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 镐梓

共:💬59 🌺6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感谢详细的解答

          细看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好像和林彪有很大不同。首先是手里兵力少,后来的华东野战军是个大拼盘,粟裕真正能全部指挥的时间不多,貌似济南的时候其实是和和尚各管一滩。到了和尚去修养,才在淮海和渡江真正指挥起华东野战军。其次是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作战地域总是换,总是在多路敌军夹缝中寻求战机。第三是没听说有林彪的三三制之类练兵高招,甚至没怎么听说粟裕练兵,好像还有不少人指责华野技战术水平不如东野。但就是如此,粟裕也取得了耀眼的战果。

          话说,粟裕如何练兵的?

          • 家园 粟裕强在带兵上,可称为仁者无敌

            我在读《粟裕战争回忆录》时,发现粟裕除了讲排兵布阵,还喜欢讲一些纯军事以外的东西,包括政治、经济等大问题,也包括粮弹和伤员等具体问题,尤其是粟裕对于伤员问题的高度重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都说两军相逢勇者胜,如何让部队有着高昂的士气,成为勇者?粟裕的理解就是抢救好伤员。

            大兵团作战,部队总会有伤亡,能否把伤员及时抢救下来,直接关系到伤员的安危,影响着部队的土气。

            华东野战军的指战员们都深深感谢山东人民。他们说,有这样的担架队随军救护,打起仗来心里踏实,负了伤准能被抢救下来,从而更加鼓舞起战斗的勇气和信心。

            在粟裕看来,抢救好伤员,战士们就没有心理包袱,就能勇敢作战,取得胜利。

            但在残酷的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要抢救伤员,谈何容易。

            就拿豫东战役来说,粟裕本来计划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打开封,第二阶段打援,消灭最弱的区寿年援敌兵团。结果打了个加时赛,又打了第三阶段,打黄百韬。原因就是为了伤员的顺利转移。

            因为就在我军拿下开封,打掉区寿年兵团主力,顺利完成两阶段预定任务之后,黄百韬兵团却气势汹汹地凑了上来。

            当时情况不太妙,一是部队连续作战,又正值干旱酷暑,部队非常疲劳,二是部队伤亡很大,大批伤员急需转移。如果一旦被黄百韬咬住,伤员转移就很困难。

            所以,为了伤员,粟裕决定硬着头皮打疼黄百韬,以利伤员转移,这才有了计划外的第三阶段。

            其实,粟裕的这个决定风险极大,因为敌人来的不仅是黄百韬一路,只不过黄百韬积极一点,其它各路也正纷纷赶来,打黄百韬,如果没打疼他,反被他缠上,就很可能被各路敌人合围,更加被动。

            好在黄百韬被我军拼命的劲头吓得不轻,不仅收缩不前,还被打得焦头烂额,在我军与其脱离接触时,仍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

            这件事反映出粟裕为了抢救伤员,可以说是走了一招险棋。

            事实上,粟裕的这一带兵特点,贯穿其戎马一生,哪怕是在艰苦卓绝的三年南方游击战争时期,也是如此。

            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粟裕回忆了许多当时安顿伤员的点点滴滴。

            到处是反动统治势力,没有群众基础,一仗打下来,伤员无法安置。抬着伤员行军打仗,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伤员要两个战士抬,还要一个战士替换,长距离抬下去,就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伤病员丢了,那是革命军队所绝对不能允许的。

            不能抬着伤员行军打仗,寄到群众家里,又怕敌人搜查时连累群众,藏进山洞也不安全,因为山洞是敌人搜查的重点目标。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向死人“借房子”,把棺材打开,把里面的尸骨搬出来,垫上干草,把伤员放进去,暂时隐蔽、养伤。

            为了争取时间安置伤员,发动群众砍倒树木,横断交通,并在山崖上造石楼(即滚木擂石)、扎口子,凭险打击敌人。他们在王村口的馒头岭就是这样阻击敌人达三昼夜之久。

            时隔40年之久,粟裕还能清晰的回忆起当时处理伤员的情况,可见这些事情给他当年的这个指挥员造成多大的困扰。

            为什么粟裕将安顿伤员看得这么重?我猜是与他第一次负伤的经历有关。

            世上的很多道理其实不难 懂,可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没有切肤之痛,真要遇到事情的时候,却是道理归道理,做归做。

