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个曾经的单身女孩 -- 宝特勤

共:💬58 🌺407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抛开种族歧视,其实女性传统择偶标准,还在发挥着作用

          就是向上兼容。

          向上兼容的一个结果,就是优秀的同种族男性不足,国内表现为剩女现象,国外表现为溢出外嫁。

        • 家园 一个父母精心培育的中国男孩

          我们和一个家教很好的中国男孩家庭出去玩。

          男孩音乐、数学、绘画比我孩子好,我承认。但是我孩子油嘴滑舌而且肢体语言丰富决断。几下子那个素质其实相当不错的男孩就看着像个跟班。我孩子叫他做啥他做啥。直到我不得不管束我的孩子不要过分。

          那不管中外女孩看见选哪个可以想象。

          华裔男孩有很多很优秀的。父母注意培养他们放开的性格,而且恰如其分地运用和表达自己的优势。在不止找女孩的方面有很大好处。

        • 家园 三观不同向钱看罢了

          改开之后,笑贫不笑娼。所谓“优秀”的国女当然对于能提供丰富物质生活的男人更感兴趣。80年代末期到00年代早期,国外老男人取中国小女人的不少。但现在则反过来了。中国男人娶外国女的很多。甚至在美国也一样。这两年“小留”们到美国开豪车、开大爬,纸醉金迷的虽然看着影响不太好,但大把的各色外国妞投怀送抱。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我也补充一个。在美国时,我偶然通过朋友认识了

        一位秀外慧中的中国女性。

        某女,XX,国内顶尖高校医学院博士毕业。我认识这位女性时,她大约40岁,已经是西欧某国立大学牙医学院的院长。真牛人啊。

        国内的土博士,在西方国家的COLLEGE当个LECTURER倒是有不少,主要是教基础课。但要想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书当教授,真的很难。

        这位女士,不但当上了教授,还当上了医学院的院长,那是真的凤毛麟角。我开始还不相信,仔细问她才确认。她老公是国内博士同学,在当地开诊所。中国的土博士,要想在西方行医,光是考个医生执照就要累得脱层皮。现在可能好些了,现在协和的8年制的博士,那素质也是刚刚的了。

        该女士长得漂亮,不是那种很惊艳的感觉,但是很耐看、落落大方的那种。

        看见她这样的女人,有种“始信人间有凤凰”的感觉。

        另外,我还见过施一公院士的夫人赵博士,十年前在国内还一起吃过一顿饭。

        赵博士就相貌平平了。她和施一公是霍普金斯的博士,师妹。

        人家现在是十亿富婆了,呵呵。

        和一下“七天”兄。凑个热闹。

        通宝推:七天,
      • 家园 鬼子对身体要求很高

        我在河里有喜欢吃的形象。生活中也是。否则不会知道那么多吃的。

        但是儿子交上印度小姑娘以后,她爸爸每次一起出去度假一定赞我更结实了,我吃饭点蔬菜色拉他一定称赞。弄得我不得不真的老吃蔬菜和加强锻炼。

        • 家园 认识一个印度小哥,那是真吃货。

          有个小盆友从丹麦过来看我,在里斯本转机,给我带了几盒Pastel de nata。我以为是普通蛋挞,正好去印度小哥他们公司开会,给印度小哥带了一盒,这哥们一看就知道是葡萄牙货,并能给我讲出它的做法和来龙去脉。

          这小哥对方圆1、200公里内的中餐馆以及华人超市里能买到的特色食品比我还熟。

          我家无肉不欢,吃蔬菜还行,但是没人喜欢吃沙拉。其实水果果糖含量过高,补充维生素,还是蔬菜更加健康一些。

    • 家园 梅斯蒂索是啥?
      • 家园 梅斯蒂索女郎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父系是欧洲白人的比较白的当地混血

        西班牙征服美洲后,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征服者和当地土人的混血。西班牙政府当时建立了种姓制度,规定只能是白人男子和土人女子混血,不能反过来(和印度基本一样。)厉禁止白人妇女与美洲原住民或黑奴男子、混血儿之间发生性关系。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视为强奸或性虐待,将这些男子处死。

        从上到下的鄙视链是:西班牙本土白人>美洲出生父母均为白人的后代>父系白人和印第安人混血>白人和黑人的混血>混血和黑人的混血>当地土著>黑人>当地土著和黑人的混血

        通宝推:脑袋,方恨少,桥上,
        • 家园 这个鄙视链标准听起来很东方

          基本就是中国封建父权和印度种姓的拉美版么。怪不得人才都往美国跑。我记得差不多三十年前,中学看报纸(体坛周报?)就有美国篮球明星巴克利暴打白人的段子。因为他(黑人)娶了白人老婆,有白人男的看了有气,就被他打了。体现了在美国只要有钱,肤色不是问题。当然,后来有了更火爆的辛普森案。

          • 家园 美国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钱

            基本就是中国封建父权和印度种姓的拉美版么。怪不得人才都往美国跑。我记得差不多三十年前,中学看报纸(体坛周报?)就有美国篮球明星巴克利暴打白人的段子。因为他(黑人)娶了白人老婆,有白人男的看了有气,就被他打了。体现了在美国只要有钱,肤色不是问题。当然,后来有了更火爆的辛普森案。

            有钱就是大爷,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一样的。不过在美国,有色人种想当大爷,要花的钱更多就是了。

            美国一样有这个鄙视链。事实上这个不准黑人男子和白人女子通婚的习俗直到美国民权运动开始松动。之前,尤其是南北战争前的南方,白人男子搞自家黑女奴的很多。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解决性饥渴,更多是为了得到家生奴隶。

            至于现在,如果不是富豪明星,这个鄙视链依然隐性存在。

            美国能够吸引人才,主要是进军西部,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杀印第安人,实现了工业化。在印第安人留下的真空上,实现了巨大的人均资源数字。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阶层固化不严重,个人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上升通道,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

            而中南美洲很早就完成了阶级固化。中南美洲虽然广大,但土地被掌握在少数大农场主手中。地主阶级面对产业革命,往往是极端反动的。他们往往安于占据大量的土地并安于剥削农民来作为原料供应者和工业产品消费者的地位。

            这种情况下,中南美洲不能完成工业化,阶级固化严重,又没有中国式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人才得不到出路,自然要么消沉要么流失国外。

            所以本朝闹革命,首先要解决的是土地问题。

            通宝推:呆头呆脑,陈王奋起,老老狐狸,任爱杰,
            • 家园 楼主不就谈了洋人女友?

              说古,在决策上没有多少权重。小黄人在你的鄙视链上啥位置我不知道,但是楼主在美国实实在在泡到了洋妞,我在国内一辈子也没这个可能。所以我说美国对人才有吸引力。人才太抽象,换句话说,美国对能挣大钱的人有吸引力,不拘肤色。至于穷人,不是有没有吸引力的问题,是没机会的问题。我们村刚过扶贫线的人,根本不担心到美国被鄙视肤色,因为没机会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