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淡淡微风之原创】浅说十念法门之(序) -- 衲子

共:💬55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收藏了

        感谢您介绍的"念佛",令我若有所悟。

        我常常会有烦恼,或者被一些消极的情绪左右,这种时候,介绍佛经的书籍会帮我宁静下来。

        可惜,宁静不能持久,还会得意忘形,还会患得患失。

      • 家园 受益

        有几惑:

        1、“佛”是如来,还是

        正遍知、明行足、世间解、天人师、调御丈夫、善逝、世尊、无上士、应供
        ……,他既然
        是一个真正明白了的老师,他想让我们和他一样明白,和他一样解决能自己的问题,他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努力方向。当然有很多正确的方向,他也告诉我们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那么是否“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2、

        我们做每件事情,都以佛为比照,按着他的作法去要求自己,把自己不好的习惯、不谐调的东西、不适合的作法、不安祥的心态慢慢的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

        倘若没有“佛”,是否人(“我”)就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有你上面说的这些好?

        (在佛学门口徘徊很久了,始终是在门外。今天有幸借你的“微风”,让我在门口看得更清楚些,就把看到想到的写在这里,如可以解惑,则或许可以在走入佛堂几步……,仅是讨教,无它意。):)

        • 受益
          家园 呵呵, 那么我吹起一股疾风, 把您刮入佛堂.

          十个名称都是佛的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您在出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念佛是谁? 可以当话头参参看.

          即使在没有佛时, 也会有人开悟, 而达到"上面说的这些好". 此类人被称为"独觉", 又名缘觉,或辟支佛,是于无佛之世靠自己觉悟的力量而脱离生死的人。 (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

          不过, 有着现成的教科书和别人的经验不用, 纯粹要靠自己摸索的话, 难上加难, 何苦呢.

    • 家园 【淡淡微风】浅说十念法门之(序二)

       曾在自己的版里把初稿发了出来,让朋友过目,朋友有不同意见,说应该写些如何用佛家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等等。那样自然很好,写的简单交待的也容易。然而在我的考虑里,说那些话是顶不得用的,一则人家未必要相信你,如今的人谁心里没自己一套,干吗要信那些;二则就算信了,又有什么用,只起到教科书上说的“自我麻醉”的作用那又何必。

        很多人的想象里,佛学就是那么一套云山雾罩的理论,就是一门宗教而已,再加上看多了三流武侠小说中所谓的“打机锋”和电视中那些连“阿弥陀佛”都念不准的所谓和尚,看多了江湖上以出家人外衣招摇撞骗的人,就把整个佛学给误会了。

        佛学实际上是很精深很精微的,也是绝对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讲究的是深思熟虑明辨是非,做的是把身心各方面的问题都搞清楚,再想办法一一解决。只是它研究的许多东西实在是如今的科学还没有弄明白的,也有很多是语言没办法表达清楚而是要你用自己的身心两方面去投入才能体验到的,所谓“山阴道上”,一步一景,不亲身走到那里,想象是想不出来的。大部分人都是雾里看花,并没有认真去搞清楚里面的情况,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却再也不肯接受真正的东西,无可奈何。

        我写这十念法门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多了解一下事实,少一些误解,另外也介绍一下真正的修行方法,介绍一下修行的方法论,以免看到有人吹嘘悬呼的东西而没有判断的标准。了解了修行的方法论,就不会被那些抄袭别人的东西欺瞒不明真相群众的所谓大师骗住了。也就会明白气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把握了重点,学什么功法的都可以把身体练好。当然关于武功方面的,明白了道理也未必能做的到,自然有些是不传之秘,没有明师手把手的教是学不会的,那就不是我能说的出的了。

        在这里我再说明一下两个问题。

        顿与渐。

        顿渐之争是由来已久的,六祖慧能和神秀和尚的偈子“菩提本无树”算是比较有名的一例,禅宗又多讲顿悟少讲渐修,很多人就以为“渐修”不对,“顿悟”才是真理,其实是误会了。

        其实这二者是不矛盾的。顿悟离不了渐修,没有渐修就不会有顿悟;渐修也离不了顿悟,没有顿悟渐修就不会有成就,他们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结果。“悟”并不是就一次就完事儿,而是可能有很多次,一次比一次深入,要到功德圆满才算成功。所以说,实际上修行是一个边修边悟的过程,修与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禅宗里有句话叫“悟后起修”,说的是要明白了一些东西才能走上正路,并非是全明白了才开始修行,有些东西不修到那份儿上是不可能真正明白的。密宗说中脉不通就不可能悟道,说的也是没有渐修就没有顿悟的道理。很简单的一个比喻,你如果连感冒都解决不了,怎么保持心境的恒一不变?所以说修身是修心的基础,没有渐修怎么行。

        渐修自然很辛苦,顿悟听起来却很舒服,自然喜欢顿悟的人多,喜欢渐修的人少,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梅花香自苦寒来,顿悟以后的自在轻灵风光霁月是要有深厚的基础的。

        思维与定。

        佛学是“深思之,审辨之”,要穷理究原的,不是什么都不想就可以迷信的,所以佛学里有正信一词,说的是不能迷信权威和经典,而是要自己求证得出结论。

        在很多人的想法里,“定”就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什么都不想,其实不然。“禅定”的含义毕竟复杂,相近的意译是“静虑”,被大话西游糟蹋的可以的唐僧玄奘大师就把禅定翻译成“思维修”,大家如果有经验就会知道,那时候完全可以思考问题。当然“定”有“八万四千种”,也有什么意识都没有的。其实很多人都有过“定”的经验,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比如说上课时的走神和发呆有时候就是定的一种。

        “入定”的滋味妙不可言,可惜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

      关键词(Tags): #法门#修行
      • 家园 上课时的走神和发呆有时候就是定的一种?

