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发现了什么? -- 回车

共:💬121 🌺800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夏本身就是个尚待证实的概念
            • 家园 夏的概念和夏的实体有区别

              夏本身就是个尚待证实的概念

              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常说的“夏”朝是一个需要证实的概念。

              目前俺了解的:”夏“这个称呼,今天可见的记载里,最早是周人说的;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商人甲骨文里没有”夏“,或者说没有被识别的”夏“;夏人是否自称”夏“?不确定。

              但是,中国考古发现一再证明了下面几点:

              1、“商”的存在是毋容置疑的;

              2、先商文明的存在也是毋容置疑的,比如二里头、陶寺等等,已经找到很多了;

              3、中国传统典籍关于上古史的记述,相对是可靠的,但是有很大的空白和缺失。

              现在需要证实的是:哪个先商文明是我们常说的”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夏“的存在是确凿的,但是它是否自称”夏“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三星堆人有一部分是夏人的遗民,这个观点是俺从网上看来的,俺比较赞成。但是这个观点缺少关键的直接的证据,纯粹是一个猜想。

              • 家园 槐寺原名槐丘寺

                槐寺原名槐丘寺,历史悠久。在该村有古墓一座,有断碑碣记载:“夏后槐葬此”,经文物部门发掘鉴定该处为仰韶、龙山及商、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志。据当地村志记录该村有上下5000年左右。

                出土文物:秦砖汉瓦,青铜器,骨针,古币等,现存一处“万人坑”,白骨皑皑,十分阴森恐怖。

              • 家园 好像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二里头是夏吧
                • 家园 是的,主流倾向于二里头是夏都

                  这篇新闻报道讲的比较清楚,适合俺这样的业余爱好者阅读

                  二里头遗址的分期和年代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洛阳日报》第11版-人文河洛

                  经过60年的考古发掘,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在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小型聚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考古地层学判断,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期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中心址区,面积逾100万平方米。现已发现有青铜工具、象牙器、绿松石等规格较高的器物,还发现有“刻画符号”。它们的出现奠定了二里头遗址作为夏代都城的基础。因其位于遗址的最下层,故破坏较为严重。

                  二期文化遗存基本分布在遗址已发掘的各个区域,文化堆积丰厚。在遗址的中部、东部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群。其中,3号基址是一座(或一组)大型多院落建筑基址,其内有排列成组的中型墓葬,出土有青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绿松石工艺品等大量随葬品。在东、西并列的3号、5号两座大型建筑间的角道下,埋设有建筑考究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在5号基址南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台基。特别是在宫殿区以南出现大型青铜铸造作坊。这些发现表明,二里头文化在这时已进入了全面兴盛阶段。

                  三期宫殿区、铸铜作坊和道路网络等重要文化遗存,不但都继续保持着二期以来的繁荣,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一是在宫殿周围出现了规则整齐的夯土城墙,加强了防御功能;二是废弃了3号建筑,并在其基址上兴建2号、4号大型建筑;三是除宫城内出现2号、4号大型建筑外,在其西南方出现了1号、7号、8号大型建筑,明显形成以1号宫殿和2号宫殿为中心的两个大型建筑群落;四是宫城内水井、窖穴等生活设施骤然减少,而宫城外其他区域的这类设施明显增多,这说明宫城内的政治气息加强了。

                  四期文化遗存仍保持着三期的规模,在遗址的中心地区分布密集,周边地区略显减少。宫殿区内三期的建筑和设施不但仍继续使用,未见破坏迹象,而且新增了6号大型建筑基址和南部的一道夯土墙。这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数量及质量都超过前期,形体硕大、制作精美的陶器也多有发现。二里头遗址的废弃,应在四期晚段。这些发现说明,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遗存,始终保持着由早到晚、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趋势,中间未曾遭受中断和破坏。(许宏等著的《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二里头遗址的性质和年代,目前学术界仍然认识不一,主要有六种说法:一是徐旭生先生指出,二里头遗址“当时实为一大都会,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目前,仍有学者坚持“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二是邹衡先生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都,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遗址是夏朝宫殿遗址”。三是安金槐先生认为,“豫西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属于夏文化,而早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的豫西龙山文化中、晚期也应属于夏文化范畴”。四是赵芝荃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除四期文化以外,其余三期文化均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属于夏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新呰期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代早期”。五是李伯谦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既不是夏代晚期的文化,也不是整个夏代的文化,而很有可能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以后的夏代文化”。六是张国硕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邑性质是毫无疑问的。二里头一带作为夏代都邑延续时间较长,至少有数百年之久,绝非仅仅属于夏代末年夏桀之都。二里头遗址应为夏都斟鄩,其始建于太康时期,止于夏桀,中间未经废弃”。

                  这些不同认识,既有慧眼卓识,也有判断误差,更有“猜想”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文化全为或主体为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为夏都”的看法,已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共识”。

                  综上所述, 因为“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岗下层文化之间”,即在夏代纪年的范围之内。二里头遗址的碳十四测年虽有较大偏差,但也证明其绝对年代尚处在夏代纪年的范围内。而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恰与文献记载夏都斟鄩的地望相符合。因此,我们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赞同张国硕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乃是太康至夏桀期间夏都斟鄩的卓识。也就是说,二里头遗址当是夏代早期中段到夏代末年的都城。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小白问题:二里头、龙山、二里岗地理位置是否接近?

                    或者说,在比较各考古点所发掘内容,以此来推断时间先后时,是否也考虑各考古点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这些考古点之间,在远古时期,相互之间有没有交流、传承的可能?还是各自独立发展?

