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发到河里来,让大家看一下这个才叫好帖 -- 狙个梨子

共:💬345 🌺2135 🌵1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科研差异的本质是世界观的差异。

      以穆罕默德思想指导来研发的芯片,必须体现穆罕默德思想的优越性,必须体现穆斯林的优越性,object.belief可继承,运算符有“传教”,“消灭”等等。

      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龙芯团队,必须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优越性,结出阶级斗争数字化的硕果,object.class表明成分,运算符有“文斗”,“武斗”等等。

      以图灵奠基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0和1天然是平等的,可以0和1加,也可以1和1加,不行就注射雌激素。

      要求科学家遵守“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是对物质世界存在之否定。

      • 家园 你这个算是新版“李约瑟”结论?

        问题肯定存在,但是找出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科技发展没有那么复杂,把世界观放到太高的地位,就犯了忽视环境压力自然进化的作用力的形而上学毛病。吃什么饭说什么话,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至少唯物主义教育下长大的人我们是这样看,弯道超车的真正问题不是山寨赚快钱,而是没有山寨到其内在规律,所以总不能超车,就是学了个皮毛的问题。 至于世界观什么的还是免了,纯属扯淡。

    • 家园 底下一个评论我觉得比这文章逻辑要清楚

      大陆为什么foundry跟不上,我想对芯片制造及精细加工不了解的人很容易静态看问题,从而得出失偏的结论来误导人。

      工艺发展是从1um甚至更差开始到现在的7/5nm,工序也是从开始的几十道进步到几千道,所以关键是什么?是不能丢节奏,要跟紧,否则就是没人没技术。

      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开始,大陆是大幅度调整了策略,放弃了短期内几乎无收益的高科技方向,尤其是半导体工业,从而形成在断层几十年后今日之局面,本来可以步步紧跟的方向,结果现在是无处不空白。

      如何评价80年代这段空白,河里讨论过好几回了。

      当年搞经济不要乱来,搞个比大跃进厉害N倍的800亿大进口,哪会后来穷得没钱继续搞研究了???

      如果当年研究没断层,本来差距是不会那么大的。

      通宝推:大胖子,
      • 家园 你不能说短视块钱只是民间的特点

        肯定有文明的内涵在其中的关系,反映到自然是从领导层,而且是最高,一路到最基层的特点。其他真的都是浮云了。但是我一点都不责备这点,看问题要看深入一点,知道其所以然,不要轻易做价值评论,所有存在的都有其道理,关键是知道自己的bias,这点最难。

      • 家园 是啊,某些人就是总拿技术障碍当作唯一拖延的原因,这点太明显了

        运十就是典型啊!!!!

        载人航天倒是坚持下来了。

        • 家园 你知道载人航天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招人的吗?

          九十年代,当时载人航天启动第一年,航天部门第一次大规模来我们学校招人,我们整个系全部要,当时我们同学去了十个人左右,他们现在是各个领域的中坚人物,也是差不多最年长的一批人。所以你看航天队伍非常年轻,这就是你们深恶痛绝的改革开放培养的人才。

          眼看国家科技在一个个在登顶,当年政治挂帅的那帮人又回来了,回来也没什么?大家公平竞争,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好处,你们厉害就用实际行动公平竞争,按照你们的理论用实际行动打败改革开放派,偏不,非要喊口号,扣帽子。就跟考古派一样,天天说当年有多牛逼,有出息吗?是男人,跌倒了就重新站起来。

          以前可能左派觉得不公平,现在国家的环境对大家相对公平了。

          不能直接在刚才那个贴回复:

          航天的中止比半导体还严重,航天我的同学基本上可以是最年长的,之前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项目,说明断层非常严重:

          半导体八十年代至少还引进了几十条生产线,中科院一些项目也没有断,九十年代他们的一些项目我去参观过。

          所以你的用航天做结论来反驳半导体并不成立。

          通宝推:夜郎国主,史料推理,
          • 家园 你知道是70年代吗?呵呵。你们都是故意回避了这个过程好么?

