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们行星的金羊毛—ARGO计划简说 -- 抱朴仙人

共:💬135 🌺64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收集了100年来两万条温盐度剖面的数据。是100年么?
        • 家园 实验1号送来的。花并提问:

          “南极绕极流”(ACC)是指西风漂流么?

        • 家园 【原创】三、ARGO是什么?

          ARGO是英文“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的缩写,中文含义为“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

          1998年,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大气、海洋科学家,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一个全球性的海洋观测计划,利用最新的海洋技术组合(如ARGO剖面浮标、卫星高度计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建立一个实时的、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中、上层监测系统,以便能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它所取得的数据供全世界各参加国共享。

          点看全图

          你看图上密密麻麻,都是浮标,大洋的脉搏,再也无法遁形了。

          ARGO计划的目的有三个:

          1、ARGO测的虽然是实时数据,眼光可是放得很远。它的主要使命是观测海洋中从年际到十年间的长期变化,对大尺度大洋环流,也包括海洋内部的质量、热量和淡水输送平均状况和变化过程进行全球性描述,比如海洋的结构、环流、质量和热、盐平衡等。

          2、模拟和同化。天气和海洋预报需要建立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在预报具体的事件(比如台风)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初始场,然后模拟演进推算。初始场所需要的数据可能是用五花八门的方法取得的,数量太少了不行,也不能够拿来就用,需要统一一下口径什么的,使得它们可以用在一起,这个过程就叫数据同化。ARGO可以获得海量的实时观测数据,为数据同化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数据库,这就可以对预报模式进行初始化。经受过新一代全球海洋和耦合模式的连续性测试之后,我们梦想中的实时全球海洋业务预报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数据同化是个大话题了,俺不是很内行。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个叫做“星月同化”的网站(http://csliu.anyp.cn)。

          3、与卫星高度计协同,通过两种测量系统间的互补性和配合使用,更精确地评估海洋状态。

          按照计划,参与观测的各个国家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底,在全球大洋中布放3000个卫星跟踪浮标,共同组成一个全球海洋观测网。大致上是每隔三个经纬度投放一个浮标,但是由于观测网的核心部分--卫星高度计技术上的要求,高纬度上布设的要密集一些。

          每个测点都有一个ARGO浮标(自律式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浮标)。它的工作模式大致上是这样的:

          被投放之后,浮标会自动潜入2000米的深度,在那里随着洋流漂浮。每隔10天左右,它会缓缓上浮,沿途测量温度盐度等各种剖面实时观测数据,浮出水面后,报告自己的ID号和位置,并自动发送这些数据。然后再沉回深海。把它每次浮上海面的位置和时间记录下来,就可以很方便地算出2000米深处洋流的走向和速度。

          点看全图

          整个ARGO网,每年可提供多达10万个剖面(0~2000m水深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也就是说,原来的“世界海洋环流试验”(WOCE)所收集的,海洋学家100年干的活,ARGO网两个月就可以干完。

          这么海量的数据源源而来,海洋学家一下就成了暴发户了。

          话说到这里,大家不觉得ARGO这个名字很熟悉吗?

          对了,希腊神话里有个金羊毛的故事,寻找金羊毛的英雄们所乘坐的那条华丽的战船,名字就叫做ARGO。这条船后来荣升天界,南天上的南船星座就是它了。

          乘坐阿尔戈号寻找金羊毛的英雄们,那可是一支梦之队。

          根据神话记载,著名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只配掌管前舱,阿喀琉斯的父亲珀琉斯和埃阿斯的父亲忒拉蒙负责后舱;提费斯掌舵,眼力敏锐的林扣斯为领港员;宙斯的儿子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只是水手;杀死卡吕冬野猪的墨勒阿革洛斯,天才的歌手俄耳甫斯,后来当了雅典国王的忒修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奥宇弗莫斯和小埃阿斯的父亲俄琉斯,在这条船上只不过是普通战士而已。

          ARGO浮标,它的制造难度和工作环境之恶劣,要求之高,难以想象,却完全配得上金羊毛英雄的身份。这个浮标的身价也不低,尽管号称廉价,那是跟调查船和锚碇是浮标相对而言,每个浮标的价格,大约是20万人民币。

