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侃侃二战中的反潜武器- 第一篇:深水炸弹 -- 龙骑兵

共:💬105 🌺24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侃侃二战中的反潜武器- 第一篇:深水炸弹

    对反潜来说, 第一步当然是要发现潜艇。相比一战中英国人弄个Q船守株待兔,到了二战时科技的发展已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水面靠雷达, 水下就是声呐了。

    由于二战中潜艇本身性能有限, 说成是“可潜艇”还更确切一些, 大多数时间是在水面状态巡航。于是雷达对发现潜艇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反潜飞机。最典型的就是大西洋反潜战, 当盟军的巡逻飞机逐渐填补了北大西洋的空白以后, 德国的潜艇战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下坡路(空潜战是一个老大的课题,不过多废话了,从双方技术对抗到北大西洋密码战,写几本书绰绰有余)。

    发现潜艇本身就是中了头彩, 怎么干掉可就有讲究了。不算军舰急了眼直接撞沉的, 二战中还颇有些非夷所思的记录,比如美国 Fletcher 级 驱逐舰 O'Bannon 号(DD-450),1943年四月在所罗门水域击沉日本潜艇RO-34,注意,用的是土豆,而且是缅因的土豆”。您不信,哈尔西的嘉奖电"Congratulations, your ingenuity in makeing use of all available weapons is commended".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显然不能成天指望这样的运气,还是手里的家伙更实在一点。 反潜武器本身在二战中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变得越来越有效。 唉, 反过来说就是潜艇兵的噩梦啊。

    第一个当然就是深水炸弹,不仅是反潜军舰的标准配备, 反潜飞机也普遍装备, 反映二战潜艇战的电影电视肯定少不了它,动辄下饺子一样往下扔, 炸起来惊天动地, 鱼算是倒了大霉, 不知有多少误伤的? 深水炸弹的优点大概是便宜量又足。跟炸鱼差不多, 工艺简单,找个铁桶装上炸药,安个水压定深引信往下扔就行, 可炸着炸不着就不好说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典型深弹爆炸的场面

    深水炸弹是一战中英国人的发明。第一个比较有效的是D型,装了300磅(140KG)TNT,由水压引信来控制爆炸深度, 最大深度大约是100米, 接着又发展出后续型, 装药达到了270KG。 如何发射也有讲究。 开始是从船尾通过一个轨道直接扔下去(这个镜头倒是非常多),后来发展出一个特殊的深弹抛射器,俗称K-gun, 可以将深弹从船的一侧抛出去大约50米的距离。这两种方式相结合, 可以同时可以扔几个深弹,可以大大提高散布范围和杀伤效率,否则就得始终要尽可能让军舰通过潜艇上方, 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蓄势待发的K-GU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抛入空中的深弹

    不过凡事都有两反面。 尽管深弹炸起来声势惊人,对潜艇兵来说的确是非常恐惧(尿裤子估计都是小case,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记得是某德国艇长,在深弹攻击中精神崩溃而自杀), 但这和击沉是两回事。技术的发展同样改进着潜艇的性能,距离太远了只能光吓一跳,没用。而要把深弹准确的扔到潜艇足够近的地方则是困难重重(当然像U571中紧贴着潜艇炸还安然无恙就比较夸张了)。实际上,对于300磅级别的深弹, 距离潜艇30吗以外就只能损坏外壳, 10码以内才能有效破坏。

    首先深弹的爆炸会干扰声呐, 准确定位就更加困难;其次,水下的潜艇是在三维空间内运动, 谁都不会傻乎乎呆着不动,剧烈的水平和垂直机动无疑会大大增加近距离命中的难度, 别忘了深弹的定深引信不是自动的。可能很多人还记得一个经典的美国电影“水下敌人”,片中将美军船长和德国艇长的斗智斗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潜艇一方也有不少花招。另一个经典电影"紧急下潜"中就有这一幕, 这回反过来, 德国驱逐舰长VS美国潜艇艇长。 挨了一通深弹后,美国艇长命令放油,好像又通过鱼雷口打出一些破烂,伪装已被击沉骗过德国舰长,结果浮起来后干掉了失去警惕的德舰。

