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长城有战略防御功能吗?有感长城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 -- 青草蛇
真知灼见,中国苦啊,北方连着那么大片草原.要是沙漠或者森林多好.欧洲人来次阿提啦 来次蒙古人就受不了了,中国可和他们混了几千年了,最后还是没挺住~~
然后后代还有这样卓越的怀疑主义者,家国不幸啊,坚决支持只吃最后一个包子的就可以饱了的伟大决定.
秦,汉就不说了。
不要和我说西晋灭亡是长城没守住
明代,是长城最出丑的朝代,可仍旧在大多数时间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
汉武帝是先修善长城,再以长城为基础向北进军
现在说回不修长城的唐,不修长城是唐太宗的失误
如果唐代如同汉代一样沿北边筑起长城,那河东、范阳、平卢三镇就不用驻守那么多的军队,安禄山造反的力量就会小得多
1。要等几路情报?路数不够没法判断。
2。决策后反击。就算蒙对了,找对敌人主攻方向,但时间已经过去很多,等我军主力到达第一战场后,敌人还在不在?敌人目标是哪儿,他们从哪儿走了。除非是碰巧了,遭遇战,否则还是很难找到他们。即便找到,他们还有速度优势。他们跑一个时辰,够步兵跑半天的,即便追上了,人家也以逸待劳。这仗很难打。
想借助长城,其实借助不了什么。关键是这种防御思想就成问题,就不解决“现实”问题。你到底要打要塞防御,还是要打运动战。离了窝,就是以短击长,明显要吃亏;不离窝,那人家绕过你,不和你纠缠,不和你攻坚。他的目的不是要解放你这个城市,而是要抢东西,搞破坏。
这就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喜欢的阵地战,我不打,你想打也打不成;我喜欢的运动战,你不打我偏要打,你或者跟着我打,以短击长,或者呆在老窝里别动,看我肆意横行。
内地王朝有强势的时候也有弱势的时候,游牧民族也一样。
汉朝主动出击的办法耗费很大,后来的由强转弱与此也有关系。唐朝本身就是多民族溶合的时候,据说李家还有一半突厥血统。中后期还给个安禄山闹个天翻地复,不过长墙对安禄山这样的事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各个朝代对修墙还是养兵肯定都不会是随便选择的,当然最后的选择不一定是当时最佳的,但肯定是经过权衡的,也不会只为了好看或留个纪念而修。
山地能过较大批军马的路口还真不太多,数数有多少叫“口”的地方就知道了。山地长墙基本上是沿山脊修,基本不经过小山沟,经过的大山沟基本上都是“口”,再大的山沟叫“关”。
有了长城就可以守点不是守线,各口、关都有常备军,口、关之间的线顶多是廵逻,平时爬过几个人也无关紧要。如果有大批人马拆城也要一定时间,那时没什么炸药和工程机械,就是明朝也没多少炸药,巡逻来得及发现。
大战时突破中间的线当然很容易,但要能过大批兵马还是要比没墙耗的时间要多。
当年罗马那么强势,还在英格兰中部修过一条长城,同样也是为了阻拦英格兰北部的“化外民族”。
与长城和烽火相关的政治和军事制度非常的多,以我的文笔和能力想要说全,很难,仅仅开个头希望大家能够
讨论,这样对大家都有提高。
上面是关于烽燧制度的简介的链接。
因为河规所限我把其中的一部分简单摘抄如下:
烽燧亦称烽火,为古代边境地区报警的信号设施。
唐朝于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烽子若干人。均归尚书兵部职方司管理。烽燧管理主要掌管烽燧的保护、
修缮,和报警。
---------------------------------------------
请您看这一段,这里详细的叙述了烽燧是如何通报敌军数量的多少的:
其放烽有1炬、2炬、3炬、4炬的规定,烽燧的多少应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
并且根据烽燧的情况,还规定了派遣抵御部队的多少。
--------------------------------------------
相应的论述在这篇文章里还有很多,我不摘抄了。
这只是在国内众多对于长城作用的历史研究资料的沧海一粟而已。如果您有心,我相信或者是GOOGLE抑或是图书馆都能够帮的上您。
中央电视台,在几年以前,也拍过一部历史记录片<复活的军团>,详细的介绍了秦依托长城建立的对游牧民族的防御体系。它是以长城为防御和报警依托、以长城後的各个屯兵城为兵力支援,以秦直道建立的后援支撑体系建立的完整战略体系。
长城和烽火仅仅是秦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防御体系中的一环,我个人认为把长城或者烽火从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和战略设计中拿出来进行讨论,是否可行?是否失之全面?
