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杨德昌的历史大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 翼德

  • 共: 💬 8 🌺 17
  • : 💬 8 🌺 6
  • 杨德昌的历史大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点看全图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的国际声誉最高的两部作品之一。我见过多个西方评价的史上最佳电影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都名列其中。这部电影再现了广阔的时代视野和人物性格在时代背景下的逐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电影的力量。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电影放映时间接近4小时。放在今天,估计能坐下来看的观众不会太多。我分三次看完,最后又完整看过一遍,这才对电影人物和情节整体有所把握。电影刻画了台湾历史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的各色人等。大陆比较熟悉的台湾影星张震,此时正16岁,与电影主角同龄,得以出演这个角色。

    点看全图

    被警总放归的小四父亲呆滞不语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960年代初,台湾正处于国民党的高压统治之下。蒋介石政府因大陆失败迁台,以戒严的军事独裁方式管理社会。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成为令民间谈虎色变的强力机构,但不知深浅的小孩子们简称其“警总”。“警总”的主要任务是以军法对社会进行监视和管制,而让民法成为虚设。

    点看全图

    哈尼孤身挑战眷村帮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表现了台湾少年的等级社会。第一等级的代表是影片中的主角小四的同学小马,马司令的儿子,谁都不敢惹,有一次挺身而出解救了几乎被殴打的小四。第二等级的代表是眷村的少年帮派。“眷村”这个名字有实在的意义,是国民党军在职或者复转人员居住的偏远地方。这些孩子随父母来台,有较强的暴力倾向,且人多势众。第三等级是小公园太保等城市学生帮派集体,各自有不同背景和生存方式。小公园太保曾经因为老大哈尼不惧与眷村帮派冲突而略站上风。但哈尼被害后就一蹶不振。男主则是最底层。出身公务员家庭,学习好,不幸中考发挥失常,才堕落到上补习学校,和小公园太保们混到一起。

    点看全图

    这个等级尽管不是显然可见的,但决定了男主的最后道路。与这个等级相关的镜头,表现出小马家里的宽阔日式大宅,和小四家里7口人,小四和哥哥不得不以壁柜为床的住宅状况。小马家里吃喝用度不愁,还有录音机等新鲜玩意儿,甚至猎枪,手枪和日本军刀。小四家里省吃俭用,要经常与食杂店老板赊账,忍受老板啰嗦数落。小四的母亲总是担心下一年的工作。

    点看全图

    小四对小明一厢情愿的表白

    表面上小四与少年帮派们没有什么冲突,顶多是太保滑头强迫要他的试卷抄写,而正直的他不肯。滑头是小公园太保帮的二把手,父亲是“花主任”,显然是某种小官员,有一定的权力。他家里也是有矿的,所以能够任意泡女孩子。电影里明暗表现他泡过两个,先后都被小马以更优势的外表和物质手段拉走,其中之一是本片的女主小明。

    点看全图

    小明是出身眷村的女孩,和母亲跟随当兵的七舅从大陆来台。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早熟,主动寻求靠山。小公园的大太保哈尼为她拼命,杀人后逃亡,她就和二太保滑头搞在一起。滑头怕哈尼吃醋,所以没有和小明深入就分手了。也因此投靠了眷村的帮派,架空了哈尼,导致哈尼被眷村老大谋杀。不知情的小四偶遇小明,对小明一厢情愿。眷村的帮派因此要打他,多亏小马解救。公子哥小马带小四玩女同学,劝小四不要为女孩子用心。

    点看全图

    对女孩子一厢情愿地眷恋大概是青春期男孩子们的通病。但是小四的家庭氛围使他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处境。他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父亲总是鼓励他做人正派向上,而社会大势与他父亲的主张并不和谐。他父亲被警总非法拘留若干日子,回来后性情变成对外懦弱,对家人暴劣。小四因顶撞昏庸的学校领导被开除,父亲不再如以前那样为小四辩护。小四的哥哥老二通过台球赢钱,被父母怀疑偷母亲手表变卖。父亲对老二严加暴打,嘴里还怒骂不休曰“不要脸”。“不要脸”三字对富于道德立场的小四的触动是决定性的。此前,哈尼之死也让他与出卖哈尼的滑头断绝往来。

    点看全图

    小四从滑头嘴里听到小明成了小马的新好。公子哥小马满不在乎地告诉小四,小明是自己找上门住在他家的。对付女孩子很容易,给她们吃好喝好就行。有道德观且家教严格的小四此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认为小明先后主动找过3个男人,这会被人看不起。他所不知的是小明还勾引了医务室的大夫。他要求小明回到自己身边。在小明拒绝他的要求后,他用准备杀小马的刀捅了小明,同时大声哭喊,“不要脸!”。这是真的激情杀人。

