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简介英国民间对华友好的历史 -- 燕人

共:💬19 🌺115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简介英国民间对华友好的历史 -- 有补充

    奔波儿向海内外同学推荐了BBC的神作-诗人杜甫。这个节目很好。喜欢英语的同学和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同学们都会有受益。节目的主持人麦克·伍德教授是历史学家。除教职之外,兼任英国英中了解协会Society for Anglo Chinese Understanding (SACU)的主席。我们从英中了解协会的历史来看一下英国民间对华友好的历史。

    SACU之前的英中友谊的历史

    英国民间对华友好的历史应该从19世纪30年代的宪章运动开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有提到宪章运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工人要求政治权利的大规模社会民主运动。宪章运动在当时是失败的,但是宪章运动所提出的政治要求如普选等基本上都实现了。宪章运动的领导者反对英国商人的鸦片贸易和英国政府对中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创造出“鸦片战争”这个英文词。英国有人认为,受宪章运动的影响,一位年轻的英国海军军官呤唎Augustus Frederick Lindley在香港辞去军职加入太平天国革命,在忠王李秀成手下用命。他的葡萄牙籍女朋友和他一起奋战在太平军战线上,不幸战殁。他回到英国后出版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和太平天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为英国劳工运动的反帝国主义留下宝贵传统。

    点看全图呤唎的墓碑,上写英文“中国之友,压迫者的敌人“。

    The ‘Hands off China’ Campaign, 1925-1927

    1925年上海发生的五卅运动再次激起英国劳工团体对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立场的支持。时任英国工联协会TUC主席的George Hicks,在自己兼任的伦敦工人大会内特别成立一个组织,“为中国人争自由的不列颠工人理事会”The British Labour Council for Chinese Freedom。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首个特别为中国事件成立的政治组织。这个理事会产生巨大影响,联合了工人和数百个各地的工联组织及其他政治团体,呼吁“给中国和平“。尽管此次政治运动的领导集体未能呼吁政府从中国撤回军队,全国各地成立的80多个“Hands off China(不知如何翻译才能表达情绪)“委员会要求政府承认中国国民政府的独立地位,撤销不平等条约,取消治外法权,撤回军队等等。

    League Against Imperialism, the Frie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1927-1937

    1927年德国共产主义者威廉·明岑贝格在比利时倡议成立反帝同盟League Against Imperialism (LAI)。这个运动在英国的领导者Fenner Brockway议员利用从1925年开始的对中国友好的社会舆论,继续批判英国政府在中国的军事存在。他们反对政府对蒋介石政府的武器销售,反对英国和日本的合作,为此多次组织抗议和码头罢工,抗议英国向日本销售军火。后来,LAI成立“中国人民的朋友”协会。在1934-1935年间,这个组织向英国社会提供大量关于中国的消息,包括江西苏区,红军长征,八路军。

    点看全图早期中国运动委员会CCC的示威,标语上写“中国孩子们在死去-不要买日本玩具”。

    China Campaign Committee, 1937-1949

    中国运动委员会CCC(China Campaign Committee)是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后英国对华友好人士成立的一个有广泛基础的运动,其成员包括政治家,地方政界人士,宗教人士,工联,互助合作社,和平主义者,呼吁援助中国,抵制日本。到1940年这个运动的规模及影响力已经能够阻止港口开往日本的军火运输船。从英国各界募集的资金通过香港交到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和平医院。1942年,CCC赞助的“英中发展协会”将英国互助合作运动贡献的资金转交中国的工合组织,以便在国民党和共产党控制的地区开展工作。同年,受英国政府支持成立的“英国为中国联合救助资金BUAC British United Aid to China“开始运作。CCC主动合作,但是BUAC的政治偏向于国民党,拒绝向共产党解放区运送救助。

