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个思想游戏 -- 懒厨

共:💬24 🌺52 🌵1新 💬3 待认可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个思想游戏

    国庆前夕,我收到 @不远攸高 老兄的站内消息,劝我不要抬杠,要发主贴,想想也对,看到铁手都开始写回忆录了,我一把年纪还那么贪玩,实在对不起铁手这么辛苦维持的这块宝地,毕竟在河里练功已久,多少有点收获,还是写点东西,算是这些年抬杠的一个总结吧。

    最近我抬杠的一个话题,是经济类的,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议。还是从这里下手吧,我会用一个通俗的方式进行阐述,尝试把一些经济学的常识说清楚。

    我这里的文章,全部基于一个基本假设,或曰公理:每个人都会在局限条件下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我不打算对这点进行过多的论证,不同意这点的,我的文章不用看,请节省你的宝贵时间,又或者另开主贴,对人性进行鞭挞。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从一个极简的思想游戏开始,逐步增加各种状态,使得这个游戏越来越贴合我们的真实世界。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个游戏,逐步把各个常见的经济学概念解释清楚,然后根据这些概念说清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提前说明一下:最近我要开发新版本,还要出差,为了节省时间,我不打算在本楼抬杠,但大伙可以随意攻击,我会整理之后,在后续的帖子里慢慢回应,自建高楼这招是向编号老兄学的,应该可以节省我不少时间。

    游戏开始:

    让我们假设一个村落,这个村落三户人家,有人种苹果,有人种小麦,有人养猪,这里的村民,要活下去,除了主食,还要维生素跟蛋白质,因此,种苹果的,需要用苹果去交换小麦,猪肉,种小麦的跟养猪的亦然,也需要用自己的产出去交换其他产品。

    这个极简的例子里,有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分工,种苹果的人不一定懂得养猪,种小麦的人,不一定懂得种苹果,想要得到最高的产出,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人尽其才。

    其二是交易,一个人活在社会里,需要有交易。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里说的交易,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买卖交易,经济学里的含义,其实是交换。这个例子的交易,本质上是劳动成果的交换。

    其三是产权,产出是有归属的,一般容易理解的是,种出来的苹果属于果农,猪肉属于养殖户等等。不仅是产出有归属产权,其实用于产出的生产资料也有产权,包括种植用地等,但扯太远容易搞乱,暂且放下不提,只要记住一点,产出的归属问题很重要就够了,如果不说清楚苹果属于谁的,就谈不上什么交易了,种小麦的,跟养猪的,随时都可以爬到树上摘几个来吃。

    好了,情况介绍完,现在大家都知道,种苹果的需要小麦跟猪肉,种小麦的需要苹果跟猪肉,养猪的需要小麦跟苹果,否则大家营养不良,活不下去。这里就开始涉及到一个分配的问题了。

    有几种分配办法:

    第一种方法,是暴力,养猪的身强力壮,尤其是他手里有把杀猪刀,他就用武力胁迫其他两方,宣布产出的苹果跟小麦都是他的,果农跟麦农都敢怒不敢言,乖乖地上缴自己的产出,而养猪的,也知道自己种不好苹果跟小麦,把果农跟麦农逼死,最后自己还是会营养不良,所以,他也会让其他两方留一些产出,让他们去换一些所需,最狠的是,养猪户还规定了,果农麦农世代为农,不能改变身份,这样才能确保他未来的收获。

    第二种方法,是计划,三户人家共同推举一个德高望重的村长,由村长决定产出的分配。

    第三种方法,是自由,三户人家各自决定自己需要多少,愿意用多少自己的产出去交换。

    这里又有几个重要的经济学含义需要留意一下:

    其一,这里说的几种方法,换种说法就是制度,是这个村落实施的分配制度。

    其二,一旦这个村落实施了某个制度,同一时间,就没法实施其他制度,例如,实施了第一种方法,养猪户就不会傻乎乎地去找一个村长来平分猪肉小麦。选择了第二种方法,也就不会允许第三种,不然何必多此一举,弄个村长来负责分配?

