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胶东传统面食 -- 大花饽饽 -- MacArthur

  • 共: 💬 76 🌺 36
  • 【原创】胶东传统面食 -- 大花饽饽

    holmers提起了胶东的“彩色馒头”-- 哈哈,可能这里还就数俺最有发言权,俺老娘当年可是面食方面数一数二的高手咧...

    首先,在胶东“馒头”这个词不能乱用。馒头馒头,原是“蛮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大军发动原要斩人头祭旗。猪哥慈悲为怀,不愿多杀结怨,遂令士兵用面粉蒸成“蛮头”形状代替人头祭旗。所以啊,馒头平时吃吃可以,过年过节时祭奠老祖宗,是不可以上“蛮头”的,不吉利。

    那用啥?得蒸“饽饽”。馒头做法简单,发一盆面,发起来后揉一揉,揉成长条,用刀切成一块快,摆锅里蒸就是了。饽饽可就不能这么简单糊弄事儿。蒸饽饽要用最精的白面,加油(猪大油最好)、糖、鸡蛋(去蛋黄,否则面发黄),用最好的引子(酵母),发起一大盆面后,要整个倒扣在大面板上 -- 胶东的大面板足一米宽,一米五长,俺小时候根本搬不动 -- 然后要使劲揉面。这揉面有讲究,必须整体一个大面团一起揉,不能分成小块分别揉;不能揉得太慢,慢慢吞吞半天揉一下不起任何作用。有时候偷偷耍懒,老娘过来一摸就发现了 -- 面团必须从冰冷揉到温热,不使劲根本揉不热。那一大盆面足有一二十斤,小孩子根本玩不转,直到后来个头过了一米,才有资格上面板操作。大面团又韧又硬,单靠胳膊和手的力量根本弄不动,揉的时候必须用腰劲,力发膝盖(跪在炕上),自腰使臂,反复搓揉。这么二十斤面揉下来,回头要腰酸背疼好几天。蒸出来的饽饽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揉面的质量,揉得越用力,时间越长,饽饽越是白而蓬松。

    面揉好了就要用模子印。把面揉成条,切成拳头大的一块块,叫“际子”,然后下一步呢,就把这一块块际子揉一揉,直到揉出一块光滑平整的表面,团成球状。下面,还要给它“上粉”-- 哈哈,没想到吧,就跟打扮小姑娘一样,饽饽也要上粉呢。饽饽粉其实就是观音土。这东西饥荒年代里吃多了会死人的 -- 反过来说少吃点也没事,起码没毒。面粉本来很白,但是加了蛋清和酵母后,就会稍微变点颜色。可是供祖宗的东西,必须尽善尽美呀。怎么办呢?观音土很白,所以就在白面饽饽表面给它扑上一层观音土,让它显得格外漂亮。给饽饽上粉必须在卡模子前上。用手抹点白粉,给饽饽薄薄地摸上一层就好。

    模子是用木头雕刻的,各种花纹都有,有的是莲子花,有的是圆团花,形状也不尽相同。家境好的模子就作得非常精致漂亮,也有雕刻得比较粗旷的。俺家的那一套模子全村看着都眼馋,经常被借去,有一次还被一家人借口找不着了,差点儿给窝去。把上好粉的圆面团光面冲里,卡进模子里去,用力压实。外面的面团如果过多还要揪去少许。然后反过来一扣,就是一个漂亮的大饽饽。

    蒸饽饽的讲究也很多。大锅烧水,水上架箅子,箅子上铺满干净的玉米苞 -- 玉米苞是挑选大张的玉米苞叶洗净修剪齐晾干成黄色的才能用。然后把饽饽一个个摆锅里,不能距离太近,否则发起来一个挨一个,互相粘连着,可就前功尽弃了。也不能贴锅边,锅边温度高,容易被烤焦。火不能烧得太猛,慢火起锅,水烧开后大火十分钟即可。熄火后稍等片刻必须马上掀盖起锅,否则里面水蒸气冷凝,滴到饽饽上就破相了 -- 小姑娘脸上搽好粉再哭一个试试,就是那个样子 。锅盖一掀,满锅热气腾腾,这时,要用菜刀在锅口上方横竖砍两刀 -- 据说破鬼去邪。这时还有最后一道工序 -- 点红点。老娘用筷子蘸着红染料,在每个饽饽上点个红点 -- 一锅饽饽点完了筷子头上剩余的红色多半就要点到俺的脑门子上了...