    英中友谊协会Britain-China Friendship Association, 1949-1960s

    1950年代的英中友谊协会BCFA是英国社会关于中国内部发展和对外部事务立场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个组织主要三部分人组成:互助合作运动;科学和文化界人士,如著名的李约瑟;英国劳工组织中“为中国人争自由的不列颠工人理事会”(1927)的继承者。协会的力量来自核心会员制成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最高峰时期有2千人。外联会员有40万。著名人士除李约瑟外,还有一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这使得协会处于与中国的文化科技交往的前沿。

    协会不间断地批评英国政府与美国政府针对中国政策的同谋,如支持蒋介石的台湾,隔离中国于联合国外,以及朝鲜战争。对英国民众和工联组织来说,美国发起始于1949年的中国贸易禁运,使得英国工业受到巨大损失,因为英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工联组织认为对中国的贸易于英国工人是有益的。有鉴于此,协会中的工商界人士为主导的48家集团实现的“破冰行动”,为重新开始英中贸易起到决定作用。

    SACU, 1965 到今天

    在中苏决裂导致的英国左派的迷茫中,英中了解协会Society for Anglo Chinese Understanding (SACU)成立了。协会的基本观念是,英中友谊的基本点在于互相的真诚的理解。

    协会的发起时受到超过2百人的英国社会各界精英的支持。然而不久后因为英国政府在香港的作为,和红卫兵在北京的反制行动,英中关系降入低点。SACU坚持反对敌对性行动的观点使得部分人士离开协会。1972年英中关系全面恢复后,SACU继续自己的角色,提供了对中国的世界事务的观点的介绍和中国社会变动的深度讨论。

    SACU是一个民间组织,没有政治偏向,依靠会员会费和社会赞助运行。网址在此

    通宝推:达雅,张燕,麦喀士,桥上,真离,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1935年成立的中国人民的朋友协会“中国人民之友社” -- 补充帖

    今天刚看到,1935年成立的中国人民的朋友协会“中国人民之友社”有一个中国人是主要领导人,他就是福建事变之后流亡英国的国民党人王礼锡先生(1901-1939)。下面文字回忆文章(作者王谦,杰出的国民外交家王礼锡,钟山风雨2007年第1期 。)

    【1938年10月,王礼锡、陆晶清夫妇自英国伦敦启程归国。在即将离开伦敦时,全英援华运动委员会秘书长侯德门女士等人设告别酒会为二人饯行,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祺、印度领袖尼赫鲁等几十人参加告别酒会。王礼锡即席朗诵英文诗《再会,英国的朋友们!》:[3]

    再会,英国的朋友们!

    我要归去了,

    ……我要归去了,

    回到我的国土——他在新生,

    现在的血海中,

    正崛起一座新的长城。

    它不仅是国家的屏障,

    还要屏障正义与和平。

    一块砖,一滴血;

    一个石头,一颗心。

    我去了,

    我去加一滴赤血,

    加一颗火热的心。

    不是长城缺不了我,

    是我与长城相依为命。

    没有我,无碍中华的新生;

    没有中华,世界就塌了一座长城。】

    王礼锡夫妇归国后积极加入抗日宣传活动。王礼锡率领“作家战地访问团”访问山西抗日前线时不幸染病去世,英年38岁。他的夫人陆晶清从事媒体工作,后任教,最后的教职是在我的母校上海财经学院。

  • 见前补充 4810906
    • 家园 抵制日本玩具想到现在把俄罗斯的狗都禁了

      被侵略者的朴素感情其实很清楚,要是当年国联代表问一个中国老农,日本人打来了,我们把日本的狗禁了好不好----老农肯定回答,当然好,为什么不把日本猫也禁了?!

      但是,第三者的双标倒是值得回味。为什么欧美反战人士既反美国打伊拉克,也反俄罗斯打乌克兰。却只抵制柴可夫斯基,不抵制比如说迈克尔杰克逊?

