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共:💬319 🌺779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哥你挖坑呢

                                      对于不知道煤杂七杂八的分十几个种类,不是全都的煤都能拿来产化肥的,就不用列数据了。

                                      话说咱们这产瘦煤的穷山沟,用硫酸加石灰石搞过磷酸钙它不香么,看看解放后硫酸工业发展基本上就明白了。

                                    • 家园 淮北矿也算中型矿山吧,不知道四川广东怎么样,还是在山西东北

                                      新疆等等等地区吧,河北开滦感觉比安源矿也大。

                                      等等等。

                                • 家园 南方也不算没煤,根本无法满足新中国需求。除非越南新鸿基

                                  当年中国只能选择煤化肥,这是不幸,也是幸运。

                                  煤火电和石油(重油)火电一半一半是极好的。

                              • 家园 156项工程中的化学工业---吉林氮肥厂

                                156项工程中的化学工业

                                user.guancha.cn 2004年12月28

                                中国化学工业能够开始长期稳定发展并进行技术追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化学工业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是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时期建设的7个化工项目。

                                在 “156项工程”时期,中国在吉林、太原和兰州建设了三个大型现代化学工业基地,其产能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超过旧中国的化学工业。

                                在建设这三个大型化工基地的过程中,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苏联的帮助下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工技术,锻炼了建设能力,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学企业设计、建设,化工设备制造的技术,初步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

                                “156项工程中”的化学工业项目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化学工业安排了7个项目,集中分布在吉林、太原和兰州三个化学工业区。

                                在吉林、太原和兰州三个化学工业区中,除了化工项目外,均配套建设了热电厂。

                                7个化学工业的项目投资规模是10.7亿元,在“156项工程”总投资中的占比为6.6%。

                                吉林化工基地

                                吉林化学工业区由吉林氮肥厂、吉林染料厂、吉林电石厂和吉林热电厂组成,是一个以煤、焦和焦化副产品为原料的化工基地。

                                1、吉林氮肥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万吨、稀硝酸7.7万吨、浓硝酸1.5万吨、硝酸铵9万吨和甲醇0.4万吨。

                                2、吉林染料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7种还原、冰染染料0.29万吨,苯酐、二茶酚等14种中间体0.8万吨,硫酸等6种无机化工产品5万吨。

                                3、吉林电石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电石6万吨、碳氮化钙1万吨。

                                吉林化学工业区的建设规模是空前的,此前国内从未进行过如此庞大的化工工程建设。

                                化工区的建设得到了全国的支援,国家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从各地调集了3万名职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吉林化工区从1955年4月开始施工,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基本建成。

                                兰州化工基地

                                兰州化工区由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热电厂组成。这是为改变我国化学工业布局在西北建设的化工基地。

                                1、兰州肥料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8.2万吨、浓硝酸1.2万吨、甲醇0.87万吨、乌洛托品0.3万吨。

                                2、兰州合成橡胶厂设计能力为年产丁苯橡胶1.35万吨,丁腈橡胶0.15万吨,聚苯乙烯0.1万吨。

                                1956年,肥料厂和合成橡胶厂同时开始建设。

                                1958年11月,肥料厂建成投产。

                                1960年5月,合成橡胶厂丁苯橡胶装置建成投产,因为原料粮食、酒精供应困难,不久就停产了。

                                1961年底,建成我国第一套以炼厂气为原料的乙烯装置。

                                太原化工基地

                                太原化工区由太原氮肥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热电厂组成。

                                1、太原化工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六六六农药0.2万吨、滴滴涕农药0.15万吨、烧碱1.36万吨、液氯0.5万吨以及军工原料等。

                                2、太原氮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浓硝酸3万吨、甲醇1.55万吨、甲醛1万吨。

                                4、太原制药厂原设计能力为年产磺胺噻唑750吨、磺胺胱160吨、氨苯磺胺310吨,后改变设计方案,建成磺胺、维生素、解热药等品种的综合性药厂。

                                太原化工厂1956年开始建设,1958年7月投产。

                                太原氮肥厂1957年建设,1961年投产。

                                太原制药厂1958年建设,1960年1月投产。

                                化学工业的核心是三个氮肥厂,分别是吉林氮肥厂、太原氮肥厂和兰州氮肥厂。

                                三个氮肥厂的计划投资是6.82亿元,占化学工业总投资的63.7%。

                                氮肥厂的核心是合成氨的生产。

                                化学工业建设的三个氮肥厂从规模上看都属于中型氮肥厂,每个厂的生产规模都是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

                                苏联援建项目对中国化肥产能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仅有三家企业拥有合成氨的生产能力,分别是大连化工厂、永利宁厂和天利氮气公司。

                                大连化工厂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为5万吨,配套硫铵18万吨;永利宁厂合成氨产能为3.3万吨/年,硫酸铵5万吨/年,硝酸0.33万吨/年。

                                天利氮气公司的设备来自杜邦公司的一座合成氨中间试验厂,产能远不及大连化工厂和永利南京铔厂。

                                这三家工厂的设备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解放后的产能远远低于最初的设计产能。

                                1952年,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都已经恢复到或者超过了解放前最高的年产水平,其中合成氨3.8万吨、化肥3.9万吨、电石1.1万吨。

                                苏联援建三个工厂合成氨和化肥的产能达到15.6万吨和29.4万吨,是1952年中国合成氨和化肥产量的4.1倍和7.3倍。

                                从产能上看,苏联援建的项目显著增加了中国化工产品的产能。

                                但是这点产能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不能满足中国农业生产的需求!

                                70年代化肥仍然是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装化肥的袋子也曾经被中国农民当作布料做成衣服。

                                苏联援建项目对中国化学工业的最大价值是帮助中国掌握了现代化工技术!

                                苏联援建的三个氮肥厂在当时技术和规模都是比较先进的,为新中国化学工业培养了第一代生产、科研、设计、施工、制造技术队伍,积累了建设大型化工厂的经验,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化学工业的差距。

                                以吉化的建设为例,新中国的建设者总结到:(参考《中共吉化发展史》)

                                1、建设了一批先进产能;

                                2、以项目为依托,组建了化工行业的建设队伍;

                                3、以项目为依托,组建了化工企业的设计力量;

                                4、以吉化为依托,建设了化工设备的制造基地。

                                人才和技术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有合适的生存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产业。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三个氮肥厂就是蓄积人才、培育技术的产业条件,中国的建设队伍、设计人才、设备制造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从这三套前苏联引进装置的建设过程中,中国较为完整地学到了大型化工厂的建设经验,以及较为先进的设计、施工与生产技术。

                                其次,通过这些企业的生产运营我们学习到了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这些都为今后合成氨工业及化学工业的其它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自力更生发展合成氨和化肥生产技术。

                                1956年,化工部化工设计院自行设计年产7.5万吨合成氨装置,建设四川化工厂。在设计过程中,对永利宁厂和吉林化肥厂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设计。