            载人航天是有一个中止而不是终止的过程,好吗?

            项目是中断了,可是研究几乎没断,你以为是90年代开始的啊?你是年轻人吧?那叫重启。

            西藏铁路也是如此!!

            青藏高原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千米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决策:要把铁路修到拉萨。1956年开始,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即对从兰州到拉萨的2000余千米线路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工作。1973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在接待来访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表示,要加快修建青藏铁路;同年11月26日,原中国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了青藏线协作会议。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领导多次作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争取提前完成。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1994年7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上再次提出修建进藏铁路,并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肯定。会后转发了座谈会纪要,明确提出“抓紧做好进藏铁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青藏铁路(2张)

            1995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开始组织进藏铁路的论证工作。1996年,中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下个世纪前10年进行进藏铁路的论证工作。1999年11月,原中国国家计委批复了青藏铁路西格段扩能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2000年初,青藏铁路西格段启动扩能改造工程建设;

            [5]

            同年3月7日,原中国国家计委有关人士在中国第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要加快“进藏铁路”、“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建设青藏铁路作了重要批示;同年12月,原中国国家计委在京召开青藏铁路汇报论证会,正式向中国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2001年2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原中国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青藏铁路有关情况的汇报,对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同意批准立项;同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决定投资262.1亿元,修建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铁路。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同时举行;同年10月,青藏铁路西格段扩能改造工程完工。

            [5]

            2002年5月,青藏铁路冻土试验全面铺开。2003年3月,青藏铁路铺轨穿越昆仑山隧道;同年6月,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车站开工;同年8月,青藏铁路铺架工程成功通过可可西里无人区。

            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3张)

            2004年5月,青藏铁路建设形成整体推进态势;同年7月,青藏铁路正线铺轨450千米。2005年8月,青藏铁路全线路基、隧道、桥涵等线下工程基本完成;同年8月24日,青藏铁路铺轨通过唐古拉山;同年10月12日,青藏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1970年8月从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张鲁新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铁路局加格达奇分局的一个线路队。1973年冬天,在齐齐哈尔召开了一次多年冻士研讨会。会上,张鲁新认识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冻土研究所专家徐学祖。从徐学祖的专题报告里,张鲁新了解了青藏高原。“我当时想,要成为冻土学家,必须走向高原。而毛主席的‘青藏铁路要修’这句话,更坚定了我到青藏高原的决心。” 1974年冬天,张鲁新被调到兰州铁道部西北研究所。那时,他结婚刚刚7天,只身去了大西北,把爱人留在了大兴安岭。到西北研究所后,张鲁新担任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分布与特征研究课题组组长,和其他科研人员一道走上了青藏高原。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进藏的情景,我们一帮年轻人乘坐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上山,只有女同志才有资格坐在驾驶室里,男同志全都在后面的车斗里,在沙石路上晃荡了整整一个星期,来到了海拔4700米的五道梁。”人到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当时我头痛欲裂,吃什么止痛药都不管用,只能抱着脑袋拼命地喊。3月份,五道梁零下十几摄氏度,我们刚搭好帐篷,大风就把帐篷吹跑了,我们在后面拼命地追,追到后扑到帐篷上压住,我们几个人喘了一个多小时的粗气,才有劲把帐篷扛回来。” 从此,张鲁新就在青藏高原上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32年。 数次走到“鬼门关” 青藏高原许多地方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左右,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被称为“生命禁区”。“为了研究高原冻土,有好几次差点进入鬼门关。”张鲁新告诉记者。 1976年,张鲁新等人对青藏铁路的东线方案进行科学考察。7月的一天,张鲁新和两个同伴到尺曲河一带考察。“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天昏地暗,我们迷失了方向。我们不知东西南北地摸索着,感觉离营地越来越远。”夜里3时,浑身湿透的三个人再也走不动了,蜷缩在一个避风处,开始谈到了遗书和如何保留冻土资料。 迷迷糊糊中,张鲁新似乎听到了有人带着哭声呼喊他们的名字。“我们三个人又累又饿,已经没有力气发出一点声音。万般无奈中,我们搜出身上还有一个防水的纸烟盒以及最后三根火柴。我们把烟盒撕成了三条。点燃一条,被风吹灭了;再点燃一条,还是没人注意。只剩最后一点希望了,我颤抖着把最后一条烟盒点燃,火苗蹿起。借着黑夜中的一丝光亮,同伴发现了我们。”就这样,同伴从死神手上为未来的青藏铁路拉回了一位科技之星。 张鲁新在青藏铁路冻土的科学考察中,还曾遭到土匪的抢劫,因他身上没有什么财物,而躲过了一劫;他曾因食物中毒,吐了两天两夜。“也许是我对青藏铁路事业的执著感动了上天,才能数次死里逃生。” 上世纪70年代,从事青藏铁路冻土研究的有一百多人。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并交由兰州铁路局运营。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及经济实力等种种原因,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没有继续修建。