    如果你运气差点, 如果你赶上一个经验丰富狡猾狡猾的对手,完全有可能你把舰上的深弹都仍光了,仍然拿潜艇无可奈何(阿多尼斯的大作中充分反映出这一点。在拥有情报优势,侦知两艇会合大致时间和地点,

    盟国动员两个特遣集群,两艘护航航母,9艘驱逐舰,数十架各式反潜机的兵力围剿,以损失一架飞机为代价仅仅击沉U-1062,让U-219逃出
    )。实际上很多德国潜艇报告前后遭到超过300次深弹攻击仍然无恙 (最高纪录好像是德国潜艇U427在1945年4月中创造的, 遭到678枚深弹攻击,但仍安全返航),而且还有很多潜艇尽管遭到重创,但仍然摆脱死神的拥抱最终安全返航(从海底出击就生动表现了这一幕)。

    现有深弹性能的不足, 盟军当然是很清楚地,改进思路其实也很直观。第一是现成的,提高威力。首先直接加大装药量,结果翻了一倍270KG 。还不行,接着加。什么,太沉了用起来不方便? 怎么这么啰嗦? 不过没关系,咱还有招。 1943年, 用Torpex代替了TNT,威力提高50%。不过很显然,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并没有根本上提高杀伤效率;第二,现有深弹散布面积小密度低,一次只能扔几个。那好,咱们想法一次多仍几个或者干脆几十个,就像霰弹枪那样, 来一发躲都没处躲,这样效率不就提高多了? 这个思路的最终结果是大名鼎鼎的刺猬弹Hedgehog。最后,深弹也好, 刺猬弹也罢,说难听一点就是瞎蒙,运气的成分相当高。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这些炸弹鱼雷什么的“聪明”一点, 扔下去后自己直接找潜艇炸? 这个伟大思路的就是美国的反潜鱼雷。

    下一篇-刺猬弹

    关键词(Tags): #反潜#深水炸弹元宝推荐:海天,
    • 家园 刚看了BBC武器大百科的潜艇一集。

      从深弹到刺猬弹很是合情合理嘛。效费比也较鱼雷高些。

      发现而不能干掉潜艇,确实很叫人沮丧。

    • 家园 【原创】侃侃二战中的反潜武器之草草结束篇

      感谢大家的捧场, 开始只是想凭印象随随便便写写, 结果越写越发虚, 只好回头老老实实查资料, 图书馆还跑了几趟。没想到结束还这么难, 一些相关细节越写越多, 先草草结束吧, 回头再开新题更好一点.

      反潜战是个老大的课题, 这里只是重点侃了侃反潜武器, 而这只不过是反潜的第二步, 能不能打中消灭目标还不好说, 如何发现潜艇才是第一步。 在二战中, 盟军仅仅为了这个第一步, 就已经是费了牛劲。 雷达是最有效的探测手段,尤其是对飞机来说。从早期的ASV Mk.I , 40年改进的波长1.7m ASV Mk.II,一直到43年3cm的ASV Mk.VII。 德国人也在不遗余力的采取反措施,著名的比斯开湾十字架,[IMGA]Metox[/IMGA] (对付Mk.II很有效,可远距离探测到雷达信号而及时下潜规避, 一度盟军对比斯开湾的封锁几乎失效), 以及后来不成功的的Naxos(对付厘米波的ASV Mk.III, 不过很不幸,这次德国人技术没跟上,害得德国人走了老大一个弯路); 除了雷达以外,还有声呐以及磁感应技术magnetic airborne detector MAD等等。对声呐来说护航舰只能探测水下目标,而且距离还有限,还有干扰和精度的问题; 而MAD反复改进以后于43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封锁直布罗陀海峡, 因为探测距离和深度也很有限,只能适合这种水浅面窄的地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比斯开湾十字架