                                四川化工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具备自力更生建设氮肥厂的能力。

                                为适应各省、市发展氮肥生产的需要,1958年化工部氮肥设计院根据四川化工厂的生产建设经验,以及永利宁厂以无烟煤制取合成氨原料气的工业化数据和生产经验,编制了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定型设计。

                                自行设计、设备国内制造年产5万吨合成氨规模系列的氮肥厂如衢州化工厂、吴泾化工、广州氮肥厂于1963年初相继投产。到1965年,全国年产5万吨合成氨规模的氮肥厂达到15个,当年合成氨产量达到130万吨以上。

                                这批我国自有技术和成套国产装备的氮肥厂系列,行内称为“中型氮肥厂”或“中氮”。

                                合成氨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原料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合成氨的生产以煤、焦炭为原料,从50年代开始转向使用石油或天然气。采用新原料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投资规模少、生产成本低、装置便于大型化等优点,因此一些新建的合成氨厂大多数均采用石油、天然气作为原料。

                                合成氨工业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生产规模大型化。

                                20世纪50年代初合成氨单系列装置最大规模为日产200吨(年产能7万吨),60年代初为日产400吨,到60年代中期,由于离心式压缩机的采用和热能综合利用的发展,使大型生产装置具有更突出的优越性,出现了单系列日产1000吨氨的大型氨厂厂。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日产1550吨氨的单系列装置。

                                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掌握的中型氮肥技术落后了。

                                我国在60年代也开发了年产几千吨的“小化肥”技术,小化肥装置的合成氨产量一度占中国合成氨产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小化肥技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生产合成氨的能源消耗远高于大化肥装置,不是技术的发展方向。

                                自主技术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大化肥技术,在生产规模、生产能耗等技术经济指标上都要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吉林氮肥厂

                                吉林氮肥厂于1957年建成投产,采用煤化工生产方式生产合成氨(分子式:NH3)和硝酸铵(分子式:NH4NO3)。合成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硝酸铵在农业上用作肥料,能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对化学肥料的年需求量达到500万~600万吨,由于当时的中国没有强大的民族化学工业,因此化学肥料主要依赖进口,耗费了国家的大量外汇。[1]

                                “一五”期间,国家计划在苏联的援助下建设吉林氮肥厂一期工程,预计年产5万吨铵和9万吨硝酸铵。[2]计划到1958年,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建成五个大型的化肥厂,化肥年总产量计划达到21万吨。[3]吉林氮肥厂是“一五”期间建成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化肥厂。

                                吉林氮肥厂建厂之初,所有勘测、设计、设备材料供应、施工、生产等项工作都是在苏联政府和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的。

                                根据1951年6月20日中苏双方签订的No-00628号合同及第1~5号补充议定书,吉林化工区建设合成氨工程的全部设计工作由苏联化工部国内氨气工业科学院负责总承包。设计总工程师为别图霍娃,设计组长为乌伯达舍夫。

                                共有苏联4个部下属的12个设计单位具体分工负责,其中包括:化学工业部下属的氮气工业科学研究院设计院及分院、氧气工业设计院、基础化学工业设计院;建筑工业部下属的建筑设计总局第二设计院、工业运输设计院哈尔科夫分院、上下水管道设计院、管道结构设计局;冶金化学工业建筑部下属的工业建筑设计院、热力工程局热工设计院;重型机械制造工业部下属的中央机械构造设计局。施工图纸从1954年开始交付,截至1957年陆续交付完毕。共计23375张。

                              • 家园 其他都对但前提不对,小氮肥厂就是20年代的合成氨,是工程问题

                                河里懂合成氨这项技术的这么少的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793945/answer/1614862387

                                作者:伏地躲咪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793945/answer/161486238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爸在化肥厂干了一辈子,就是苏联援建的那个,不过这化肥厂已经拆了很多年了,我问了下现在跑哪去造化肥了,原来早就跑去内蒙搞煤化工了,那边电价便宜。

                                讲真尿素化肥这玩意现在也没太大技术含量,主要是一个规模优势,苏联人那设备,空气压缩机三层楼高,水塔大概8层楼还是木头的,就这也能造化肥。就这设备一直运行到差不多2000年,生产了40多年尿素,顺便还搞点炸药啥的。

                                所以到今天,印度这么大一国家还没实现尿素自给自足挺奇葩的,朝鲜现在煤化工都搞得风生水起的。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印度化肥一直没法自给自足和国内买办有很大关系,大头基本全靠进口。还有化工制品这玩意,玩不出规模优势,成本下不来,很容易被进口化肥弄死,我记得当初刚加入wto,美国俄罗斯化肥进来之后,化肥厂日子就很难过了,设备太旧,产量上不去,美国那化肥含氮量还更高,结果就是共和国第一家化肥厂就这么没了。。。

                                中国如果跑去投资搞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划算,帮着竞争对手实现化石农业就不太靠谱。另外印度的买办能让你搞成么?画个问好。

                                其实也不用担心技术扩散的问题,比如说制造液氮的空气压缩机,什么反应釜,化工用的管道阀门,各种配套的设备我觉得印度应该搞不定。苏联人当初比较厚道的一点是,不光教会你造化肥,还顺便把造化肥的设备怎么生产一块教会了。编辑于 2020-12-07 12:12

                                迟到的南雨亭

                                稍微纠正下你的说法,不是苏联人厚道。这是第一代领导集体要求的。

                                2020-12-07

                                不仅156中都有全套制造尿素的设备怎么制造,单纯合成氨建国初的化学工业部和侯德榜自己就可以搞,你们为什么不注意我反复强调的【侯德榜】???

                                划重点1【比如说制造液氮的空气压缩机,什么反应釜,化工用的管道阀门,各种配套的设备我觉得印度应该搞不定。苏联人当初比较厚道的一点是,不光教会你造化肥,还顺便把造化肥的设备怎么生产一块教会了。】

                                划重点2【讲真尿素化肥这玩意现在也没太大技术含量,主要是一个规模优势,苏联人那设备,空气压缩机三层楼高,水塔大概8层楼还是木头的,就这也能造化肥。就这设备一直运行到差不多2000年,生产了40多年尿素,顺便还搞点炸药啥的。】

                                “空气压缩机三层楼高”

                                “水塔大概8层楼还是木头的”

                                “就这也能造化肥。就这设备一直运行到差不多2000年,生产了40多年尿素,顺便还搞点炸药啥的”

                                --

                                你们真是对工程一点都不懂啊?工程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合成氨的技术特别简单,但大规模生产如何更效率就需要建造合成塔,如何保证安全就对工程能力要求特别高。

                                工程问题最大的精髓就是手搓,像火箭发射指挥室那样喊三二一都是办公室里呆久了才会产生的幻觉,工程从来就不追求这些表面功夫,工程的手搓奥义只追求两点:第一、有效;第二、长时间有效。

                                第一点把效果和效率包括在内,第二点把安全包括在内。

                                --

                                但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一帮“不懂装懂”的蠢材,明明不懂工程,对于工程问题不给人不给力,却大谈技术问题;

                                一帮“不懂装懂”的蠢材,明明不懂技术,对于技术问题却大谈科学问题,这又是一种顾左右而言他;

                                一帮“不懂装懂”的蠢材,明明不懂科学,对于科学问题却大谈政治问题,终于把所有问题引到他们擅长的权力斗争的领域了。

                                《道德经》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我这里有唯一解释,前三十年的所有问题都是工程问题,能够跟技术扯上关系的都极少极少,但你拦不住一帮“不懂装懂”的蠢材把所有工程问题都搞得一团糟。

                                真正的集体主义根本不是那些给中央集权捧臭脚的蠢材,前三十年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当这种“不懂装懂”的蠢材太多的时候,县一级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值得信赖,这就是你说的【

                                第一,可以安排就业,工人小学文化即可.据说工作热情极高,抢险抢修奋不顾身.

