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感叹西河二十年,和一些令我深深怀念的河友 -- dfindy

共:💬64 🌺687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感叹西河二十年,和一些令我深深怀念的河友

    人过了三十,时间转轮会转的飞快,一晃西西河已经过了二十岁生日,而本人也有十八年的河龄。

    直到最近几年之前,西西河是个很北美的网站,河龄长的河友基本都在美加两国。这几年国内的河友进西西河很容易,人数占优,而且话题大多是中国视角出发,这不是坏事,只是我们这些老河友得学会适应,防止东道主心理偶尔出现。

    说起我们这些老河友,常在河里露面的其实很少了,留下的和现在的主流河友群体一样,我们也变成爱辩论的老头(或晚期中年半大老头),有时还是尖酸激动的老头,偶尔还是愤怒爆粗口的老头。

    可是,二十年前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讲故事,分享生活,谈论工作,聊篮球橄榄球,聊音乐,秀文采,秀厨艺,还有很多的朋友间的问候。当然,那时也有政治和历史话题辩论,但那些只是西西河的水流之一,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是绝对主流。

    这个贴的主题是怀旧。在海外多年的人没谁不怀念故土的,可是除了少数经常两边跑的人之外,对我们这些回国不频繁的海华来说,我们思念的中国已经只是存在在脑中的记忆里了。同样,这二十年国家发展迅速,我们这批“老留”也不会再出现了,与之一起变老消亡的还有我们的“老留文化”。老留文化的聚集地,最多的是现已不存在的“未名空间”,mitbbs, 俗称"买买提",和铁手多年辛苦坚持的西西河。未名空间里东西多,实用性强,短文多,但也有不少精品,比如历史方面的巨作“叁合坡”,还有二战东线战事巨作(可惜我记不起全名了)。未名空间的体育版块也很有趣,尤其好玩的是橄榄球版,光看各个队的名字就让人想笑,丹佛野马队是”我驴“,堪萨斯酋长队Chiefs是“弃妇”,还有“我扣”Colts, “我拍”Patriots等等。

    还有文学,有些出自我们这些博士后和程序员手里的作品我觉得已经超过同一时期国内专业文学期刊作品水平,比如留学生异地恋题材“有雪的冬天”,还有一个瘦弱坚强的北大学妹的自传体“往事永志心头”。想想挺伤感的,“老留”这代人数量不少,各方面也是人才济济,可是再过二三十年,我们这代人的中文文化能留下多少痕迹?我在想,比如2002年“收获”杂志某期一篇水平中等的小说,它会被几个图书馆一直保留着,哪怕读它的人越来越少。可是我上面提到的这两部留学生作品呢, 也许它们目前还在某个老的server上存着,但别人几乎没办法进去。再过些年,说不定某天这个老server会被拔下电源,运到电子垃圾场。

    离家万里,一路坎坷,立足生根后又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留学生文化很多都有深深的忧郁味道。西西河里各方面大牛很多,我怀念最深的是几个文学方面的才子。先说”山而王“,他离开西河的时间很早,写的东西也不多,但是我读他的帖子,总能被深深打动。他跟在国内的亲人联系,两边都只报平安只说好消息,那边不说他母亲的病情,这边他自己刚动了三次手术却不能跟任何人讲。我来西西河不久他就离开了,好像他说过他的病情不允许他上网时间太长,这些年我一直记着这个在西河名气并不大的河友,和他的忧郁文字。

    ”与往事干杯“名气大不少,比如,他的不同文体”齿轮设计论“堪称一绝。先来段离骚体:

    轮之为直兮,曰半百以为限。/ 苟和调度以自美兮,一百而能行。/ 尝逾节则闻怒号兮,惟屈身而抑志。/ 吾既有此忧兮,恐其憔悴而早夭。

    还有这个梨花体:

    那一天,有个人告诉我,/ 说直齿轮线速度 / 最好 / 别超过每秒五十米。/ 我说是吗 /

    她说,有时候也能到一百,/ 要是把状态都调好的话。 / 但是超过五十,/ 一般来说: /

    动静会很大, / 压力会很高, / 油气给困住, / 齿给磨了不说还可能早挂掉。 / 我想了想,说: / 噢。

    身为机械工程师却有如此深厚文字功底,怎能不让人佩服。但他的文风实际上跟这个例子区别很大,他怀旧九十年代的天津风情,满街军大衣,西站破落的平房,坐两路公交车从红桥去八里台见暗恋的高中女同学,他的河北农村故乡,半生波折的弟弟。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九十年代我在天津的八年是我最美好的记忆,读他的文字,我怎能不被深深打动。

