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朱由检宁死也不肯跟李自成皇太极妥协议和说起 -- 林风清逸

共:💬56 🌺137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朱由检宁死也不肯跟李自成皇太极妥协议和说起

    朱由检不议和,主要是社会舆论不允许,而朱由检又没有打破舆论的决心。

    明世宗是一个敢于挑战社会舆论推进自己目的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社会舆论本身也是各个政治派别操纵的结果。但是他自己本身也忽略了争取社会舆论的重要性,以至于彻底丧失了舆论。

    到了明世宗以后,皇帝大多不敢挑战舆论,而更多依靠顺应舆论来委曲求全地推动政策。包括由张居正这样的首辅出面代为应对舆论挑战。

    明神宗死后,以杨涟为代表的士大夫成功阻止了明朝皇室的立后活动,导致明朝皇室没有太后居内,为士大夫去一大敌。此举导致明朝皇室在面对士大夫的时候,士大夫是先帝老臣乃至三朝老臣,皇室却没有先帝未亡人可以在身份上出面平衡。

    特别是朱由检执政时期,理论上是有太后的。但是明熹宗留下的太后是皇嫂,一方面是叔嫂之间的避忌,一方面僖宗皇后也是平辈,朱由检不可能与太后过多互动,很难利用太后出面解决问题。所以,在崇祯年间,后宫的太妃、太后身份要么低微、要么尴尬。这就导致明朝皇室依旧没有长辈可以出面镇压士大夫。

    明熹宗时期,尚且可以依靠魏忠贤等大太监作为白手套与外朝对抗。朱由检开局过分相信士大夫,后期虽然独断却养成了退缩的习惯不肯直面压力,这就导致决策上一贯地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无力应对政治派别制造的错误舆论。

    在这里插一段。从这个历史经验来看,如果你在生活中遭到了长辈的压制,你也可以设法取得其他长辈或者更长一辈的支持,进而从打压中解脱出来。这是一个包袱剪子锤的游戏。经常有人说读历史没有用。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如果你总是听那些历史的搬运工讲历史,那的确是没有用的。搬运工类型的历史大V通常只是量产型的速成大V,只不过是复制粘贴速度比较快罢了,水平一般来说比你还差。以前我记得有人写过量产大V的速成教程,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打开百度谷歌知网等搜索引擎”。这种人通常都是希图幸进之徒,基本上都是地摊政治家、地摊社会学家,水平一般比你差得多,跟他们的确学不到什么东西。你会发现他们旁边都喜欢忽悠一群粉丝集体自嗨,一副喝大了的样子,就像集体吸粉了一样。复制粘贴资料并不是错误,错误的是他们不能正确地结合实际思考。有些人简单以为复制粘贴是错的,甚至以为找到粘贴错误就是了不起的发现。这个思路也是错误的。一般来说,除非你是在研究资料版本,资料本身的讹误就会直接影响判断,否则,在不影响判断的情况下,资料性的错误是最不重要的错误。在情报分析中,面对错误情报具备基本的抗干扰能力,本身就是基本要求。由于不能够正确联系实际,基本上他们的逻辑发展到最后只有两个去路,一个是造神,一个是入魔。因为只有造神才能合理化他们偶像的恶劣行为,只有入魔才能满足他们的自命不凡与众不同。前者是饭圈无脑粉,后者是酒吧气氛组。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其实单讲学以致用是不对的。比如说这个“酒吧气氛组”就是学以致用,但是路子是邪魔歪道。三观不正,单讲学以致用就很容易变成传销讲师。

    讲完这些,朱由检为什么不妥协的问题大体上很清楚了。朱由检缺乏担当,是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讲一讲。

    这就是为什么要妥协议和。

    有的人喜欢混淆不同的问题。这种行为很容易保护坏人。比如秦桧也主张妥协议和。那么,为什么明末的社会舆论非要将妥协议和一概等同于秦桧议和呢?有不同于秦桧的妥协议和吗?

