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光影中的铁路战斗之五:《卡桑德拉大桥》是神剧 -- 忘情

共:💬7 🌺10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光影中的铁路战斗之五:《卡桑德拉大桥》是神剧

    作者:忘情

    对于国内大多数观众来说,是从《卡桑德拉大桥》这部影片开始知道、熟悉、喜欢上国际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这部由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1976年联合出品的灾难片,也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记忆。

    影片主要情节围绕着一趟国际列车的命运展开,片中充满了各种隐喻。那种西欧各国被美苏对抗的大势所挟制,沦为大国争霸的炮灰,自己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那座让全列车乘客阴阳两隔、命运迥异的“卡桑德拉大桥”,影片中借列车长之口介绍说:“传说有位能主吉凶的卡桑德拉公主,这座桥就是根据她的名字起的。”不过,熟悉西方古典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卡桑德拉”是古希腊神话里特洛伊预言者的名字。她被神赋予了惊人的先知能力,预言了特洛伊的毁灭,但却注定不被世人相信。用这样一个被人漠视的先知的名字,来命名影片中那座被废弃的桥,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诚然,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来看,《卡桑德拉大桥》都是部成功之作。不过,如果我们跳出艺术的范畴,探讨一下现实可能性,那就是另一番情形了。

    影片中事件的起因,是美国政府违反联合国第816号决议,将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肺鼠疫菌株秘密储藏在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的大楼里。来自瑞典的绿色和平组织人士袭击大楼时,被菌株感染,然后逃上一趟从日内瓦开往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列车。美国陆军情报部派驻国际卫生组织的代表麦肯奇上校奉命全权处理此事。

    刚开始,对脱逃的绿色和平组织人员的追捕仅在日内瓦市内展开,由麦肯奇上校主持事件善后工作是合适的。不过,确认这名已感染肺鼠疫的逃犯上了国际列车后,麦肯奇上校的权限恐怕就越来越不够用了。

    这趟国际列车原定路线是:日内瓦(瑞士)、巴塞尔(瑞士)、巴黎(法国)、布鲁塞尔(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哥本哈根(丹麦)、斯德哥尔摩(瑞典)。麦肯奇上校决定不准列车中途靠站,在通过巴塞尔后折向东北抵达纽伦堡,在那里完成全车封闭工作后,一路武装押送,列车穿过横亘在德波捷边境地带的喀尔巴阡山脉,从雅布伦科夫山口进入波兰境内,跨过卡桑德拉大桥,到达雅洛夫的隔离区。国际联运列车是要各国政府间达成协议后才能开行的。鉴于成员国公民护照免签的《申根协定》直到1985年6月14日才签署,因此在影片所反映的年代里,这趟国际联运列车在各国边境都要接受关检,相关的配套工作异常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遇到影片中那种特殊情况,只能由外事部门出面在各国间协调。美国陆军情报处代表充其量只能代表军方提出建议,麦肯奇上校根本无力也无权拍板决策。

    影片中,获悉国际列车上有人携带肺鼠疫病病毒时,法、比、荷、丹等国相继拒绝列车过境。麦卡其上校转而找到波兰,而波兰居然满口答应接受,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时值冷战高峰,身为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波兰虽然仍和西欧保持着铁路交通联系和经贸往来,但毕竟分处敌对阵营,像这类惹祸上身的麻烦事,谁都会唯恐避之不及。再说了,这趟国际列车将由西方军警武装押送,涉及到敌对武装入境的问题,以当年华约组织内部情况而言,波兰政府无权作主,得克里姆林宫点头才行。

    如此敏感而又重大的问题,哪怕是启动外交热线,又岂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协商妥当的?列车正在线路上飞驰,随时可能有不测情况发生,又如何能等得了的呢?退一万步说,好大喜功的勃烈日涅夫同志脑子短路,为在国际上改善东方集团形象而慷慨应允西方请求,那也得指示具体经办部门务必认真对待,确保万无一失才符合逻辑。这种情况下,波兰方面会让列车驶向一段废弃已久的铁路线,强行通过一座连不懂业务的普通居民都知道“快塌了”的铁路桥吗?上千乘客来自不同国度,一旦有事这国际影响可不是一般地大,而且是替敌对势力“背锅”。试问在东西方剑拔弩张的大背景下,哪个“大当家”会作出这样的决策?

    兴许这部西方出品的电影想籍此反映社会主义阵营的官僚主义和漠视人命吧?这也是西方宣传机构的传统套路了。不过多年来,外界可没少见识过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组织性、纪律性,以及领导重视下超乎西方想像的高效率,但西方世界对此就是选择性失明,你也毫无办法。谁叫人家牢牢把控了舆论话语权呢?

    在确认已感染肺鼠疫的逃犯上了国际列车后,麦肯奇上校将斯切娜大夫请到了一处指挥控制中心,让她协助自己善后。该指挥控制中心门口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把守。显示屏不仅能显示欧洲铁路网,而且能精确追踪列车实时位置,还可以直接与列车通话,并对全列车进行广播。那么,现实中存在这种地方吗?当年的技术手段是否能实现影片中所展示的指挥控制功能呢?