长城固然是一个防御设施,但是这个要看完全要看使用者的战略意图是如何的。历史上蒙恬、霍去病等名将的对匈奴的成功作战,没有长城作为后勤支撑和保障基地恐怕也未必能够那么成功。
纵观秦、汉两朝,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保持对塞外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不是象宋、明两朝仅仅把长城当做一个防御工具。他们是依托长城这个防线,有效的对游牧民族发起占据主动的军事攻势,使自己在战略上总是处于优势主动的地位,而不像宋、明两朝那么被动。所以我在前面说过,长城仅仅是工具,怎么使用完全看战略制定者。
其实秦作为统一中国的第一朝,在很多方面的设置都是煞费苦心的。
说几句题外话,青草蛇兄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敢于讨论的勇气让人佩服,河里之所以有这么多真知灼见;能够让别人说河水深,也少不了您的一份功劳。
但是在资讯如此发达今天,很多资料,仅仅是Google一下就垂手可得,如果您在提出疑问的时候,给出所依据的资料或者别人的论述来支持您的观点,您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帖子相比于简单的疑问或是一个结论,更有价值呢?
这个价值其实是对在河里看帖的河友而言的,您说是么?
明朝时,好象有个皇帝都被人抓走,北京也被围过
汉武就是放弃了消极防御,积极进攻,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才灭了匈奴。
唐太宗当上天可汗,与长城毫无关系,这你也说了。
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文化太落后了,否则年年灭中原。他们早期连个国家的形式都没有,很多都没文字,或文字创建很晚,平时找个定居点都挺难。表面上也建个什么国,有个什么皇帝,但本质上还象个大部落,国王象个大酋长。在经济水平、社会组织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比中原落后多了。
那些游牧民族就是太缺乏组织了,才象一堆乌合之众,平时没个真管事的皇帝,大家乱搞一气,浑浑噩噩混世界。等某天忽然间出了个英才人物,“一代天骄”,就立马能把中原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面对中原的所谓军事防御战略,他们缺的不是战略优势,而是脑子比较明白事的领袖。除非碰到汉武帝,唐太宗,清圣祖那样比较特别,喜欢主动出击的人,他们基本上不惧中原,在军事上只要能组织起来,就能横扫中原。年年灭中原并不是个神话。
五胡都能乱华,何况大辽大金蒙古帝国。几万,几十万人的“落后”小国,能把几千万人口的“先进”帝国灭亡很多次,就已经说明依托于长城的传统军事战略有问题,有严重的问题。反之,历史上中原王朝能够开疆拓土的年代,都是抛弃了长城防御。
这个我比较好奇,没有搜到。有没有专业点的说明?如果可能,麻烦给个网上链接。呵呵
有长城还能多几天时间。
修长城就是为了对付运动战,第一不让你那及顺当地过来,能过来也尽量不让你马过来,马能过来也尽量让你过少些。游牧民族离开了马优势就不复存在。
袭扰的游牧民族一般不会只派一支精兵,往往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其中甚至有拖家带口的,有马行动很快,没马还不如农民兵。
同时内地并不是只守长城一线,长城只是前哨阵地。小的袭扰可以靠长城挡住,大的袭扰长城不一定能挡住,但后方城镇同样有城墙。长城的阻滞加上城墙防守时间一般都能等到后方支援。到了赌国运的大规模战争只能靠后方的主力和全国动员,这时长城能起到一定的争取时间的作用。
哪个朝代也不可能把防守的希望全放在长城上,长城只起到改善防守的作用。
一般来说,从关口间长城上能过来的兵力不足以对内地大规模进攻,只能从后方包围关口以阻绝援兵。要大规模进攻一定要先拿下关口,这就要耗不少时间。
胆敢怀疑天朝的伟大奇迹!
关小黑屋去
不过我用词也没太讲究了,呵呵,我就是河套那边的人,这个小时候旅游去过多次,最早的赵长城也看到过了。
另外附近地区的地名,以及那边汉族村落很习惯的不叫村,比如“赵家村”肯定没有,肯定叫做“赵家营子”,也都说明了过去屯兵留下的习惯吧!!
就难免不出现这样的症状
没法子啊,那期俺还是在巴黎郊外看到的,这个吐啊……
你是为啥吐的啊
总之一个原则,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吧?
你至少知道敌人多路进攻,进攻方向,那主帅也好判断主攻佯攻什么的。
比什么都不知道好吧?
那依照你的意思,这个古代最迅速的信息传达工具就没用了?
那严格说来,本来及时性,可靠性,准确性这些东西都是相对概念。
要是没有长城,你可以设想一下,北部边疆所有的一二线城市都需要重兵防卫,这个消耗搞得定么?
换成你怎么办?你的想法是要有“进取心”是吧?ok,就算如汉唐般强盛,把游牧民族都打到贝加尔湖了,那又如何?除非你真的打算把他们都打进北冰洋拉倒~~~~更何况,大部分时期的国力还不允许我们对游牧民族采取攻势呢!!
其实我觉得,你是不是把中国的古代国力,看得太强大了??是不是觉得依照那时候的力量,只要愿意,只要有进取心,就肯定能把北方一次性搞定??其实应该来说,好像我们从来都不具备那样的实力和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