    有的。

    唐太宗渭水之盟,就是典型的、不同于秦桧的妥协议和。

    渭水之盟前,畏于突厥之强,唐高祖已经有迁都之意。唐太宗对此坚决反对,认为当时已经有能力与突厥进行一场大战。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大军来袭。在政治上尚且立足未稳、需要时间对内加强整合的唐太宗,尽管在军事上有一战之力,依旧选择与突厥约和。此后进行充分准备,唐太宗果断出兵,五路北伐,一战就干掉了东突厥。

    通过妥协议和,为决战做好充分准备,唐太宗这种妥协议和,是和秦桧截然不同的。

    明代社会不懂二者的区别吗?不可能的。

    我看有关三国的论文,就有人提到:“明代后期的兵书中已经大量存在引用《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作为战例的情况。”“《三国志通俗演义》还可能对明代后期的军事战争产生重大影响。”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无论是不是清代毛宗岗父子带有强烈亡国色彩的偏激情绪的版本,小说前期主角刘备不顾实际发动夷陵之战的失败案例,后期主角诸葛亮宽容大度联合东吴的成功案例,都是赫然在目的。

    所以,明代士大夫不可能不懂二者的区别。

    但是他们为什么依旧要将二者等同起来呢?

    因为当时明朝已经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线。

    以孙承宗督师辽东为标志,明朝士大夫集团的内部斗争终于决出分晓。

    在此之前,明神宗主张的打法,是集结重兵、一战而定。而士大夫集团的选择,是仓促决战,轻敌冒进。最终明神宗迫于压力,不待主力集结完毕就仓促进兵,果然大败而归。萨尔浒之战失败之后(1619年),明神宗并没有委过于人,并没有将大军主帅杨镐当成替罪羊,而是选择启用熊廷弼,继续积蓄兵力、组织会战。天启元年(1621年)浑河血战重创金军的川兵,曾经喊出了“在此三年何为”的请战口号。他们就是明神宗从各处调集的精锐武装。然而熊廷弼连会战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就被下狱了。

    熊廷弼失败后,明朝选择了重兵蹲守、持续放血的策略。一开始,王在晋认为应当在宁晋设立防线,因此得到支持。但是在到达前线后,王在晋在向老将王象乾请教后,做出了退守山海关、以山海关为底线、以宁锦为战场的决策。但是这一努力被孙承宗否决。天启二年,孙承宗选择了以宁锦为防线、以宁锦为战场的决策,从此形成了耗费大量国力修筑堡垒的战略。孙承宗修建了大量堡垒,导致会战军团没有得到充分训练。明朝坚持数年,将十几万大军供养到了天启五年,孙承宗不得不带兵出击。但是由于数年间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修筑堡垒上,野战兵团并未得到充分整训,得到进攻的消息后,明军就以各种牵强的理由闹饷、兵变(竟然以马料钱的名义闹饷)。随着前锋部队在柳河受挫,一场小小的战斗,就引发了全军崩溃。至此孙承宗黯然去职。

    熊廷弼在孙承宗进兵前被杀。孙承宗的一些学生说这是孙承宗策划的,也有人否认这一点。总之,此前坚决反对王在晋的袁崇焕,继续执行了孙承宗的堡垒路线。

    一直到天启七年宁锦之战,由于袁崇焕出卖战士、坐视不救,明熹宗撤掉了袁崇焕。随后明熹宗病逝。顺带说一下,此前支持毛文龙深入辽东作战的袁可立已经退休回家,此时得到加封。袁可立坚决拒绝,并从此不再出仕。袁可立的生平著作在清代遭到禁毁,明史无传。崇祯六年,袁可立去世,朱由检召集一批书法家为其修建牌坊。清光绪年间,清政府以年久失修为由拆除。

    朱由检将孙承宗、袁崇焕这一策略坚持到了灭亡。朱由检执政期间,清军五次入关,每隔几年就深入明朝腹地掠夺财富人口,兵锋遍及山河四省,甚至到了江苏。而所谓宁锦防线仅仅是“发挥了阻止清军占领宁锦”的作用。