      仅仅有了技术还不够,还得有护航舰只特别是足够的飞机去装备使用。大家所熟知的北大西洋中部的Atlantic gap,就是因为长时间没有足够的远程飞机,结果给了狼群以可乘之机, 一直到43年夏天补上了这个空白才扭转局势。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不是飞机没有生产出来, 而是大都被战略轰炸司令部抢走了,包括用于轰炸德国潜艇基地, 不过收效甚微,德国人已经抢先一步加固了(就像DAS BOOT中的那个基地),自身还损失惨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加固的潜艇基地

      可以想象,仅仅为了维持日夜不停的大规模巡逻, 所耗用的人力物力能达到多大的程度。 比如为了保证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盟军情报部门最高估计大约有130艘潜艇可以立即出击以对付登陆舰队,显然这是严重的威胁,特别是部署在法国沿岸的基地的潜艇, 距离诺曼底不过200英里。为此,盟军部署了25个飞行中队, 350架飞机,采用所谓cork patrol方式, 日夜严密监视从法国沿岸到爱尔兰大约2万平方英里的广大区域, 要求达到任何一个地点最多每半个小时就有一架飞机经过,而且可以立即攻击, 这样即使德国潜艇没有被击沉, 也会因为无法在水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充电(大约4小时)而最终消耗完电能丧失战斗力。加上其它的战场,算起来盟军为了对付德国潜艇所动员的人力物力是德国人的几倍, 这也是面对盟军巨大的威胁德国人仍然始终不放弃潜艇战的的一个基本原因。

      当然, 德国人也在不遗余力的改进其潜艇,只不过太晚了。雷达对于加装了通气管(Schnorkel)的潜艇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仅在非常理想的天气和海况下,还得依靠有经验的雷达操作人员),如果不说无效的话,更不用说革命性的XXI。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8月底, U482(艇长Baron von Matuschka),将通气管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前后往返超过2700海里,其中暴露在海面上仅大约250海里,估计还是在基地附近,此时居然还能跑到英国近岸水域击沉5艘船,毫发无损返回挪威基地。当然不是所有的潜艇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简单比较一下VIIC 和XXI的关键性能

      最大水面速度 17.7 15.6

      最大水下速度 7.6 17.2

      最大深度 220m 280m

      功率: 水面3200 4000

      水下750 4400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革命性的XXI,外形颇具现代感

      XXI的改进细节还包括外形的彻底改变以利于水下航行, 甚至取消了传统的甲板炮;电池容量增加了3倍;水下以最高航速可以维持1个半小时, 12-14节的速度则增加到10小时, 6节可达到48小时(盟军快速护航队的船速也不过10节多一点,慢速约7节)。 可以想象如果德国人早一些动手进行这样的改进的话, 盟军的护航运输会面临怎样的威胁和灾难。虽然包括通气管在内相当一些技术在二战初就已经成熟,而且邓尼茨对盟军飞机的威胁也不是没有预见而且也向上汇报过, 但德国人仍然直到43年夏潜艇遭到严重损失后才开始动手, 这时候已经太晚了。到了45年,尽管德国人冒着战略轰炸以惊人的速度仍然生产出了100多艘XXI, 但此时因为盟军的布雷等原因连安全训练都已经无法保证了,结果仅仅两艘投入实战,不过倒是充分显示了威力,轻而易举就能摆脱盟军的反潜舰只。 而在此基础上, 现代的潜艇技术早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反潜过去是,现在将来也会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反潜技术也在进步(还记得前两年中国哪艘老潜艇悄悄地跑到日本人的眼皮底下)。

      关于自动寻的鱼雷再多费一点话, 可能大家都比较感兴趣。按中国那句老话就是英雄所见略同,美国人和德国人各自独立地发展了自导鱼雷,当然一开始目的不一样:美国人是空对潜, 而德国人是潜对舰。 前边介绍了一些美国人的MK24 FIDO, 再简要介绍一下德国人的。

      这个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 正好希特勒上台。 显然这对艇长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咱再也不用紧张万分在敌人眼皮底下冒着暴露的危险升起潜望镜测数据,再也不用测完了还得辛辛苦苦靠着经验解方程,虽然有计算仪,只需要在水下听见动静了打一发, 就是这么简单。 想法是很吸引人,不过实现比较困难,前后花了10年时间。