            粟裕从军后第一次负伤,发生在他跟随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幸存部队转移途中。

            在一次掩护大队撤出战斗时,粟裕被一颗子弹从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当时粟裕只觉得受到猛烈的一击,就倒了下来,动弹不得,但心里却还明白。

            粟裕依稀听得排长说了一句,“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然后,排长卸下粟裕的驳壳枪,丢下粟裕走了。

            这位排长据粟裕回忆,后来脱离了革命队伍。

            要知道,那时,粟裕才20岁,走上战场也才两个多月。

            死亡瞬间降临,战友又无情地丢下他,对于这个躺在地上无法动弹的年轻人来说,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一定刻骨铭心。

            后来,当粟裕稍稍能动弹时,发现身边已空无一人。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年轻人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奋力站了起来,可是身子一晃,又跌倒了。只好顺着山坡滚下去,艰难地爬行到路上,却又滑到了路边的水田里。这时,有几个同志沿着山边走过来,发现了他,于是帮他爬出水田,替他包扎好伤口,又搀着他走了一段路,最终赶上了大部队。

            这一次的负伤经历,从被抛弃到被救助,从濒临死亡到劫后余生,让粟裕有了一次过山车一般的体验。

            这种体验使得他在成为指挥员后,每次看到负伤倒下的年轻战士,就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可是,他不想说,“小同志呀,我不能管你啦”,他也不想让这些伤员再经历那种无助和绝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仁。

            粟裕就是这样的仁者,而仁者无敌。

            通宝推:jboyin,死扛着,起于青萍之末,大山猫,flycloud,strain2,陈王奋起,落木千山,张新泉,方恨少,桥上,广阔天地,独立寒秋HK,hwd99,newbird,ccceee,铁手,
            • 家园 从北逃山东到豫东惨败,没看到粟裕仁在哪里,无敌在何处

              从北逃山东到豫东惨败,没看到粟裕仁在哪里,无敌在何处

              因为指挥无能,共军接连惨败,大片根据地丢了,解放区人民水深火热,陈毅粟裕把老婆孩子送大连蛮积极的

              粟戎生好像扬州生的,1942年还是日占区……另外粟戎生好像小时候在湖南,那时还是国统区……

              豫东战役明明是惨败,仅邱清泉部俘虏的未过黄河伤兵就有好几千,六纵一次丢枪6000多,修养几个月后,济南战役前夕粟裕给中央电报48-8-27不得不承认所部团以下保命思想严重,有的连才4-6个步枪班,完不成阻援任务

              不得不抽调山东兵团部分纵队,拖后腿同时还因为远近亲疏被重用

            • 家园 歪个楼,请教军人战争期间的轮换

              现在进行的大毛二毛之间的两毛战争,二毛军人经常抱怨长时间得不到轮换。看到这样的消息,就想到中国的军人,特别是共军,从27年打到49年,然后又是一场大战,总体上间隔很短,好像没有休息,轮换恐怕太奢侈了,不知道是否如此。或者打仗虽然激烈,但总有间隔,比没完没了的堑壕战反而好受一点?没经历过战争,不懂瞎问。

              • 家园 试解释:主要是对方进攻多于自己主动发起

                从南昌到其它起义,多是白军来攻,打赢了,就能休整,又有缴获,有力量打破下一次围剿;打不赢,就会输,没啥休整的机会了。见打不赢,赶快战略转移,四和一都一样。

                抗战,亦是差不多,日军打来向四面撤走,觉得能打,自己有弹药的话,就打一下,势头不好,立刻跳到外线。所谓外线就是在战线之外,不战之地。逃不掉时,相当多的时候会被消灭,如刘老庄连,罗旅长阵亡,常分区司令战死……

                解放,谁也没有陕北的那种优势,所以开战就恶战,不过打来打去,总有处在优势的时候,或者劣势时对手战之也不凌厉了,蒋军打了那么多年仗差不多到了上面压下面才打的地步。如塔山那个地方,谁去真打都能打下来,可是蒋军就是玩虚的。

      • 家园 的确如此。军委原意是华野过江牵制也好插一刀也好,

        一来促使桂系回援,分担中野压力,(当然理解成围魏救赵也未尝不可),二来可以执行除东北外的第二次战略进攻(中央看准了傅作义不敢也不愿南下)…………设想虽好,但有两点不妥,一是过江以后是国军核心地带,力量有点悬殊,弄不好就不是背水一战的问题,而是全军覆没的冒险;第二,在全局战略上违背了主席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