          大致上说,ARGO浮标靠一个可以充油让它变大变小的皮囊来沉沉浮浮。依靠它自己的计算机,配备上各种传感器以后,它就能够智能化地完成控制下潜深度、水下停留时间、上浮、剖面参数测量、水面停留和数据传输,以及再次下潜这些个工作,实现浮标的自动沉浮、测量和数据传输。所以,这其实是个专用的水下机器人。它的设计寿命为三到五年,每10天左右沉浮一次,工作深度达到2000米。也就是说,在这三到五年的孤独漂泊中,它必须能够耐受2000米水深的压力;自己的电源必须够用;所有机件工作可靠;测量仪器不需要重新标定;这个要求够吓人的了吧。

          点看全图点看全图

          目前,我们用的ARGO浮标还都是进口的,天津的海洋技术中心在研制这个东西,国产化工作大概做得差不多,也许不久我们就有自己产的浮标了。

          ARGO浮标的投放很容易,事先标定好之后,只要扔到预定海域就行。可以空投,可以由专业考察船布设,也可以请过路商船捎带过去扔在那里。

          ARGO浮标的数据发送给谁呢?当然是金羊毛英雄的领导者啦。接收并转发数据的卫星,是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和法国国家空间中心(CNES)联合发射的新一代卫星高度计,它的名字叫做杰森卫星高度计(Jason)。用希腊读法,这不是别人,正是伊阿宋。那个领导金羊毛行动,赢得美人却又因为花心被老婆害死的倒霉英雄。

          伊阿宋率领着众英雄夺取金羊毛,卫星高度计率领着众多高科技浮标探求海洋深处的秘密。点看全图

          也许,我们行星的金羊毛,就静静地躺在海洋深处,等待着我们派出的使者去探寻。

          点看全图

          关键词(Tags): #ARGO#阿尔戈计划#海洋元宝推荐:不爱吱声,晨枫,
          • 家园 俺也向仙人老师提个问题

            2000米处的洋流方向和强度随季节和年份变化吗?

            如果变的话,那不是夏天投了冬天还要投,今年投了明年又要投?

            • 家园 深海洋流肯定是有变化,也有规律的。是不是有时间周期,我不清楚。

              你可以看一下(五)中那个浮标的轨迹图,它是在一定范围内转圈圈的。寻找这种转圈的规律,其实就是ARGO浮标的探测使命之一。

              因为浮标到处飘浮,会丢会坏,所以确实需要不断补充投放。

          • 家园 仙人真是好文章

            感觉就跟Times上的那些科普性质的文章一样,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果然是行家...

          • 家园 del
            • del
              家园 和尚法眼无差,改过了,谢谢谢谢
          • 家园 【原创】四、实施情况。五、科学有国界--我国的参与(完)

            四、实施情况

            到2005年年底,全球已经有22个国家或团体投放了3075个ARGO浮标,其中2041个工作正常,还有1000个浮标因为电池失效、标定不准等原因未能正常工作。预计到今年年底或2007年,就会达到3000个浮标同时正常工作的目标。

            这2000个有效浮标中,美国投下了1049个,占了51%,日本300个,排在第二位。印度75个,排第七。韩国51个,排第九。

            我国计划到2005年投放100至150个浮标,实际投放了29个浮标,其中10个正常工作,仅相当于韩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三十分之一,排在第十一位。不工作的那些浮标中,有三个被菲律宾渔民捞跑了,有一个回收了。2005年一年中,因为缺乏经费,我国没有再投放新的浮标。

            点看全图

            (图为我国Slide #1—5900019号浮标的漂移轨迹,温度和盐度剖面序列图)

            这些浮标所提供的测量数据,由法国地面站接收后提供给参与计划的各个国家共享,我国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ARGO实时资料中心负责整理并进行质量控制,向国内外用户免费分发。这项工作的首席科学家是许建平研究员。

            五、 科学有国界--我国的参与和相关的问题

            科学无国界,可是科学家却有国籍,他们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国的烙印。科学经费来自国家,用途和使用重点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盖上国家利益的图章。

            举个例子,除了美国,大部分参加ARGO的国家都只对自己家门口感兴趣,浮标多数投放在北半球,南半球只有美国和澳大利亚投放。然而南大洋是连续大洋,面积广大,海洋学意义特别重大,于是ARGO专家组不得不呼吁大家自觉一点,拿出一点奉献精神,也往南大洋扔几个,可惜应者寥寥。这就是国家利益在作怪了。