      对德国人来说难题之一武器定位是潜对舰,结果平添了不少难度, 因为潜艇自身也是一个噪声源, 如何解决鱼雷的敌我识别防止自伤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否则射出去以后转了两圈朝自己再打回来,用这样的武器岂不是提心吊胆? 而美国人相对就走了捷径,空对潜, 扔下去鱼雷自己知道找噪声源就行,这个难题直接跳了过去,进展也非常快。

      第一个型号是G7e/T4 Falke (Falcon), 1942年初研制出来,可以20节 航行7,500 米. 发射后开始的400米和普通直航鱼雷一样直线前进,主要是为了潜艇的安全, 接着激活水声探测器搜索目标,为提高探测器的灵敏性,鱼雷的速度设定得比较低,不过20节, 而且潜艇本身一般要求停车保持安静。 因为速度比较低,跟踪灵敏性差,而且仅采用触发引信, 不久就被改进的T5 所取代。

      G7es/T5 "Zaunkönig" (Wren) 鹧鹩射程5700米, 速度提高到24节,采用了触发和磁引信,开始每艘潜艇携带两枚,后来是四枚。其关键的探测元件采用了四个magnetostrictive hydrophones,也是两两成对使用,见鬼的是和哈佛的水声实验室(HUSL)MK24的设计颇有相似之处。 和前一型号一样,同样设定400米的安全距离然后探测追踪噪音最大的目标(即使这样,自伤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U972, U377几乎肯定就是被自己发射的自导鱼雷击沉。一般要求发射后立刻下潜并保持绝对安静) 。

      G7es/T5 "Zaunkönig" 于1943年9月投入使用, 也的确显示了威力。 9月20日早晨,快速护航队ON202中皇家海军Lagan号护卫舰成了第一个牺牲品,正在搜寻一个可疑目标时被鱼雷击中引擎室, 船尾严重损毁,U238充分利用了这个混乱, 击沉两艘商船。此时U338(艇长Kinzel)也正准备攻击时,以冰岛为基地的120中队的一架解放者也赶到战场盯上了它。Kinzel很有经验, 手下训练有素,以猛烈火力还击并躲过第一轮攻击,一时飞行员Moffat奈何不得。过了一段时间以后,Kinzel当然知道拖长了对自己不利,决定不玩了,逮住一个机会想下潜规避。Moffat抓住机会朝下潜漩涡投下了一枚反潜鱼雷将其击沉。 命运在这里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Kinzel肯定为自己装备的自导鱼雷充满自豪,没有想到盟军也有同样先进的武器。

      G7es/T5总共发射640枚, 击沉击伤45艘(另一说命中58次)。使用中问题不少,首先是有很多限制,比如鱼雷自身速度不能太高(低于25节, 否则会干扰探测元件;目标速度不能太低(需要高于10节), 否则感应不到,灵敏度还是低了一点。这样一来一般对高于18节或低于8节(正好是慢速护航队)的目标命中的危险性就大大降低;另一个缺点是容易早爆,弄得很难准确判断战果,听见爆炸就算击沉不可避免导致了夸张的战报(在上文提到的从9月18号到9月23号的系列战斗中,德国人投入的Leuthen艇群声称击沉9艘商船12艘护卫舰,而实际是命中6艘商船3艘护卫舰,自己付出3艘潜艇的代价)。 直到44年春, 邓尼茨才开始怀疑其效果。 另外更要命的是, 甚至在其服役以前,盟军就掌握了一定情报。一发觉德国人使用这种‘秘密武器’,立刻采取了对抗措施- 采用所谓FOXER噪声装置, 拖在船只的后面进行干扰,使得德国人的武器威力大打折扣。有些讽刺意味的是,这噪音弄得太大了一点, 水下能传远, 相当于晚上举个火把谁都能看见, 结果把远距离的潜艇吸引了过来(否则就完全可能错过的),而且巨大的噪音还干扰了自己的声呐等探测系统。 德国人发现问题以后, 继续改进为 (G7es) Zaunkonig II, 灵敏性提高,9节航行的目标也能跟踪,可在水下50米发射(I型只能15米)。