        粟裕敏锐地看出了问题所在,所以他一边只训练俩个纵队执行中央计划,一边向中央陈述他的异议:他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南北夹击傅作义,先统一北方再过江,几封电报引起了主席重视,城南庄会面最终说服了中央。

        于是主席急催林彪南下,一边允许粟裕在山东先试牛刀,结果一打之下连战皆捷,华野上下信心倍增,也不等林彪南下夹击傅作义了,粟裕直接向中央提出了淮海决战的计划,因为由于山东的陷落,蒋军主力已经渡江北上援救,只要中野配合,胜负约在五五之间,粟裕认为军心可用,民心可用,胜利是非常可能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林彪终于南下并打赢了辽沈战役,马上入关对阵傅作义,对于粟裕来说,已经完全不存在来自北方的后顾之忧。

        也就是说,淮海战役的胜负关键手就是谁先过江谁输,粟裕的“谨慎”赢了。

        通宝推:自以为是,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唉,战局发展太快,双方统帅部跟不上

          但粟司令抓住作战形势的命脉,军委及时招回他,了解了多方面的淮海前线的实际情况,断然采取了战地指挥员的主张,争取的战局的主动。

          反观蒋的指挥,本来就指挥不灵,为用自己信任的将领设置各种莫名的层级,突兀的前进指挥所即是一例,以为能加强战地指挥,可是哪设前进指挥所,哪里就败的快,救火救成火灾。

      • 家园 才疏学浅,答不上来啊

        不过,毛选里面几篇文章可以是一个观察点:

        1、《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1947年9月):关键词,外线出击、运动歼敌

        2、《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关键词,转折点

        3、《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3月):关键词,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解放军无敌于天下

        关外和南线战场态势,兵力战斗力对比在这半年之内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许对战争进程的预测在此期间就发生变化了,豫东战役只是再次验证了这个态势和实力变化。

    • 家园 【整理】第二章(4)粟裕提出淮海战役

      为了开始参谋作业,粟裕就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对该地区很熟悉,曾在江苏、河南和山东指挥部队多年。他对敌人很熟悉,以前曾多次与位于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国名党军队作战。鉴于靠近徐州的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他认为从北方直接进攻太难了。他更愿意先使用作战级别的机动来孤立徐州,然后再进攻。

      在粟裕看来,这种作战机动有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可能性是越过陇海铁路向西南移动,并与中野联手,在北以陇海铁路为界,西以平汉铁路为界的广阔平原上进行大规模作战。他认为,在这一地区击败国民党军队可能会导致从西面对徐州进行战略包围。第二种选择是华野单独进行一系列作战,以占领徐州东部和东南部的领土。这将为西移以切断徐蚌铁路并将徐州与东部隔离开来奠定基础。

      在与他的手下研究了这两种选择之后,粟裕决定,向徐州以东的淮安和淮阴方向进攻是更好的选择。后勤方面的考虑和保持华野战斗力相对集中的愿望是决定性因素。向西南推进到河南中部,将使华野远离山东根据地,使部队难以获取粮食。而在苏北地区,情况就不同了。这个地区不仅靠近山东,而且是一个富饶的粮食产区,可以帮助军队提供粮食。向西南移动还有一个缺点,即华野会位于徐州的国民党军队和河南中部的平汉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队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华野的兵力集中到徐州,而相反,国民党军队更容易集中对抗华野。

      在济南的零星战斗仍在持续的9月24日零时,粟裕向中央军委和中共华东局、中原局发出电文,介绍了他对局势的看法以及未来可能的四种行动方案。国民党一直在组织一支部队从徐州周边地区向北移动,以解救他们在济南被包围的军队,但截至当天上午,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刚刚离开商丘,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尚未在徐州完成集结。粟裕认为,一旦徐州的国民党司令部得知济南的沦陷,它可能会停止其部队向北推进,并开始准备反击华野的向南推进。如果部队继续前进,他准备按照已经制定的孤立济南战场的计划阻止他们的行动。“但是,如果敌人停止向北移动,”粟裕告诉中央军委,“那么我们下一步行动的选择如下:(注:敬晨电)

