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已经5月份了,可以对上海这波疫情做一个小小的复盘了 -- 舟轻云淡

共:💬328 🌺3302 🌵5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已经5月份了,可以对上海这波疫情做一个小小的复盘了

    上海的这波疫情,客观结果来说,是从一个历年的优等生,一下子沦落到差等生。不但上海市民吐槽,全国人民也吐槽,我觉得很正常。

    吐槽过后,有人就开始揣测背后的原因了,高层政治斗争的、上海当官执政能力的、上海小市民性格问题的,反正什么都有,在真相没有出来之前,我觉得这些都是瞎扯蛋,互联网发帖有记录,事前奔达的欢的,事后就看怎么打脸自己了,当然我也知道大多数网民特别善于唾面自干的,这里就不展开了,本文仅仅从疫情发生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不涉及阴谋论,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上海疫情最早是3/1开始的,3月10日是一个阶段,3月18日是一个新阶段,3月28日是又一个阶段。时间线基本如下:

    2月28日,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例,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均为浦东机场入境旅客转运区域工作人员,均系2月26日本市报告的一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即被隔离管控。

    3月1日,上海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28日下午因发热前往同济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截至3月10日24时,上海有34例本土确诊病例在院治疗,尚在医学观察中的无症状感染者548例。(这个时候累计治疗的无症状已经500多了

    3月11日,上海市公布了近期本土确诊病例的溯源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基因测序比对和专家组综合研判分析,近期上海市松江、嘉定、闵行、黄浦、徐汇、宝山、浦东新区(虽然提了7个区,实际上估计除了崇明都有了)等区疫情中均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病毒基因测序显示高度同源,感染来源聚焦于:境外输入病例携带的病毒污染环境,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上海华亭宾馆宣布于2月16日正式歇业,并展开装修改造计划。而装修刚刚启动一天,华亭宾馆即被征用为隔离酒店。3月11下午,上海市还发布了停课通知:3月12日起,上海市中小学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

    3月17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7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03例,其中2例确诊病例和103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野生病例超过管控病例,且超过100例),这个时候开始全市网格化筛查(就是做核酸)

    3月28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450例(野生病例超过800例,且未全员核查

    再后面就开始划分三区(防范管控封控),大家都能查到实际数据就不展开了,

    接下来复盘:

    1、全员核酸检测时间太晚了(3/18日),因为一周前(3/11)就已经扩散到全市各区了,那个时候就应该全员核酸,因为那个时候虽然扩散全市,但是由于病例数少,单个小区命中率还是不高,有全员核酸引起的交叉感染问题不大(就像北京现在那样)。实际上当时看官方报道每天感染人数中有不少在管控区外发现时我就说了。

    2、3/18开始网格化筛查全员核酸,虽然当时上海从来没做过全员核酸,缺乏经验,人员聚集、检测过程不规范,进而增大了感染风险。但是我认为更大的问题是分区流动问题,即分ABC三区,先A封,然后B封,最后再C封——相当于全流通没有分区,分区分了个寂寞。

    3、3/28开始浦江鸳鸯锅,又10天过去了,那个时候基本上奥秘克隆已经繁衍了无数代,第一代做起曾曾祖父了。全市人民大采购其实都不是个事儿了,这个时候医疗和方舱资源缺乏,阳性/密接无法及时转运很正常,但是这个时候小区的管理混乱没有统一规程,缺乏技术限制措施,很多小区里面病例根本没做到足不出户;包括安全垃圾处理、快递阳性等等,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防止病毒在小区内传播

    这个时候所有小区应当看成全羊小区来处理,直接先静默一周,所有物资政府统一采购配送,所有居民居家,一周后再分楼单人核酸2批次(这个时候如果核酸人手不够的话,分区是没问题的,因为全城封闭了)。到后来可以抗原自测的时候,其实就更方便筛选了。

    这样的话,基本上无阳小区7天可以作为防范区,有阳的基本上14天也可以成为管控区,严重的再加7天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说4月下旬基本得到控制。

    结论,上海疫情在每个阶段都犯了不少错误,任何一个阶段及时纠正,都能够缩短疫情封城的时间,为啥会这样,确实没搞懂。

    通宝推:拿不准,真理,审度,燕人,玉米菜,呆头呆脑,孟词宗,
    • 家园 好了,网红发了篇文字,河里的大拿可以讨论开了

      https://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2.115

      可惜河里不支持上传附件。

      • 家园 张文宏的文章被撤稿了

        赵盛烨:希望相关医生能够进一步确立科学素养、遵从务实精神,在今后撰写出规范的论文

        上周被媒体广泛炒作的论文,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和马昕等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表的文章《Preplanned Studies: Dynamic Disease Manifestations Among Non-Severe COVID-19 Patients Without Unstable Medical Conditions: A Follow-Up Study...》(DOI:10.46234/ccdcw2022.115)当前已被撤稿,其官方网站链接显示404状态,对应的DOI也已经失效。

      • 家园 这篇文章的结论就是抛掉重症的剩下的就都是轻症的

        以及除了死了的剩下的就都是没死的。

      • 家园 用超小数据的“结论”占据舆论阵地?

