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人口问题论纲(完) -- 大黄

共:💬114 🌺14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又见大黄兄好文!赞一个!
    • 家园 别的俺不懂

      俺就知道“手”可以产出,然而产出的同时也需要消耗,而且整的不好消耗会大于产出。而“口”在任何时候都是消耗,而且经济水平越高消耗的越厉害。

      所以俺的看法是不关TFR现在多么低,不管日后的老龄化要付出多少代价,人口政策一定要坚定的执行下去,总人口必须按计划回落,如果有可能最好提前回落。

      最近翻看一本老书《只有一个地球》,感触颇多。

      • 家园 您想过没有

        如果“手”慢慢变老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足够有劳动能力的“手”来创造生活资料,再少的“口”也是等死的下场。说的极端点,一个物种的灭绝大概就是循这条道路。

        此外,假设您的说法成立,地球的总资源有限,中国单方面减人口也于事无补,不过是在各种族竞争中自废武功。

      • 家园 你这叫割肉减肥,肥减下来了,自己也成瘫子了!

        1,《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东南亚,印度不看这个书,要中国看,地球是大家的嘛!

        2,你解释一下,马尔萨斯时代以来,乃至80年代的罗马俱乐部,他们预言的一个个极限为何落空,人类反而生活得越来越好!

        3,在你看来人口要么锐减,要么膨胀,难道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吗?

        3,我看过《只有一个孩子》这本书,深为其社会危机所触动。让我体会到社会结构的和谐,和资源能源的考量一样重要!

        光强调数量,不强调结构,如割肉减肥,肥减下来了,自己也成瘫子了!

    • 家园 【原创】中国人口问题论纲(二)

      三、关于九十年代以来的低生育率

      上文提到,相对于九十年代之前数据的共识,对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九十年代人口统计直到今天仍然残存着不少争议。在这些争议里面,对于人口总和生育率(TFR)的争议是问题的核心。九十年代初,全国性调查的数据都一致性表现出生育水平大幅度迅速下降,后来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乃至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出来的总和生育率甚至低到了“似乎难以解释”的极低水平(TFR为1.23)。这引发了人口学者的大量讨论甚至激烈争论。

      论争的焦点落在这些指向一致的调查结果到底是否可信,以及如何解释这些数据上。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漏报(官方漏报率为1.81%)构成了这些甚至低于政策生育率(1.46)的低TFR的主要原因,计生委也正是据此把2000年“五普”的TFR值硬调高到1.8。这里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只考虑统计中的漏报是不够的,实际上,人口统计中同时存在着严重的重报。重报的规模达到2000万以上,接近甚至达到漏报的水平[5]。即使把漏报全部作为出生漏报,也无法合理解释数据,因为这将引起新的自相矛盾和与事实不符[6]。这就涉及到人口科学的一个特点,即人口是一个有内在规律的自洽的体系,人口学家总可以根据人口资料通过反推、互证来对真实的人口情况做出在一定置信区间之内的合理估计。

      如果说漏报率解释不了调查到的低生育率水平,那么怎么才能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呢?这方面最重要的工作是郭志刚的论文《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6],在这里面郭对超低生育率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区分了时期总和生育率与经过修正的去进度效应的总和生育率,并把后者作为终身生育水平估计的依据。这样一来经过修正的生育率就上升到政策生育率以上,其他方面也符合得很好。

      这些学术界针对“五普”数据解读的工作从普查结果公布到2004年基本已经告一段落,基本结论是九十年代的低生育率是可信的,超低的TFR数据是可解释的。当然,不同意见仍然存在,但人口统计有另一个特点,即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因为即使有大量的出生漏报,孩子长大以后仍然会进入统计。2005年进行了1%人口抽查,统计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之前的结论[7]。根据最新的数据,年新增人口数已经跌落到800万左右,超低生育率已成定局。进一步的数据将在2010年“六普”中全面体现,六普将对持续了将近20年的低生育率做出一个决定性的总结。距离水落石出的终点已经并不遥远。

      在此需要对根据自我观感而判定人口普查数据完全不可信的看法做一点评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是方法论上的,用局部的微观研究的结果来否定宏观调查的结果,中间有着“危险的一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实上,人口学家进行微观研究的并不在少数,但能从根本上否定人口普查数据价值的研究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第二点,持上述看法的人,能举出的例子通常只是自己有限的经验,比如自己观察到二孩、三孩的还很多等等,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对同一地理空间内不孕不育的情况基本一无所知,而这已经是影响生育率的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罢了,事实上,持这种看法的人可能连一个社区的全面研究都没有进行过。这种有选择性的观察并不能提供对人口现状有价值的反思,只不过是在特定理论框架下的自我确证罢了。

      四、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上对建国以来的人口发展轨迹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基本没有涉及评价问题。但评价显然是问题的重要方面。在人口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除了篡改、无视人口事实的方面以外,评价依赖的理论本身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这一节集中讨论一下理论问题。

      在人口评价中,居中心的问题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胎化”的决策依据,正是建立在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的理论之上。经过长期的灌输,这也是国人普遍的认知现状。