      (1) 为了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铁路,迫使敌人后撤以防守(至少加强)长江沿线和津浦铁路沿线地区,从而削弱它们的机动力量,使我们更容易开展对长江沿线的工作,并为今后渡过长江创造有利条件,也将使整个华野更容易在陇海铁路以南进行作战,使我们的通讯和运输更加便利,获得中国中东部现有的维持战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我建议我们尽快实施淮海战役。

      这场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北兵团(必须增加一个纵队以加强它)将夺取淮安和淮阴,取胜后紧跟着收复宝应和高邮。同时,军队主力将设在宿迁和运河车站之间的大运河两侧,以消灭任何敌人的救援力量。如果敌人不从西面派出救援部队,或者救援部队受阻,那就会派救援部队经浦口和长江从扬州向北推进,那么大约在淮安、淮阴之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就进行第二阶段的战役。这将是利用三个纵队拿下海州和连云港。至此,淮海战役就结束了,全军将进入休整时期。

      (2) 我们只进行海州作战。目标是占领该地区的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同时,主力部队将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以南以及峄县至枣庄铁路沿线地区,然后在准备战斗的姿态下休整。这个选择,就休息和重组而言(只有用来攻打济南的纵队需要一些休息和重组。截至9月23日傍晚,据报这6个纵队的伤亡人数仅略多于8000人。从昨晚到今天早上的伤亡人数不包括在内。这些损失并不大。)但是,这将增加将来进攻淮安和淮阴的难度,因为国民党可能会在华野进攻海州后增援那里的部队。

      (3) 率领全军从济南向南推进,试图将国民党增援部队的一部分吸引到一场可以摧毁他们的战斗中。然而济南失守后,这些部队将格外警惕,并且可能会撤退,从而难以与他们交战。

      (4) 整个华野将进入休整期。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但我们很容易错过一个进行作战的好机会。寒秋天气的到来,加上济南的失守,给敌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粟裕显然更喜欢第一种选择。对这一方案进行了最多的分析,也是唯一一个获得他建议“立即执行”的方案。他的推理在这一作战方针的目标与更广泛的战略目标之间建立了明确的联系。圆满完成淮海战役,有利于为战争调动更多资源。这将改善交通。这将为意义更大的进一步行动奠定基础,例如渡过长江,将战争带入国民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地带。几个月前,粟裕曾主动说服中央军委,认为派遣大批正规军南下渡过长江的时机还不对。现在他告诉他们,在淮海战役胜利之后,采取这种行动的时机已经近在咫尺了。

      在粟裕看来,一个对敌人进行重大打击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想利用这个机会。他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孙子式的。他的推断认为,由于济南的损失和寒冷天气的到来将对国民党的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因此尽快进攻将是有益的,这可能直接来自孙子在敌军精神减弱时进攻的主张。但与孙子的思想更深刻的相似之处是,粟裕只是希望利用他眼前的“势”。“兵势”是孙子的《孙子兵法》第五篇的标题,它被翻译为“能量”、“战略优势”或“战略军事力量”等术语。在那一篇中,孙子将势描述为像湍急的水流从河床上掀起石头的力量,像拉开的弩,像圆圆的岩石从陡峭的山坡上滚下来。这些图像清楚地表达了一种情况下的势能感以及动量和力量的存在。孙子说,真正称职的指挥官向势寻求胜利,而不是要求他的士兵取得胜利。粟裕对淮海战役的倡导,正是那种抓住时机、趁热打铁的观点。

      从美国陆军的学说来看,粟裕的提议是试图尽可能避免美国陆军参谋长Eric K. Shinseki将军对FM 3-0的介绍所指出的作战势头的削弱,这是每次转换中的问题。套用Shinseki的话来说,粟裕希望通过快速推进来“掌握”从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的转换。粟裕希望保持济南战役成功所形成的物理和心理势头,并用它来利用现有机会,创造新的机会,这也符合解放军的作战理论。当时解放军的10项作战原则中有2项明确指出了保持短暂过渡和对敌人施加巨大压力的价值: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时间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注: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建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赞同。9月25日1200时,刘伯承、陈毅、李达给中央军委和粟裕发电报说,华野应利用济南的胜利,出兵执行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粟裕九月二十四日0700时的电文已经收到。我们一致认为,攻占济南后,应利用胜利,进行淮海战役。他的第一个选择,即要求进攻淮安和淮阴以及任何救援部队的方案,是最好的。“

