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红楼梦贾府看到的勋贵与世家 -- 达萨

共:💬16 🌺2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红楼梦贾府看到的勋贵与世家

    读红楼梦,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惑。荣国府的掌门人是贾赦,他是嫡长子,继承了爵位。但是这个掌门人的存在感却远不如其弟弟贾政高。我们的印象里,这哥们除了干坏事,似乎就没做过别的。

    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原因可以分析出很多。最明显的原因在于家政是国丈,女儿贵为皇妃。但是,即使扣除这个因素,还是可以分析出更多的东西。

    首先说贾府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贾府是公爵,但是不是一般意义的公爵,是开过元勋。所谓的四王八公,与皇帝是一起流过血的。这是妥妥的勋贵,其地位不是一般的贵族可以相比。金庸的鹿鼎记里对贵族有过相对精准的而描述。即一般的爵位,只有品级而无实权。在上层的存在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但是如果一个贵族是勋贵,抑或是占据实权部门的位置,那就完全不一样了。韦小宝和郑克爽都是公爵。但是前者是皇帝红人,且任抚远大将军,八旗副都统,领侍卫副总管。后者不过是一个降将。权重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这里我们稍微展开说说爵位。众所周知,中国在上古时期就建立了完整的爵位制度,分为五级。公爵之上的王爵不是严格意义的爵位。因为一般情况下,王爵是血统带来的自然结果,很少有异姓王。春秋时期根本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之外的第二个王爵。汉唐时期,异性王也几乎不存在(特殊时期忽略,如吕后时期)。所以真正的所谓贵族就是从公爵开始。

    即使是公爵,数量也很稀少。在汉代,公爵除了享受一般的贵族的封地和采邑之外,还具备开府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公爵对自己领地还享有治权,治权的存在几乎就等于独立王国了。所以公爵和侯爵仅仅差一级,却出现了质的分化。中国古代的贵族制度,很早就出现了一个制衡的内生制度,即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爵位可以世袭,但是是降级世袭。所以最多五代,贵族的爵位就没了。这也是中国与欧洲很大的一个区别。中国其实没有严格意义的贵族,因为最终都会成为平民。欧洲的贵族却可以在理论上一直传承下去。

    在红楼梦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bug。即贾府的爵位混乱。按照辈分,贾赦是第三代,应该是伯爵。但是书中却给了个很奇怪的头衔,三品**将军。为啥这样写,我是不得而知。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料正题。为什么贾府老大老二地位不同。

    贾赦是贾府勋贵路线的延续,享受着世袭爵位,除了正经事,啥也不干。与之交往的也都是同样货色。一个字形容就是不学无术。同样的,作为贾府嫡长子一脉的贾琏也是同样货色。勋贵在失去了实权后,不学无术是普遍现象,也是帝王比较愿意看到的存在。着意味着这些开过元勋对帝国政权不再是威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一个明睿的君主看到这样的勋贵,内心多多少少是失望的。因为这些人本可以分担责任,却选择了单纯的享受。

    所以,在勋贵中演化出了第二条进化路线,世家。

    中国真正具有传承意义的就是世家。由于血统传承的不可持续,勋贵必须找到更具有可靠传承的而路径。诗书传家的世家无疑是最优选择。中国的世家文化如果展开说,可以写一部专著。这里只能蜻蜓点水。

    世家也是在演变过程中。一开始世家等同于变种的贵族制度,强调血统,门第。但是进入隋唐,科举制度兴起。唐末大动荡又彻底物理清洗了传统的世家。进入宋代以后,真正意义的世家就只有靠功名维系了。一个世家,如果连续几代都不能出有功名的人物,基本上就要北开除了。

    贾府中贾政的路线恰恰是读书,求取功名的世家路线。贾政自己貌似没有功名,但是读书人之名却远播在外。贾政的长子贾珠则彻底的按照世家路线,走向科举功名之路。14岁就考取秀才,又娶了当时最高学府负责人的女儿。其诗书传家的意图非常明确。这条路线不仅更具有克持续性,而且在和平时期无疑更加收到统治者的器重。