      相比之下,美国鱼雷的效率和效果好象就比较好。MK24并不是美国人二战中唯一的自导鱼雷。二战中盟军缴获了德国的G7e电动鱼雷,其最大的优点是无航迹, 而且非常安静,尤其适合作为声导鱼雷的平台(传统的热动力鱼雷无论是空气,氧,过氧化氢等作为氧化剂都会导致较大的内部噪音, 当然会大大降低声导鱼雷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美国人结合自己研制MK24的经验很快就搞出了MK27 CUTIE, 由贝尔实验室负责研制,1944年晚期服役,定位潜对舰。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美国人采取了所谓floor switch的搜索方式,而不是一般的ceiling switch, 基本防止了自伤的问题。 二战之中生产了1100枚, 共发射了106枚, 主要对付日本人,命中33次击沉24艘, 命中率高达大约33%。这样,理论上一枚鱼雷就至少相当于普通鱼雷的一次齐射,攻击难度降低而隐蔽性大大提高, 艇长的梦想啊。

      关键词(Tags): #反潜#自导鱼雷
      • 家园 补充一些德国柴油机潜航通风管的情况

        schnorchel是个很有创意的设计,概念诞生于意大利,真正成型于荷兰,发扬于德国,光大于英国。节选一部分当年的一篇文章。准备登这篇文章的杂志还没倒闭,所以不贴全文,不许鄙视我哈

        ……

        以当时的技术而言,实现潜艇的完全潜航作战是不现实的,AIP技术在43年仍不过是个概念而已。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潜艇暴露在水面上的面积从而避过雷达探测。柴油机潜航通风管,是一根从潜艇后部伸出水面的垂直金属管,让潜艇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时,通过这个通风管获得空气来运转柴油机。这样,潜艇将在获得柴油机推进动力时,自身仅有几英尺高的通风管和潜望镜露出水面。不仅水面上的反潜舰只无法在远距离上发现这么小的目标,雷达也无从探测这么小的金属部分。1943年夏季,U-58号潜艇首度安装这一潜航通风管,随后自1944年春起,大批德国海军潜艇纷纷安装了这一装置。

        ……

        两级共6艘装备柴油机潜航通风管的荷兰潜艇在大战时期活跃于各个战场。O-19和O-20号在1939年服役后就驻守荷属东印度群岛,到1941年12月7日以前主要执行海域巡逻任务。这种任务并没有什么机会试验柴油机潜航通风管,而O-20号潜艇的艇员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接受使用这一装置的训练。不过这支潜艇小分队的指挥官在仔细考虑后,为安全起见禁止两艘潜艇在作战时使用这一装置。

        1941年12月19日,O-20号潜艇于马来亚海岸外遭日本驱逐舰浦波号的深水炸弹攻击而被迫上浮,除7人外其他艇员逃离了重伤的潜艇,并在第二天被另一艘日本驱逐舰捞起。而沉没的O-20号残骸在海底静静躺了半个多世纪后,于2002年6月被一群搜寻它的荷兰潜水家们在印度尼西亚东部港口查亚普拉东北约35公里处的海底发现。

        O-19号在1942年3月荷属东印度陷落前及时离开,之后除了返回盟国基地补给的时间外,一直留在远东作战。可以确认的是O-19号至少使用过一次它的柴油机潜航通风管,在1942年3月从爪哇前往锡兰,穿越sape海峡时。但是在1943年一次在英国基地修整时,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要求拆除了这套装置。O-19号活跃于从锡兰到爪哇的航线上,执行布雷和寻机破交的任务。在1944年下半年,锡兰到爪哇航线上的盟国潜艇纷纷调往澳大利亚,因为此时印度洋和荷属东印度群岛西部已经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目标了。在1945年7月8日,O-19号在执行从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运输任务时,于南中国海的ladd暗礁处搁浅。由于无法修复,艇员们炸掉了潜艇并登上了来支援他们的美国潜艇鳕鱼号。