                                第二,小化肥厂都是县级掌握,自产自销,增产效果明显,肥水不流外人田,氨水也不好运.

                                第三,工艺简单.经济上核算.据说比大化肥厂高一倍.

                                ……

                                县级"五小",对本地短期是有利的】。

                                其中最大区别是什么?县一级再怎么坐办公室,也没法真正脱离实际瞎指挥,县一级具有最基本的“实事求是”的特征,这个特征越往上越淡,最终彻底变成了务虚。

                                前三十年的历史也表明,真懂务虚的依然只有毛,绝大多数中央摘桃派都只是权力斗争的好手,除了权力斗争他们真是啥也不会。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史料推理,
                                • 家园 能不能给你老师说说,放过西西河啊。

                                  做舆控实验,老盯着西西河一家薅羊毛。

                                  已经是属于:挑选实验对象了。

                                  写论文,你是通不过的。

                                  • 家园 不懂合成氨别硬装。是我没提供资料,还是西西河有影响力?

                                    话说,大多数西西河的人,是不是连合成氨这项技术都不懂了?虽然现在很多网上资料都被删除了,你们能不能稍微查下百科,哪怕是百度百科?

                                    --

                                    【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为一种基本无机化工流程。现代化学工业中,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

                                    【合成氨工业在20世纪初期形成,开始用氨作火炸药工业的原料,为战争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转向为农业、工业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氨的需要量日益增长。】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 [2]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上。这是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

                                    【合成氨的主要初始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和气体原料。如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或焦炭)等。】

                                    --

                                    抱歉,我说错了,技术更是早了10年,工程上才是20年代:

                                    (1)纯技术是10年代就已经成熟了;

                                    (2)合成氨工业是20年代就已经成熟;

                                    (3)1949年前,全国仅在南京、大连有两家合成氨厂;

                                    (4)在上海有一个以水电解法制氢为原料的小型合成氨车间。

                                    原来你是真的一点技术都不懂,一点技术都不懂的话就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感谢你的资料了,但我不觉得你有跟我讨论这个问题的资格。

                                • 家园 吉林化肥厂

                                  吉林化肥厂

                                  1951年,党中央决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吉林的肥料厂、染料厂和电石厂是苏联政府援建156项工程中的其中3项,肥料厂的建设尤为突出。1951年初,国家贸易部副部长姚依林率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苏联,以化工总订货代表的名义,同苏方签订吉林肥料厂等7个建厂方案。吉林肥料厂的厂址确定在松花江畔原满洲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吉林工厂。确定该厂址的理由主要是水文地质好、有铁路运输基础、舒兰煤矿可提供充足的工业燃料、丰满发电厂有丰富的动力资源。

                                  1951年夏天,苏联专家实地勘测厂址,接着,中苏双方签订了委托设计合同。一切准备妥当,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上报国务院。1951年12月17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工局编制出吉林“三大化”计划任务书,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审批。1952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照办。吉林氮肥厂计划任务书获得正式批准。1953年7月25日,中央重工业部批准吉林氮肥厂初步设计,工程图纸代号为102,这一代号一直沿用至今。在吉化,人们提起化肥厂,首先想到的是102这个代号。

                                  1954年4月20日,第一声开工炮响,掀开了化肥厂建设的第一页,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年,从浙江、福建以及华北、东北各省调来40多名地委级干部和100多名县级干部到吉林参加建设。中央重工业局化工局也把其精锐的建筑安装队伍调来,并从大连、南京调来技术骨干。吉林省也调来建筑安装队伍参加吉林“三大化”工程会战,一共聚集了生产、建设队伍3万多人。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鏖战,截止1957年4月,共完成了厂房建筑物87座,建筑面积156547平方米;安装设备3276台,折合12982吨;安装工艺管道82千米;安装上下水管54千米;铺设厂内铁路11公里。1957年捷报频传,4月17日,空分投产,19日生产出合格的氧气和氮气;4月25日稀硝酸投产。

                                  1957年4月30日清晨4时30分,新中国第一个化学肥料厂-----吉林肥料厂生产出人们久久渴望的肥田粉!

                                  现改组为中国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化肥厂,已从单一煤化工,单纯的化肥生产企业,发展成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并举,化肥和基本有机原料并存的大型化工企业。

                                  目录

                                  一分钟了解156项重点工程

                                  6万 47"

                                  1

                                  156项重点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

                                  156项工程一般指本词条

                                  156项重点工程,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该工程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持续约十年,直至中苏关系破裂为止。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配套为重点,中国初步建起了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1950年代任中央财委主任与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的陈云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百五十六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

                                  中文名

                                  156项重点工程

                                  外文名

                                  156 key projects

                                  数量

                                  156

                                  支援方

                                  苏联

                                  受助方

                                  中国

                                  相关视频

                                  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工业项目,纵观世界历史,也可说是空前绝后

                                  9.0万播放

                                  |

                                  03:48

                                  相关星图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排行榜

                                  共266个词条20.5万阅读

                                  爱达·魔都号

                                  工程起于:2020年

                                  SWDM1280旋挖钻机

                                  工程起于:2020年

                                  W12000-450塔机

                                  工程起于:2020年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156项的列表

                                  项目实施

                                  相关公司

                                  发展历史

                                  项目确定

                                  1949年1月苏共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到河北省西柏坡与中共领导人会谈。2月6日毛泽东向米高扬提出需要3亿美元贷款、300辆汽车,以及各种必要的物资、机器、石油产品和造币用的银子等援助,希望能够从1949年起在三年内分期提供。

                                  156项重点工程

                                  1949年6月21日,刘少奇、高岗、王稼祥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初步会谈中,希望获得苏联3亿美元的贷款,由于中国国内正在建立统一管理经济的机关,解放区正在不断扩大,缺乏专家与资料,一时无法向苏联提出全部订货货单,希望苏联主要专家来华与中国共同商定全部或主要部分货单。8月14日,刘少奇与来华苏联专家的负责人柯瓦廖夫及苏联专家220人一起离莫斯科回国,中苏两国专家共同研究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具体项目。