    其三,这几种方法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产出的归属不同的安排,用行话来说,就叫产权安排的制度,这点值得展开细说:

    第一种方法,全部产出都属于养猪户,他说分配给果农麦农多少就是多少,这种安排,是不是很像这句话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二种方法,大伙把产出都堆到村头的那块平地,等着村长来分配,但产出的归属就含糊不清了,理论上,每户人家都有小麦苹果和猪肉,果农种出的苹果,到底是否属于果农的呢?毕竟必须先把全部苹果交出去再说,而交出去能拿回多少,就不是他说了算。

    第三种方法,苹果的产出就归果农,小麦的产出就归麦农,猪肉的产出就归养猪户,他们想怎么交换就怎么换,没有村长,也没有恶霸,(需要留意一点的是,为了简化,这里做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各户所需的土地也有归属,这里假设了土地属于各户人家)

    这里的三种方法,各有各的麻烦,我开始要加入人性这个变量了。

    第一种方法,假如承认我之前提到的公理,就能理解,果农与麦农肯定不服,凭啥产出归养猪户,心里总想着造反,而养猪户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会需要拿着刀四处巡查,压制其他两户的想法,这成本也不低,尤其是时间花在巡查上,他就没时间养猪了。养猪户想到的办法,就是搞出一套理论,类似儒家学说,让其他两户心甘情愿,认定养猪户是天命所归,这样他就不用那么麻烦,天天提着刀去巡查。需要说明的是,果农与麦农相信了这套理论,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理智,这个是他们的思维局限,他们不知道有其他选择,如果是明知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而还硬要选相信,这个才算不理智。

    第二种方法,三户人家都没把握村长会不会徇私,村长的解决办法就是:我提前告诉你们怎么分,同意这个计划咱就干,不同意我也不当村长了。就算大家同意了,还有一个麻烦:说好了五斤苹果换一斤肉,但到时养猪户拿不出那么多猪肉咋办?村长就说,别怕,村里的全部东西名义上是大家共有的,但是,实际上大家的产出都交给我来管理吧,我不但要负责公平分配,还要盯着养猪户,还会同时盯着果农麦农,让他们不要偷懒,这样大家总可以放心了吧?至于村长这么忙,累不累,就不是各户所关心的了,当然,村长的做法是否公平合理,会不会顺得哥情失嫂意,各户人家也无法控制,只能认命。

    第三种方法,麻烦的地方就是大家都有私心,卖苹果的,总是把一些烂苹果塞在箩底,卖小麦的,喜欢掺沙子,卖猪肉的,喜欢缺斤短两,由于这些问题,这些人天天吵架,动手比武,无心干活。这也不是没办法解决,这三户人家同样推举了一个村长,但这个村长责任跟第二种的不同,他的作用就是只负责盯着果农有没有卖烂苹果,检查麦农有没有掺沙子,核实养猪户有没有缺斤短两,这个村长,其他事情就不干了,至于村长的收入,就是各户人家把自己的产出拿一点出来供养就是,这位村长,比第二种方法的村长压力小很多。

    游戏玩到这里,临时总结一下,顺便带出一个经济学概念:

    其一,分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各有各的麻烦,这个“麻烦”,在经济学里,就是成本,各方要付出代价,而且各方都有动机希望将自己的代价降到最低,由于这个成本,是涉及交换的,经济学里,就管这个叫交易成本。

    其二,在一个社会里,共识很重要,没有共识,无论用哪种办法,都会很麻烦,而越“麻烦”,就意味着交易成本越高。

    其三,没有共识肯定很麻烦,但是,有共识并不代表没有麻烦,不同的制度安排都各有麻烦,区别只是多少而已,不存在一个没有麻烦的制度。经济学的行话就是,不存在一个交易成本为零的制度。

    先写到这里,请出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自以为是,不远攸高,普鲁托,
    • 家园 一个思想游戏(续一)

      这个村落,后来又来了几户人家,其中一家,会种葡萄,另外一户,会种大米,还有一户,会放羊,现在我们发现产品多了,这也意味着,交换这个操作比以前复杂多了,算一下账,之前每一个产出,可以换另外两个产出,三户人家加起来,总共也就六种操作,现在多了三个产出,增加到六户人家,交换的操作就变成三十种之多了,情况变得复杂,以物易物会很麻烦,于是,有个大聪明灵光一闪,说我们用贝壳来帮忙交换吧,大家都到海边捡些贝壳,每个人手头存一些,然后用贝壳去换你想要的东西,如果大家都同意,这个交换的难题不就解决了?

