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实事乱弹 宜将新勇追穷寇-俄罗斯动员令 -- 历史的一半

共:💬33 🌺15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实事乱弹 宜将新勇追穷寇-俄罗斯动员令

    1 秋天,收获的季节!

    关于俄乌冲突,这两天的大新闻不断。

    第一个就是,9.20号,顿巴斯 扎波罗热 和赫尔松四州宣布将于9.23-9.27号举行入俄公投。这很显然就是商量好的。

    美西方集体炸锅,同声谴责,将不予承认,还说什么破坏国际规则,要听联合国的!

    杂碎们忘记了,科索沃独立是怎么回事?都是谁承认的?

    这个时候想起了联合国,美国欠的会费交齐了吗?

    入侵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狂轰乱炸,搞得当地几乎成废墟,民不聊生,真是畜生不如的作为!这些拿到联合国批准了?这难道不是破坏国际正义的规则?

    第二个新闻就是,9.21号,普京签署部分动员令。支持大毛的朋友,看到此,一片欢呼。而美西方,一片哀嚎,甚至蹦出了不少奇葩言论,“这是普京快要失败和脆弱的表现”以此来继续愚民宣传!

    那么为什么这时部分动员?

    两条新闻连起来看的话,就是为了巩固前期牛刀小试的成果!如普京所说,目前的战线一千公里啊!

    但是既然决定纳入新领土,那就有保卫的新责任!20万的军队很显然是不够的,这应是动员30万的第一个原因。

    2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懂点历史的都知道,乌克兰的冬天河流和泥土会上冻,对大毛机械化作战无疑是有利的,而对缺衣少粮少能源的乌军是不利的!这也意味着大毛前期的相对克制打法会有所改变,新的兵力投入提供了烈度和广度提升的空间,增加了战场应对的灵活性!并且会降低俄军的伤亡几率!

    同时,欧洲的能源危机还在发酵,比如德国的下水大肠四处买气,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冬天的到来,欧洲的精英猪不会怎么遭罪,但是底层人民无疑直接遭殃!有过革命传统的老欧洲,还有没有造反的血性,不妨拭目以待!

    当然,在这个临界点到来之前,法德意能够走出美国的指挥,集体访俄求和,欧洲可能不会彻底的衰落!也不会有太多的美丽风景线!

    3计划中的公投

    追加一点,公投是早就计划的!最早六七月份,卢甘斯克就提出第三季度公投,8.8号,赫尔松又提出九月中旬举行入俄公投,明确了日期。既然如此,这都是计划好的,不是什么突发事件!说出俄罗斯快要失败的人,智商难以理解!

    题外话,俄罗斯以不到二十万的军队,面对数倍被北约培训若干年并被北约指挥的乌军,自2月24日至今,打下四大州,(包括号称可以抵抗核攻击的马里乌波尔),占乌面积15%,并且乌的大部分重工业都在四州。

    伤亡数,俄军共阵亡5937人;乌军阵亡61207人,49368人受伤。打出如此战果,怎么看也不是拉胯,更不是菜俄!

    壮哉,普京!

    宜将新勇追穷寇!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逗乐了

      很久很久不回贴,看这帖子逗乐了回一个。

    • 家园 俄罗斯在乌克兰反攻时暂停公投,现在重新安排公投

      应该是利用乌克兰反攻,将乌方的机动预备兵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同时考虑季节因素,现在是这个地区秋季翻浆季节,不利于机械化作战。公投后将相关事宜大致搞妥,已经到了冬季适宜作战的时期,局部动员的兵力应该也大致整备好了。

      • 家园 ???

        公路翻浆不是春季吗?怎么会有秋季翻浆?

        乌克兰可是本土作战,冬将军对于俄乌来说都是一样的。

        • 家园 春季翻浆是冻土融化,秋季是气温下降

          导致空气含水量下降形成连续降雨,在上冻前浸湿大量水分的土地不利于机械化作战,等同于翻浆。

          我手头的数据是北京地区夏季空气绝对含水量可以达到冬季的三十倍。

          • 家园 10月份冷暖交替,这个纬度确实雨水较多。
          • 家园 看看哈尔科夫每月平均降水量

            哈尔科夫1-12月的平均降水量是51,45,47,51,51,69,63,49,52,45,48,50毫米,全年51.75毫米。那里的降水很平均,夏季稍微多一点,10-12月的降水量低于全年平均水平。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看看一段文学作品里的描写吧