                                  1950年至1953年初确定50个项目

                                  在毛泽东、周恩来访苏会商基础上,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苏联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而由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与器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分十年付还贷款及利息。此后,李富春、王稼祥、叶季壮、刘亚楼、赛福鼎·艾则孜、伍修权组成新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留苏继续进行谈判并签订一些单项经济贸易协定。一般由苏联先派设计组来华,结合中国情况作出设计后再确定项目,将新建工厂与改装原厂的计划结合起来,将供应需要与供应将来需要结合起来。1950年至1952年初,苏联帮助设计的项目共有42个。

                                  第一批16个苏联专家设计组是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在苏时聘请的;

                                  第二批3个苏联专家设计组是朝鲜战争发生后为建立北满基地而聘请的;

                                  第三批苏联专家设计组是1951年内聘请的。

                                  在42个项目中,地域分布:

                                  东北30个,电力、钢铁、煤炭、制铝等占20个,其他10个是机械、化学、造纸等。

                                  关内6个,是太原、重庆、西安、郑州4个电站及太原肥料厂及染料厂

                                  新疆5个,是电厂和医院

                                  内蒙1个。

                                  总投资额仅关内和东北35个项目估算为34亿元,其中国外订货占30%。至1952年1月,已作出初步设计并已经批准的有15个。

                                  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陈云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与苏联政府进一步商谈经济建设援助问题。

                                  1953年5月以前,在1950-1952年3年中陆续委托苏联设计,并经苏方同意援助我国建设与改建的50个企业。

                                  具体为:

                                  1950年至1953年初援建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

                                  大石桥镁矿厂

                                  富拉尔基特殊钢厂(一期)

                                  本溪钢铁公司

                                  哈尔滨铝加工厂

                                  抚顺铝厂(一期)

                                  吉林铁合金厂

                                  吉林电石碳氮化钙厂

                                  吉林电极厂

                                  吉林氮肥厂

                                  吉林染料厂

                                  太原染料厂(即太原化学厂)

                                  鸡西城子河竖井

                                  鹤岗东山一号竖井

                                  鹤岗兴安台一号竖井

                                  阜新平安一号竖井

                                  阜新新邱一号竖井

                                  阜新海州露天矿

                                  辽源中央竖井

                                  大同鹅毛口竖井

                                  大同土白窑竖井

                                  太原第一热电站(一期)

                                  抚顺电站

                                  阜新电站

                                  大连热电站

                                  富拉尔基热电站

                                  吉林热电站

                                  西安第二热电站(一期)

                                  乌鲁木齐电站

                                  重庆电站

                                  郑州第二电站

                                  丰满水电站

                                  沈阳第一机床厂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沈阳风动工具厂

                                  哈尔滨锅炉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

                                  沈阳电缆厂

                                  佳木斯综合造纸厂

                                  佳木斯综合造纸厂铜网厂

                                  电子管厂(774)

                                  飞机修理厂(122)

                                  航空发动机修理厂(120)

                                  沈阳飞机修理厂

                                  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

                                  南昌飞机修理厂

                                  株州航空发动机修理厂

                                  牙克石纸厂

                                  营城子银矿山八号竖井

                                  • 家园 吉林氮肥厂一期二期、太原氮肥厂一期二期、兰州氮肥厂一期二期

                                    吉林、太原、兰州都有可能:

                                    【在156个援建项目中,有14个化工项目,即吉林氮肥厂(1955年后称吉林肥料厂)一期、二期工程,太原氮肥厂(后称肥料厂或化肥厂)一期、二期工程,兰州氮肥厂(后称化肥厂)一期、二期工程,吉林染料厂,吉林电石厂,太原化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分厂,淀粉分厂,太原制药厂,保定电影胶片厂。】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4453571

                                    156个项目中有14个化工,14个化工中有6个氮肥相关(从现有信息看,一期、二期算两个项目)。

                                    那个知乎答主伏地躲咪喵 的父亲所在的尿素厂,最重要的是细节:

                                    (1)素化肥这玩意现在也没太大技术含量,主要是一个规模优势。

                                    苏联人那设备,空气压缩机三层楼高,水塔大概8层楼还是木头的,就这也能造化肥。就这设备一直运行到差不多2000年,生产了40多年尿素,顺便还搞点炸药啥的。

                                    (2)苏联人当初比较厚道的一点是,不光教会你造化肥,还顺便把造化肥的设备怎么生产一块教会了。

                                    不用担心技术扩散的问题,比如说制造液氮的空气压缩机,什么反应釜,化工用的管道阀门,各种配套的设备我觉得印度应该搞不定。

                                    (3)化工制品这玩意,玩不出规模优势,成本下不来,很容易被进口化肥弄死。

                                    我记得当初刚加入wto,美国俄罗斯化肥进来之后,化肥厂日子就很难过了,设备太旧,产量上不去,美国那化肥含氮量还更高,结果就是共和国第一家化肥厂就这么没了。。。

                                    加上“共和国第一家化肥厂“大概率是太原。

                                    【太原化工厂1956年开始建设,1958年7月投产。

                                    太原氮肥厂1957年建设,1961年投产。

                                    太原制药厂1958年建设,1960年1月投产。

                                    ……三个氮肥厂的计划投资是6.82亿元,占化学工业总投资的63.7%。

                                    ……化学工业建设的三个氮肥厂从规模上看都属于中型氮肥厂,每个厂的生产规模都是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59134

                                    哪家厂并不重要,重要在的是知乎答主伏地躲咪喵 所说的细节里,不说其他工业母机,苏联至少是把生产氮肥的工业母机交给了前三十年,设备怎么制造都教了,但最终的结果,就像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化肥只能堆在广场上吃灰一样,化肥工业的母机也只能在156项目的角落里吃灰。

                                    --

                                    如果你以为我上一条回你的回复中对前三十年”不懂装懂“的中央摘桃派的分析只是为了把责任归因到他们头上,那么,我现在可以说一下我想了两三天的最终结论了:

                                    第一、只有组织结构落后的时候,个人的能力和操守才特别重要,更先进的组织术,不仅能让大多数管理者发挥差不多作用,而且当管理者不合格的时候能够最快发现并且更正。

                                    第二、从建国到现在,这种办公室化、政治口号化、文科化的现象,并不能通过拆除办公室、下基层、像陈永贵一样向上挂职,通过小手段解决。

                                    现在的互联网企业的扁平化层级结构才是最终出路,有两点关键,层级要少,每个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人要多。

                                    第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各种毛式工作法是学不会的,只有管理者同时管理了众多的工程项目才能在实践中学会。

                                    一句话,每个人仍给他们很多个项目、很多个人,让他们直接管理一些项目、直接管理很多人,那些滥竽充数之辈就无所遁形了。

                                    在土地革命期间,所有的军事主官在军事能力之外都有着特别强的管理能力,但所有的政工干部,都是托了毛在军队上建立的组织结构的福,把这帮政工干部扔到社会上,他们完全玩不转。

