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共:💬314 🌺717 🌵26新 💬33 🌺4 🌵1 待认可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斯大林没有给高科技,赫鲁晓夫给了。

                        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在火箭、航空技术和原子弹研制等方面向中国提供技术。

                        • 家园 没错,赫鲁晓夫的确曾经很“大方。”

                          但是,他也是有打算的,哪里会白给?随后就要求组建联合舰队,建立他苏联的远东不冻基地,进军太平洋。教员一针见血地质问,联合舰队的指挥权归谁时,就崩了。然后,啥协议就都作废,啥专家就都撤了。

                        • 家园 军工不等于高科技

                          虽然军工往往应用了高科技。

                          苏联给的也不是当时最先进的型号,即使给了以当时的工业基础也做不出来。

                          学习和仿制是科技后发国家走向自行研制的必经阶段,而自行研制是建立独立科技工业体系的唯一路径。“1059”起步之时,正值“大跃进”运动高潮阶段,有些人头脑发热,认为与其仿制落后型号不如直接设计先进型号,甚至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这时,聂荣臻告诫大家:“要学会走路,然后再学跑步,像爬楼梯一样,爬完了第一层,才能爬第二层。仿制的目的是为了独创,但必须在仿制中把技术吃透,才能独创”。这席话让大家清醒下来。五院据此确定了“以仿制为主,带动全院一切工作”的方针,从仿制入手,掌握基本技术,为自行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1059”仿制取得重要突破以后,聂荣臻要求五院将工作重点转向自行设计,而不是开展大规模生产。为何要立即转向自行设计呢?聂荣臻解释说:“从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看,技术越发展,保密性也越强,别人即使给一些东西,也只能是性能次先进的技术,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谁也不可能把最先进的东西交给别人,这一点不但应该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且应该成为我们制定国防科研方针、政策、任务的依据。”

                          实践证明,在获得外部援助的有利前提下,先进行仿制,再在仿制的基础上开展自行设计,是中国迅速建立具有自主研制能力的导弹科技工业体系的成功之道。

                          • 家园 《国防新技术协定》提供的哪项技术不是高科技?

                            地地导弹武器系统、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空空导弹、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原子弹、米格-19歼击机、图-16A基本型轰炸机,哪项不是高科技?

                            我说57年赫鲁晓夫给了高科技,有哪里不对?

                            • 家园 那印度早就“高科技”了

                              我说57年赫鲁晓夫给了高科技,有哪里不对?

                              首先,这些不是57年给的,至少大部分不是。

                              地地导弹武器系统、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空空导弹、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原子弹、米格-19歼击机、图-16A基本型轰炸机,哪项不是高科技?

                              高科技那么好"给"吗?苏联不仅"给"了印度米格21,还有Su30MKI,还有AL-31FP,这还 不是像上面那种给个模型或者机器,而是连生产线带技术一起给,美国甚至想转让印度80%的F404/F414发动机技术,法国还打算转让100%发动机技术。按你的逻辑,印度早就“高科技”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

                              .

                              具体说到你列举的这些东西,还真没多少“高科技”,这些东西基本都不是最新一代,而且很多东西都没给全,比如空空导弹只能打轰炸机,原子弹只给了个模型。真正的高科技,是中国1958年给苏联的响尾蛇9B,那才是第一代实用化的空空导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给”了苏联“高科技”,所以后来在双方关系已经恶化的情况下苏联还是给了我们米格21。

                              之所以说这一代武器大都不能算“高科技”,是因为它们还处在“概率杀伤”的层次,性能基本靠“堆”,而后来的“高科技”武器是在现代电子技术加持下,才有了“单点攻击”的能力。上面提到的响尾蛇导弹就已经很“高科技”,英阿马岛战争一发飞鱼导弹击沉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才是“高科技”武器时代的开始。叙以69空战可以看成第一场“高科技”战争,而海湾战争是第一场“高科技”国战。

                              .

                              最让我不明白的是,同样是苏联援助,对“基本的历史事实”如此清楚的您,不可能不知道赫鲁晓夫给的到底打了多少折扣,但你非要拔高赫鲁晓夫给的,却贬低156,这种按需取舍的行为到底是根据什么思路?您自己就不觉得矛盾吗?

                              • 家园 苏联给印度米格21也是给的当时的高科技。

                                按你的逻辑,印度早就“高科技”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

                                印度没掌握不代表苏联没给。

                                这一代武器大都不能算“高科技”

                                高科技是相对所处的时代来说的,国防新技术协定转让的技术在当时都至少是苏军现役装备,妥妥的高科技。

                                • 家园 同样的逻辑:斯大林给的也是“高科技”

                                  您这样左右横跳不累吗?