            中国原来是不准备参加ARGO计划的。主要的理由,一个是觉得没必要,另一个是怕在数据分享过程中被外国人占了便宜,主要是怕在南海被占便宜。但是在苏纪兰院士的大力呼吁和许建平研究员的奔走下,基本打消了顾虑,参与了这一计划。但是执行的过程中,也还是有些三心二意。

            究其根本,我国不是一个真正的海洋国家,整个国家还没有认识到大洋资料对我们的重要性。甚至海洋研究人员,也多数是研究沿海问题,很少有人研究大洋。

            另一个方面,我们害怕海洋权益受侵犯。比方说,国家权益所及的海域中,科研活动需要事先通报,科研数据必须交给主权国家审查。万一别人的浮标飘到我们专属经济区甚至领海里来了呢?那它取得的数据不就都向全世界公开了吗?

            第三个方面,我们历史上不习惯于和别人分享数据,特别是觉得我们跟大洋关系不大,这些数据自己用不起来,美国人整天在大洋上晃悠,这些数据他们倒是有用,我们何必买了鞭炮给别人放呢?

            可惜国际惯例并不如此,国际性的研究,多数遵循共同参与,资料共享的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以监测厄尔尼诺现象为主要任务的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参与施放浮标,其数据资料长达十年不向中国开放,形成了事实上的学术封锁。

            按照国际惯例,别国在公海投放测量浮标,如果未来会飘流进某国专属经济区,投放者并不需要通知主权国。在主权国家的主权海域投放浮标是需要取得同意的,但是美国投放抛弃式测量浮标的时候从来也不会通知别人,有些国家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干了些什么。

            这次中国几经考虑,还是参加了ARGO计划,总算踏进了分享数据的队伍。进去了,不但可以分享数据成果,还可以在标准和规则方面施加影响,比起我们的投入来说,收获大得简直不成比例。

            当然了,海洋利益是美国利益的大头,它也是这个计划的主要获利者,所以它拼命推动。人家聪明,我们也不傻,在参加这个国际合作计划的时候也耍了一些小心眼。

            比方说,为了让各国的合作更有效率,防止重复劳动,ARGO计划要求各国一般不要在别国已经布设ARGO浮标的区域布设浮标。这样一来,中国就赶紧跑到日本和菲律宾家门口去布了一大堆,弄得他们只好往外布。

            点看全图

            (我国浮标位置图)

            话又说回来,从图上看得出,中国布设浮标的两个区域,正好是我国军舰前出至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区域,把这一带的水文资料弄清楚,意义之重大,不问可知。

            新的世纪是全球合作的世纪,可是合作之中又有竞争。海洋数据的获取,将会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

            从图上也可以看出,我国一直没有在南中国海投放浮标,在台湾以东也是寥寥无几。(美国在南中国海海域一直在投放类似ARGO的浮标,以获取海洋基本参数,但是那不属于ARGO计划,我们看不到资料。)到了2005年,因为经费短缺,我国干脆停止了投放浮标的工作。可是就在2005年第一季度,美国海军使用C-130飞机,在台湾以东至日本以南海域投放了7个ARGO浮标。

            点看全图点看全图

            这是美国海军在这一区域投放的第四批浮标,累计已达21个。这些浮标可以自动获取海水密度、声速、海流等水文环境要素资料,为潜艇和水面舰艇提供本海区水体温盐度及声速场结构和锋面、涡旋、跃层等等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这一海区是我国海军前出至太平洋的门户地区,中上层海洋数据对潜艇的活动尤其有着重要意义,而我们对这一至关重要的海区还是懵然无知。

            有一个好的信号,近期,总参气象水文中心主任李自强跑到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参观考察了一大圈,这也许意味着一些新的变化。

            回到最初的主题,尽管大家各怀心事,但是共同的压力和前景还是会把各国团结起来。

            共同的灾难已经成为人类守望互助的驱动力,科学会成为未来人类大同的钥匙吗?

            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Tags): #ARGO#阿尔戈计划#海洋元宝推荐:四月一日, 通宝推:威尔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