    饽饽起锅后要坐在高梁秸编的盖子上冷却。凉了之后挑最圆最白最漂亮的摆出了上供,余下的就送给各家亲戚好友。俺家的大饽饽又白又圆还带漂亮花纹,村里人见人爱;吃起来也是又香又甜,用老娘的话说:“我那又是油又是糖又是鸡蛋,外国面包有这么多好东西么?”到现在法国面包也吃了不少,论起来终究不如老娘做的大白面馒头香。

    胶东风俗大年初三小媳妇回娘家,多半要带上篓子白面大饽饽,漂亮又实惠。前两年回国,去丈母娘家时老娘给塞了一包大饽饽带上。带到他们那里人人传看,啧讶不已,称为神奇。只不过众口一词称之为“白馒头”,矫也矫不过来,随他们去吧...

    **************

    讲了半天还没讲到彩饽饽呢... 且待下会分解...

    关键词(Tags): #食谱(容易)#馒头(容易)元宝推荐:紫色风信子,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木图木真相,强烈要求上图
    • 俺们乡下叫“礼糕”,主要是面白,够大。

      还有花馍,主要是龙啊,老鼠啊,老虎,做法我看着也不难。奶奶用手大致捏出形状,然后用剪刀剪出纹路,再用红枣,食红,红豆点缀。因为在蒸锅里,面团会膨胀,等出来就是惟妙惟肖的动物图案了。之所以蒸“礼糕”和动物图案的花馍,是因为要送礼,拜祭,相互都要送。

      当然,我小时候觉得有图案的比较好吃。也会多做些给我吃。

      • 嗯,这个大致形状上比较现功夫

        面要发得软硬适中,能捏得住,不能走形...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能捏得象... 上次给闺女捏了个狗,她非说是piggy... 可奶奶给她捏的就能看出是狗来... 这个才是工夫呵...

        • 我记得动物主要是头和神情,其他都靠点缀。

          面团软,而且要蒸,不能捏出四条腿好像真的一样,有一点腿的意思,一个尾巴,耳朵剪出来,面部修一下,用黑豆点缀,嘴巴用指甲压出印记。没蒸出来不算很像,蒸出来之后,就很有味道了。

          这个似乎有些诀窍的,回头我打听下,传授给你。不收费!

          不过不知道要等多久才有机会问到,你耐心等!


    • 胶东大饽饽

      俺们那里的饽饽有刻花的,也有全白的。读中学的时候做饽饽俺也是一把好手呢。

      勾起了以往的回忆。

    • 哈哈,让那些说煎饼卷大葱的进来看看

      谁说山东只有煎饼卷大葱?

    • 鲜花!您那里也吃煎饼不?

      俺最喜欢煎饼和大饼

      • 胶东人不吃煎饼
      • 弱弱的问一句, 煎饼有几种?

        以前有山东同学淄博的,没次都捎些煎饼,小圆盒装,不大,不过感觉山东煎饼应该不是这样

        • 煎饼

          嗯,俺觉得山东各地的煎饼不一样,取决于材料。俺们那边多数都是小麦和玉米掺起来磨的。听说还有加大豆,加地瓜的。后来比较流行的是小米煎饼,成箱成箱得卖或送人。俺们那得煎饼可以冷吃,但多数是上篦子馏馏再吃。俺莱芜的大学同学带的煎饼跟俺们的就不一样,全是玉米的,只冷吃。

          • 煎饼
            看铁道游击队。里面的枣庄煎饼描写得感觉像大饼
        • 那个是“周村煎饼”吧?

          脆的是不是?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