    明代舆论反对议和有其原因。修筑宁锦防线,表面上看维护了国土,实际上通过大量工程投入了大量预算,最后随着清军袭击、明军坚壁清野又焚烧掉了这些堡垒,各方利益都得到了满足。唯一的问题就是永远也不可能休养生息、建立强大的野战兵团。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起义本质上就是明朝由于宁锦防线而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造成的。南明抗清战争难以阻止有力抵抗的原因也是明军精华以小部队的形式战死在辽东,从未组建成为大兵团,导致南明很难依靠精锐核心扩军。不但如此,清军反而早已熟悉了南明的底牌,导致他们可以请轻易地屠杀缺乏核心武力的民众抗清武装。

    对于明代舆论的情况,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网络舆论进行参照。现代网络舆论经常有人讲宁锦防线的重要性,无视宁锦防线的失败是历史上已经明确发生的“事实”,反而大谈特谈认为山海关防线攻则必破的“可能”,仿佛山海关防线的失败要比宁锦防线还要确凿无疑。这种行为就很好地让我们看到了明末舆论的状态和表现。

    如果你识别不了现在网络上这些舆论,那你对自己的判断力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判断了。以后做事情的时候,就该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好运气可以希图侥幸了。这就是历史的学以致用。

    就明代的情况来说,退守山海关防线是唯一的选择。

    首先,杨镐、熊廷弼这样的统帅已经证明,集结重兵、主动出击的路线在短期内是不可行的。杨镐的失败证明,明军的野战主力还不适应这样的决战,也无法忍受长期等待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熊廷弼则证明明军在短期内根本捏不到一块,前线也根本没有野战能力。

    其次,孙承宗、袁崇焕这样的战略已经证明,前出防御也是死路一条。孙承宗证明前出防御导致大量的力量用于堡垒建设,严重影响了野战兵团的建设,而且巨大的后勤压力导致了阶段的财政压力。袁崇焕证明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前线修建堡垒就必然要不断进行野战以保护堡垒,然而修建堡垒就必然不可能组建大规模的精锐野战兵团,于是袁崇焕也不敢野战。最坑的是,无论是孙承宗和袁崇焕,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众所周知,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破产。很多人都触及到了财政破产的问题而不自知。比如说经常有人讲明末军队待遇过低的现象,甚至有所谓“汉人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的笑话。那么明朝为什么会财政破产呢?有的人解释说是明朝收的税太多。财政上讲出入。税收是入,那么出呢?有的人说是宗室开支太大。宗室开支大,并不是明末开始的,明末之前没有财政破产。然而压缩宗室开支是明末之前就已经开始并采取有效措施的,那么,为什么压缩开支以后破产了呢?这就说明宗室开支不是明末财政破产的直接原因。那么还能是哪个原因呢?这就要看孙承宗这个家庭教师给自己老板选择的战略了。关于宁锦防线的巨大开支问题,明代当时就严厉批评了孙承宗了。后来孙承宗以全家被清军屠杀为代价,算是偿还了自己错误决策的债务。然而黎民何辜,也要遭到屠杀呢?自己得虚名,天下受实祸,这不过就是第二个萧望之罢了。明朝财政破产的直接原因,就是宁锦防线。

    拳头伸出去而又不打人,那不就是让对方使用关节技吗?