        在K级潜艇于42年初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战斗中大量损失,而其他老旧潜艇在撤往澳大利亚和锡兰后纷纷除役的情形下,4艘O-21级潜艇承担起荷兰潜艇作战的中坚力量。1940年11月,O-22号潜艇在挪威外海的北海海域沉没,估计因为碰触水雷。而其他三艘在大战期间持续作战,隶属于基地在苏格兰敦提的英国皇家海军第9潜艇支队。这支潜艇支队是英国皇家海军里的“外籍军团”,包括英国,荷兰,自由法国,波兰流亡政府,挪威等国的潜艇,每天的作战通报是用5种语言发布的。由于这些大型潜艇并不太适合在北海的浅海作战,自1941年3月起,三艘O-21级潜艇被调往直布罗陀的英国皇家海军第8潜艇支队,负责东大西洋和西地中海的警戒。1942年,这三艘潜艇被配属驻科伦坡的英国皇家海军第4潜艇支队。1945年中,他们再度被调回第8潜艇支队,但此时第8潜艇支队已经改驻西澳大利亚。三艘O-21级潜艇在战争期间表现出色,其中O-21号潜艇于1941年11月29日,在返回直布罗陀的途中击沉了德国潜艇U-95号。

        因为O-21级潜艇上的柴油潜航通风管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要求早早被拆除,而O-20号于战争初期损失,实际战争期间装备柴油机潜航通风管的荷兰作战潜艇仅有O-19号一艘。但O-19在实际作战中也极少使用这一装置,而且在1943年后也将之完全拆除。因此实际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柴油机潜航通风管的,只有德国海军一家。自1944年2月VIIC型潜艇U-264号将这一装置投入实际使用后,德国海军在潜艇上大量应用了这一装置。

        当德国对西欧的征服战役结束后,德国海军开始细细研究他们所缴获的荷兰海军装备,包括缴获的荷兰驱逐舰gerard callenburgh和O-25、O-26、O-27号潜艇。这些军舰分别被赋予德国海军的编号ZH-1,UD-3,UD-4和UD-5。一名德国海军工程师尤里希.加布勒仔细研究了UD-4号潜艇上的这一装置,并给予德国海军自己的意见。因此在1941年末德国海军下令从这些荷兰潜艇上拆除柴油机潜航通风管。和英国皇家海军的意见类似,德国海军认为这种装置并不适合在西欧沿海的海域里使用,唯一有用的是在高海况上浮时通气用。但德国海军潜艇上有自己的一套类似装置,因此不需要这种荷兰技术。

        但自1943年起,潜艇损失数量的急剧上升迫使德国海军重新考虑柴油机潜航通风管的价值。海军工程师赫尔姆斯.沃尔特,自1933年起就开始研究潜艇垂直通风管,于1943年3月写信给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希望能考虑装备柴油机潜航通风管。邓尼茨同意了他的建议,沃尔特的研究小组在海军的支持下全面改进了荷兰技术的柴油机潜航通风管,以适应大西洋海域作战。他们采用了荷兰式进气管的浮球阀门技术,这样当海浪有可能涌进进气管时阀门会自动关闭。但他们使用整个潜艇内空间作为阀门暂时关闭时柴油机所需空气来源。同时德国人也找上了当年为意大利海军设计潜航通风管的皮瑞克勒.费伦提少校,虽然他早已退役并作为民间船舶工程师工作了很久。听说德国人在找他后,皮瑞克勒.费伦提先生立刻辞去工作,隐姓埋名回老家躲了起来。

        1943年8月,作为试验艇的U-58号潜艇安装了这一装置并测试成功。由于这种临时加上的通风管不合VII型和IX型潜艇的设计,因此只能以折叠的方式安装。德国海军在使用这种装置时遇到了和荷兰皇家海军同样的问题,包括水下最大航速只有6节,柴油机工作的剧烈震动让潜望镜无法使用(更不必说听音器),以及柴油机在进气管忽然关闭而使用内部空气时造成的艇内气压瞬时变化。当潜艇在使用潜航通风管航行时,它是又瞎又聋的。而且在水下航行的时间延长又增加了如生活垃圾无法抛出的问题。因此尽管柴油机潜航通风管让潜艇提高了避过打击的概率,但并不受德国艇长们的欢迎。