              这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收录的一段,来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西乌克兰,成长于当时苏波边境的小城舍佩托夫卡,维基百科上译为舍佩蒂夫卡。他的这部作品里有大量篇幅描绘了当时乌克兰人民的生活,多次提及哈尔科夫。

              这一段被收录进国内的高中语文课本,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课本中:

              秋雨打着人们的脸。一团团饱含雨水的乌云,在低空慢慢移动。深秋,一望无际的森林里,树叶全落了。老榆树阴郁地站着,把满身皱纹藏在褐色的苔藓下面。无情的秋天剥去了它们华丽的盛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

              讨厌的粘泥在靴子底下扑哧扑哧直响。路基两旁的人们狠劲地挖着土。铁器发出沉重的撞击声,铁锹碰着石头,铿然作响。 雨像用筛子筛过的一样,又细又密,下个不停。冰冷的雨水渗进了衣服。雨水也冲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如同稠粥从路基上淌下来。 湿透了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们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离开工地。

              ......

              唯一没有遭劫的是四个房间里的水泥地面。每天夜里,四百个人就穿着里外湿透、溅满泥浆的衣服躺在上面睡觉。大家在门口拧衣服,脏水一股股流下来。他们用最难听的话咒骂这恶劣的天气和遍地的泥泞。水泥地面上薄薄地铺了一层干草,他们紧挨着睡在上面,相互用体温取暖。衣服冒着气,但是从来没有干过。雨水渗过挡窗洞的麻袋,滴落到地上。雨点像密集的霰弹敲打着屋顶上残留的铁皮。冷风不断从破门缝里吹进来。

              看了这一段鲜活的描述,简直把乌克兰的秋天带到了眼前

              • 家园 现在是视频年代,深秋的哈尔科夫郊外农村长什么样?

                一本正经的光头张拍摄与2021年10月18日

                他还有个视频值得一看,拍摄于战前的哈尔科夫街头

                俄罗斯屯兵边境,乌克兰老奶奶泪流满面,军人表示毫不畏惧。

              • 家园 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地人还有一个专有名词

                rasputitsa,专指这个季节。

              • 家园 乌东和乌西是不一样的

                你引用的那段应该发生在奥斯特拉夫斯基的故乡舍佩托夫卡,位于乌西。我查了一下每月平均降雨量分别是: 68,72,72,63,124,125,82,45,50,56,56,77毫米。年平均降雨量是74.16毫米。

                我引用的哈尔科夫位于乌克兰东北部,每月平均降雨量是:51,45,47,51,51,69,63,49,52,45,48,5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是51.75毫米。

                所以乌西这个城市比乌东的哈尔科夫年平均降雨量多大概43%。

                另外10-12这三个月对两个城市来说都是降雨量比较少的月份,乌西这个城市平均是63毫米,乌东北的哈尔科夫是是47.7毫米。两者有一定的差距。俄乌战争现在主要发生乌东,这也是我为什么选哈尔科夫作为例子的原因。

                小说的描述会根据情节的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另外老奥写的故事发生在差不多100年前,气候也变化不少了。

                通宝推:张燕,
                • 家园 乌克兰是平原多,过去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少,形成沼泽。

                  不能归结于时间变化。

                  别说南方,就是我们北方城市,老人回忆,说到处是池塘。没有下水道的缘故。

                  • 家园 看静静的顿河确实是这样的

                    100来年前,那地方确实满是沼泽地,现在应该排干不少了,尤其是那些工业区。

                    我们老家温州原来也是典型的水乡,温州市区布满小河,现在填得差不多了。我家的那个小岛,原来比较好的房子都带两个池塘,前面的大池塘提供饮用水河生活用水,后面的小池塘刷马桶什么的,现在大部分池塘也填了。

                    通宝推:夜如何其,
                    • 家园 书读得不少,俄国名著我读得很少。

                      至今不知道普希金,莱蒙托夫那段好。

                      唯一有点印象是电影里舒拉(卓娅的弟弟)念的那句。

                      还只记得人家训他:莫斯科永远坚强。这种破诗,别说莱蒙托夫写的,普希金写的也不行。

                      这家伙在西西河说这话,就是被举报的命运。

                    • 家园 北方更严重

                      看到这个,想起来,小时候,我们住在城乡结合部。北方农村也多有池塘,当地人俗称“坑”。不至于一家两个,但是一个村很多个是很常见的。有的和活水相连,有的是纯粹积聚雨水的。我很多同学都是在这些地方学会游泳的。这些池塘到97年南方洪水前后基本就消失了。不知道是气候变化,干旱的结果,还是用地紧张填埋的结果,或许两者都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