      中央军委在9月25日1900时向粟裕;饶漱石,华东军区政委;许世友,华野山东军区司令;谭振林;王建安,山东军副司令员;以及刘伯承、陈毅和李达发出的一封信中批准了这场战役。信息开门见山, “我们认为开展淮海战役是绝对必要的,”中央军委还强调要迅速转换到新的战役。那些参加过攻打济南的部队,可以得到两周的短暂休息,但其余的军队要等到战役结束后才能休息和整编。10月10日是中国的国庆节,距离国庆节还有两周多的时间,这一天被定为战役开始日。“

      通宝推:落木千山,桥上,
    • 家园 【整理】第二章(3)淮海战役德序曲——华野攻占济南

      在7月6日结束豫东战役之后,中央军委决定,华野应该开始考虑攻击其行动区域内最大的城市——山东省会济南以及徐州这个津浦线和陇海线交叉的主要铁路枢纽。7月14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发了一封信,建议他准备进攻济南:“如果你在八九月份攻占济南,那么......10月,全军可以南下......打几场大仗,抓住在冬日或春时夺取徐州的可能。”

      在粟裕告诉军委,他的部队在进攻济南之前需要一些时间来休息、重组、补充和重新部署后,排除了八月进攻的可能性。华野终于在9月14日发动了攻击。9 月 24 日,这座城市被攻克。

      粟裕曾计算过,攻占济南大约需要20天时间。城内外有10万多国民党军队,准备好的防御阵地很坚固。这将是对他的军队阵地战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事态发展表明,战斗持续时间只有预期的一半,伤亡人数远低于估计。粟裕以展望下一场战斗而闻名,即使他的部队正在战斗。按照这种将军的风格,一旦济南的战斗的结果变得清晰,他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攻占他的下一个目标——徐州。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粟裕是师范生,老师思维基本都是巩固好现在,马上实行下一步教学

        ,而且巩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执行下一步教学。粟裕如此,徐帅如此,主席更是如此。

        粟裕以展望下一场战斗而闻名,即使他的部队正在战斗

        这是一种以最终目标为导向的阶段性规划,得要立足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环境的变化,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 家园 【整理】第二章(2)1948年夏共产党的战略思考

      在很大程度上,共产党在内战第三年的军事战略与头两年相同——作战旨在稳步消灭国民党部队和士兵。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委员会估计内战将持续五年,在会议上,中共中央制定了取得胜利的消耗路线图:

      “根据过去两年作战的成绩和整个敌我形势,认为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歼敌正规军共五百个旅(师)左右(平均每年一百个旅左右),歼敌正规军、非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共七百五十万人左右(平均每年一百五十万人左右),从根本上打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有充分可能性的。”

      (注:《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

      关于每支野战军在战争第三年应消灭多少个师(旅)的具体指导意见也被下达。以下摘自 1948 年 9 月 7 日发给东北野战军的一封信,其中包含华野和中野目标:

      “ 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⑵。只要我们每年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个旅左右,五年歼敌五百个旅左右,就能达到此项目的。过去两年我军共歼敌正规军一百九十一个旅,平均每年九十五个半旅,每月八个旅弱。今后三年要求我军歼敌正规军三百个旅以上。今年七月至明年六月,我们希望能歼敌正规军一百十五个旅左右。此数分配于各野战军和各兵团⑶。要求华东野战军担负歼灭四十个旅左右(他们七月歼灭的七个旅在内),并攻占济南和苏北、豫东、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要求中原野战军担负歼灭十四个旅左右(七月已歼两个旅在内),并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

      (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此时战略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共中央决定,在内战的第三年,“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继续在长江以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开展活动”。这一与粟裕的作战构想达成的一致,也意味着将更多地关注中原地区。在刘邓军队进入大别山后的几个月里,共产党在中原地区的地位稳步提高。4月,晋冀鲁豫野战军部分部队在华野部队的支援下,占领了河南西部的重要城市洛阳。5月,粟裕准备南下渡过长江的三个纵队奉命进入河南,对在豫东战役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场战役中,华野和中野(更名自晋冀鲁豫野战军)联手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其中共产党于6月22日占领了河南省会开封,并坚守了四天。共产党在取得这些战场胜利的同时,还通过1948年5月9日成立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改善了他们在中原地区的组织架构。

