区别的东西。 幕末志士, 是有独立思考, 有牺牲精神的人, 他们绝不盲从。 好比西乡、 大久保、 木户、 阪本、 高杉这些人, 对于时事、 世界都有着他们不同的认知, 他们虽然总体上走在同一条路上, 但当意见分歧时, 是会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自己所坚持的理念的, 这些理念, 完全有可能跟旧的“忠义”观念背道而驰, 好比西乡从道所言“王道尚危, 何论攘夷”。 他们, 大都只以国家富强为目标, 思考各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 这些, 与军国主义者, 只懂得盲目用生命去维护“王道”, 为了一个没有思考就实现的所谓“玉碎”, 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 像默默大众中振臂一呼、 振聋发聩的人, 后者, 则只是愚昧大众喝彩下一只拿头撞锣的猴子。

也许总体说日本这个民族是自信的民族确实有些夸大了, 但在明治时期, 能够包容持各种思想的人(文化上的包容, 未必是体制上包容), 那个时期的那个民族的自信, 我还是很欣赏的。

家园 原来一介没走,只不过现在神出鬼没了

大概编辑社的事太累了。

家园 迎风兄、 查理兄所评煞是中肯

迎风兄有关历史与杜撰、 历史与道德的关系的评论, 甚为赞同。 “发展多元化所必须的宽容意识和审美情趣”也确确实实是一个民族强盛所不可缺少的元素。 抛弃世界的民族也终当被世界所抛弃。

日本这个民族在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后也不再能包容各种思想, 因而也丧失了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更好选择的可能性。

文章布局方面, 说得一针见血。 由於此文是随感而发的, 最初只打算写七八节了事, 因而初始确只打算写作“游戏文字”, 对於西乡早年事迹, 也只作了粗略陈述。 后来一发不可收, 于是干脆乱写下去,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 因为最初就没有列提纲甚至没有腹稿, 布局确是凌乱, 前后文字格调也不同。 文章中心在西乡和维新两者间相依违, 结末部分, 更不知改聚焦向两点中的哪一点, 也实是因为写每节时想抒发的感慨不尽相同导致。 因此作为整体来看就相当凌乱。 查理兄所建议的也很好, 我会日后有时间时进行一下整理。

有关引用诗句的错误,迎风兄说得对, 可惜过了两周期限, 稿子也改不了了, 只好放那儿, 立此存照啦。

感谢兄对这张帖子的关注。 以后不要潜水了罢, 也出来和大家多进行交流, 您的观点, 会对很多网友都有很大帮助。

家园 一介还是留下来吧,还等着看你的新作哪~~

我觉得啊,一个有影响的人死后,其他人会怀着各种目的将此人性格中某一部分夸张到及至,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宣传武器,这样的例子不管在哪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屡见不鲜的。武士道精神被歪曲利用后,其最本质的思想精髓就已经死亡了,成为迂腐的教条和疯狂的推进剂。西乡本人大概也不会料到死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到底,他在活着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理想成为明治政府的马前卒,死后还成为别人的炮灰,真的有点不值。

家园 日本文字的问题,什么时候日本文学开始了自己的风格?

多谢一介兄的鼓励,西西河可谓精神乐园!

由于对日本历史不甚了了,看了一介兄的文章又充满兴趣,决定恶补一番。

有个疑惑,若一介兄有瑕还望不吝赐教。明治三杰皆有不浅的中文修养,西乡所作之诗更是气魄俨然,那么日本文字在日本社会中,尤其是精英阶层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呢。

一直以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字尤其是书面语言的成熟是民族文化成熟的根基。而拥有成熟稳定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内核,才能在学习和吸收不同文化的成果时有足够的自我调控能力而不迷失方向。日本文明脱离中华文明的母体走向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是否便开始于日本文字代替中国文字占据主流的阶段。

一介兄关于汉初三杰与维新三杰的比较让我想起了汉击匈奴和甲午战争之间的类似,都是一个民族在击败另一个强大的邻居之后获得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这里面或许可以折射更多的内涵。不过历史上匈奴最终是没落了,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未来却要有赖于所有国人的不懈努力。