    相信贾府的开创者在很早就具备了这种居安思危的考虑,有意识的安排家族中具有读书潜质的孩子走科举之路。到了贾珠时期,终于结果了。可惜的是,贾珠很早夭折,好在又出了一个衔玉出生的天才儿童,这条路的希望又开始了。着也是为什么贾宝玉在贾府中地位如此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他这一代,有可能求得功名的只有他了,其他人都不足论。贾宝玉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家族传承的希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最终贾宝玉和自己的小侄子两个人都考中了举人(他们似乎没参加院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勋贵的原因)。贾宝玉还以第七名的优秀成绩给家族添彩增光。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金玉良缘实属无聊,而木石前盟却高度复合贾府先贤的初衷。贾府中最优秀的子侄应该与最好的书香门第联姻。皇商出身的薛家和诗书传家的林家完全不可相比。

    通宝推:empire2007,大道至简,唐家山,铁手,苏仙岭,ccceee,广阔天地,普鲁托,回车,
    • 家园 可以看看张捷写的<<红楼 财经传家>>

      刚刚看完。

    • 家园 之前看抖音

      偶然看到一个民间红学家解读《红楼梦》的小视频,讲薛家寄居贾府多年,贾府曾多次暗中驱赶薛家人,还列举了各次驱逐行动。

      这个小视频说得挺在理,打开了我对《红楼梦》的新认知。

      清代实行降等袭爵,荣国府爵位由长子贾赦继承,次子贾政没有世袭爵位,他这一支必须转型升级,通过科举来保持荣华富贵。

      贾府军功起家,不擅长教育。府内义塾的老师是贾代儒、贾瑞,水平无法与姑苏林家给林黛玉请的进士贾雨村相提并论。贾瑞还是个花痴色鬼,被王熙凤使计玩弄死了。

      贾府的科举转型之路早有规划。贾政妹妹贾敏嫁给姑苏林家探花郎林如海;贾政自己沉迷学习,学得儒里儒气;贾政大儿子贾珠14岁进学,娶了国子监祭酒(据说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的女儿李纨。

      可惜贾珠早死,所以贾政这一支的希望落到二儿子贾宝玉身上。贾母对贾宝玉的安排是,娶姑苏探花郎林如海的千金林黛玉,这应该是早就惦记好的。探花郎,稀有程度相当于中科院院士吧?

      贾敏去世,贾母赶紧把林黛玉接到府里,生怕林家有其他安排。那些说林黛玉孤女投亲,寄人篱下的,真真是没看明白。

      林黛玉进贾府,就是一场面试,贾府未来接班人的面试会。贾母对林黛玉非常满意,给她的待遇仅次于贾宝玉,高于三春姐妹。

      在搬进大观园之前,林黛玉与贾母、贾宝玉同吃同住。移居大观园,是林黛玉先挑院子,贾宝玉后挑。贾母把林黛玉带在身边,亲自示范如何做贾府主母。甚至还挑选了王熙凤来辅佐林黛玉。贾母的打算是,林黛玉管府里“主子”的意识形态,生活风气,人伦规矩,王熙凤管“奴才”的日常工作,规范、效率和纪律。

      如果一切都能按部就班,天随人愿,那就不是《红楼梦》了。

      规划太完美,必然要有一班小人出来作梗。

      贾母的对手,就是王夫人。

      对《红楼梦》、王夫人的重新认识,就来源于我看到的抖音小视频。

      薛姨娘一家寄居贾府多年,屡赶不走,光靠厚脸皮是不够的,背后一定有相当的势力在支持他们。

      再加上,林黛玉在贾母如此优厚培养之下,仍然写诗控诉:风刀霜剑严相逼。

      那这个隐藏的大反派就只能是王夫人了。她不声不响,死死护着薛姨妈,拉着薛宝钗跟林黛玉竞争,抢夺对贾宝玉乃至未来贾府的控制权。

      看清了贾母与王夫人斗争的暗线,很多情节豁然开朗。像探春说的话: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这时再看《红楼梦》,它就变成了一部侦探小说。

      你就找线索吧,到处都是线索。

      就看那旧时代儒教社会,大家都彬彬有礼,谈笑间你死我活。

      通宝推:大道至简,纳米小洞儿,黄锴爱李莹,白马河东,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中国的爵制是个很复杂的事情

      就达萨河友文中提到的,想到什么就大概写一下:

      1. 周天子即天王,春秋或者战国诸侯称王无论是“自王”或者是“互王”皆为对“礼法”的僭越。

      2. 汉代的公爵除了“二王三恪”之类,大多出自王朝初期或者末期局面动荡尚未稳定的情况。对于两汉来说都是如此,比如王莽的安汉公,或者刘秀叔父刘良的赵公,以及曹操的魏公。

      3. 汉代的王爵和侯爵对封地治理的影响在七国之乱后大幅削弱,王国国相等同郡守,列候国相类于县令。两汉袭爵一般不会降等,王爵推恩之后除了一个嗣子封王(封地缩小),其他子嗣后代多为列侯。虽然不会降等,因为酌金、朝请等,夺爵是常有的事。

      4. 西汉侯爵只分为关内侯和列侯,东汉则细分了县侯、都乡侯、乡侯、都亭侯及亭侯。

      5. 魏晋南北朝的爵位制度比较混乱,基本上是五等爵的细分版。盛唐定型为王,嗣王,郡王,公爵(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爵(开国县侯),伯爵(开国县伯),子爵(开国县子),男爵(开国县男)。其中,嗣王专用于亲王后代袭封保留香火,比如开元年间的宗室名将李祎曾为嗣江王,以过继江王李嚣之后,后封信安郡王,《通鑑》中作“信安王祎”。其余的爵位,比如长孙无忌为赵国公,颜真卿为鲁郡开国公所以被称作颜鲁公或者鲁郡公,虞世南初封永兴县子后进爵永兴县男。

      6. 汉唐的异姓王:除了汉唐初年的几位,唐朝中后期的异姓王并不少见。因为唐朝的爵制基本是沿袭北朝,北魏时期功臣武将封王在少数民族政权创业时看来不是问题,一旦王朝稳固并且加强君主权力便开始降封,比如长孙嵩的北平王爵位在传承数代后被降成了北平公。在唐朝,除去武周时期的武氏诸王和神龙政变的“五王”,武将封王甚多,比如安史之乱前哥舒翰的西平郡王和安禄山的东平郡王。安史之乱后为了酬功,郡王就更多了,比如郭子仪的汾阳郡王,李光弼的临淮郡王,韦皋的南康郡王等。

      7. 唐代封爵,亲王的子嗣中一人可以作为嗣王,其余诸子降封为郡公,之后该亲王的爵位均以嗣王袭爵。郡王少数情况下子嗣可以袭封郡王,一般降等为国公。其他爵位袭爵无需降等。

      8.宋朝爵位等级基本与唐朝一致,但是爵位大多数为终身爵,受封者本人死后即爵位回收。Wikipedia的总结非常全面“只有奉祀宋太祖的安定郡王以及濮、秀、荣、沂四嗣王实行兄终弟及的世袭。异姓功臣封王较少,外戚封赏极滥,通常追封皇后或者皇太后的三代甚至五代祖先为王,其父兄子侄往往受其荫庇。宋代爵位迁转、加封情况也很频繁,一般初封小国,后逐次进封大国。基本上封王者大都历封数国。死者的爵位一般会受到追赠加封。”

      9.宋代文官做到两府首脑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枢密使基本都封国公,比如文彦博封潞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少部分可能追封郡王,比如赵普死后追封真定王后改韩王,王安石追封舒王。

      10. 《红楼梦》的制度大多取自清朝而加以损益,清朝爵位制度在乾隆时期稳定下来。 清朝爵位封号不以地名而一概加以美名,比如雍亲王,超勇亲王,克勤郡王,慎贝勒等。清朝爵位分为宗室、蒙古、功臣三类。蒙古爵位要分内札萨克和外札萨克,下面只说明宗室和功臣爵位。

      11. ,宗室爵位自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镇国、辅国、奉国、奉恩将军各自分为一等至三等。

      (a). 奉恩辅国公之前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册封的嫡子共二级,分别为世子(亲王嫡子)、与长子(郡王嫡子)。除一人可以(降等)继承原爵位外,其余子嗣依照嫡庶、贤不肖给予更加低级的爵位,没有爵位的宗室成员统称为“闲散宗室”。