    还有散文大家“七月的群山”,以我阅读各种文学期刊多年的老文学青年的眼光看,他的作品优于绝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散文。他在河里知名度很高,绝对的大牛,我就不详细举例了。怪才“疯神光膀子”也是大牛,她这种风格的幽默我是从来没见过,我对她的感觉就是,我特别想跟她说,你后来还接着写么?为什么不多写?为什么不偶尔回到河里?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繁华事散,李根,澹泊敬诚,东山之石,偶卖糕的,zwx650,GWA,方平,领班军机,脚踏单车,脑袋,假设,rentg,方恨少,Adol,天白,曾澈,善良的恶霸地主,铁手,宏寺,strain2,三笑,qq97,希宝,菜根谭,陈王奋起,桥上,白马河东,为什么不可以,史文恭,西电鲁丁,等明天,唐家山,心远地自偏,广宽,起于青萍之末,秦波仁者,赫然,
    • 家园 怕什么

      未来某一天,银河系外的新人类旗下IA进行地球时代大数据考古,挖出一两个有关联的服务器,恢复出一个"二西河文化"数据废墟,您这篇文章也恢复出了半篇,岂不快哉!

      你的这篇文章还给未来某大学某课课组解决了一个大的学术难题,"二西河河"文化应该分期,一期老留文化,二期残留文化

      通宝推:夜如何其,
      • 家园 “残留”文化现象。很形象,不全面。

        或者叫“狗尾”阶段。

        “劣化”,“继承”和“长尾”,意思都有了。

      • 家园 然后挖出一只铁手?

        考古学家纷纷猜测铁手用途

    • 家园 前《苹果日报》社长董桥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三本新书已下架。

      《星岛日报》星期四(3月21日)报道,董桥今年1月下旬在大陆出版三本简体字新书,这些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不过,报道引述未具名的香港文化界人士说,董桥这三本新书出版不到半个月便全部下架。至于下架原因,该人士不愿多谈,仅称商务印书馆因此损失惨重。

      据《信报》和网媒“香港01”报道,香港法院2月审讯黎智英涉勾结外国势力等案时,由前《苹果日报》副社长陈沛敏作供,期间控方展示陈沛敏的供词称,董桥曾通过通讯软件WhatsApp传信息给黎智英,内容提到“出来号召民众上街的人选非常重要……我们要鼓吹的不是香港要民主,我们要求鼓吹的是香港的价值不容共产党摧残”。

      • 家园 董桥的书有价值的哦

        以前有几本繁体直版,看不下去就积了灰,有个盆友是董的fans 呢,见了书就问多少钱,我傻傻的把标价换了汇率,她高兴得全收走了。

        经过那次学精了,后来有人看上我那堆余英时,咱是直接按标价一比一转人刀给卖了,看,多得卖老董积的经验。

      • 家园 好奇发什么这个回复回在这?

        看不出来内容和主贴内容有啥关系啊

      • 家园 老香港一定要死

        我们知道什么老北京酸奶,什么老上海风情。这里的老北京,老上海,说白了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北京,旧上海,随着旧中国一起灰飞烟灭了。当然,不排除某个侧面留下来,譬如满清覆亡了,萨其玛留了下来。

        同样,老香港一定要死,董桥之流就是老香港的产物,决不给他们半点活路。将来,有人在大排档卖老香港鱼蛋粉,倒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殖民地的旧香港,非死不可。

        • 家园 “民主”的香港已是过去时了

          19日,《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在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

            当天立法会加开会议,就条例草案恢复二读辩论,集中处理条例草案余下的立法程序。经过80多位议员、约8个小时的审议,最终以89票赞成、0票反对、0弃权,三读通过条例草案。

          昨天一个朋友还在跟我打趣说“也许到香港回归30年的2027年我们就能在街头上看到‘四个自信’了”。其实,我认为用不了那么久。说下我这几天遇到的一件事,我在前天接到了国安的电话才知道2018年用过内地的一个邮箱订阅过的《中国劳工通讯》的定性已是“境外反宣”了,凡是用内地邮箱订阅过的人都是“特别关照”对象……

          从《国安法》颁布之后香港已经“大变样”了,这几年身在香港的河友应该感受得到。从“国殇之柱”被撤到公共图书馆里很多“六4”书籍下架,以后如董桥这样的书接下来就会在香港都被下架的。

          从今年CCTV开年大剧《繁花》中的阿宝初恋雪芝死在1997年之前的剧情(原著中雪芝是衣锦还乡的贵妇打扮)就应该看出现在的香港已经不是过去的香港了。

          我想,以后的香港也不会是现在的香港了。

          香港,的确已经变了;而且,一直在变。

          通宝推:燕人,真离,
          • 家园 这个事情是好是坏?

            这件事在网上似乎有一些争议。我个人对香港了解不多,能否请老哥谈谈影响?

            我个人的立场是:反殖民反分裂,但支持香港以一个特殊的体制发挥作用(即不要肥水流给新加坡),希望香港能维持一定的经济带头作用(即不是“废了香港”主义者)

            所以我想请教:

            1、香港社会对此条例通过是怎样的态度?