            许多专家调走的调走,改行的改行,只有张鲁新等几个人苦苦坚持了下来。

            尽管不知道青藏铁路何时重新上马,但他还是在寂寞中研究,在痛苦中等待。因为他坚信,青藏铁路总有上马的一天。 (这位专家是个执着而纯洁的人)

            他的研究成果影响了青藏铁路的走向 2000年7月,中央决定重新上马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并派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前往格尔木考察。 “当时,我刚刚坐火车回到兰州,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放下,急忙又赶回了格尔木。”张鲁新说,冻土难题能否攻克,是决定青藏铁路能否上马的关键。“我要把二十多年来青藏高原永久性冻土地带的科研成果进行汇报,只有用科学的论据说服铁道部领导,他们才能向党中央、国务院陈述建设青藏铁路的充分理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鲁新的此次格尔木之行,关系到青藏铁路上马与否的历史性抉择。

            那天汇报的人很多,直到上午11时30分,才轮到张鲁新发言。他的发言很快,想把憋在肚子里的千言万语,在半个小时内讲完,怕耽误了孙永福的时间。孙永福说:“你讲慢一些,把这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都讲出来,你们科研能够坚持二十多年,我听几个小时还不行吗?不听完你的汇报,我们不散会,不吃饭。” 听到这句话,张鲁新的眼泪差点流出来。张鲁新的发言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孙永福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老张,你今天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对青藏铁路的上马、破解高原冻土难题,我们更有信心了。”

            2000年9月,中央召开了几次修建青藏铁路论证会,张鲁新作为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冻土专家参加了。在一次决定青藏铁路命运的会议上,许多人都反对修建青藏铁路。会上有不少人提出,青藏高原海拔太高,人们根本呆不住,更无法施工。张鲁新缓缓地站起来说:“你们看看我,我在那里呆了快三十年了。” 就在那次会议上,青藏铁路的路线被确定下来。一些媒体后来评价说,在一定程度上,张鲁新影响了青藏铁路的走向。

            当年央视采访他,我就琢磨怎么回事,很显然,他就是中止项目后坚持下来的那一批,他们和改开买办没有关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在着手筹备载人航天工程。这项代号“714”的重大工程,由钱学森挂帅。“714”工程的保密性极高,从空军1800多名飞行员最后筛选了20人当预备宇航员。然而这项高度保密的项目仅仅在1年多之后就遗憾地结束了。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就在这一天晚上,一个保密级别极高的会议召开了。参加会议的有当时航天部门的领导和各路专家,在这个会议上,大家受到“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也是更为让人激动的计划:把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也搞出来,让太空也留下炎黄子孙的足迹。

            会议结束之后,很快就形成了会议报告呈送中央。1970年7月14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载人飞船计划。

            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

            新中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项目就此诞生,代号“714”工程,因为正是在7月14日这一天毛主席批准了这个项目。

            当时“714”工程由钱学森挂帅,我们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则被命名为“曙光一号”。在当时的计划里,“曙光一号”将在1973年发射。

            “曙光一号”的设计参考了美苏两国的经验,“曙光一号”的模型机从外部看就像一个倒扣的漏斗,和美国双子座飞船有几分相似。

            随着正式立项,“714”工程的相关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了。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拔航天员?