      (b). 宗室爵位分“功封”和“恩封”两类,定鼎天下的清初诸王是典型的“功封”,皇帝的儿子或者兄弟则是“恩封”。在乾隆年间8个清初诸王后代被赐予世袭罔替的特权,即民间所谓的铁帽子王。恩封如无特旨,则需要降等袭爵。一般,降等袭封四次即为世职,之后不再降等,比如亲王经过4次袭封,降等为奉恩镇国公,贝勒经4次袭爵降为奉恩辅国公等。

      (c). 皇帝可以强烈干预袭爵人选,包括剥夺某些人的继承权,指定某人的继承权。进而发展成“考封”的制度,即预定袭爵的宗室子弟需要参加考试,决定是否能继承或者给予爵位。

      12. 除了清初的几个汉族降将叛王,清朝功臣爵位起自,公侯伯子男,而下是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从最高的公爵到轻车都尉,每个爵位各自有三等,自高而下分为一等、二等、三等。除了最后的恩骑尉,所有爵位晋封的单位都是云骑尉,比如从二等侯晋封到一等侯,需要先经过二等侯加云骑尉。可以把云骑尉理解成0.5,爵位内的一等到三等理解为整数,晋级单位是0.5而非1。

      13. 公侯伯属于超品,地位尊崇。清朝功臣封爵一般需要上战场,文臣获得高等爵位始自张廷玉,乾隆二年封三等勤宣伯,“本朝文臣无爵至侯伯者,廷玉为例外”。宗室爵位一般不授予异姓功臣,例外是福康安,生封贝勒,死后晋封郡王。

      通宝推:迷途笨狼,唐家山,广阔天地,铁手,翼德,
      • 家园 很多事一细说就发现

        好像完全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回事啊。

        我们日常理解的爵位就是5等。这个事从周朝开始的。

        但是后来的诸多演变就不是我所了解的。

        通过这个帖子,我们算是非常细致的了解了一下中国爵位的演变。

        这个过程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雍正王朝里面经典的而一个场景:八王议政。

        关外几位旗主/异姓王进京,参与朝廷的旗务整顿。然后被蛊惑,再朝会鼓噪要恢复早年的八王议政。雍正一时间几位被动。关键时刻,张廷玉站出来。他首先就八王议政这个话题反问诸位异姓王,什么是八王议政。然后开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将八王议政的历史整个梳理了一遍。最终结果就是,大家发现所谓的八王议政从来就没真实存在过。你不过是某一段特殊时期采用的权宜制度,冠以一个名字罢了。既没有明确的参与人数,和参与者也没有明确的会议时间和议程。

      • 家园 厉害。王的爵位,大概是从秦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王』最高,,周文王什么的,诸侯最高也就是『公』了。楚国也称『王』,多少表明和中原属于并列。至少中原没实力灭了胆敢称『王』的楚。

        秦一统后,给自己拔高了一级称为皇、帝,而且是『始皇帝』。那么对远古时期人物的『三皇五帝』的称谓是后来才补上的,还是之前就是个荣誉称号?

        秦及秦以后,『皇、帝』是最高头衔,于是本来最高头衔的『王』就可变成为爵位了。『公爵』、『侯爵』延续之前,好理解。『伯爵』大概也可以理解。就是『子爵』、『男爵』这些名称不知道有什么特别来源和意义?

        • 家园 古诗里往往拿“封侯”说事,为什么没人讲“封公”

          公侯伯子男,起源大致上有内服、外服两条线:一条是血统,公、伯、子大致上是这样;一条是功赏,侯、男大致上是这样。

          详见《“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

          殷周时期并未真正实行过五等爵制。殷周政体为内外服制,外服诸侯体系为侯、甸、男、卫、邦伯;五爵称中只有侯、男是诸侯称号;公、伯、子实质上分别指年长位高者、伯长及嫡长子、族长及宗子,故广泛用于贵族名号,并不限于诸侯的范围。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天子无力约束封疆内外各类贵族的扩张兼并行为,内外服制瓦解,原属外服的侯与男、与天子分庭抗礼的内服称伯之贵族、被称为子的蛮夷戎狄之君,及作为殷王后裔的宋公,频繁聚集于会盟、战争等场合,经史官记载,遂产生《春秋》中的公侯伯子男这一虚拟序列。这一序列掩盖了殷周时期实行的内外服制及侯、甸、男、卫、邦伯的诸侯体系,并为战国学者根据军功爵制构拟五等爵、五服乃至九服等理想王制模型提供了现实素材。