                                  • 家园 斯大林给了哪项高科技?

                                    斯大林时期连常规武器技术都主要提供的是已退役的旧品。

                                    • 家园 哪项不是?

                                      斯大林时期连常规武器技术都主要提供的是已退役的旧品。

                                      这个是需要证明的,一句话就带过去了?只要有一项不是已经退役的按你的逻辑就是“高科技”。如果不能证明按你的逻辑那就是“搞不清基本的历史事实”。

                                      另外证明这些还不够,您还得证明斯大林给的民用科技不算“高科技”。

                                    • 家园 米格15呗,当时属于顶尖水平
                                      • 家园 嗯,显然可以算落地的项目,必须是斯大林的功劳

                                        歼-5(英文:Shenyang J-5/F-5,北约代号:Fresco,译文:壁画)战斗机,是中国沈阳国营112厂(现称: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仿制的单座单发第一代战斗机,是中国制造并装备空军的第一种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

                                        该机参照苏联米格-17Φ(米格-17F)型战斗机研制,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飞机全金属结构,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装配中国仿制“涡喷-5”型发动机 [1]。

                                        歼-5研制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3日全部采用中国自制零件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1956年7月19日,歼-5原型机由试飞员吴克明驾驶首次试飞成功。歼-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在歼-5的基础上,成都飞机厂研制歼-5甲和歼教-5飞机,分别于1964年11月和1966年试飞成功 [2]。歼-5的研制装备,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成批生产喷气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3]。

                                        1951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维修工作。1951年7月,根据中苏双方签订的苏联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的协议,苏联航空工业专家组来到中国。1951年8月9日,航空工业局向中央报告了《航空工业建设计划的初步意见》,中苏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

                                        1953年10月24日,航空工业管理局拟定了沈阳国营112厂(1957年6月15日更名为国营松陵机械厂)扩建为米格-15喷气式飞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其中明确了要在1957年之前,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飞机的制造厂,并完成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试制任务。 [4]

                                        由于苏联政府认为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已属于落后型号,即便是试制成功也将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中国防空作战的需要,所以在1954年10月,建议中国停止试制米格-15歼击机,改为试制米格-17Φ歼击机。1953年11月25日,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移交米格-17Φ歼击机的制造许可证。与此同时,二机部四局正式向112厂下达了试制米格-17Φ歼击机的命令,并要求于1956年10月1日前试制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5]。

                                        歼-5战斗机群

                                        沈阳国营112厂选派了由熊焰、王新、叶正大、庄树山、孟勤功、章华、易志斌等7人组成考察组,前往苏联共青城126厂对米格-17的生产进行考察学习。由于苏联所有型号的米格-17飞机都已停产,生产线上生产的是米格-19飞机,并开始向超两倍音速的米格-21飞机过渡进行前期生产准备。经与苏方协商,考察组改为通过米格-19飞机的生产线,了解和掌握喷气式飞机研制的全过程。

                                        根据引进试制计划,整个试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用苏联提供的部件装配飞机;第二阶段是用苏联提供的组合件装配飞机;第三阶段是用苏联提供的零件装配成组合件,再装配成部件,最后再装配成飞机;第四阶段是用自制零件装配成组合件,再装配成部件,直至总装成国产飞机。为了缩短试制周期,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工厂采用了四个阶段平行交叉作业的快速试制方法。实践表明,四个阶段平行交叉作业法的确很成功。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需要几年的试制周期 [4]。

                                        1954年10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接受了飞机试制任务,工厂命名为“东风101”。1955年4月,前苏联提供的米格-17Φ飞机成套技术资料和图纸到齐,工厂立即组织翻译和绘图,同年9月开始制造飞机。至1956年2月,整个飞机的14719种253550个零件全部制造完毕。

                                        1956年7月19日,中国东北某机场,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歼击机腾空而起。在飞机机身前部,印着鲜红的大字:中0101。这个代号的意思是,新中国生产的喷气式歼击机的第一批第一架 [1]。

                                        首飞告捷

                                        米格-17战斗机

                                        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即米格-17Ф型。为了确保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工厂提前在1955年底就通过组织程序,请求空军选派一名优秀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担此重任。空军便把选派试飞员的任务交给了空军航空兵某师李永泰副师长。最后确定由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吴克明担任试飞,吴克明的成功完成了首次试飞亮相。

                                        53年建厂,54年就能研制成功,说明了,引进的重要性和效果。

                                        1956年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在112厂举行了验收签字仪式,工厂曾称之为“东风” 101 歼击机,代号 44 号机;空军并把该型飞机命名为“56式”飞机 [9](后在全国飞机统一编号时改称为歼-5飞机),同时批准成批生产 [10]。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王秉璋在签字仪式上宣布了验收结论:"国营112厂已经试制成功56式飞机,并可以成批生产,交付空军及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1956年9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中国试制成功新型的喷气式战斗机》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毛泽东主席视察112厂观看歼-5制造 [12]