        文章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先不说了,这个要请专家详谈。

        文章投稿于6月初没几天

        但是,此时上海新冠死亡已经几百人。文章居然只选用22个重病,对比9000多轻症。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从文风学风而言, 用完全不反映全貌的小数据凑文章,至少是学术灌水。给出的任何结论也是没有说服力。以我的经验,这种数据的处理最多三五天就能重新更新一次。他们完全可以写一个全貌的5月末的数据分析。填到现在论文的框架里。

        第二. 来点阴谋论的想法。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共存论造势舆论攻势倾向的小数据。发表出来,在社会上造成科研论文支持自己结论的印象。

        论文可能是国内刊物的英文版。对文章评审的严谨性和可信度,先打个问号。

        通宝推:吴头楚尾,西安笨老虎,shyukyo,
        • 家园 老兄真把我坑惨了,花了近一天时间才把张网红

          的文章搞明白。

          确实像你说的是国内刊物的英文版,文章评审的严谨性和可信度有问题。

          一开始对表1中的数据怎么也弄不明白,Cox风险比率的数据好像和张网红说的正相反。后来发现文章说的是用Cox风险比率方法分析病毒释放时间( viral shedding time),但实际分析时应该是把每个人病毒释放时间分组计算阳性人群转阴率,再用Cox风险比率方法分析,才能解释表1给出的结果。不知道文章是忘记说明具体分析方法了,还是对统计方法不熟悉。

          后来再一想,病毒释放时间是个连续变量,表1应该直接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更合适。将个体数据先计算各个分组的转阴率,再用Cox风险比率方法分析,实际上降低了数据样本的统计把握度(statistical power)。所以应该是张网红课题组以前对这类研究没有太多经验,没有能够使用更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表2和表3的问题就更多了,都有纯粹是凑数的嫌疑。

          表1和表3的分析,我以前都有过大量的分析类似数据的经历,基本可以判断张网红课题组肯定没有充分挖掘手头的数据。

          最后商榷一下,这个研究不是“用超小数据”的,而是样本足够的研究,只是研究结局之一的重症感染病例数量很小,但是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这部分非常重要,文章也没有能够充分分析讨论,尤其是没有给出是出院了还是死亡的结局。非常非常令人遗憾。

          通宝推:陈王奋起,脊梁硬,吴头楚尾,
          • 家园 您是专业人士,感谢认真态度

            我们都是业余谈客。以我自己的专业经验看,真正的专业人士非常尊重数据,而且对有些人数据方面的走捷径非常敏感,经验越多嗅觉越灵敏。

            不幸的是,互联网时代,作“专家”,作网红,都太容易了。尤其是先有目的,再去找数据,不要说普通人看热闹,就是专业人士也有很多人抵抗不了诱惑。

          • 家园 太好了,用菊花司的说法就是明白人来了

            看了你的文字,感觉你比很多人看得明白,而且是能深挖出有价值的结论来,非常期待能找到合作者好好出几篇文章。

            网红就不说了,主席的嘴尖皮厚腹中空形容已经是很贴切了,现在真担心上海又来一轮的风险。

            • 家园 我们与上海两家医院有医教研合作,我建立了一套

              完整的4阶段临床科研培训流程,通过结果讨论方式指导数据分析,不接触原始数据。期望你有好的数据。

              网红太赶着发表文章了,没有时间收集统计临床结局。按照临床研究常规28天结局看,最后一个入组病人是6月4号,应该7月初才能完成数据收集,再开始分析数据。

              我已经安排在上海的科研团队,这周会通过文献报告讨论的形式,用网红的文章进行团队培训。所以要认真研究这篇文章的问题。

              通宝推:脊梁硬,
              • 家园 网红经常赶着用数据

                比如博鳌论坛那十的发言,一定要引用前一天的数字来说死亡率,接下来两天死亡直接上跳到翻倍。可是在他那个层级,对当时重症的状态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不至于不预料到死亡率不会停在当天的水平上。很不理解为什么,从此以后很难认真去看他的结论,特别是带数字的。

                • 家园 谁在博鳌论坛的发言?
                  • 家园 这里,张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070003533624098&wfr=spider&for=pc

                    在这次的采访中,张文宏比较了新冠病毒变异至今,死亡率(杀伤力)的变化。奥密克戎新冠变异株流行以来,与早期武汉疫情期间有重大差异。“当时新冠肺炎病死率最高的时候达5%以上。今天,即便把基础疾病死亡的病例计算在内,上海总病死率维持在0.0178%(87/48.8万),而其中新冠重症肺炎死亡占比很低。”

                    • 家园 是张啊,那他不是经常赶着用数据

                      而是接触不到数据,只能用公开的。

                      • 家园 噢,有什么缘由吗

                        他作为专家组组长,想来应该有第一手的,至少是统计性的资料。这个到确实是我的揣测了。假如并非如此的话。

                        • 家园 我的一个朋友,整个卫生系统的专家库就是她建立的

                          包括几千个不同领域的专家。需要的时候咨询,但是专家几乎完全接触不到卫生、疾控系统的数据。

                          张网红的专业只是医院传染病科临床出身,与新冠疫情相关至少需要跨界学习流行病学和病毒学两个领域的知识。从他公开的自媒体上没有看到他在相关领域临时现学现用专业知识,反倒是自创“管控区域和非管控区域阳性感染人数比例”这个完全不专业的概念。张文宏只是一个网红,在流行病学疫情控制领域完全是个外行

                          不仅说明他完全是个外行,而且显示他只能获得公开数据,完全没有接触到疫情相关数据。如果能够接触到数据,周围专业人员是不会让他这么说的。

                          我对卫生、疾控系统的了解是极度谨小慎微又极强的本位主义,有数据的单位即使没有能力处理数据也绝不合作发挥出数据的效能,担心犯错误。

                          另外,也可以理解很多相关数据公开后,在不同层次的认知,可以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和观点,并且无法沟通。【信息流行病】对新冠超额死亡不同层次认知的悖论

                          通宝推:脊梁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