                                    在中央,则是别人都讲组织纪律,包括毛也讲组织纪律,但就他们不讲组织纪律,那么他们当然可以利用这一点额外捞好处。

                                    --

                                    所以,“实事求是”的能力、组织程度的高低,在现代可以直接量化成“直接管理多少个人”这个指标。

                                    举例,近的话,敢于直接管理快递员的狗东,就是比将快递包出去的淘宝、天猫组织程度更高。

                                    远的话,“点兵多多多益善”的韩信,就是直接指挥到士兵的能力,这就是在军事上的肉眼可见的组织能力;而“不善于统兵却善于将将”的刘邦,则表现出的是对于国家级的组织能力。

                                    一句话,有些人上纲上线能够成功,是因为别人都讲组织纪律就他不讲组织纪律。当一个人觉得他具有”实事求是“或者组织能力或者马克思主义者的话,你可以直接问他管理过多少个人。建国初中央那帮摘桃派,权力斗争能力是很强,但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弱,跟毛比起来完全不够看的。

                                    通宝推:拉拉的拉拉,
                                    • 家园 我的意思是你太苛刻啦,你也知道,我是疯狂揭露解放前的人

                                      你也是认同我的意思,就是毛主席是最棒的。

                                      在这里,你也应该看一下建国初的一些操作,可以看见很多资料被压制了,就是在中美蜜月期,很多中苏合作被压制了。

                                      还有高岗建设东北民主联合政府政府的功绩被压制了。

                                      当然,也就此压制了建国前后的一些事情。

                                      而在这段时期,刘周也是努力的,有功劳的。

                                      你也不要对他们太过于失望、激愤。

                                      另外,我想说的是以我看资料的理解,我觉得这个规模还是很大的,乾道河友有点半认可。

                                      就是这个似乎和你们说的小化肥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了,今天中国厉害了,可以疯狂玩大化肥了,看不起建国初了,但是我觉得苏联的这个援助是不错的,是符合新中国需求的。

                                      苏联专家的计划还行,比较到位。

                                      当时的问题是工艺水平不够,但是这也符合咱们的接受能力接收能力。

                                      乾道河友说建国初有20万工程师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资料,据我观察,上海解放走了一大批。东北日本投降更是走了一批。

                                      建国后,追随国民党的又走了一批,那么到底还有没有20万?我是怀疑的。

                                      所以我们的接手能力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培训,等等等。

                                      • 家园 没啥20万工程师了,上过小学的工业化都当宝,其他地方又没用

                                        毛在建国初最大的困难,他不仅是少数派,而且他在军队之外的最重要的那些帮手不在了或者身体都不好了。就是有能力有资格进入政权的,导致毛对政府的很多事情基本上是聋子和瞎子。远的比如他二弟毛泽民,近的比如1963年逝世的罗荣桓。

                                        刘周只有抢权力的努力,你看看第一套人民币,这基本上是镜像的四大家族,只是他们站在中共这边,代价是他们盘踞在了中央:【第一套人民币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因此从1948年12月起,到1950年1月,仅仅过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最大面额就从50元猛涨到10000元,之后在1953年底又发行了50000元。】

                                        --

                                        (1)没啥20万工程上,出国留学的人才有但特别少,工业化的地方,比如东北,完整上完伪满洲国小学的都当成宝。

                                        所以知乎早年讨论建国收复台湾的优点就,说如果有了台湾大批接受小学教育的毕业生,中国的工业化速度会加快多少。

                                        (2)但没有工业化的小地方,比如我老家,上过小学的人又完全用不到。比如我的爷爷上过“初小”(初等小学,勉强也算我们那里学历比较高的,我现在还有他当初上学的教材),建国初在我们那里,小学和初小都属于过度教育,我爷爷在我们那个小地方的县城,还是要去干他木匠这项老本行。

                                        在现代的中国、伊朗、加沙等等所有地方,都有相同的过度教育但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所有的通识教育只有在更高的工业化条件下才能找到工作,所以建国初放权到县城就变得多么重要了——你要搞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面临着教育不足的问题,但你要不搞全面的工业化又面临着教育过剩的问题。

                                        我为什么说工业化更多是一个工程上的问题,放权到县一级,然后通过小规模的小氮肥厂选拔人才,进一步深造,然后你才能得到一个能够支撑大规模、集约化工厂的人才。而不是通过空中楼阁的方式、一步到位地培养专业人才。

                                        --

                                        工程上的人才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学得再好,动手能力弱的话,你只能靠引进生产线,让他们去值守这些引进的生产线。

                                        工程上的奥义永远是手搓,你只有培养一批真正的工程人才,你才能把成熟的技术自己工程化,而苏联恰恰是以工程师出名的,你们觉得苏联的工厂各种傻大黑粗?但这些傻大黑粗不仅能够工作,而且各种鲁棒性特别好,这才是工程能力强的表现。

                                        建国初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没学会这套工程上的工作方法,让一些村霸级的土财主在办公室里瞎指挥,平白浪费了当初的一手好牌。

                                        要知道,建国初我们手里的牌可没有宣传上说得那么差,金银除了去外国买东西其实作用不大,一穷二白提供的广大市场才是最大的优势——不论我还是楼主,都是盯着建国初的那一大片空白市场,才有了接下来的推演。新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独立自主,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海关,如果依然是常凯申时期那种外国商品倾销的环境,那就是永远一穷二白了。

                                        通宝推:拉拉的拉拉,史料推理,
                                        • 家园 工程师是做出来的,你说得对,但建国初政策是和建国前一脉相承的 -- 有补充

                                          不是单独出来的,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咱们认为人民的江山万万年,其实是如履薄冰的。

                                          是一步步出来的,从初步的民主联合政府,也就是北方我共,南方国党的模式,到东北被杜聿明打崩,然后我共慢慢恢复,1947年开始逐渐占据优势。

                                          所以1947年占据优势,基本上只是东北优势明显的成果,大家都知道,大别山刘邓是失败的,华东华野基本是持平或者我军稍弱。

                                          西北方面,彭老总的确打了几个胜仗,但是,军力比较,西北野仍然是极大的弱势,兵力差距太大了。只能说我军有一战的能力,国军还是极其优势。胡宗南应该是个我军的几乎默契友军,不背叛蒋介石和民国,但是也不重点打击我军。这才有了彭老总的转圜。

                                          可惜胡宗南确实忠诚于蒋介石,一直到他失败。

                                          这个时候,你要说周总理他们就此心理建立了胜势,这是不可能的,中央军委错误的挽救大别山的战略一定是周恩来制定的,这是弱者的操作模式。

                                          在这个时候,我们从历史资料(比如电报等)、毛主席的判断和操作,就可以知道,毛主席还是坚持和支持在中原打大战的。这点是他和周总理的巨大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战略确实是成功了的。

                                          但是,对苏联的合作,肯定要考虑苏联对于中国革命的构想,也许还有一个势力支持国共继续合作。对于这点,周总理是极为支持的,也就是你这个帖子指出的政协模式。

                                          作为第一任政协副主席(毛主席并不履职正职责任),周总理是具有相当权力的,这不是改开说法说周总理退身刘少奇之后,隐藏起来的意思,恰恰相反,周总理兼任多种职务,什么这个委员会那个委员会主任职责,毛主席和刘少奇就是很少。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操作,周总理都是主要操作人。