        1944年起为潜艇配备了这一装置,令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破交战中提高了潜艇的生存率,尤其在为露在外面的金属通气管包裹上雷达吸收层后,大大减低了被发现的概率。英国皇家海军战史的作者在提及装备柴油机潜航通风管的德国潜艇时说到:

        “当德国潜艇浮在水面时,海岸防卫司令部可以在雷达指引下用反潜巡逻机实施及时和致命的打击。但当他们采用柴油机潜航通气管,而能在水下待更久的时间时,大大降低了反潜巡逻机的效率。雷达对露出水面的通气管的探测难度,远大于对浮在水面上的潜艇艇身的探测难度。我们高度关注敌人的这一技术改进,因为这有可能将他们自大西洋破交战失败的边缘拯救回来。”

        不过这项技术并不足以让德国夺回大西洋破交战的主动权。但对这一技术的关注,让英国皇家海军相应改变战术,并最终在自己的潜艇上应用了这一技术。

        • 家园 通气管的确是治标不治本,不过毕竟还是提高了隐蔽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比暴露在海面上强多了。记得诺曼第登陆后,部署在法国基地的潜艇出动进行反击,结果未来得及改装的普通潜艇基本上非沉及伤,只能退回,而加装通气管以后的要好的多,虽然战果一般; 而且当沿岸基地一个个被盟军占领时,大多数改装后的潜艇还是安全的绕过英国回到了德国和挪威。很难想象一般潜艇在盟军如此严密封锁下还能做到这样。

          对目视来说,天气是通气管隐蔽性的关键因素,如果风平浪静,几海里以外还是能够看见,而且柴油机排出的废气风力很小时不易消散进一步增加了危险性

      • 家园 我来解释!试试
      • 家园 花,这图不是SH3里的么

        前一段儿疯狂迷恋SH3,用IXC艇76%难度(开辅助瞄准、自动计算发射参数、实时地图更新,其余关闭)每次出击至少单艇击沉二十万吨

        subsim上有人说“我们这么打下去的话,德国大概四五年就能统一世界了”

        • 家园 有什么心得什么的教教俺

          没摸到门路,打得很滥, 删又舍不得,

          • 家园 一点点SH3小经验...

            41-42年的驱逐舰很好甩,run silent, run deep就行了。早期驱逐舰上的主动声纳效率也不高,尽量把船头或船尾对准声纳来源方向,不时变变深度。另外,驱逐舰从头顶上过去后,赶紧转舵加油门跑,适合驱逐减少的时候使用。少用蒸汽雷,Sh3里晚上用蒸汽雷都会把驱逐舰直接招到身边。

            我的几个巡逻生涯一般到43年初,中期就都结束了,44年不去也罢...会是什么情形想想就够了。

            记得有一次亲自操炮远距离和一艘驱逐舰对轰(注:本艇已装备Slay0r军械局研制的“88mm改"舰炮,射速1round/sec,可在全天候全海情下正常工作)在炮瞄镜里看到我发射的炮弹连续连命中目标,打得敌人火光四溅,可那驱逐舰却速度不减越靠越近,火力越来越猛,打得我的小U艇七窍生烟,八孔漏水。心下着实纳闷,仔细一看,靠,装错弹药了,刚才用的一直是照明弹!瞬时间心如死灰,无奈的看着越来越大刀刃般的敌舰艏直奔向我的脑门而来:“原来驱逐舰近处看也挺大的...."