        既然是佛学,还是请问风兄一个出处。。多谢。。

        如果兄是谈佛法,就得问兄的修证了。。对不起。

        • 家园 是的

          【定】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有二类:1.生得之散定,2.修得之禅定。

          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 (这是天生就有的"定", 上课时的走神和发呆就属于这一种.)

          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这是修行得来的"定", 特指"禅定".)

          建议您下载佛学电子辞典, 一般的问题, 查字典即可解决. 下载见:

          外链出处

          关于个人的修证, 偶是没啥修证滴, 淡淡微风学佛有段时间了, 应该是有些修证的.

          不过, 关键是要看人家说的是否合乎佛法. 即使某人大谈他气脉通了, 甚至有天眼通, 他心通, 等等神通, 如果他讲的道理违背佛法, 那还是不能听他的 (末法时期, 邪师说法, 如恒河沙. 慎之慎之!)

          • 是的
            家园 对不起

            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 (这是天生就有的"定", 上课时的走神和发呆就属于这一种.)

            走神应该算散乱,失定吧。。因为是偏离所专注的目标。发呆要看情况,多半在打妄想吧。三摩地有这么便宜就惨了。泛泛地这样说,肯定是错的。一笑

            • 家园 呵呵,您说的有道理,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情况。

              看我的原文:“比如说上课时的走神和发呆有时候就是定的一种。”

              一般来说,那时侯就摸到定的一点边儿了,从那里入手,是比较容易体会定的感觉的。

              另外,写那个系列的时候,是为了一些初学者和不了解佛学的朋友,有些地方不够严密和审慎,见笑了:)

              • 家园 好吧

                俺也算初学。请教一下如何从走神与发呆入手

                而入定?所入之定在百千三昧中算哪一种?请

                指教,多谢

                • 好吧
                  家园 呵呵,不知道您要知道是哪种定干吗呢:)
                  • 家园 多谢

                    你说的从发呆入手的方法,有点意思。。可能不提走神就好了。

                    定有百千三昧的提法,不知您是泛泛而言,还是如数家珍,所以

                    多问一下。

                    您另贴所说“有寻有伺”何解?俺古文不好,看不懂。烦您解释

                    一下。

                    • 多谢
                      家园 呵呵惭愧惭愧。。。

                      百千三昧,是大德的说法,我借用而已:)

                      而且,定有偶然性,有时候碰上什么算什么,不是一定就是某种。

                      有寻有伺,其实就是有觉有观,是玄奘大师的翻译。

                      • 家园 谢谢,大约了解了。。看来兄学过瑜伽师地论?

                        网上搜了一点文字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般若的内义包括下面五种: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沤和般

                        若),眷属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观自在菩萨的“观”和照见

                        五蕴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们修证的三个次第──

                        “有觉有观”(有寻有伺)、“无觉有观”(无寻唯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

                        ──可以体会到观与照的分际。观的境界就是寻,有如在找一个东西,比方一根针

                        掉到地上,怎么办?屋内一片漆黑,只好藉着烛光或手电筒的亮光慢慢寻找,慢

                        慢探索,这是“有寻”。“伺”则不寻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里等着吧,

                        本来到处移动的小亮光停在一个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渐放大,这是

                        伺的境界。最后,瞎猫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彻天彻地,便到了照见

                        五蕴皆空,无所障碍。

                        凡夫学佛,不管是学密宗或者显教,一开始都是有寻有伺。观想一下观不起来,

                        即使观起来又跑掉了,自己很惭愧,又忏悔,又难过。然后再观想寻回来,这样

                        七腾八折,后来勉强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刚刚以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

                        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寻寻伺伺,最后终于到达了无寻

                        无伺地,不思善,不思恶,便相当不错了。

                        心中随时起观,念头何处来?何处去?等到功夫较为纯熟,前念已灭,后念未

                        生,中间一段空灵,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对不对?这又沦为下品修法,你死心

                        眼看着那一段干什么!看臭水沟啊?!嘿!你就忘了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

                        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

                        来,中间的念头当下即空,你看住它执着一个空干嘛?这是不用智慧去参!因为

                        那个空也是你心意识所造,当不得真。那么你不看它,怎么办呢?看与不看之间

                        如何取舍?

                        我如此一讲你们便傻了,稍稍深入一点,我就晓得你们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

                        脱处还有什么观心不观心的。解脱便解脱,毫不拖泥带水。但是刚开始时,一

                        切都要从般若观心来。心经告诉我们: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

                        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般若是诸法之母,非修般

                        若不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