                                          有一些人在故意隐藏周总理的作用,呵呵呵,其意思是把错误的责任推给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领导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他强调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居于首要的地位”,一个国家如果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政治上也就不能完全独立。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做到统筹全局、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强调“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全面发展;强调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他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规模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

                                          3月14日,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为主任,郭沫若、聂荣臻为副主任。12月3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并决定将中央防疫委员会改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周恩来兼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

                                          1962年11月1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原子能事业领导的决定,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正式成立中央专委会。以周恩来为主任,由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共十五人组成。在它的组成人员中,有共和国的一位总理,七位副总理,七位政府部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是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1952年夏,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周恩来不再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周恩来不再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但作为总理,他仍然要管理国防事务,经手军事工作,关心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他协助毛泽东主持了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战略转变。他参与领导了军委所属军事院校的组建和教育训练的决策工作。他提出要对军队高级干部进行轮训,要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政治素质。

                                          周恩来还要耗费极大的精力管后勤工作,组织指挥和维护战区的交通运输。当时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曾说:“恩来同志对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费尽了心血,作出了宝贵贡献。”“整个后勤工作,当时都是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关怀下进行的。这方面的事件,我几乎每件都向他请示,他抓得很细。”

                                          周恩来曾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主任和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会)主任,直接领导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是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发展尖端科技的主要组织者。中央专委会自成立到1974年4月,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专委会会议达60多次。

                                          周恩来认为自己是总理,就得什么事都要管,其职责就是总管家。他对各省市区和各部委负责人爱讲一句话:“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我,直接给我的办公室打电话。”他对秘书们也爱讲一句话:“你们有事一定要报告,不要怕我忙,我不怕忙,我能忙过来。”他认为既然是一国总理,天下大事应该最先知道,第一个知道。周恩来要求秘书们,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要立即报告给他,不管他是在主持会议,还是在接见外宾,都要立即写条子递进去;如果在睡觉,哪怕刚刚吃下安眠药,也要立即叫醒他。在这样要求下,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事件,主管部长还不知道,周恩来已先知道了。1968年9月,周恩来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我是总理,就得什么事也要管啊!管不好怎么向党,向人民交代!”

                                            对中国情况颇有研究的美国记者斯诺说:“周的经历表明,他正是人们所说的总管一切的人。”

                                          新中国接收的是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摊子,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造不了,发展经济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周恩来同毛泽东等一起制定了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发展目标,并同陈云、李富春等一起具体组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后来,总结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民生和我们自己搞“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的教训,周恩来又同毛泽东等一起改工业化的目标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周恩来具体组织为四个现代化目标奋斗时,特别重视农业和科技。他为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方面,他尤其重视水利和北方农业。水利方面,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现场和许多重大水利工程工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在水利方面的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他担任中央北方农业小组组长,直接抓北方八省市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内蒙古、辽宁)的农业,扭转了南粮北调局面,为后来的北粮南调奠定了基础。

                                          1949年,周恩来担任全国政协第一届副主席,1954年之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主席直到去世,是总管全国政协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他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http://zhouenlai.people.cn/n1/2020/1208/c409117-31959359-10.html

                                          我记得是三五个主任,百度没写。

                                          美国造假成性 连卫星地球夜间灯光图都造假 # 热门 # 热点新闻事件 # 热门话题 # 热点知多少 # 北斗卫星 # 卫星

                                          https://v.douyin.com/i6y2kTYC/

                                          但是这里涉及一个对苏合作和一直的操作,你知道,作为解放前,大家多多少少希望苏联啥都给。

                                          所以建国后,这种迫切心理就更强,克服这些其实是极其艰难的,现实的需要也导致我们真需要这些东西。

                                          而既然合作,虽然有英国的搅屎棍冷战开始,但是,苏联仍然和我们有着合作的巨大的需要,但是呢,我们的不稳定性,就是你说的,周总理老想弄权,导致毛主席的政策无法继续,这就导致了新中国的安全的不稳定性。

                                          今天我们大家都可以躺在家里以我国安全80年为基础说事,你懂得,就是西西河里那些以为一解放就可以天上掉馅饼的那些先生。其实在这段时间,所有人都是再观察新中国的稳定性的。

                                          就是傅作义那样的高端人才,也判断,新中国不好说,否则他不可能60年代才缴枪和缴电台啊。还有效忠蒋介石书啊。

                                          可见大家都是不那么确认的,我觉得毛主席也是判断我军最终会胜利,但是也不好确认我们一定会短期快速胜利,当然了,到1952年,毛主席就基本确认了。这就是抗美援朝的厉害之处。也让斯大林多少对于新中国这个政府有了稳定的确认。

                                          其实土改和牺牲精神只有在和毛主席配套的情况下才管用的。否则真的很艰难。

                                          在这个不稳定时期,如何获得巨大利益,同时,不让苏联对我们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是毛主席的极其艰难的操作,因为,你也说周总理派系基本就是个糊涂虫。

                                          我们又要进口及时解决人民的现实困难,同时,还得让苏联觉得支持我们是绝对值得的,就算短期失利损失也不大。不仅要让苏联人相信,也要周总理派系相信,但是从1945年的失败到1950年的胜利,这个心理转折太大了,周派根本适应不了,因为,他们早就陷入了以往失败的心理窠臼里面了。

                                          1947年刘邓知道个屁胜利。所以,你得考虑到这一点。但是没办法,总不能选国民党啊,我发现这块你还在糊涂。

                                          当然更不能选择胥吏,因为,他们一直在观望和侵蚀共产党。

                                          当然,你说得很对,无论怎样,大家先干起来,不怕不安全。建国初的蒂特和土匪当然对人民心理有影响,人民肯定向往和平,但是不知道谁能保证啊,得靠一个个胜利啊,还有自己的大杀器。

                                          唯一没明白的,是你那里为何小学毕业没事情做?不可能吧,共党太缺少人才了啊。是因为你们那里落后工业不多吗?