                    • 家园 非常好的问题

                      或者说,在比较各考古点所发掘内容,以此来推断时间先后时,是否也考虑各考古点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这些考古点之间,在远古时期,相互之间有没有交流、传承的可能?还是各自独立发展?

                      这个问题非常好,专业人士肯定考虑过。

                      首先说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不仅古代中国的各文明、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流,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之间也存在长期的、广泛的交流。文明源自交流,交流促进文明发展,这应该是历史学界的共识。人类历史反复证明了这点:越是便于交流的地区,文明越发达;越是不利交流的地区,文明越落后。

                      推荐一本历史科普读物:《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美国是每个历史学家麦克尼尔父子,英文书名《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J. R. McNeill & W. H. McNeill。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如此:文明源自交流,交流促进文明发展。中华文明圈内的各遗迹存在明显的交流证据,如大同小异的陶器、大同小异的玉石器、大同小异的墓葬、大同小异的青铜器、大同小异的刻符等等。

                      其次,龙山、二里头、二里岗三地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这点在《翦商》书里也有相关说明。

                      首先是,二里头和二里岗的关系,作者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推测,二里头一期到三期是明显同一文化的演化,可能是夏朝吧;三期末尾分出一个四期,应该是商早期。

                      《翦商》里推测,二里头的夏被商攻破后,商人没有马上废弃二里头,而是在旁边二里岗建了一个新的城,同时保留了二里头的城市。后来商人内部出现分裂(作者猜想是因为祭祀是否需要人祭),二里头派战败,二里岗派战胜。二里头城最终被毁弃,代表商早期结束。然后是动荡而短暂的商中期,商人多次变更都城,最终盘庚定都于殷,进入商后期。

                      龙山则比较复杂,百度百科——龙山文化

                      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

                      中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3]

                      现在比较公认陶寺是尧都,陶寺的衰落和二里头代表的夏的崛起基本是衔接的。

                      通宝推:bigbug,铁手,
                    • 家园 二里头和二里岗很近的

                      一个属于洛阳,一个属于郑州。一个在嵩山的西边,一个在嵩山的东边。时间上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地层上,一个在下,一个在上。

                      龙山的话相对复杂。狭义的龙山在山东。中国考古学开端一个特别出名的成果,就是梁思永在安阳后冈发现了 殷墟、龙山、仰韶的叠压关系,从而确定了时间上仰韶在前,龙山在中,殷墟在后。而殷墟实际上是二里岗的延续。

                      通宝推:bigbug,铁手,
              • 家园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夏”是出自周人对于商之前的时代某个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权的回忆性描述,至于这个政权是否自称为夏,其实是两可的。因为上古历史中,各族群的自称和别人对它的称呼,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罗马人把迦太基叫布匿)。所以除非找到甲骨文之前的确切文字证据,否则夏的存在就是很难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我们只能概略地说,商之前的世代,被冠以夏的名称。

                • 家园 确实如此

                  中国古籍里有”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的说法。目前汤的”商“,确凿无疑了;禹的”夏“之外,尧的”唐“、舜的”虞“也都待定。

                  现在主流观点:夏在二里头,唐、虞在陶寺,但是都有待进一步证实。

                  此外,石卯是什么?黄帝吗?良渚又是什么?太多不确定性了。

                  根据现在考古的发现,在上古史方面,原本认为无稽之谈的《山海经》《逸周书》比《史记》更靠谱。

                  另外再聊一下俺的感慨,中国这块土地太神奇了,文化底蕴太丰厚了:按中国典籍里的指引去找,往往一挖就是一个大遗迹,如二里头、陶寺等等;没有典籍记载,偶然挖挖,也频频挖出大遗迹,如三星堆、良渚等等。这些还只是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战火劫掠剩下的。

                  注:俺不是专业人士,所谓”主流观点“云云,就是俺看了几本书后总结的,是否真是主流,也未必。

                  通宝推:铁手,梓童,心有戚戚,
      • 家园 你要听听国家领导人是如何说的。

        2021年4月19日,李克强来到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现场负责人介绍,三星堆此次考古发掘又有新的重大发现。总理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并仔细察看发掘现场后说,看到这么多学科的年轻学者,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仍然专注于考古事业,心还是静的,这很不容易。你们在现代社会发掘古代遗址,实际上是在发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根基。从早年的殷墟发掘,到二里头,再到今天三星堆的大面积发掘,你们要仔细比较、研究其中的关系。李克强说,考古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光局限于考古专业单一领域,而是许多学科协同配合的结果。要开放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发掘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发现。考证文化根脉目的是为了鼎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通过考古使积淀深厚的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三星堆遗址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 家园 够呛,三星堆不像有文字的样子

        比照中原地区,这么大体量的青铜器出现,铭文,至少族徽应该一大把了,可三星堆静悄悄的,肯定是没发现,那大概率是没有了。

    • 家园 忆昔午桥桥上饮,天津桥上无人识
      • 家园 桥老师厉害

        搜了一下,“忆昔午桥桥上饮”原来出自两宋之际的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中的午桥,一般说在洛阳。

        洛阳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当时全国文化中心,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云集洛阳。朝中重臣多居洛阳,仅洛阳籍的名相就有赵普、吕蒙正、张齐贤、文彦博、富弼、温仲舒等。文彦博、富弼、司马光等13人组成了“洛阳耆英会”。欧阳修等人组成“洛阳七友”,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赋诗明志。

        这大概就是词人口中“坐中多是豪英”所反映的盛况。

        而“天津桥上无人识”应该出自黄巢的诗《自提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诗中的天津桥当然不是指今天的天津,而是也在洛阳。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天津本义指天上银河。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上银河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

        通宝推:铁手,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