        • 家园 铁老大回复,诚惶诚恐,再顿首

          开个玩笑,这两天事情较多,回复有点迟了。铁老大一口气问了好多问题,就我所知的逐个回答:

          1. 楚国自王始于楚武王,著名的“我蛮夷也”就出自楚武王。“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2. 皇和帝最早应该都是指天神,商王称帝某(比如纣称作帝辛)是商人将商王拟神化的体现,在祭祀中历代商王都作为天神。

          3. 三皇五帝的传说定型应在战国时期,至于形成的具体过程,只能参见历史学家的论文和最新的出土文献,属于糊涂账。

          4. 秦朝不封王,是因为秦朝二世而亡,来不及对爵制作进一步的修改。秦和汉初执行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依照奖励军功制定的二十等爵制,从最高等的列侯(二十等)、关内侯(十九等)直到最低等的公士(一等)。二十等爵制详情可以参考维基百科。

          5. 汉初有戒于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分封刘氏子弟藩屏中央。此前既然诸侯皆封王,比如汉中王、西楚霸王,于是高级功臣和近枝宗室皆封王(刘邦子嗣不多,所以刘濞才能封王);其余依然按照二十等爵制执行,比如萧何的酂侯、樊哙的舞阳侯是列侯,娄敬号奉春君则为关内侯。

          6. 此时,汉(中央)与地方诸侯国犬牙交错,郡国双轨并行。在废除了绝大多数异姓王(除了长沙王)之后,订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7. 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等爵位制的形成和执行依然是一笔糊涂账,它与畿服制或许互有掺杂,比如《尚书 酒诰》中曾提到商朝外服中的“男服”。子爵大多授予商人宗族(子姓)有关的后裔,比如楚国。

          通宝推:铁手,秦波仁者,唐家山,
        • 家园 魏齐徐州相王早于秦国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举行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十年后秦惠王改元称王。前288年秦昭襄王和齐湣王又一起称帝。理论上帝能封王了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秦齐互帝和相王差不多

            先秦时期,帝、皇、王、后是差不多的称号,都是最高的头衔。这在秦始皇后来创造皇帝头衔可以看出,并不是说帝高于王,帝、皇、王本是不同时期对最高地位的称呼。七国称王否定了周王的权威,而东西互帝并没有太大意义。

            秦始皇称皇帝后,秦帝国内没有王爵,可见那个时候对王爵还是比警惕,毕竟王是可以比肩皇帝的。

    • 家园 贾府的爵位有个加速降等的过程 -- 有补充

      公(贾演宁国公、贾源荣国公、贾代善荣国公)

      一等镇国将军(贾代化、贾赦)

      二等辅国将军(贾敬)

      三等奉国将军(贾珍)

      四等奉恩将军(贾蓉如果承爵的话)

      期间应该是因为过失,有过两次削爵,导致了加速降等,就是贾代化和贾赦,因为看其它的八公,同样的后代也有逐级降等的: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德,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得来,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馀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鲲,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馀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这个可能也是贾府由二房贾政继承爵产的原因。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曹雪芹书里应该夸张了许多 -- 补充帖

      描写的大观园是皇家园林级别的,比王府的院子大多了。下面是大观园的意向图,和恭亲王府的萃锦园,后者寒酸的紧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冬晓,empire2007,桥上,
      • 家园 书里借描述焦大 提过早年宁国公的一次吃瘪

        按照书里叙述 焦大当时跟着老国公爷(即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 其中一次是这样的状况:

        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

        在提及焦大的功劳时 等于也暗示了贾演那次是极其狼狈 出战的所部就他和焦大两个人活了下来 2人的至少2天以上的逃亡之路也是狼狈不堪(亦即至少2天没有寻到其它部队或本部残部)

        书里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 假如这一次贾演的遭遇是焦大所随“出过三四回兵”的最后一次 可能这次大败对于宁国公贾演一系的影响颇大 后续导致贾演作为“败军之将”再未得到出战机会 连带爵位也受影响 故而其子贾代化承袭的只是一等镇国将军(甚至可能贾演本人的爵位也被降低)

    • 见前补充 4954719
    • 家园 宁府敬老爷就是进士了

      之后他去修仙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