                                          历史疑点重重的“刘邓”大军

                                          驾驭美好 2023-09-24 00:20 74250 人阅读 11 条评论

                                            【多维历史】邓小平与刘伯承是中共在战争时期的一对著名搭档,两人自抗日战争之初并肩合作十载有余。关于“刘邓大军”也被后人演绎成诸多影视、文学作品流传甚广。作家文贝撰文《历史疑点重重的“刘邓”大军》指出,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129师及后来的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的战绩和作用被人为夸大,许多问题被遮蔽,需要进一步揭密,还历史以真面目。

                                            文革后看着电影电视长大的一代人,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129师和第二野战军打下的,而且是在邓小平的指挥下。

                                            《挺进大别山》、《解放大西南》、《廘战鲁西南》、《亮剑》、《百团大战》、《席卷大西南》、《南线大追击》、《大战宁沪杭》等很多电影电视都是歌颂刘邓部队的,即使在一些不是依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也总忘不了跟邓小平的部队挂上钩。而且在作品中把邓小平塑造成最高指挥员,不仅管政治而且参与战役指挥,刘伯承反而成了陪衬。这些都与事实不符,是对历史的误读。

                                           张浩原名林育英(1942年因病去世,毛泽东亲自执绋),是1922年入党的老党员,与林彪、林育南是堂兄弟关系。曾任129师的前身援西军政治委员,与刘伯承一起,为肃清张国焘路线在部队中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调任129师政委前是中共中央工农部长。他和刘伯承一道,领导并发动组织了工人游击队、自卫队15支。培训地方干部和军队将士,昼夜工作。结果劳累使得身体渐渐虚弱,多次在工作中晕倒昏迷。后来大脑经常发痛,不得不戴健脑器工作。鉴于张浩政委的身体情况,刘伯承及时将情况向八路军总部和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

                                            据时任参谋处长,解放后任国防部副部长的李达在回忆张浩的一篇文章中说,张浩之所以劳累过度还有129师内部的原因。:第一,129师的基础是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大多是张国焘提拔起来的,执行张国焘路线也很卖力,处理张国焘的问题时,这一部分人没有相应处理;第二,几乎所有的干部战士都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想不通,特别是对身穿国民党军队的服装,头带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非常反感。第三,红四方面军过去善于打大仗、恶仗,长于阵地进攻和阵地防御,抗战开始后,要以打游击战为主,干部战士一下子难以适应这个变化。张浩以前一直在白区工作,未带过兵,在部队没有任何基础,要带好部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张浩以自己的高尚风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129师全体指战员的爱戴。不仅如此,他还要负责与国民党军打交道。

                                            中央经研究决定,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任129师政委一职。没有张浩的因病离职,也许就没有邓小平的后来,历史可能是另一种样子。

                                            刘伯承没有推荐邓小平任政委。

                                            2006年6月山西老人报发表一篇以采访刘伯承警卫员王泉云并署名刘邦昆的一篇文章,提出是刘伯承推荐的邓小平。文章讲的头头是道,连当时毛泽东与刘伯承的对话都讲的清清楚楚。

                                            然而,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在《人民政协报》(2006.7.20)发表《从纠正几个史实引出的对往事的回忆》一文,公开辟谣说:“毛主席召刘伯承回延安一事,根据历史记载,1937年9月30日至1938年1月6日这段时间,刘伯承未回过延安,他回延安的时间是1943年10月,因而与毛主席的谈话没有发生过。”“在邓小平担任129师政委前,他没有与之一起工作和生活过,他是不了解邓小平的,他不可能提出让邓小平当129师政委。”

                                            据李达文章表述“毛泽东接电后,当即与张闻天等人商量,决定调张浩回延安,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129师政委一职。”没有提及刘伯承专门回延安举荐邓小平一事。

                                            邓小平由刘华清(时任任第386旅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护送于1938年1月18日到达129师师部,1月27日才见到刘伯承师长。

                                            1945年8月成立由129师和115师合成的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任副司令员,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的原参谋长倪志亮从转任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后走下坡路,解放后仅以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被授少将军衔,而当年手下的团长却授上将衔),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

                                            按照官方说法,129师部队由出师抗战时的9100人发展到抗战结束时近30万人。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这个牛吹的有点过了,因为中国战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歼灭日军数量不超过45万(不含最后日本宣布投降和苏军歼敌数)。投降日军的伪军在一百万左右。

                                            是挺进大别山还是败退大别山。

                                            1947年6月,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13万人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

                                            陈赓谢富治率领第四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的太岳军区部队)、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的太行军区)、第三十八军(原西北军,军长孔从洲,政委汪锋)以及太岳军区22旅(原四纵11旅,后来与国民党起义部队合编,成为14军的前身。旅长李成芳,政委胡永贵)合并组建的陈谢集团八万多人挺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直被说成是到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是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开始。然而此时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展开了战略反攻,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野战军发动的冬季攻势作战,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彭德怀指挥的仅4.6万部队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发动了榆林战役。陈粟指挥的华东野战军1947年内外线作战,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随后36万人挥师华东,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固战役,济南战役等彻底改变了华东地区两军的力量对比。

                                            由刘邓大军分兵出来的陈赓谢富治指挥的陈谢集团南征1年,歼敌11万余人,解放了包括洛阳郑州在内城市511座,解放人口近千万,建立了日益巩固的豫陕鄂解放区。

                                            而刘邓指挥的十三万大军被国民党军队追着打,不得不跑向山区躲藏。装备辎重都扔了,人员损失一半。即使这样,也是在陈毅带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策应下才得以保全。自1947年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到1948年3月28日主力转出大别山,历时7个月,换得的代价是13万人挺进,不足7万人出来。虽然有中央决策的问题,但战场指挥员的失误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究竟是挺进大别山还是败退大别山,值得研究。

                                            解放战争第二野战军作用被夸大。

                                            1948年8月刘邓大军从大别山出来进入豫西,与陈谢集团部队、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兼政治委员的皖西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的豫皖苏军区、李成芳任代司令员,张玺任政治委员的豫西军区、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的陕南军区、张才干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治委员的江汉军区,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的桐柏军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鄂豫军区等7个军区组成中原野战军。

                                            1948年10月在毛泽东电报命令下,中原野战军才向淮海地区靠拢。而且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根本没有参加。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辖第3、第4、第5兵团。

                                            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由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兼任司令员及政治委员。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淮海战役是在华东野战军气势正盛的时候展开的。此时由各军区组成的十几万刘邓大军与粟裕指挥的几十万大军没法比,不仅曾经战败的阴影,而且装备极差。不得不靠陈粟华东野战军的施舍过日子。

                                            有回忆文章提到刘伯承的第一反应是:“我连武器都没有,怎么打?”邓小平则说:“就是打光了也要打。”表面上显示邓小平的决心,恰恰反映了刘邓大军当时的难堪境地。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是山东兵团的王建安、谭震林和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的几个纵队,消灭了黄伯滔兵团。第二阶段虽然中原野战军参战,却是在华东野战军抽调5个纵队加炮兵纵队由参谋长陈士渠指挥加入战斗后,完成对黄维兵团的最后胜利。第三阶段刘伯承陈毅到中央汇报,中原野战军在邓小平领导下休整。华东野战军全部歼灭了杜聿明集团近20万人,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整个淮海战役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只有履行封堵打援的任务。

                                            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后来回忆其父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堂堂的中原野战军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只负责堵口子,打增援。

                                            1949年,渡江战役前,刘伯承在指挥室里对邓小平说:“将来过了江,我就不带兵了,把部队都交给粟裕,我去办一所军校,教出更多的粟裕来”,从这段话可见刘伯承的光明磊落和对粟裕指挥才能的肯定。毛泽东更是把淮海战役说成是“粟裕硬把夹生饭吃了下去”。充分说明淮海战役谁唱主角谁是配角。

                                            而邓小平却在79年的文选中恬不知耻的说出“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说这种贻笑大方的话也不脸红。