      我认真想了一下,这还是一个刻板印象---

      迈克尔杰克逊是完全有可能反对美国开战的,美国政府的意见并不代表他的意见(那年奥斯卡颁奖仪式上,有获奖者骂布什总统的)。

      而俄罗斯的狗,都支持普京。😂

      早期中国运动委员会CCC的示威,标语上写“中国孩子们在死去-不要买日本玩具”。

    • 家园 太早了,过去了,这些早期革命组织今天 -- 有补充

      应该没了。

      他们对中国对被压迫阶级国家已经没了啥同情心了。

      伟大的马列时代过去了,代替的是现实世界形势。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我甚至不会因为现在的英国人突然夸奖毛主席而认可英国人 -- 补充帖

      因为,英国人已经失去了中国人的信任,夸奖杜甫只不过是一个节目,是英国方面为了啥目的或者没有目的的一个节目罢了。

      中国没有理由自作多情,也不好深刻解读。

      除非英国表现真正的独立自我,现在看,英国暂时没这个能力。

      • 家园 你说的也不全对

        早期英国民间对华友好的原因是落后的古老中国受到英帝国主义为首列强的掠夺和侮辱。这些富于正义感的英国人因此挺身而出。

        后期英国民间对华友好是因为贸易互补的必要性,和文化科技界人士对中国文化的敬仰。

        现在的中国在各方面已经有超级大国的架势,利用经济优势在全球行销(以不发达国家为原料产地,倾销产成品?)距离帝国主义只有一步之遥(尚未有能力实现军力全球运送)。英国对华友好人士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 见前补充 4796894
        • 家园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单田芳读shai)

          西西河百十个ID就能打成乌眼鸡,何况几千万人口的英国。“夸奖毛主席”的英国人肯定有,但是肯定少于给女王哭丧的中国人比例,这就叫软实力的差别。

        • 家园 真诚的相互理解是友谊的基础

          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友谊还存在吗?显然这个协会依然在运作。

          不过,历史上对华友好的工联组织现在消失了。中国工人已经取代了英国工人。

          通宝推:胡辣汤,
          • 家园 难道友谊的基础不是共同利益吗?

            利益向背,那就是仇敌,无法化解,除非利益格局改变。

            国家之间,譬如中巴,那真是全靠印度。如果印度明天消失于异次元,那中巴友谊立即破碎,十年内巴基斯坦成为向新疆输送恐怖分子的主要通道。

            个人之间,譬如我的生意竞争对手,我相信他每天都恨不得我死掉,我相信他每天都会为此真诚祈祷。可是这种理解,并不能化为友谊。

            人们歌颂友谊,如同歌颂任何一种美德,希望能够约束别人,而不是约束自己。反正世界那么大,年轻人那么多,总有人足够傻,真的会相信。

            • 家园 你满嘴都是功利

              我的题目是,“真诚的理解是友谊的基础。” 有基础,并不必然产生友谊。但是没有真诚的理解,那就没有友谊,只有功利。

              另外你和你合伙人之间的理解,是否真诚?

              比如古人鲍叔牙和管仲的了解,就是很真诚。管鲍之交不是因为共同利益。

              真诚的友谊是希望对方获得比现状更好。如以前的对华友好团体,他们从中国得不到任何利益,纯粹因为人道的观念。

              鲍叔牙宁肯管仲多赚点钱,因为管仲家贫有老母。这是真诚的了解和基于此的友谊。

              你如果认为管鲍之交是骗人的故事,那我也没办法。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英国民间有一批人出于真诚的理解,希望与中国和中国人民保持友谊。这是一个事实。

              • 家园 恕我直言,英国太少了,当年希斯和咱们靠近还是因为利益

                或者更早,并没有真诚。

                在英国对中国真诚的是极少数,而且还是原共产主义势力居多。

                至于管鲍之交更没有,有的只是蔑视,这点可以从香港佬看出来,狗都这样,更何况英国人本人了。

                老兄,你太乐观了,英国就好比当年的满清自大又猖狂。他们确实有自己的执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