      于是,现在有个重要东西出现了,这个贝壳,就是货币,这个货币,用绕一点的话来说,就叫一般等价物。这里提醒一下大家,上一篇提到的共识很重要,这里又体现出来了:假如有个杠精,非要用石头,另一个杠精非要用木头,就是不肯用贝壳来协助交换,贝壳就无法成为货币了,不用货币,交换就会麻烦,麻烦是啥?不就是交易成本更高嘛!所以说,共识真的很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货币本身不重要,毕竟贝壳不能拿来吃,只不过是用来协助交换产出而已,但是,货币带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对货物的价值进行排序,譬如一斤苹果需要三个贝壳,但是一斤葡萄就要五个贝壳,这样我们就很方便的知道哪个产出更贵,这个功能叫市价,这个信息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非常重要,后面会细说。

      除了货币跟市价,这次的变化,还带来了一个新的经济学里的概念,叫竞争:跟上一篇对比,现在的麦农,如果想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就多了一个选择,要么吃苹果,要么吃葡萄。他要选谁呢?这个时候,苹果农民跟葡萄农民两家就存在竞争了,同理种麦子的跟大米的竞争,养猪的跟放羊的竞争,竞争无处不在。

      为何会有竞争呢?这里就涉及到另两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供应与需求。其实上一篇已经提到,各方各有需求,各方也有产出供应,但是上一篇的假设实在太简单,每种需求,就只有一个供应,跟真实世界差的太远,于是没有细说,现在不同了,对应麦农一个人的需求,有了两个供应者,基于人性那条公理,苹果农民跟葡萄农民都想把自己产出卖出,卖不出去的后果,就是烂在手里,劳动白费了,谁都不愿意面对这个局面,于是竞争就出现了。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情况就变得有趣了,如果需要维生素,其他几户人家,可以选苹果或者葡萄,甚至果农自己的产出吃腻了,也可以换对手的产出,改善一下伙食,这下有选择了。

      情况就是这样,老样子,还是用之前的三种分配制度对比一下,看看在使用贝壳的情况下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先看看暴力那种方法,养猪户依然是老大,即使来了新人,这些人的产出依然是他的,刚开始使用贝壳的时候,他没有限制,让大伙自己去沙滩找贝壳,后来养猪户发现,这贝壳挺好使的,他无需使用暴力,用贝壳也能交换到他想要的东西,于是他就宣布,其他人不许去沙滩捡贝壳,只有他可以捡,这个,就是铸币权了。当然,这个仍然需要暴力,痛打不听话的杠精,确保村里人人使用贝壳,但是,一旦形成了共识,所需的暴力就可以减少很多了。

      接着看看计划那种方法,由于大家都把产出交给交给德高望重的村长进行分配,理论上不用贝壳也行,但现在人多了,交换的操作复杂了,前面说过顺得哥情失嫂意的情况更加普遍了,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村长提出一个办法,用票据来协助分配,他搞了几种票据:肉票(可以用来交换猪肉或者羊肉),水果票(可以用来交换苹果或葡萄),粮食票(可以用来换大米或者小麦),票据有多少呢,这个就要根据计划来了,譬如说一人一天需要一斤粮食,连村长自己总共7个人,每个人就拿到了365张票粮食票,然后村长再大家的口味,估算一下,大米跟小麦各自需要多少总量,然后再让稻农麦农去耕种,到了丰收的时候,村长再去把粮食收上来做分配。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何需要使用票据而非贝壳来进行分配,关键原因在于,贝壳就只有一种,村长没办法仅用限定价格的方式控制分配的数量,例如某年葡萄特别甜,大伙都想吃葡萄而不是苹果,光靠限定葡萄与苹果的价格,控制不了大家一窝蜂去买光葡萄而苹果无人问津,换个说法就是,村长限了价,却限不了量,限不了量的话,就可能会有人吃了太多葡萄而有其他人吃不到半粒。用了票据就不一样,通过事先颁发的水果票,每个人能够买的葡萄就有了上限,这样就不用担心有人会买不到葡萄了。