家园 就这场景

写日本的却到新西兰来拍。。。

去到外景地的时候,人家告诉我在剧组撤离的时候,所有搭的景观全部拆除了,因为租用的是私家领地。

家园 所知不多,讲讲我的理解,还要有请真正高手补充

日本人本只有语言, 无文字, 不过我认为较早的三国时期魏遣使志九州北部的邪马台王国时, 日本地区就应该有能懂中国文字的人了, 否则, 魏使者拿着那些写着中文的诏书、 印章、 铜镜去干嘛用呢。

西晋后, 朝鲜人开始带大批儒学、 佛教书籍进入日本, 日本上层人士并拜这些朝鲜人为师, 自此汉文大行。

唐时日本奈良时代, 汉诗、 和歌(汉诗集<<怀风藻>>、 和歌集<<万叶集>>并称奈良双璧啊)并行于世, 汉诗自不必言, 文字、体例都抄袭中国的(六朝与唐风格都有),内容多宣传儒家那一套。 和歌为日式风格, 但体例也多从汉诗演变而来, 内容多歌咏风景、 抒发心情, 不过文字上, 还没有出现现在日语里的平假、 片假这些东东, 使用所谓“万叶假名”, 就我理解, 似乎应该是汉字与日语读音相结合的一种玩意儿。 而这一时期, 公务正式使用的文字当然还是汉字, 好比史书(如果能叫史书的话, 毕竟很多国家早期史书也都有神话成分嘛)<<日本书纪>><<古事记>>还是以汉文为主要载体的(除了汉文也没别的可用的亚)。

平安时期(中国的唐后期至宋)出现了现在日文意义上的假名(片假名原多用来给佛经注音, 演变到现在多用于外来语)。 平安晚期, 由於中国本身对外影响力逐渐衰落,用假名写作的诗歌开始流行, 日本文学慢慢摆脱中国文学的束缚, 在历史上可以独立成章了。

兄所言“日本文明脱离中华文明的母体走向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是否便开始于日本文字代替中国文字占据主流的阶段”, 照我看, 就文化这一领域而言, 基本上答案是肯定的, 日本文学、 美术、 雕刻等等都在平安时期显现独立趋势。 不过“文明”的定义要广一些,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各方面都在“文明”范畴里, 文字虽然是在所有各方面进行交流、 记录、 解释的工具, 但日本这一民族有其特殊性, 就是早年所受外来影响, 只能来源于其西面同属“中华文明”的中国或者朝鲜, 因此仅仅文字的独立, 我觉得还不能完全改变其传承的各方面制度、 习惯、 思考方式。 “日本文明”要说真的完全脱离“中华文明”, 早说也要在镰仓幕府的武士政权出现以后, 而晚说的话, 则更要迟至明治维新了, 中间的话嘛, 得说战国时期西洋文化传入以后。 这个我觉得得看怎么定义这个“文明”与“独立”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木户孝允与友人书(不好意思, 看不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西乡起兵时(1877年2月15日)发与熊本镇台司令长官(谷干城)的书信, “陆军大将西乡隆盛将率陆军少将桐野利秋并筱原国干北上, 至镇台下请予以通行并整队迎接”云云, 当然, 被熊本参谋长桦山资纪(后来甲午时极力赞成组联合舰队全力进攻者)严辞拒绝

家园 是啊, 讲火星的还都在地球上拍呢~~

好来坞影片嘛, 较不得真儿, 捅一刀四面儿漏水亚。 布拉德皮特老哥当年那个<<西藏七年>>因为是反动影片, 所有场景都是挨南美拍的, 但也不能否定人家那片儿里的音乐好听啊。

布景不拆也不好办那, 拿回家还可以当劈柴烧烧呢, 不能浪费。。好剧组, 好同志, 祸害完人家私人地方还管收拾, 比他们在伊拉克光祸害不建设的大兵强~~~

家园 是我的问题问的不好,过于宽泛了!

多谢一介兄如此厚爱,多次拨冗发贴鼓励后进。

我的问题委实过于宽泛了,文明这个词的函概太广,如果要评说个清清楚楚,一介兄要写若干专著方成。

没法子,潜水时间太长,一时还没有找到唱和的感觉,抓紧学习吧。

看兄的回复里面又有很多可以展开的内容,不过目前疯子的积累实在不够,补课之后再来向兄请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