            另一次驾驶本军械局新研制的"TypeVIIC Speed U boat"出brest港进行第一次试航,海湾

            里风平浪静,于是下令"All Ahead Flank",看到新型Uboat顺利达到60节设计航速,作为设计者和首任艇长,还是很有点飘飘然的,于是突然想到要测试一下最高航速时的下潜速度,于是下令“Alarrrrrrm!!!(紧急下潜)”一阵稀里哗啦的动静过后(注:本艇已加装过Das Boot声效包)潜艇一个猛子向水下扎去,紧接着就听到“咣”的一声巨响.潜艇立刻变成一大洗澡堂。当艇长从那一声巨响带来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以后,终于记起海湾里的水深为...5m

            在Silent hunt3的海军生涯模式里,至今未遇到过比驱逐舰更大的军舰,相当的郁闷。

            • 家园 呵呵,我在career模式里遇到过BB*3的特混舰队

              这是当天的航海日志:

              一九四一年十月十日0540時間,在BE68海區西南角發現特混艦隊,航速二十一節,航向南!

              艦隊構成:

              ·Nelson級戰列艦 1 (36000T)

              ·Revenge戰列艦 2 (28000T)

              ·Trival、Clemson、J、C、Hunt等驅逐艦 8

              Nelson擊沉!Revenge擊沉*2!在八艘DD圍攻下成功逃脫!

              本次巡邏擊沉噸位數232274,擊沉BB三艘、CL一艘、DD三艘、T2五艘、C2七艘、C3一艘、2000T以下小船六艘、颶風MKII五架,獲得聲望6452.40點。代價是12.78%的艇体完整度以及全部的上甲板建築(包括機槍、105炮、無綫電天綫etc.)。

              比较离谱的是这三艘都只用了一发鱼雷……瞄准弹药仓即可

              另外用SH3MissionEditor可以查看各种特混舰队的航线,或者干脆到斯卡帕湾去……那里头常年停着一艘轻巡

              SH3里触底是最大的杀手啊……

            • 家园 DIY的很爽啊。是不是净破交了,运输线上看不到大船。
          • 家园 这个……SH3确实比SH2要难不少

            建议您先用navy academy练习一下基本操作和快捷键,然后用single mission打几个护航队啥的练练手

            搜索敌人要靠contact report(狼群嘛),我一般与敌人的航向成九十度角直接开过去下潜埋伏,当然contact report离得太远的话就算了。或者也可以找个船只往来频繁的地方,比如直布罗陀和英吉利海峡,关闭引擎下潜至潜望镜深度纯靠水听器索敌(水听器索敌距离三十公里,比雷达都要好得多),没有空气了就上浮充气/充电。最后一招是潜入敌人港口,我每次出击都会去斯卡帕湾转一圈儿,运气好能遇到BB或者CV之类的大家伙,下面这个页面有大舰停港时间(用SH3MissionEditor也能察看):

            http://edseek.com/archives/2005/05/04/silent-hunter-iii-survival-guide/

            攻击之前最好接近到侧舷与敌人航向垂直,五百米左右但不能少于三百米,不然鱼雷不能引爆。到达预定位置后停止引擎,在这之前不要升潜望镜,很容易被发现。打开舰船识别本,翻到相应型号,按Q打开鱼类发射管待命;当敌舰进入到最佳发射角度(一般是三百至五百米距离,船首/尾正负十度)的时候舰船识别本上会出现分别代表螺旋桨、引擎室、燃油室和龙骨的四个方块,点击引擎室,等一秒后发射鱼雷……如果您的鱼雷舱人员足够精锐(绿条满)的话,就等着听好吧这种方法可以只用一发鱼雷击沉任意一条敌舰(臭弹不算的话),包括三万吨以上的BB

            如果被DD发现的话,DD比较蠢一般会直线冲过来,这时候直接送他一发定深比龙骨低半米、装磁感引信的鱼雷100%会击沉;但如果DD比较聪明的话,最好还是深潜逃脱。

            游戏里的敌人飞机很弱(至少我遇到的Sunderland、飓风MKII和剑鱼都是,我还没遇到过B27……),如果有足够的防空火力,比如自动37mm高炮的话大可一战,小心别被击落的敌机撞沉就好。

            差不多就是这点心得吧……想起来的话再补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