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发】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 -- 菜根谭

共:💬195 🌺1505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就不对了

              钱学森那个级别的是generational talent,几十年一个,有可能没那么自由,但人家能动用的资源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像颜宁这个级别的,不说车载斗量,也是是个好点的学校就有几个。谁管你去哪。但科研具体工作还就是这帮人干的。

              国内现在给这个级别的提供的资源和报酬比米国强太多,所以回国也卷上了。

              • 家园 以前有一个回国千人计划

                我忘记更多了。

                给你点人名你自己找吧

                任伟,肖翔,王庆根,赵永芳,张首晟,刘冰,李雨翀……等等

                白皮下手黑着呢

                不让你回国算什么

                海外华人在网上喷中国,我是能理解的……如果夸中表示有回国意愿……说不准人就下楼梯摔死,吃蛋炒饭噎死,开会火灾烧死,航班坠毁,被自杀……

          • 家园 方平兄,国内学术界的评价体系我还是知道些的。

            欧美的不清楚,虽然是待过几年,但是没有上升到那个层次。对于德国的教授晋升要求,基本上人的主观因素不大了,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是客观的了。

            “有三年完不成教学科研任务拿不到终身教职/或者不适应国内人际关系的”,我了解的海外赤子回来拿不到教职的,都是适应不了国内人际关系的,如果搞人际关系🐃,他们当初也不会出去,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45十岁了还再强迫自己把年青时的亏再吃一回。

            国内混学术圈的混混,名利权三收的数不胜数。我们的科研制度太坏了!

            通宝推:acton,方平,偶卖糕的,
            • 家园 理工科的能好一些不? -- 有补充

              四五十岁了的回来应该是带着成果回来,至少有个半成品成果吧?

              我有同学30岁从美国回来,性格木讷,不争不抢,在复旦待的好好的。向上爬才需要搞关系吧,你简单世界就简单。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搞科研的40岁以后也大都是躺在成绩单上 -- 补充帖

              40岁前出成绩

              诺贝尔奖科研成果发表的平均年龄是38岁,按照这个推算,中山大学新招的博士后出成果需要10年左右。

              40岁以后带徒弟,传帮带。

            • 见前补充 4878896
            • 家园 美国大多数学校恰恰相反

              欧洲学校不了解。美国绝大多数学高校拿终身教职(tenure),晋升副教授和教授,并没有客观的指标。而是大家有个心照不宣的标准,有权参与评选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可以操作的空间。

              比如在很多学校里,能否拿到终身教职是由所有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投票决定的。而评判的指标也不仅仅是发表文章(research)的数量和质量,还必须包括对教学成果(teaching)的评判,以及更加不可琢磨,难以衡量的服务(service)。不少学校更是刻意避免把这方面的评判标准量化,以维持可以操作的空间。这样从好的角度来说,可以不拘一格选(留)人才,从坏的角度来说,也给不择手段打压人才提供了机会。对于绝大多数申请人而言,都是在约定俗成的标准上下差不多,能不能最终申请到很多情况下考验的是诗外的功夫。

              我感觉美国这套制度比国内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是美国没有所谓编制一说,你只要达到条件就可以提出申请,而且大多数人觉得你符合条件了就可以晋升。在国内往往一个系有多少正教授,多少副教授都是有名额限制的,水平到了没有名额你也没有办法。不知道最近的非升即走这方面的改革,对这个名额限制有没有影响。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方平,
              • 家园 谢谢,我对美国教授副教授的聘用不了解,

                德国一般来说是退一个进一个,也就是说,考了教授任职资格,也不一定有位置,因为没空出来呢。

                我有两个同事都大概有三年多的空窗,中间跟我一样,也是进一个组,连薪水都一样。

                • 家园 这个"教授任职资格"怎么考?

                  是类似国内中小学的教师资格证吗?

                  美国感觉只要是拿到博士学位就可以了。当然也讲究个门当户对。拿个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一般是去不了好一点的学校的tenure-track positions的

                  • 家园 楼下假日归客网友回答了您的问题

                    我肯定是解释不了这样完美的。

                    德国教授的社会地位太高了,我申请签证的时候,缺了一个什么资料,使馆面试官跟我说不用了,这个就可以了,他指的是教授发给我的邀请函。

                    德国教授好像一旦和学生“搞对象”,学生得离开教授的组,而且教授必须无法介入或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判断。

                  • 家园 德文是Habilitation

                    这是欧洲大陆不少国家的教授资格考试。具体是博士毕业后还在教授的指导下证明此人有在高校研究和和教学的能力。取得资格后会获得Dr. habil的头衔。本来这是德国教授申请的前提条件,但是2002年松动了,年轻教授可以,工科,经济类的有工业界的经历也作数,只有人文学科还坚持Habilitation 。

                    但是Habilitation仅仅是资格,并不保证教授位置。而且德国几乎没有讲师,副教授,助教绝大部分是临时工,申请教授是一步登天,唯一有资格称为高校教师的是教授。有些课虽然从头到尾都是资深助教上的,但是他每次都要说今天他代表某某教授上某课。唯一的例外是挂靠在某些教授下的私人教师(Privatdozent),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写讲义和上课。很多Privatdozent拥有Habilitation 。

                    据我所知,前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是第一个在德国获得工科Habilitation 的中国人,1942年的事。文科和理科的早一点,具体是谁我忘了。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 家园 有了Habilitation的还是要靠人脉的吧?

                      得留心本专业哪个系空出来教授位置。

                      我的老板和他的博导成了敌人,据他说他成为教授的过程他的导师起了坏作用。

                      我个人觉得德国大学里教授选聘也有种族歧视,当然这是二十年以前的印象,也许现在越是非白人越受青睐也是说不清。

                      一个埃及同事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教授位置,发文章还是写书总是不得不署上他在开罗的单位,既是为了拿些钱,主要是他在德国跟我一样就是教授下面的打工仔。

                      代教授上课好像没那么复杂,我给老板代过几节电化学实验,好像没经过什么手续。

                      通宝推:方平,
                      • 家园 人脉永远重要

                        不仅仅是聘请教授的时候,德国求职时认识人帮助很大。我当时在系里当学生工和工作的时候,认识助教和教授,成绩不错,很方便就过关了。和国内比,人脉一样重要,但是金钱起的作用小一点。

                        具体到聘请教授,教授位置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必须老教授退休才招聘新教授。另外本校人员不能直接申请本校的教授位置。招聘委员会由系里的教授为主,助教代表和学生代表也参加,包括材料审核,面试,试讲等过程。和美国教授整体偏左派不一样,德国教授整体的政治立场偏右,说实话招聘的时候出现种族歧视很正常。不过时代是发展的,我25年前到德国的时候,我的大学是60年代建立的大学,相当多的教授是70和80年代就职的,校领导和机械系的教授几乎全部是老年白男。但是后来机械系也出现有色男教授,一位女校长干了两届8年。

                        通宝推:凤城,方平,为什么不可以,纳米小洞儿,纳米小洞儿,纳米小洞儿,纳米小洞儿,纳米小洞儿,纳米小洞儿,纳米小洞儿,纳米小洞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