                                        1956年9月10日,国营112厂(现中航工业沈飞)隆重召开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试制成功祝捷大会,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和司法部部长史良、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到会祝贺。聂荣臻为歼-5飞机剪彩,代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给112厂20万元奖金,并向苏联专家颁发了感谢状。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职工发来了贺电,勉励工厂“再接再厉,为进一步提高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确保航空产品质量和取得成批生产的经验而努力” [11]。

                                        1956年9月19日,首批生产的4架歼-5飞机交付部队使用。

                                        1956年10月1日,新生产的第一批4架歼5型歼击机,参加了国庆阅兵,正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检阅的毛泽东主席,指着飞机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后来,他把这种感受写进了《论十大关系》,其中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而今开始都能造了。” [4-5]

                                        56年开始量产,这个速度显然是超常的,所以必须承认引进的结果。

                                      • 家园 斯大林给了米格15的技术?什么时候给的?

                                        53年初斯大林就死了,年底苏联才同意援权中国生产,后又改为米格17。

                                        • 家园 原子弹技术也给了?

                                          还不如米格15,至少有实物可以仿制。

                                          53年初斯大林就死了,年底苏联才同意援权中国生产,后又改为米格17。

                                          那您认为这也是赫鲁晓夫给的?那156项目中的大部分岂不也是他给的,禁不住要再次问您为什么厚此薄彼,对”高科技“大加赞扬却反对156,这是什么逻辑?

                • 家园 你说得对,苏联援助印度数量是比新中国少的,印度消化能力

                  严重不足,虽然不如韩国台湾获得多,但是新中国得到的确实实在。

                  由此也是推动了中国独立自主工业化在70年代文革结束前完成,这是光辉的大事。

                  可惜随着文革结束中断了,直到90年代后重新独立再部分起来,中国航天就是典型。

          • 家园 苏联援助印度时间是从47年到80年代,总计102个成套项目

            印度大概消化吸收了三分之一,并且由此建成了印度一弹一星项目工业。

            印度从苏联的援助中受惠颇多,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从一个只能种种棉花,搞点纺织品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工业化国家,至今仍享受着当年苏联援助带来的红利。

            苏联在印度还没有完全独立时,两国就已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起初苏联只把印度当作美英两国的小跟班,对其一直不冷不热。直到1955年,也就是在赫鲁晓夫执政后,两国关系由冷转热。

            这时苏联给印度送来了一份大礼,答应帮助印度的比莱钢铁厂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和生产设备,并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苏联为这个工厂提供5亿卢布的贷款,贷款期限为12年,年利率仅有2.5%。比莱钢铁厂的合作,拉近了苏联与印度的关系,开启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印度的序幕。

            1956年,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苏联一共向印度提供了高达10.2亿美元的援助,是当时28个接受苏联援助国家中受援额最多的一国,是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援助的一倍以上。10亿多美元的金额相接近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的援助,而德国经历马歇尔计划输血后,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国。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后,苏联加大对印度的援助规模。据统计到1979年1月1日,苏联给印度的贷款达143.1亿卢比,赠款达1.2亿卢比,总计为144.3亿卢比。扣除1977年印度以实物偿还苏联小麦贷款的20.2亿卢比,印度实际使用苏联贷款123.0亿卢比,赠款1.1亿卢比。

            在苏联解体前,印度一共获得苏联的援助项目有102项,投产80项,这些项目的总投入超过了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这些援助项目提供了印度三分之一的钢铁产量,五分之一的发电量,60%的石油产量,80%的冶金产量等等。苏联援助项目的落成,帮助印度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从1951年的15%提升到苏联解体前的25%,使得印度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后期援助的又多又好,但是印度没能消化完毕。

            苏联时代苏联卢布的购买力是非常强的,与美元几乎是1:1兑换,有些时候甚至1卢布可以换1.5美元。

            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但继承了苏联的外债,也继承了各国拖欠苏联的援助款。其中,印度是仅次于古巴的第二大欠债国,总共欠了100多亿美元。

            当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要求印度偿还贷款后,印度历届政府均用各种理由或借口来搪塞俄罗斯的还债要求。要么坚持以苏联解体后的贬值卢布与美元汇率进行结算,20世纪90年代卢布贬值严重得很,1992年1美元能兑换200-400卢布,到了1997年直接飙到了1美元兑换5000多卢布,如果按照印度人的计算方式,只需300多万美元就能全部偿还苏联解体前欠下的100多亿卢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