            载人航天是技术含量极高,而在当时也只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有成功的经验。而两个国家更是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视为绝密,对外界严密封锁。况且彼时,我们国家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都不算太好,想要获取一些资料更是难上加难。

            “714”工程在整个空军选材,最后挑了20个。

            新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选拔自然而然地由空军和航天医学工作研究所承担。国家从相关单位抽调了一批得力的干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奔赴空军去挑选航天员。

            苏联的首批航天员都是飞行员出身,比如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加加林就是航空兵歼击机飞行员。而美国最早都是从空军试飞员里选拔航天员。为什么呢?因为试飞员是飞行员中的“尖子”,他们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都要比普通飞行员更为优秀。而且美苏两国对候选人的飞行时间都有很高的要求。

            然而当时我们没有条件照搬美苏两国的经验。首先,当时空军就没几个试飞员,如果从试飞员里选择,选材范围就太窄了;其次,那时候条件所限,我们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很难达到美苏两国那样的高标准。

            条件所限,我们只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经过专家组的考察和讨论,最后决定首批航天员从歼击机飞行员里选择——因为相比其他机种来说,他们各项条件更为接近航天员的要求;对于飞行时间的要求,我们也将之下降到500小时。

            1970年10月的一天,航天员选拔队伍出发,新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选拔就这样秘密地展开了。

            如果从预计发射时间倒推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714”工程是典型的时间紧任务重。据当时参加选拔的专家王德汉回忆,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专家组先后跑了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广州军区、南京军区下属的十多个飞行部队进行初步的筛选工作。

            筛选的方式首先就是看档案。政治上可靠,思想作风过硬是第一个硬标准。如果这一要求没有达到标准,其他条件再优秀也不予考虑。

            在政治条件之外,根据“曙光一号”飞船的设计要求,专家组挑选飞行员则是30岁以内,身高不能超过1.8米,体重不能超过80公斤,只能从歼击机飞行员里选。在这些条件里,年龄是可以适当放宽的。最后入选的飞行员中就有35岁左右的战斗英雄。

            按照这样的条件,专家组从1800多名歼击机飞行员中先选出了215名符合条件的。随后又把这215人过了一遍,又筛掉了一批了,剩下88名合格者。

            这88名飞行员当然不会是最后的名单,88人还需要再进行一次复选。

            复选的地点定在北京,这些参加复选的飞行员到了这个时候依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参与什么项目。他们只知道去北京参加体检,但体检有什么项目?为什么要体检这些他们一概不知。

            88名飞行员被要求严格保密,不能和家人同事通信或是打电话。

            复选的要求更高,不仅是更为复杂的医学标准和航天要求,之前的政审全都要再来一遍。复选组由政工组、医学检查组、航天项目检查组、后勤组和医务保障组组成,全部工作人员就达上百人之多。

            88名参加复选的飞行员统一住在北京空军总医院,单独住在一个小楼里。到了这里,保密要求更为严苛。不仅不能和外界通信,彼此之间也不能讨论和任务有关的事情。多年之后,老兵方国俊回忆到那个时候家里很着急,因为完全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一连几个月都没有消息。

            复选的标准更加严格,来给飞行员们检查的都是各科室的一把手。但是那个时候其实也不知道到底航天员应该是什么标准,于是只能采取“一切从严”的筛选标准。哪怕你只是有胃炎、疝气等小问题,都会被淘汰出局。

