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地主瞎侃】“难酬蹈海亦英雄”--我看总理 -- landlord
可能这个“理想主义”用词不当,就是想说已经不再用简单的好坏来区别人。这个世界没有完人(或是圣人),总理只是比我知道的任何人都接近那个“好”的一端。
另外,我对总理的感情很特殊(估计还有很多人有类似的感觉):与其说把他当作一位国家的领导者,不如说更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虽然知道他有缺点,但自己是不会去找,也不会主动去说给别人听的。听到别人说,如果是带着敬意的,那还可以接受;否则,。。。没办法,谁让我们自己更加的不是“完人”呢
科学界、外交等等这些充斥着老九和小资的地方,周恩来被深深地爱戴和怀念着。
这当然与周恩来对这些领域的关心有关,也与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其人的气质与老九和小资这个群体 有着天生的亲和力,有关。
我觉得,电影“周恩来”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主要由老九和小资这个群体,所推出的。政府未必有多大推动力,只是乐见其成罢了。
当然,周恩来不仅为老九小资所爱戴,也为草根阶层所爱戴。只是草根阶层无法直接为这部电影做出贡献罢了。
至于我们心目中那个完美的道德楷模的形像,除了这部电影,其他因素就是普通百姓、老九小资、直至中层干部的口耳相传了。一个人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社会群体如此深重的爱戴,我能想到的其他人物好像只有阿维塔、甘地,和黛安娜王妃了。但那两位女性受人爱戴的理由远远没有这两位男性来得真实和感人。
总理是人不是神
我很理解。
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总理的无私奉献和伟大人格,并在追思他的过程里完成一次感情上的升华,与我追寻一个真实的周恩来,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 当然不是在同一段时间里和同一个心情下,而是说我不会因为今天追寻历史真相而导致明天无法体味那种感动。
但我知道并非所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只给你和萨苏,李根那样的人送花.
总理1月8号去世,76年是1月30号过年,俺们楼后面的一家人正好有人过年结婚,一开始闹得挺排场,结果新郎官是个返城知青,突然建议大家用酒祭奠总理,结果自发的,参加者都把红花摘下,自己佩戴白花。
当然,祝福的话要说,但是每句最后都是纪念总理的话。
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我对你那样要求,事后我反思太过分了。你提出的这个高度,就是在西西这个地方,只怕也没几个人能做到。感情和理智,有时真的是很难分开啊。送你一个宝吧。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帮主自可不必担忧,真高人不都是拿出了过硬的证据反驳了吗?
自以为高人,却拿别人当群氓,那种人可笑得很,不单是幼稚,其实有些弱智,让我们也小小同情他一下吧。
我外公曾经和总理有过一面之缘,也就握个手而已,却让他记了一辈子。外公和总理的合影,也是我们家最珍贵的东西。
一种是视为公人,或者说公家人,看其政绩表现之类;一种是视为私人,或者说家里人,看的是个人感觉。
对于周恩来总理,许多是是视为私人的——因为中国的高层政治人物中,能给人以比较温暖的个人感觉的,实在是太少了。比如我自己,对于毛邓从来是直呼其名,对于周,一般总是称总理。
一个政治人物一旦被视为私人,那对其的批评就类似于对自己家人的批评了。我想多数人一旦碰到旁人批评自己的家人,特别是父母长辈,不管说的是否有理,心情总是不快的。
我说我能做到,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摇摆不定 --- 今天我倾向于这个,明天又会有所改变。
其实如果能弄清楚文革期间另外几个关键人物的理念、计划,和行为,对我理解周恩来宁可做违心的事也要守住那个位置这个做法 会比较有帮助。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林彪。如果他是追求发展经济 恢复秩序 致力于民生的,和他坚持文化革命,所得出的结论也许会不同。
搞清楚感情来自什么地方很重要,我理解一些关键利益上直接受益者对某个特别政治人物的感情。
不过就我来说,周的亲合力,来自他的为人和品性,不过我们毕竟没有亲历,印象多来自于媒体。而作为民众看待位政治人物,多半还是看其政治上的作为,所以搞清楚他到底做过些什么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周本人在文革中的行为的确有大的过错,原谅不原谅是另外一回事,但不客气的说,原有的崇敬是要打折扣的,毕竟他不是自家的亲人长辈,俺们也不是关键利益上的直接受益者。
我就是彷徨在这两种思维当中的
而且我感觉,我们很多人心目中,总理的位置要高于我们家里人的位置。比之家中长辈,我们可能更难以容忍对总理负评和指责。(恶意栽赃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