    美国驻外使领馆的安全保卫工作,是由海军陆战队负责的。其他军兵种及情报机构驻外单位,并不在海军陆战队保卫职责范围之内。因此从逻辑上说,这里应该是美国驻日内瓦大使馆的机要通讯室。机要通讯室主要提供保密通讯手段。从道理上讲是不宜和指挥控制中心混在一起的。

    就功能而言,驻欧洲美军最大的指挥控制中心,设在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此外,驻德美军第7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海德堡、第5军司令部所在地法兰克福、第7军司令部所在地斯图加特,都建有权限不一的指挥控制中心。这些指挥控制中心管控的不仅有战场态势,亦包括已方后勤补给实时状况。北约总部下设的后勤、机动和支援保障司令部也会在这些指挥控制中心驻有派出机构。铁路机动作为重要的战场输送手段,战时西欧各国铁路网均将纳入后勤、机动和支援保障司令部管辖之下。即便在平时,该司令部及其派出机构也可以通过铁路调度指挥系统追踪到每趟列车的行踪。

    在没有GPS的时代,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简单来说,就是采用自动闭塞行车法。两个车站之间的路轨,被称为一个区间。每个区间仅会被细分为苦干个闭塞分区。列车通过闭塞分区时,通过设在地面上的感应器或者形成闭合回路,将列车所在位置反馈到行车调度台,用闪烁的灯光予以标识。

    冷战时期,美国派驻日内瓦的机构里,会不会也拥有一个能全方位掌控中西欧的指挥控制中心,也能追踪到列车实时位置呢?就军事角度而言,并无战略价值的瑞士境内多山,地形极不利于装甲洪流突击,苏军的作战预案里也没有行进间拿下瑞士这种战役想定,因此美军也没有提前在日内瓦展开一个指挥控制中心的必要。从政治角度来说,虽说瑞士属于西方阵营,但毕竟名义上是永久中立国,默许美国和平时期在其境内开设这么一个指挥控制中心,不仅战时必然陷首都于战火中,而且台面上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因此瑞士政府也不会允许美国这么做。更何况,驻日内瓦美国陆军情报处和驻纽伦保的美国宪兵没有隶属关系,像影片中那样跨国越界指挥非常不可思议。

    那么,美军驻外机构是否能通过瑞士联邦铁路局,来实现对列车的实时追踪呢?铁路是各管一段的。如果列车在瑞士境内当然可以。列车一旦离境,瑞士方面顶多只能通过与他国铁路部门之间的电话联系,来获知列车位置信息,但无论如何,都没法在自己的调度显示板上实时标识。因为这超出了自己的管辖范围,没有技术手段实现这一点。影片末尾,麦肯奇上校所在的指挥控制中心里,居然能实时追踪到列车在波兰境内的运行情况。卡桑德拉大桥垮塌时,调度板上标识列车位置的信号灯居然在急促闪烁后熄灭,以此告之列车出了事故。这些有违基本铁路常识的情节设置,不过是编导开的“脑洞”罢了。

    影片中,麦肯奇上校待在凭空杜撰出的指挥中心里,居然能和列车直接通话,这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列车通过车载无线列调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这个系统大体上就是影片中安置在行李车里的“电台”。这类无线电装置一般只有几个固定频段,功率不大,通讯范围有限,只要能满足司机、运转车长与列车行进途中监控车站调度的联系即可。因为铁路运输繁忙,车次很多,如果通讯范围扩大,无线列调里吵成一片,司乘人员反而很难接收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了。哪怕是铁路区域调度指挥中心或是全国总调度室有指令需要直接下达给某趟列车的值乘人员,也必须层层接转,最终由临近车站值班员通过无线列调系统告知。绝无可能越级直接通话。

    至于列车抵达纽伦堡,麦肯奇上校端坐在自己的指挥中心里念稿子,他的声音语居然能通过列车广播系统传遍列车每个角落,这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也是无法实现的。旅客列车编组时,需要在车与车之间插上通讯线,以构成一个封闭的广播系统。这个系统与外界并无物理连接。除非麦肯奇上校拨通了车上某个人的手机,此人打开手机扬声器,按下车载广播机广播按钮,将手机对着话筒才行。但问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手机尚未被发明出来。

    列车抵达纽伦堡后,没有停靠在客运站,而是被直接拉到一个没有站台的铁路调车场或作业场中,从尽可能控制影响,避免消息扩散的角度考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封闭车厢时,相关人员只是在每扇车窗外加焊了栅栏,却并未焊死月台门。甚至在卡普兰打开车门逃跑未果,被击伤赶回列车上之后,美国宪兵只是对月台门喷消毒液,未焊死以防乘客再度逃跑,在这是个极大的破绽。