            通过严苛的体检之后,还要通过相关航天要求的测试。那时的测试也很有时代的印记,飞行员们在测试之前,都要先和其他人朗读红宝书。

            其中一项测试是晕机检查。也就是让飞行员坐上改装后的飞机去模拟太空中的失重飞行。测试飞机是经过改装的安-2。

            测试开始之后,飞机在短时间里又是盘旋又是翻滚,还会忽上忽下。参与测试的人一会感觉身体很轻,一会又感觉有千斤重物压在自己身上。人会不同程度地发生鼻塞,黏膜充血,眼睛产生黑视,耳鸣脑胀等现象。

            等所有项目完成之后,88个人只留下了33人。

            这33人也不全都是最后的幸运者,专家组会根据他们的条件,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再对这33人进行一次筛选。

            1971年5月,经过多轮筛选,专家组最后留下了20人。这20人堪称是当时空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了,他们正式开始了预备航天员的生涯。

            到这个时候,他们自然也知道自己将肩负着何等神圣光荣的使命。因为纪律要求,虽然他们很少说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1971年5月12日,空24师师长薛伦,空34师副师长李振军等人同时收到一封绝密电报。电报上要求他们马上放下手里的所有工作,必须在5月14日去北京空军招待所报到。

            虽然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薛伦等人还是按时抵达北京。

            5月15日,薛伦等人奉命参与一个秘密会议。到了会上,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要他们来负责筹备航天员的训练工作。会议决定薛伦为筹备组组长,李振军负责政治思想工作。

            他们的办公室被安排在空军学院,保密级别很高,直接归空军司令部领导,连空军学院的院长都不知道他们这一帮人的任务是什么。

            接下任务之后,薛伦等人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他们先是考察了在建设之中的四川西昌机场,还去北京航空学院请专家给航天员上课,讲授各种相关的知识。

            眼看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航天员们也在挥汗如雨地紧张训练。但是突然之间,这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1971年11月中旬,“宇航训练筹备组”被解散,飞行员和工作人员们也全部返回各自部队或单位。从70年开始到71年结束,不过短短1年多。随着项目的解散,大楼里人去楼空,一切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为什么“714”工程会突然停止呢?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事件,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我们国家当时科研水平、经济实力等因素影响,国家还有多项卫星开发计划正在同步进行,拿不出太多的资金来支持载人航天。综合考虑之下,不得不暂停载人航天工程。

            虽然“714”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戛然而止,但是他们所积累下来的大量资料,所做的各项实验和探索,都为中国裁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暂时搁浅,中国载人航天的伟大征程却由此迈出了第一步。

            此后,国家在“863”计划中确定研发载人飞船。1992年9月21日,我国正式重启了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此时离1970年已经过去了22年。

            看来你知道714,所以选择说大规模,呵呵呵。

            通宝推:假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就是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专家教授关牛棚扫垃圾?
              • 家园 没一定行政级别还没资格去牛棚呢。

                河里双石以前提过一个旧事,他有个小侄子,大学毕业前夕,不满足于人家灌给他的“五七大狱”,自己跑到他爷爷奶奶呆过的四川省级机关五七干校所在地弯丘去调研,然后得出了自己的四个结论:五七干校促进了当地生产建设和交通改善;五七干校改善了当地医疗条件;五七干校改善了当地教育;五七干校融洽了干群关系。 ​​​

                所谓牛棚,就是让他们过了一哈老百姓的日子,就成了浩劫!