                                            至于说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歼敌数更是难以区分,因为从淮海战役开始,各野战军都是联合作战。在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很多歼灭战都是赶鸭子式的。

                                            刘伯承的正规战不适合游击战。

                                            毛泽东逝世后,由于邓小平上台主政,邓小平的129师被无限拔高,成了抗日和解放战争的主力。一些重新上台的二野战将们借邓小平的威风,到处吹嘘夸大战果。一些电影电视主题都围绕着邓小平做文章,误导了社会,使中国的抗日战争史和解放战争史走向了歧路。

                                            纵观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兵力最足的当属三野和四野。一野因为担负的只是中央安全,大兵团作战经验不足,只是到最后与晋绥军区重组,最高时总兵力达到34万人。二野在挺进大别山时伤了元气,最高时也只有28万,是四大野战军兵力最少的。三野最多时兵力超过82万,而四野最富,总兵力达到150万。这也是外军把三野和四野称作是正规军,一野和二野称作游击队的原因。

                                            刘伯承也算是生不逢时,虽为一代名将,野战能力并不高。一方面是他率领的第二野战军,抗日时期默默无闻,解放战争因为千里跃进大别山伤了元气,没有单独完成重大战役。另一方面由于邓小平的瞎折腾,夺走了他很多功劳。加之解放后不得济,既不像邓小平那样三起三落惹人眼球,又不似林彪那样死的轰轰烈烈。本想在军事教学方面开拓一片新天地,未料遇到了彭德怀这种死缠烂打。只好退居幕后,乐得休闲自得。

                                            虽然如此,二野的作战指挥还是刘伯承当家,邓小平只是陪衬。然而在邓小平主政时,各种宣传都是“邓政委”,把刘伯承这个作战实际指挥者撇到了一边。

                                            邓小平与刘伯承的关系并不融洽。

                                            在邓小平和其子女的回忆文章里,他与刘伯承的关系简直比亲兄弟还亲。然而许多文章都提及到两人矛盾较深。

                                            刘伯承与邓小平在挺进大别山时隔阂就很深,闹到不在一起吃饭的地步。据说毛泽东派陈毅担任副司令时说“两个四川人吵架,你这个四川人去劝劝。”(引自: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第364页)。

                                            刘伯承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时受到批判,邓小平是中央反教条主义的领导小组组长。是他组织和领导了对刘伯承的批判,而且直到1986年刘伯承去世,仍不给他平反。

                                            据说刘伯承儿子刘太行曾说过这样的话:“刘伯承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邓小平、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几十年不给平反,根子都是邓小平,刘邓之间的矛盾在进军西南以后就公开化了。李达、萧克在邓小平再起后,写报告给邓小平要求平反,并让刘伯承在报告上签字。……刘伯承对李达说:我一不签字,二不指望活着得到平反,你们是「蚊子钉菩萨」,找错了人!果然,李达打了报告,邓小平没有同意平反。后来,杨得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又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

                                            刘伯承的二女儿刘弥群在接受研究者采访时也说出了几乎同样的事实,并说她母亲给邓小平写了信,并抄报给每个政治局和书记处同志,徐帅、聂帅、叶帅办公室都打来电话过问,刘伯承最终才获平反。

                                            一个来源于日本学者透露的消息被国内媒体以《刘伯承给华国锋的“特殊遗嘱”否则不进八宝山》报道出来,中心意思是刘伯承要邓小平在他死后致悼词。然而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却辟谣说:“大家都知道,刘伯承是在301医院逝世的,逝世前未提出过谁来当追悼会主持人的问题。父亲逝世当天下午我急匆匆赶到医院,上电梯时,碰见了温家宝同志,那时我还不认识他,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是中央办公厅的副主任。我进入客厅时,杨尚昆同志早就到了,后来洪学智同志也来了。杨尚昆对温家宝说:“刘伯承同志的追悼会,中央要研究,刘伯承同志对中国革命是有重大贡献的,也是很有影响的人。”、“关于追悼会的事,我们完全是按照中央的程序办的,刘伯承是我的父亲,但他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他一生行为规范、缜密,严格遵守党纪,任何时候都是按党的规定和要求办事。我们作为刘伯承同志的亲人,在开追悼会这个问题上,一直遵循刘伯承同志的遗志,所以追悼会从时间、地点、规模和主持追悼会的人以及致悼词的人都是中央决定的,我们家里的人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如果说刘伯承有遗嘱的话,那就是要求我“自食其力,实实在在为国为人民做些好事。”

                                            刘伯承的女儿刘弥群说:“我父亲是1986年10月7日去世的,去世前一直没有平反。我母亲提出,在我父亲盖棺定论前,一定要请组织给我父亲平反,她说,这不是刘伯承一个人的问题,这是关系到跟我父亲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的问题,关系到今后院校工作怎么搞的问题。当时我母亲还说,全国连胡风都平反了,为什么不给我父亲平反。我们兄弟姊妹都支持我母亲的意见,后来卓琳(邓小平夫人)阿姨给我们打电话,叫我们做好母亲的工作,要听中央的话,就是让我母亲不再提平反的事。当时我们也得到另外的信息,在85年开军队院校会议前,张震和杨得志两位领导同志感到军队只提革命化是不够的,需要提现代化和正规化。给刘帅平反迫在眉睫,因此他们两个人亲自向邓小平汇报,请示给刘帅平反事,邓沉默许久后说:“我就是反教条主义领导小组的小组长!”他们两人无言以对,邓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不能平反。”

                                            “因此,我母亲认为平反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大力度,于是正式给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写了信并抄报给每个政治局和书记处同志,要求平反。徐帅、聂帅、叶帅办公室都打来电话过问此事,并说已向邓办反映了意见,要求给以平反。第二天组织上告诉我母亲,一切问题解决了。一是平反了。二是相应的悼词也改了。三是补发了一套新87式军装。因为我父亲一辈子都是军人,但是最后一次没有给我父亲发新军装,我母亲要求在遗体告别时我父亲要身着军装,但组织上也一直没有给以答复,现在就算补发了一套新军装吧。就这样我们全家的愿望都达到了。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我想与邓希望如期召开追悼会有关,如推迟召开,广大群众一定会生疑。”

                                            刘伯承1986年去世,死前已为中央军委主席实权在握的邓小平没有给他平反,估计那只健康的眼一定闭不上。

                                            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129师及后来的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的战绩和作用被人为夸大,许多问题被遮蔽,需要进一步揭密,还历史以真面目。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有没有人能说说,为何美国人脸皮这么厚啊?还要我们中国提供 -- 补充帖

                                          中继卫星技术数据给美国,啥思路啊?

                                          提供技术支持给美国登月也算罢了,还算为科学服务,提供我方技术数据算啥意思啊?

                                          6.66 eOk:/ 02/12 [email protected]

                                          月球升起中国国旗 玄武岩制造 # 热门 # 热点新闻事件 # 热点知多少 # 热门话题

                                          https://v.douyin.com/i6yUjo3W/

                                          复制此链接,打开Dou音搜索,直接观看视频!

                                        • 见前补充 49945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