      然而,随着1948年夏天接近尾声,共产党领导人仍然不觉得他们在中原地区获得了绝对的优势。人们对战争的进程非常乐观。当时,共产党控制着中国领土的25%,人口为1.68亿(占中国总人口的35%)。他们具有生产战争物资的强大能力,并具有获得和运输大型机动部队所需的补给和食物的能力。然而,正如朱德1948年8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军事简报会上所说,仍有两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需要确保中国东北的五十万国民党军队被困在那里。“如果允许蒋介石的军队南下......增援那些在华北或华中的人,“朱说,”这将大大增加我们的麻烦。另一个原因是在中部平原存在着庞大的国民党军队。朱德还不觉得解放军已经做好了与这些部队决战的准备,但他知道这样的战斗将极大地影响内战的胜负:“中原战场一直是决战的战场。自古以来,那些在中原取得胜利的人,就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通宝推:桥上,落木千山,
    • 家园 【整理】第二章(1)粟裕播下淮海战役的种子

      粟裕不赞成这种作战理念,因为他认为这是分散华野的力量,而结果不确定。1948 年 1 月 27 日,中央军委估计,向湘赣地区派遣一支由三个纵队组成的部队(70,000 至 80,000 名士兵),将迫使国民党从中原地区撤出 20 至 30 个师(总兵力为 80 个师),并将其重新部署到长江以南。对于指挥艺术向指挥员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指向了不同的行动方向——将共产党军队集中在中原地区,在那里进行运动战。

      1948年1月22日,粟裕曾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文,建议采取这种做法。在描述了国民党的优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弱点之后,他说,这些弱点使共产党军队难以实现目标,或者难以如愿以偿地实现目标:

      “基于这些原因,我建议从现在起,三军(刘邓、陈谢、我军)在一段时间内采取“突然集中——突然分散”的作战方式,以期相对彻底地消灭一支庞大的国民党军队。如果华野不需要承担攻击前来援助被攻击部队的国民党部队的责任,那么我们现在的兵力足以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得到邻近军区部队的及时支援,攻击或牵制他们,我们很有可能摧毁一支庞大的军队。

      一旦一个地区的歼灭战结束,敌人在那里集中兵力,我们就可以分散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一般来说,凡是歼灭敌人的好机会,就是我们集中兵力的区域。

      如果我们能像这样打两三场歼灭战,那么局势可能会有所改变。请告诉我们我有限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建议可以实施,那么请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全局

      中央军委对这一电文的回应是前面提到的1月27日电文。接到信后,粟裕和幕僚们准备了渡过长江的方案,供军委考虑。1月31日,这些备选方案被送交中央军委,并要求其提供指导。粟裕坦率地提出了无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遇到的困难,但他并没有表示反对这种深入国统区的概念。

      作为执行中央军委1月27日指示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3月,粟裕把将前往长江以南的三个纵队从山东带出渡过黄河到达河南省东北部的濮阳县,进行训练,收集物资,研究如何最好地完成任务。他们的正式番号是东南野战军第一军。粟裕是第一军司令员兼政委,也是东南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副司令员。创建这个野战军司令部,为今后扩大这支军队奠定了组织架构。

      粟裕明白即将到来的行动会带来的好处,但随着训练的进行,他考虑到部队面临的问题,他更加确信,在这个时候把这些纵队派过长江是一个错误。过河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这种规模的兵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渡过长江,第二天就有可能遭到国民党的飞机和炮艇的攻击,造成可观的损失。另一个问题是,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进行长距离的战斗时,它需要在沿途建立一些小型游击基地,为生病和受伤的士兵提供避难所。粟裕估计,如果到处留下一个团来满足这个要求,他的兵力就会在达到目标之前减少一半或更多。

      粟裕从他在 1934 年在“红军先遣队”的经历中非常清楚在没有可靠后方补给基地的新地区作战带来的更多困难。此外,当他考虑到该地区的地形,因为他曾指挥过在那里作战的部队数年而非常熟悉的地形时,他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它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国民党极不可能将强大的、高度机动的单位,如第五军或第十八军从中原转移到这个地区。 对粟裕而言,情况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军的三个纵队,即东南野战军,即将被派去执行一项充满风险、困难和代价高昂的任务,而这项任务将收效甚微。他相信,通过把这支部队留在华野并在中原作战,将为战争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现在的挑战是说服他的上级改变他们的指令,使这种情况发生。