      众所周知,人口对经济增长有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影响,通俗得讲就是“手”和“口”的关系。那么这两方面的力量在历史发展中是如何消长的呢?我们先看国外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的发展[8]。大体来讲,70年代以前,人口增长的“危害论”占主导地位,强调的主要是“口”的方面,这基本是马尔萨斯思路的延续。但这种简单的看法并不能解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比如在人口增长下的经济高速增长。80年代以后,这种简单的看法受到了修正,新的看法对“手”和“口”有更为平衡的认识,甚至更为强调“手”的方面。 相对于已往单纯的对人口总量的讨论,新的理论对人口结构,尤其是年龄结构进行了更多的关注。“人力资本”、“人口红利”(demographic bonus)这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正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提出的,并成功解释和预测了经济发展的现实。

      同时期中国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与国际主流的方向可能恰恰相反。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观念从重视“手”到极端重视“口”,把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正常的时代,后文我会对此做出专门解释。直到20世纪末,新的强调“手”的方面的理论才被引进中国,这里面有代表性的是蔡昉、林毅夫的工作[9]。所以,中国对人口与经济关系的主流认识,经历了一个“手-口-手”的反复过程,而后半段现在也仅仅只是开始[10]。也正是因为有了经济学家的参与和传播,人口这一高度敏感的话题才慢慢开始解冻,人口学家原来只残存在学术刊物上的声音才慢慢被人听到。

      在此把本篇小结一下。本篇主要讨论了九十年代的人口低生育率和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当前人口问题的两大焦点,突出出来讨论,很有必要。这两个问题仍将继续争论一段时间,但这个时间并不会太长。我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策略,是把问题挑明,把人口学和经济学内部相关的讨论做一个提纲挈领的介绍,细节我并不打算展开,有兴趣的自然会去发掘。

      人口问题,是涉及到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对它的讨论,至少要涉及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等方方面面,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助于澄清问题,凝聚共识,展望未来。但很可惜,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不能进行充分的讨论,甚至中长期规划这样重要的文件,都没有人口问题的立足之地[11],这个情况是不可持续,不能继续的。在前两篇里,我对人口问题的实证部分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因为这些基本的事实和理论问题是进行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下面的讨论将转入更有挑战性的部分,也将涉及更多的领域,算一个尝试吧。

      [5] 王广州,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外链出处

      [6]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3月

      外链出处

      [7]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外链出处

      [8]都阳,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外链出处

      [9]林毅夫、蔡昉、胡鞍钢等,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人口经济学

      外链出处

      [10]蔡昉,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范式和大人口政策框架

      外链出处

      [11]赵晓,世界未必如你所想象,新京报

      外链出处

      • 家园 最近的人口战略研究,“研究”出了生育率1.8,和15年前一样

        宋健这个组长不是白给的。

        实在是Orz。

      • 家园 对楼主赞一个。这叫有理有据。
      • 家园 800万。。。。

        以70岁的人均寿命,远景总人口是5.6亿。

        搞计生的一帮人可以满意了吗?他们的目标似乎是两亿以下。

        • 家园 看来很多相关政策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否则对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 家园 听我同学说

            在上海,父母双方都是独子的话,已经可以生

            二胎。有两个同学已经有二胎了,一个很快要

            生了。看来政府还是相当务实的,也意识到这

            个问题了。

            • 家园 这本来就是符合政策的。

              这本来就是符合政策的。

              • 家园 最近实行的新政策吧!

                我出国的时候还没听说过!

                刚刚GOOGLE了一篇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05lh/05taya/200503140013.asp

                好像是通过没多久,2005年两会的报道

                能否生二胎各省可自定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报讯 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二胎政策能否松动”问题,昨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李宏规透露,我国还将继续稳定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不过国家已经把生二胎的权力下放给各省人大自行规定。

                  李宏规昨日介绍,目前,上海等部分省、市已经出台规定,允许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胎。上海已经连续10年人口负增长,目前那里的独生子和独生女结婚后生二胎的比例大概占20%-30%。

                  对于“能否松动二胎政策”的问题,李宏规称,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国家把得较严,法律明确规定“提倡生一个孩子”。不过,他同时表示国家已经以法律形式把权力下放给各省人大自行规定。“符合什么条件,什么情况下可以生二胎,由各省人大自行规定。”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出台规定,允许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胎。至于学历高的夫妻双方能否作为生二胎的条件,学术界对此意见不一致,认为人口素质主要靠后天,该条件很难获得通过。

                  此外,针对很多人对我国第12亿个人和第13亿个人为何都诞生在北京妇产医院的疑问,李宏规解释说,13亿人口日其实是个象征意义。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13亿宝宝并不一定就刚好是我国第13亿个人,而由于北京妇产医院每天的分娩量大,便于更精确计算,所以选择到北京妇产医院。

                  统筹:刘岸然 赵莹

                  采写:本报记者 王海军 田霜月 普德法 邹琳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廖卫华 张太凌

                • 家园 双独生二,是90年代就有的政策了。

                  早就是既定政策了。

                  许多人没弄清楚政策是怎样的,就乱批政策不合理,嘿嘿。 :)

                  • 家园 您倒底是支持一胎化还是反对啊

                    从这篇2005年的两会报道来看,

                    李宏规昨日介绍,目前,上海等部分省、市已经出台规定,允许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胎。

                    1)这个政策不会实行了很多年,注意“目前“两字

                    2)不是全国性的,注意“部分”两字。

                    您说90年代就有了,90年和99年有很大差别,即便是90年,那也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政策后退了一大步。您是否支持这一政策?如果支持的话,看来您也并不能算是十分坚定的一胎化支持者。

                    话说回来,俺支持东东山网友的看法,若要开放二胎,就不应该设限。但无论如何这个政策是值得称赞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