                那边还建了一座弯丘五七大桥,90年代重建后曾改名。98年洪水冲毁,乡人认为是名改错了,重修后改回五七大桥之名,迄今无恙。

                当地的恶性疟疾也是建立干校之后才组织防疫治病消灭的。

                通宝推:达雅,青青的蓝,
              • 家园 惭愧,我现在的住所

                和生活水准还不上当年稻宗的“牛棚”,那个牛棚茅台都没断过顿。

                好想住这样的牛棚。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说明当年也不是想象中的天堂,也是有等级的

                  对于当时很多人不能接受的牛棚生活,居然还让几十年之后的所谓精英羡慕,到底问题出在那里。

                  • 家园 牛棚啊,你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当需要证明文革迫害知识分子的时候,牛棚那就是真的是牛住的棚子,当需要证明等级的时候,牛棚就是二层带警卫小洋楼。

                    承认稻宗的牛棚是现代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达不到的水准很难吗?

                    转进如风,自愧弗如,呵呵。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邓小平那叫居住地,不能叫牛棚,他没住过,只能说在江西

                      接受迫害,至于怎么讲,大家可以琢磨琢磨。

                      我估计最大的迫害应该是遇刺,但是很奇怪,邓宁愿吹牛皮邓小道,也不愿意说他被刺,很奇怪。

                      邓的等级一直很高,真是常委水平了。在小楼喝茅台、坐飞机。

                      还能写信给毛主席,周就更不用说了。按理说失误汪东兴安排,可是信都要先到周总再到毛主席,也是离奇的线路。

                      揭秘:1988年邓小平陈云在上海曾遭极左势力暗杀

                      2013年10月28日 10:51

                      来源:凤凰网历史

                      0人参与 0评论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3年10月24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为: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遭遇7次暗杀

                      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邓小平曾7次遭遇暗杀,幸亏都有惊无险。

                      1969年10月21日,邓小平受中央一号通令,被遣送到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一个废弃的步兵学校软禁。第三天(即10月23日清晨),有多名武装“民兵”冲入该校,朝邓小平住所乱枪扫射。由于目标错误,遭扫射的是看管邓小平的警卫班。警卫人员当即反击,多名武装“民兵”被击毙。

                      1973年2月20日,中央办公厅派出苏制“伊尔14”飞机到江西,接邓小平返京等候分配工作。但江西省军区又接紧急通知,安排邓小平乘坐火车返京,由军区参谋长率领一班警卫,加挂一节软卧车厢。结果,“伊尔14”飞机在飞返北京途中,在安徽上空解体。

                      1975年9月,邓小平、华国锋、江青等人一行,到山西省大寨召开并主持“学大寨”现场会议,邓小平等在大寨招待所住宿。傍晚,邓小平在秘书、警卫陪同下,在山坡上散步,突然有人射来冷枪。警卫朝放枪黑影还击,枪手逃脱。

                      1976年4月,邓小平在天安门事件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安排到北京军区玉泉山招待所五号楼一层软禁。傍晚,邓小平被软禁的一层,突然电源短路起火,一层的101房至110房全部被烧毁。当晚,邓小平被安排学习,然后由警卫陪同去浴房淋浴,避过一劫,后又搬回城内住宅。

                      1976年7月,邓小平接通知,被安排到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避暑。邓小平以健康为理由,要到医院复查而未去。安排送邓小平到承德的日制小旅行车,后被调配到国防部专用时,经检查,发现前轮轴已断裂,在公路行驶时,随时都会翻车燃烧。

                      1980年3月,邓小平到济南军区视察部队建设,在军区的会议上作了报告后返回座位时,会场值勤警卫边呼“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打倒邓小平!”的口号,边朝邓小平座位连发多枪。邓小平被身边警卫遮蔽,避过一劫。

                      1988年2月,邓小平、陈云、杨尚昆等人,在上海西郊宾馆过春节。有4名自称是“毛泽东主义战斗队”的持枪武装分子混入西郊宾馆,与值勤武警驳火,3人被击毙,1人被捕,并从他们身上搜出准备暗杀邓小平用的住处地图、烈性炸药、无声手枪、纵火燃烧器材等。

              • 家园 关牛棚有错吗?现在戎贝都是砖家叫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