      顺便再解释一下,即便是是用计划的方法,贝壳仍然是有用的,在这个例子里面,由于交换的产出实在太少,不过三个品种而已,三种票据就够,但是村落会发展,产出种类会越来越多,假如每出一个新种类,村长就要做预算,预测需求与供应,看看要准备多少新票据,真是太累了,村长精力有限,只能管住最重要的维生素,淀粉,跟蛋白质的生产与分配,其他新品种,譬如养猪户业余用猪皮做了几双鞋子,放羊娃业余用羊毛织了两件衣服,等等,反正量不大,也不影响重要的产出,让他们自己去交换吧,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村落还是会用贝壳来协助交易的。

      然后看看自由那种方法,刚开始用贝壳的时候,村长都不想管,放手让大家自己决定就是,结果却是纷争不断,有人说自己的贝壳大一点,一个顶俩,又有人说自己的贝壳颜色漂亮,一个顶十个,太麻烦了(还记得”麻烦“就意味着交易成本上去了吧?),于是大家又委托村长处理,村长说,这个好办,你们以后不许自行去沙滩捡贝壳,全部由我来捡,我会挑那些大小颜色一致的,这样就没有那些麻烦了。用现代的语言来讲,村长这么做,其实就是成立了一个央行,发行货币。

      这个自由的方法有个有趣的地方,交换的时候,是公开的,之前说过,麦农买一斤苹果用了三个贝壳,这个信息很重要,因为在没有第三方干扰的情况下,这表达了买卖双方的真实意愿,作为苹果农民的竞争对手,葡萄农民就要开始掂量自己的葡萄要卖多少贝壳,这样葡萄才不会烂在手里,而作为潜在买家的稻农,他也要掂量,剩下的苹果,他要不要及时出手,不然手快有,手慢无,让养猪户或者放羊娃给买走了。

      除此之外,水果交易摊位还会出现两种常见的现象:苹果农民发现手头剩下一斤苹果,放到第二天就不新鲜了,担心卖不出去,他索性大减价,吆喝一声,一个贝壳一斤苹果!放羊娃一下子蹦出来,掏出一个贝壳,把苹果扫光了。同样的摊位,同样剩下一斤苹果,还会有另一种现象:放羊娃跟养猪户都抢着想买,苹果农民说,这样吧,你们谁出的钱多,我就给谁,放羊娃说,我出四个贝壳,养猪户说我出五个!放羊娃认输,于是成交价变成了一斤苹果五个贝壳,价格上涨了。

      这两个现象里面,同时出现了供应,需求,和价格,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经济学上一个著名的定律:供求定理。

      跟上篇一样,各种方法对比一下,看看出现货币之后的各自的麻烦:

      先说暴力那种,名义上,所有产出都是养猪户的,他之所以用贝壳而不是用暴力去交换,存粹是因为这比暴力省事,反正贝壳都在他手里,当然,站在他的角度,他也不会给什么好的价钱去换产出,能压就压,由于其他几户得不到理想的收入,那么日子肯定也不会好过,更何况那几户被洗了脑,认可了养猪户是天命所归,既然苦干也出不了头,在此引用人性公理,一个合理的推论,他们会得过且过,反正产出卖不糊好价钱,竞争与否不是那么重要,活下去就行。

      接着说计划,由于不用贝壳,(或者说贝壳用得少)少了前面提到的交易信息,就不起作用了。这样的麻烦是,全靠村长英明神武,准确估算大伙的需求,万一葡萄种出来是酸的,但大家还是得用水果票去换,不吃扔掉的话,是浪费,但是也有可能养猪户的口味很奇特,就是喜欢吃酸的东西,他想多吃,但是他没有多的水果票,除了葡萄,羊肉猪肉,大米小麦的口味,村长都不一定能准确预测,也面临着短缺或者过剩的问题。在另一方面,干活的时候,即便村长盯得紧,大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就是,都是根据票据来分配的,多做又没有额外的激励,引用人性公理,不会有更多的动力去生产这几种核心产出。反而,不受监管的业余生产,由于可以换一些贝壳,贝壳又可以换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个他们会更来劲,只不过毕竟是只允许业余弄,成不了大的气候。

      这个现象貌似有点奇怪,同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产出效率较低,另一种情况下,产出效率会更高,这点值得解释一下:原因在于上一篇提到的产出的归属:水果肉类主食的产出,分配是村长说了算,换句话说,产出的归属不是生产者自己可控的,反过来,皮鞋毛衣这些,由于村长不管,是生产者自己说了算的,这个意味着产权是清晰的。基于人性公理,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产出的效率会有不同了。

