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国人讲英语(一) CNN 对邓亚萍的访谈 -- pxpxpx

共:💬266 🌺94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飞机应该听塔台调度吧,

俺也搞不懂塔台为啥要节外生枝地问这个问题。

不过那个机师确实有点自作聪明。

家园 邓mm的英文已经相当不错了。

其实学英文最关键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背景知识,背景知识丰富了,语言也差不到哪里去。

不害臊地说,俺应该能算上是酒兄说的第一类,不过俺绝对是不能算有语言天分的,好在俺的背景知识还算丰富,主要是敢扯。

我有一哥们那就得说是有天分,地方口音都学得惟妙惟肖,哥们好像还从来没有正经学过英文,号称是跟电台和字典学的。

家园 我大概算第二类

我说中文语速也比较慢. 大言不惭一点儿,我觉得自己的英文口语还算相当不错的. 其实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并不是坏事,我周围这样的人比较多,相比之下我也算与众不同,一开口说话反而也容易引人注意.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我相信阿姨是有语言天赋的

我不否认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能力的关键作用,但在背景知识相当的情况下,人和人之间在语言表达的硬件方面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嘴皮子快慢、大脑中语言回路工作效率的高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从前央视的卫华,国内头牌高等学府英语专业方面的泰斗人物,如果拼背景知识,不会比她个小丫头差吧?但如果拼嘴皮子功夫,10个拴一块儿也不是那丫头的个儿。英若诚老先生的英语讲座俺听过不下三次,老先生是解放前QH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的高才生,英语讲了大半辈子40多年了,那又怎么样呢?到卫华马前走不上三合就得玩儿完

另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是,一个语言天赋过人的人,比之一个语言天赋平平的人,平均而言对一个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更主动更勇敢,更愿意接触、熟悉新文化新环境,自然也就更容易获取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天赋平平的人,对陌生环境有着更强的恐惧、抗拒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获取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一来在学习新语言这条跑道上,起跑就慢了一大块,起跑后更是步履蹒跚,与天赋好的人只能是越差越远。

所以,粗略来说,语言天赋最为重要,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获取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最终又与语言天赋一起,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家园 那个塔台的人也讨厌, 言语明显很rude

一副当别人都文盲就他认字似的

本来他们每天通各国飞行员打交道,应该更有礼貌点才对

要不下次AA飞机来北京我们规定所有指令必须用中文进行,看看他们反应如何?

家园 嘿嘿

俺突然想到这英语教学也是真难,国内要是英语学得好了吧,口音基本就无法改了,不学好吧,那也太难出国了,两难。

又想到一点(最近俺大脑经常发岔),美音好学,英音说得好的不多,尤其是北方人士,喜欢有“儿”化音的。美音可以含混一些,但是英音感觉要清晰得多,尤其是那种posh口音的。我认识的人中只有1个半能说出这种口音,一个就是俺前面说的那位哥们,那小子按照酒兄的说法,绝对是大牲口级的。那半个,就是俺家LD,她是接触多了,不自觉地模仿。

再岔一个,英语说的最好的那部分人,往往是学理工的多,语言逻辑性比学文科的人要强。学得最不上不下的,又往往是学英文专业出身的。

家园 采薇的口语

肯定不是一般的好。我敢打保票比邓MM要好很多。邓MM的习惯不算太好,就是脑子里还没有把语言组织好就急着开始说了,可一张嘴 就又牵扯了一部分精力,造成语言更加无法组织好。她的口语水平时高时低,就是因为有的时候她会思考一下,这样就会好一些;或者有时恰巧内容是她特别熟悉的,自然就顺嘴流出来了。

听你朗诵前的开场白,我就知道你的习惯是慢说,但确保流畅性和准确性。作为拥有不可替代知识、从事专家性工作的人,这个习惯没什么坏处反而好处多多,因为语调沉稳抒缓,更容易给人以信任感和权威感。更何况还是个有品的米女专家撒..