    点看全图

    公子哥小马

    电影是悲剧收场。导演用镜头告诉我们,台湾那段历史是悲剧,好学生小四杀人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必然。除去电影结尾小四杀小明,说台语的万华市场流氓为哈尼报仇,将说山东话四川话的眷村少年帮派的主要角色尽数杀死,也是同样的悲剧。

    点看全图

    影片描写了学校,电影拍摄厂,小四家庭,食杂店,警总拘留所,警察局以及少年帮派们的不同活动场所。每个场景的镜头都不厌其烦描述各种细节。学校老师的江北和四川口音是写实的,但有一种喜剧效果。他们说话的腔调是引人鄙视的, 让观众同情学生的遭遇。电影拍摄厂的桥段,我猜杨导是用来调侃电影投资商无视艺术规律而强作主张,以及电影明星的装腔作势的。这个桥段也引导了故事情节发展,尤其是到最后,小四因小明的自卖而烦躁不安,来到当初陪小明试镜的片场,被导演喊住,夸小明“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好自然”,小四愤怒地喊道“你究竟懂不懂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小四杀人后在警察局的镜头也是有趣的。小马因为小四可能对他不利,故携带日本军刀上学,被叫到警察局。小马的母亲威胁问案的警官必须放小马回家。这个镜头再次暗示了台湾社会的等级和军法之下的无法制。

    通宝推:onlookor,普鲁托,
    • 孽海花式

      的电影,让我试找找角色对应人物吧。

      警总一一陈守山

      小马一一蒋孝武

      小四一一蔡辰洲

      小明一一郑绵绵

      眷村一众一一陈诚的财经系

      小太保一一辜振甫,王永庆等本土财阀

      当年这电影出品时,正是"十信”风波后,民间对政府的怨言尘嚣日上,而党内以台南吴伯雄为首的本土与连战宋楚瑜等"四公子”正在明争暗斗,国民党老态尽显,本土党派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电影不拖他四个小时,让党国电审的剪刀手看得睡大觉,又怎能公影?

      • 老兄看得深入

        我隐约感到电影在描述本省人和外省人矛盾方面,不是特别关注,而是作为大背景而点到为止。

    • 电影很长,我也是看了三次才看完

      有些情节比较有趣,至今还记得(也可能记错)

      那个在酒吧驻唱的小家伙去找张震的姐姐整歌词,姐姐毫不掩饰鄙夷的表情:不懂英语还唱英文歌,年纪轻轻就知道泡Miss😁😁

      • 我以前有个香港来英国的同事

        本来找我练习英语,后来更愿意和我讲国语,一口一个“他妈的”。我说我们不这样说话的。他承认是在台企工作时和台湾人学的。在这部电影里,每个学生都不如此不说话,我才体会到“他妈的"为什么是”国骂“。

        现代台湾社会成形过程中,国民党政治和军队势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妈的“是一个最形象的例证。

        你记忆正确。小四的大姐的确这么说小猫来着。大姐可以算是这部电影里唯一一个没有缺点的女性。其他女性,包括女学生们,女护士都是各样毛病。连小四的妈妈都过于媚俗,当然也可说是生存智慧,小四的爸爸所不具备的。

        • 说起国骂,最近有个事你听说没

          在西甲,英国人贝林汉姆被判禁赛12场,原因是对裁判说了“fxxk you”。

          后来皇马申诉道,贝林汉姆说的是“fxxk off”。在这里,fxxk you 与fxxk off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皇马还引用了当年C罗在英超的声明,两词在英语中一个是侮辱,一个是发泄情绪。就像中文里“我草尼玛”和“我草”是两回事。

          • 估计是强调没有对裁判说

            如果是对裁判说,只要加上F这个词,我感觉轻重都差不多吧。

            大概类似于你给我滚蛋,离我远点。问题是人家裁判凭啥离你远点啊。

            估计是说贝壳在骂别人,被裁判误解了。

            其实赛场上都是消音了的。我近距离看过几场,裁判各种骂人话不断的。 嘴里不停的说那种:你再不老实掏牌啦,你小动作我看见啦,能不能踢,不能踢滚,之类的。

          • 我不看足球

            所以你说的这些人事儿都不知。

            fxxk off是粗话无疑,好比北京话”玩儿蛋去。“

            程度虽然比fxxk you轻,但是足够粗口被罚的😄。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