      最后再讲一下自由,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交易双方是自愿的,而且交换时的价格是公开的,这个信息不但可以引导交易(前面说过的大减价和竞价),还能引导生产:种葡萄的,如果发现种出来的葡萄是酸的,他只能减价出售,好过不减价而全部烂在手里,既然知道了葡萄卖不起价钱,他可以不种葡萄,改种雪梨,来年重新跟苹果农民竞争。麻烦的地方就在竞争这里,葡萄农民可能有天赋,懂得随机应变,种雪梨成功了,打得苹果农民溃不成军,不得不退出水果种植这个行业,根据人性公理,可能出现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少了竞争之后,葡萄农民完全有可能加价,毕竟是独家生意,不赚白不赚,这种在经济学上叫垄断。其二,苹果农民被迫离场,必定会心有不甘,很可能会搞三搞四,或许会向村长哭诉,让村长主持公道,想办法从葡萄农民身上捞点回来,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就叫行政干预。

      先讲到这里,临时总结一下:这篇讲的,其实就是在货币出现之后,各种制度安排下,资源配置的做法与结果会有所不同。

      又再次请出土鳖扛一下铁牛。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计划经济从未对所有东西发票

        只对那些紧缺的东西发票,例如粮食,开始发粮票就因为城市人口剧增后上品粮数量不足。

    • 家园 别把汇率忘了。

      这三个方法里缺少了前提条件,产能、总社会需求,假设需要三只猪十亩小麦百棵苹果。由此而来生产效率、生产收益、价格、分配才有意义。

      • 家园 要求过高

        自由河友你是不是习惯了在工地抓个扎铁师傅:去,给我把前面那栋楼的给排水设计好画出来。

        • 家园 主要没了汇率 他谈不成

          当产能全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按需分配。

    • 家园 好文章!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通俗易懂地讲出了经济学的精髓。

      继续努力。

    • 家园 你这是要建立咱气人宗的经济学呀

      二当家努力!咱气人宗的经济学就靠你来建立了。

      我不是讽刺你。因为当今的两大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实都是从“一头猪换两袋小麦”开始的,比你这个模型更简单些。而他们也面对同一个问题:凭什么一头猪就换两袋小麦,而不是一袋或者三袋小麦?

      马克思用“价值”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养一头猪和种出两袋小麦,所需要的价值,也就是人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样的。所以公平交易,一头猪就换两袋小麦。而西方经济学则归因于偏好和博弈能力,今天种麦子的特别想吃猪肉,就一头猪就换两袋小麦。明天不想吃猪肉了,就只出一袋小麦,经过讨价还价也能成交。

      这两者都有其道理,但是也都有不足。就不细说了。

      你扛铁牛的时候,应该考虑考虑这两种观点。这是我们气人宗的严谨学风所要求的。

      • 家园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马克思用“价值”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养一头猪和种出两袋小麦,所需要的价值,也就是人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样的。所以公平交易,一头猪就换两袋小麦。】

        他试图用劳动时间解释这个交换比例。

        我认为有一种更契合实际的解释。交换比例是养猪的和种麦子的双方试错的结果。

        养猪的想多换麦子,种麦子的想多换猪肉。因为其他周边条件所限,如养猪的没有饭吃急于交易因而达成一头猪一袋麦子的比例,或者养猪的有足够粮食,待价而沽,达成1头猪三袋麦子的比例等等价格波动情形,交易双方最终达成的1:2的比例,为双方共同认可。

        • 家园 价值理论的可操作性确实不好

          价值理论的可操作性确实不好,因为很难先验地确定一个东西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这是应该努力的理由,而不是躺倒不干的理由。

          但是马克思的徒子徒孙们并没有努力,尝试用随机过程理论啥的来给价值搞一个严格又好用的定义。这也是价值理论衰微的原因。

          但是,是否承认价值,确实是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分野。

        • 家园 这成了不劳而获的交易

          劳动才有产出有收获,所以说劳动创造价值。

          有需求才劳动,才交换劳动成果。

          一头猪等于三袋麦子的汇率表面由供需矛盾达成,控制产能控制需求其本质是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家园 马用劳动时间解释的与双方试错那场景就不是一回事
      • 家园 世上只有经济学,不可能有什么气人宗的经济学

        懒兄主贴,说的都是标准的经济学内容。且看后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