    退守山海关防线,是明朝休养生息的唯一选择。

    关于休养生息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讲很多道理。比如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比如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我们可以明确指出,那些制造舆论的人,并非是因为不懂这些道理才制造舆论的。而那些可以被这种水平的舆论欺骗的人,压根就不配作为对手去说服。

    为了巩固山海关防线,必要的妥协议和都是可以的。甚至由于明朝主动后退换取了良好的战场环境,这个时候明朝甚至还掌握了妥协议和的主动权。退到山海关以后,明朝可以选择不妥协议和。这个时候,急的是金/清。明朝议和不成功,外部因素就是清军不需要议和。

    退守山海关防线以后,明军极大收缩了关外防线,自然就可以以更大精力去编练野战军团了。当明朝以主要精力去训练野战军团的时候,他们需要担心李自成吗?他们内部会爆发如此规模的起义吗?根本就不会。

    有的人说,退守山海关,就是放弃国土。我不和这样的人说。因为这样的人哪怕上过小学,也知道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情是丢失了全部国土。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说放弃而不是丢失吗?因为他们就是要避开丢失这个历史事实,而强调你做出退守山海关的策略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而这就是我多次强调过的那句话:

    朱由检缺乏担当和责任。

    做决策不敢担风险,你做什么决策?

    明末的舆论就和这些人一样。他们说来说去,就是在吓唬你。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态度既不应该是在意不在意他们的吓唬,也不应该是反向操作,而是完全抛弃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参考他们的意见。

    既不从正面参考他们的意见,也不从反面参考他们的意见,而是完全不参考他们的意见。

    一切公知、美分、清粉、袁粉,对待他们意见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完全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朱由检唯一正确的出路就是放弃宁锦防线,在山海关防线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妥协议和,仅仅是休养生息的一个技术手段而已。这个技术手段,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朱由检从未走到休养生息的正确道路上来。

    为什么没有走上这条路呢?

    你也读了历史,你自己说,你面对山海关防线与宁锦防线的争论,你选哪边?你自己面对放弃国土的指责,你敢不敢顶回去?你面对财政危机、民众破产乃至起义的局面,你敢不敢下定决心减轻民众压力?

    我曾经说过,很多人不是官僚主义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不是官。说这句话不是说每个人当了官都会搞官僚主义,很多公知都很喜欢往这个角度发展。

    而是说:

    你要学习。不要以为自己是群众就不需要学习了。不学习你连如何维护自己权利并做好群众监督都不会。

    你以为明朝灭亡的惨痛历史过去了,就可以坐在革命先烈的功劳簿上躺平了?你不能总是指望别人给你翻盘。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翁。当家作主需要加强学习,需要加强责任感。别的不说,前边那四十年,当了四十年的“人口红利”,还不明白吗?教员当年拼了命要咱们加强学习,为此甚至不惜跟他的“老兄弟”们闹翻,图的不就是“老百姓”们能真正站起来做主人?当家作主,是需要能力的,不学习行吗?不学习,难道还要等着当朱由检吗?

    通宝推:独立寒秋HK,acton,雄阔天,贼不走空,真离,
    • 家园 谬论不但多,而且老 -- 有补充

      首先,清军五次入关,说明辽西重兵设防毫无意义。

      很多人坚持所谓辽西设防的意见,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错误观点了,没什么好理会的。

      点看全图

      其次,有人说明代没有舆论。这不仅仅是以清代社会臆想明代社会。而且,即便是清代社会也是有社会舆论的。

      所以这么明显谬误的观点,已经不仅仅是谬误的问题了。

      我看到还有很多人跟风,简直觉得很可笑。

      而且,让我再一次想起当初为什么不太想在这里发帖的原因了。

      当一个圈子太小的时候,一两只苍蝇就显得太多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苟陛下诚以为可行,必先能破天下之浮议,使良法不废于中道。 -- 补充帖

      苟陛下诚以为可行,必先能破天下之浮议,使良法不废于中道。

      这是北宋时代的一句话。

      其中提到了“浮议”。这其实就是当时的社会舆论。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社会舆论,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然而我不曾料到,如今连这样的道理也需要讨论了。