      4月初,粟裕向陈毅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和想法,陈毅刚从中共中央总部回来,掌握了那里最新的战略思想信息。不久之后,当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访问濮阳时,粟裕与他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发现李先念也同意他的分析。因此,粟裕更大胆地开始给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发出信息,征求他们的意见。当他们都告诉粟裕,他们也觉得渡过长江的时机不成熟,他们更愿意集中兵力到中原作战时,粟裕决定直接向军委表达他的关切和建议。

      4月18日,粟裕在给中央军委的一封长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作战指挥官能力的另一个例证,他的分析不仅涉及长江以南的这种“战略跃进”将产生的军事条件,而且还涉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果。粟裕的迫使国民党向长江以南派遣军队所获得军事利益可能无法抵消在如果华野主动分散力量而在中原失去的机会的论证,可能使中央军委委员们停顿了下来。而更让他们担心的是,他断言这样的军事行动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如以下摘录自此电文所表明的,粟裕借鉴了自己在该地区领导部队的广泛经验,在战略层面上向上级发出了明确的警告。他们要求他执行的军事行动将迫使他没收农民的食物。这将引起深深的怨恨,并损害共产党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该地区实施其政治纲领的努力:

      “对于进入新地区的大部队来说,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当我们和敌人陷入拉锯战时,双方都必须寻找大量的食物,这就形成了我们与人民争夺食物的局面。(在新解放的地区,当地工作很难为一支大部队提供食物。如果每支部队每天都向群众索要食物(由于情况原因,很难做全局规划),从而侵犯了群众的利益,这将影响到群众的动员。我记得1945年在天目山脉,兵力不到2万人。我们控制了近150乘150公里的地区,只用了三个月,就使人民陷入贫困。在战火最激烈的时期(Xiaofeng战斗),我们甚至几乎夺走了贫农和雇农(Farm labor)的所有粮食。时至今日,该地区的人们仍然对这些事件怀有深深的负面情绪。

      率领十万人进军江南山区,渡河必定是极其困难的。(只要我们能渡河,其他军事困难就可以轻松克服)。但粮食的补给是一个长期的严重问题。现在向江南进军,无疑会使敌人重新部署更多的兵力,深入扰乱敌人后方,使战局得以推进。但是,双方大部队将进行拉锯战,直接从人民手中夺取粮食,这就和以前一样,给我们带来麻烦(那些新地区很快就会成为解放区,但从人民手中夺取粮食,将妨碍群众的唤起),成为在新区唤起民众的极大障碍。这个(粮食)问题,可以说是我军渡过长江后,能否完成中央军委交给我们的使命的关键。“

      中央军委回应了粟裕的电文,于4月21日发出请求,要求与陈毅和粟裕举行面对面的会晤,讨论粟裕的想法。5月初,陈、粟前往石家庄西北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城阜平,会见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人。计划发生了变化。第1、第4、第6纵队不再派往长江以南。共产党军队将集中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中原地区,与那里的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中央军委还决定陈毅离开山东前往河南,以帮助推动新的中原军区的政治组织和动员工作。为了接替陈毅,粟裕被任命为华野的代理司令员和代理政治委员。

      粟裕对军委接受他的提议感到欣慰,但他也感到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压力。他在夏季的一系列战斗中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6 月 17 日至 7 月 6 日的豫东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华野与中野进行了有效的合作,粟裕很好利用了尚未南下的3个纵队。豫东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伤亡9万人,再加上攻占兖州这一孤立山东省会济南的举动,使粟裕得以在9月14日进攻济南。仅仅经过10天的战斗,济南就于24日攻克。战事还没完全结束,粟裕提出的新战役——淮海战役——就已经送交中央军委了。

      通宝推:ccceee,不远攸高,落木千山,桥上,南门桥,newbird,
      • 家园 下江南是不得意的计划

        当时,中原我军普遍没有在江北决战的自信心和决心;

        不得意,只能将战线再往大的扯,在与国军撕扯中寻找战机。

        下江南,除了粟裕指出的问题外,还有把不惨乎蒋军的桂系拉入战场问题,其实,在中原的桂系也没有多少力量,后来渡江战役中,桂系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既然,粟裕及华野愿打,有信心打,事情就成了。

        好比钟会伐蜀,司马昭说,其他人畏蜀,独钟会不畏蜀,则伐蜀可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