嘿嘿
家园 阿姨说得很对啊

美音确实比英音好学得多。我认识的几个大牲口级的,都是说美音的。

英音确实非常难学。对能说一口漂亮流畅英音的老中俺是五体投地D。夜夜聆听着优雅动人的英音 还是曼妙的声线 入睡,阿姨艳福8浅呐

高水准的口语真的是需要很高逻辑思维水平的。

说到英音美音,想起从前看过的一个资料,说英国人语速比美国人语速快15%,好像是英国人一分钟平均说64个单词 而美国人只有56个;而且美国人发音普遍都不到位,而英国人发音一丝不苟。所以英国女人普遍比美国女人显老 再一个副产品就是英音里吞音较多,就是音刚发到位就立刻吞回 以便快速发下一个音

家园 象这样的采访事先是会给看书面问题的吧?

不过已经相当不错了.

煮酒写的英文看过,印象还挺深的. 我在这方面好象有点儿不求上进.

家园 这不奇怪

顶级的运动员都是决定聪明的人,掌握顶级的技术、战术需要顶级的头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世界冠军是没有的(除了像泰森这样的?)。我认识一个原国家体操队的人(和李宁、李小平、童非同代的),绝对聪明,英语不比邓亚萍差。

家园 我想是会的

估计邓比较忙,加上觉得自己的英语能对付对付,就没精心准备。如果换做我,肯定会精心准备,临场也会选择性答问,熟悉的内容就多说些,不熟悉的就一带而过了。邓MM还是比较实诚的。另外她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访谈会被别人评头论足

家园 国人讲英语(五)大家英若诚

英老先生无疑是一位很有深度的人,友人戏称他是“英大学问”。

惭愧的很,我是从“我爱我家”才开始知道这位老先生的,更惭愧的是,“围城”里的英老先生竟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可见鄙人的品位了。后来看电视播出的“茶馆”,觉得有一位眼熟,和别人聊起来,才知道那刘麻子就是他老先生演的!

前段时间,买了“末代皇帝”的DVD,原本是为了是听里面的音乐,可赶巧不巧的又看到这位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片中英老拎着一个木箱子,穿过一众犯们走到了前面,放下箱子,站上去,“吼”了下面的一段话(请快进到4:49开始看):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IzNjg0MA==/v.swf[/FLASH]

做为一位没有留学经历,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里的人,英的语言能力确实是令人吃惊。尤其是他的这段台词是“吼”出来的,而“吼”外语往往比“说”外语要难的很多。

震撼,超越语言和表演的震撼。

对比下面英老先生儿子英达在“东京审判”里的表现(从9:10开始看),以及该片里其他演员,高下立判。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Y0NTUwNA==/v.swf[/FLASH]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Y0NTUwNA==/v.swf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口音本身没有什么

但如果口音影响到交流,那就有些问题

比如一群北方人,来个老广或者香港人,这个时候口音就成了问题

家园 聊得开心,继续交流

利益先行,这点我也没异议。至于信任感如何培养,这个就比较难说了。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基本上,我们这些半路出国的,没办法和那些本地出生长大的比,别人可是一起同过窗的。

既然如此,只能另辟蹊跷,从工作中来。在工作中,善于与人沟通,跟工作相关的英语,即使口音重,相信不会是大碍,工作多年,我见过不少这种例子。在工作中结交的同事,大概也很有可能培养私交。

聪明的人,大概会注重工作表现,而不是社交场合的夸夸其谈吧。

不过,小弟出身技术背景,见解或许也有偏颇之处,兄台不妨指正。

真不好意思,让您丢了元宝,只好赔鲜花了。

家园 这个就看怎么说了

刚刚开放的是,谁敢笑话老广的口音啊?呵呵

不过好像中国人说英语还算不错的?反正我觉得我和他们交流,我口语算是很烂了,也没什么障碍,给几个小实习生讲课的时候,我满嘴跑飞机的chinglish,哈哈,好像也听得懂么~~~

其实,你想想老外学中文的,只要语法和习惯用语水平高点的,就算是有口音,我们还能听不懂人家说什么么??

母语至少有一点是外语比不上的,母语的纠错能力特强,我们听老外千奇百怪的中文,基本上都能理解吧?而英语母语的人,即使听日本英语,大概也能猜的差不多。

要我说,口音问题,那么重要么?反正我在国内和老外合作的时候,从来就是能表达自己意思就好,估计语法错误一大堆,口音更不用说了,不过他们都能明白,当然也说不定人家来中国时间长,听惯了chinglish呢,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