            2、香港的特殊性是否在消失?

            3、香港的经济怎么样?

            最近还看到一些新闻,说香港很多人周末到深圳去消费,所以还有一个疑问:

            香港黑暴的土壤是在那几年之后被消耗掉了,还是仅仅被压制了起来?

            • 家园 香港局势依然处在变化中

              先和拜吨兄说声抱歉,迟了半个多月才看到、回复您的帖子。

              今天才有时间看了“站内信箱”发现您的帖子还没有来得及看和回复(因为我平常事忙都是只看首页推送的帖子然后点开来看一下“最近回复”的帖子送朵花看一下),所以请见谅。

              您说

              我个人的立场是:反殖民反分裂,但支持香港以一个特殊的体制发挥作用(即不要肥水流给新加坡),希望香港能维持一定的经济带头作用(即不是“废了香港”主义者)

              所以我想请教:

              1、香港社会对此条例通过是怎样的态度?

              2、香港的特殊性是否在消失?

              3、香港的经济怎么样?

              疫情这三年除了香港我还去了新加坡并且待了一段时间,今年春节回了内地也了解了一些看法,自认为本人对两地情况算有个发言权了,“请教”不敢当,就说一下我所观察到的情况谨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赐教。

              某些财经大V和公众号说现在香港身份已经不值钱了,“外资和有钱人都纷纷离开香港”,但我感觉香港对“中产阶级”的吸引依然很大,内地不少想给孩子走捷径的“中产父母”在利用自己所能尽的一切手段、人脉来给孩子办绿卡和永居,来自内地的留学生也有很多留在这边工作的,而且物价也根本没有那些财经大V等说的“国安法颁布之后物价飞涨”。社会稳定度是比从前上升的、但“言论自由度”确实不如从前,“整体受管度”也比从前大,这些都无须讳言。

              至于对《此条例》的通过态度,真正放在心上的香港本地人并不多,他们多是中立态度;香港政府上层对支持的功夫也尽到了,至于效果现在看不出来我也不敢妄言。

              至于“香港的特殊性是否消失”,个人感觉在教育上是大大增强了,在政治上还算稳定,在经济和文艺上都有所下降。

              之前是香港在经济上“平替补位”的新加坡这两年在经济上确实有了一些抬头,一些从香港离开的资产阶级及其亲属就到了新加坡,新加坡的别墅交易量比之前确实提高了,而且不少都是来自香港和内地的人买下的😅。我今年春节回家的时候发现现在内地相亲市场里除了关心家庭背景情况和个人经济条件等,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还关心是否有海外身份,如果结婚能不能让自己和将来的孩子也实现移民,其中新加坡身份赫然在列😅。

              您问的

              香港黑暴的土壤是在那几年之后被消耗掉了,还是仅仅被压制了起来?

              对此,我只能说一句:香港未来,任重道远。因为现在香港的整个思想状态虽然不是混乱的,但是处于“真空”状态的,所以对此要做的努力是很多的,断不可松懈,否则不出问题还好、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

              但我们要对香港人民有信心,亦如毛主席始终相信人民一样。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亲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是交通不便、音书断绝的古时,重复千年的人间惆怅。

      老留们感触更深的,却是天涯貌似咫尺,音容恍若眼前的便达今天:“不敢问亲人”。如山而王那般,不敢问,不能问 ---- 问了,又能如何?

      中美、疫情、战端 ---- 命运一声紧似一声的扣门。三短拍之后,那一长拍,莫非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

      人类不断发明,自喜能超越时空局限;当年不停求索,自诩为追寻诗与远方;

      而舍了家园、离了亲人 ---- 诗与远方,又能是什么?又是为什么?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通宝推:偶卖糕的,rentg,秦波仁者,希宝,dfindy,80后30,凤城,GWA,
      • 家园 世界即为故乡,何为情怯

        堂堂七尺,何故做弱女子状😂。

        人类皆为生物,世界无非自然,人没有超越自然永生,那么不过就是思想让人之所以为人,与猪狗不同。困于思想一隅,不能洗心革面,去四旧腾空屋子,迎接认知上的达尔文演变,谈何为人呢,枉活一生。

        即使从一个民族视角,个体的认知也是民族文明大幸。抱残守缺,困兽犹斗,近乡估计反而更加情怯,心中的原罪是抹不掉的。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忽然有点伤感了

        想起看过的一首诗(作者万事和)

        我来人间一趟,

        为寻诗和远方,

        怎奈三餐果皮囊,

        去搏碎银几两。

        敢来人间一趟,

        何惧岁月沧桑,

        夕阳不照旧时光,

        谁人共我情伤。

        既来人间一趟,

        莫叹世态炎凉,

        但留亲情满眼眶,

        全是儿女情长。

        通宝推:翼德,希宝,方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