    要知道,旅客列车车门钥匙都是通用的。即便没有钥匙,使用尖嘴钳转动暴露在锁孔内的锁芯也没太大的难度。因此既然要封闭列车,就应该只在列车首尾各留一个月台门门,派专人武装警卫,其他月台门通通焊死。到目的地后再用乙炔枪割开。

    影片中国际列车的编组,机后第一辆是行李车兼广播车。在纽伦堡,美军又在机后加挂了一辆行李车,作为随车警卫人员的指挥中心及物资贮存库,这有违起码的警卫工作常识。正确的做法,是将加挂的行李车挂在列尾。然后在首尾行李车里各派驻一个警卫组。如果位于列车中部的餐车或头等车条件允许的话,也应当被征用,作为警卫指挥中心。除了各车厢的游动警卫,机动警卫兵力应集结在此。这样不仅方便对列车进行分段控制,而且一旦哪节车厢有出现状况,机动警卫兵力增援的路线也将大大缩短。

    面对影片中这种特殊情况,随车警卫人员应由卫生兵和武装警卫人员组成。枪械固然要有,但大部分警卫人员仍应随身配备非致命性警械。因为他们面对的毕竟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是要以安抚为主。不过,《卡桑德拉大桥》里,警卫人员几乎人手一支伯莱达M12S冲锋枪,甚至还配备了少量M16A1自动步枪,而且还都没带弹匣包。后来发生枪战时均是一个弹匣打到底,这就太搞笑了。

    从列车到巴塞尔后不停车,径直向拐向东北驶向纽伦堡,车上就有人要求停车。获悉前方的卡桑德拉大桥可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后,旅客们求生的本能压倒了对强权的恐惧。为让列车停下,登山运动员罗比绑架大军火商的妻子雨果·德累斯特夫人,威胁警卫队长斯科特上尉让车停下。在试图从车顶爬向机头未果后,又尝试扒着车窗外加焊的铁栅栏爬向机头,要求司机停车。这一切努力均失败后,张伯伦大夫甚至还想到了用煤气罐炸开餐车底板,然后分钩的主意。其实他们这番折腾毫无必要。想让列车停下非常简单,无需胁迫司机,只要在全列车任何一个车厢里,拉下紧急制动阀即可。因为当时的列车全是空气制动。只要拉下紧急制动阀,就会在全列车风管路上拉开一个大口子。压缩空气急速排出,相当于司机撂了一闸“非常”。这种情况下每辆车的制动系统都会立即动作,死死抱闸让全列车在最短的时间里停下来。每节车厢的紧急制动阀都安装在乘务员休息室的外墙上,而且有明显标识,成年人伸手就能够得着。

    旅客们不懂铁路常识是情有可原的。但列车员们都应该门儿清。上岗前这是必须要通过的考试科目,中外皆然。已经和旅客们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列车员们,自始自终眼睁睁看着旅客们徒劳地做各种无用功,却无一人指出这个毫不费力的解决方案,岂不怪哉?

    影片结尾,旅客们炸开餐车底板,张伯伦大夫奋通摘解车钩,这才拯救了半截列车旅客的性命。不过,影片中展示的车钩绝非列车员麦克斯所称的“电子挂钩”,而是当年在欧洲铁路占据统治地位,时值今日仍在欧洲货运列车上广泛使用的链式车钩。这种车钩由链环及插销组成,结构相对简单,但缺乏纵向缓冲能力,挂钩、解钩动作繁琐且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列车员们虽然没有接受过解钩训练,但身为铁路员工,多少知道一些相关知识,这种时候哪有让隔行如隔山的旅客摘解车钩的道理?更何况,张伯伦大夫既然能成为国际著名神经外科医生,想必平日里勤于钻研业务,心无旁骛。危急时刻,他居然能无师自通,显示出极高的铁路业专业素养。摘钩这种专业性极强,而且具备一定危险性的活儿,列车员们通通靠边站,连搭把手都免了,全由张伯伦大夫凭一己之力完成,着实让无数铁路从业者汗颜。况且摘钩时列车已经很接近大桥了。按铁路设计规范,这类区段的线路必须尽可能保持平直。在没有下坡路可资利用,两个车钩互相啮合得死死的,没有轻微径向窜动的情况下,您就是让专业调车员上场,也根本解不开车钩。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张伯伦解钩时,他所处的位置没办法关闭风管折角塞门。车钩分离后,联结风管必定会被拉断。这就相当于全列车施行了紧急制动。两截列车都会停下来。影片中,由于惯性太大,解挂后的后半截列车仍以较高速度冲向已经开始坍塌桥面。列车员麦克斯赶紧跑到车端部,拼命地摇手制动机,列车终于缓缓停下。手制机本质上是个绞盘,靠钢丝绳一步步拉紧制动杠杆,使闸瓦渐渐抱紧车轮踏面,产生的制动力的时间相对较长,力量偏弱。影片中那种危如累卵的情况下,应该想办法通知各车厢的人,一齐拧紧手制动机才行。

    通宝推:假设,苏迅,住在乡下,心有戚戚,曾伴浮云,nettma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