      不仅如此,我甚至看到讨论“皇帝时代哪来的社会舆论”的人还有很多。

      一个有正常历史观的人绝不会有这样的谬论,一个正常认识水平的人也绝不会正眼看这样的谬论。

      这样简单的伪装都能够发挥作用,情形如何,也就不问可知了。

      前排占位置的手段还一如既往,且毫无限制的办法,太可惜了。

    • 见前补充 4892362
      • 家园 按小林子逻辑,抗战时期面对倭寇正面会战大多失败,干脆别抵抗了

        毛文龙极其有限的资源逼得后金濒临绝境吃人了也不能大肆入关,连朝鲜也拿不下

        耗费无数民脂民膏的辽西重兵当缩头乌龟挡不住清军入关,但这不是不抵抗一退千里不进取的理由

        按小林子逻辑,抗战时期面对倭寇正面会战大多失败,干脆别抵抗了,都学张学良便宜倭寇就对了

        “而且,让我再一次想起当初为什么不太想在这里发帖的原因了。

        当一个圈子太小的时候,一两只苍蝇就显得太多了。”

        可惜了解甲老兄,辛辛苦苦扫除一点立即被再次污染

    • 家园 皇帝时代哪来的社会舆论

      你这不是指着光头骂秃子。

      • 家园 燕人老兄此言差矣

        自印刷术时代开始,知识传播变得廉价,门阀士族衰败,寒门地主崛起,知识不再垄断在门阀士族手里,民间小作文就开始满天飞了。这个过程,恰恰是皇权表面上扩张的过程。

        也就是说,随着皇权表面上的扩张,皇权实质上越来越虚弱,越来越不能控制舆论。除了偶尔出两个英主,皇帝其实对舆论根本是无能为力的,宋明两朝的历史就是明证。即便是皇权专制的巅峰,我大清,对民间舆论也根本无能为力,大清大搞文字狱禁书,其实根本禁不住。如果禁书有用,雍正何必写《大义觉迷录》,把曾静这个民间读书人弄到紫禁城里来亲自跟他对话呢?雍正的行为就是老老实实昭告天下读书人,你们在下面不要瞎传,不要乱写小作文,朕来跟你们一句一句细说,本朝是怎么回事。

        结果他儿子嫌丢人,把他爹做的事又否决了。

        • 家园 皇权衰弱是因为世袭上位的皇帝太差,指挥不动科举上位的爪牙

          皇权衰弱是因为世袭上位的皇帝太差,指挥不动科举上位的爪牙

          对于皇家,官僚比门阀靠谱多了

          从春秋到隋唐,门阀或世家当道老百姓难受,皇帝也隔三差五倒霉

          90年代高中历史不少,初中中专学不到

          这是历史常识

          更近的满清八旗贵族狗咬狗,可比官僚内斗狠多了

          所谓世家子弟想平安也不会赞同门阀制度

          • 家园 如果有世家在,你好歹可以做个门客

            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只能窝在家里,身份证都没有。当然,共产党对你也不错了,还让你吃低保,也相当于养你做门客了。搁明清,谁理你?

            • 家园 再搞新世家,你觉得谁配?那些保护伞的保护伞吗?

              世家门阀当道,如果是军阀混战,直接竞争一派参谋长即可

              如果是所谓治世,冒头的中下层出类拔萃者直接被干掉了

              即使是大一统,也有残酷的外战,也有比好和更好的冷战,出路更广阔

              生化战压力太小,非得是大规模热战才行

              “身份证都没有。共产党对你也不错了,还让你吃低保,也相当于养你做门客了”

              身份证都卡着,还给低保?什么时候伪共这么慈悲过

              证据完善的黑社会寻衅滋事,把家父都害死了,本楼三人死亡与巫蛊有关,两年多了犯罪分子除了花点钱(不是赔偿受害者)屁事没有

              再搞新世家,你觉得谁配?那些保护伞的保护伞吗?

        • 家园 我的意思是社会舆论对政府运作的影响

          社会舆论肯定有,东周时代就有国人侧目这样的记载。

          就中国封建制度而言,这些舆论对政府的影响简直可以忽略。皇帝可以乾纲独断的。

          雍正是个不错的皇帝。我在河里写过他的《大义觉迷录》。那个文章的观点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进步意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