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中国人口问题不宜过度贩卖焦虑,应慎重。 -- 张新泉

共:💬52 🌺285 🌵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讨论中国人口问题不宜过度贩卖焦虑,应慎重。

    一、计划生育回顾

    中国计划生育开始于1966年1月28日,有多少人知道?

    不了解历史的,可以网上搜读一下《从1966年节育到计划生育:“文革”时期的人口控制政策》等文章。

    一些重要历史节点摘要

    1966年1月28日,中国政府决定实行计划生育,中央和地方开始设立计生委。以宣传节育为重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文革开始后,虽然计生部门受冲击,但十年中,人口增长率仍然下降十几个千分点。

    1970年,周恩来在接见卫生部军管会全体人员时,批评了把计划生育和卫生运动放在一起的做法。他说:"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  。

    1971年由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人口自增率逐年降低。力争到1975年在城市降低到10‰左右,在农村降低到15‰以下。这个计划被写入到"四五"计划中(1971~1975年)。这预示着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式开始。

    在此之前的人口控制政策,仅仅是国家鼓励、媒体宣传的节育。而在此之后,则是国家制订指标,层层控制落实并限定育龄妇女的生育数量。   

    1973年,人口发展第一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正式提出了"晚、稀、少","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最理想"的口号。实际上,这些口号在60年代初期就曾经被提出过。

    另外,关于避孕药具的免费问题,在1970年,财政部、卫生部就下达了《关于避孕药实行免费供应的通知》。在此之前的1965年到1970年,避孕套已经由3分钱1只降低到1分钱1只。避孕药具在国内已经批量生产的基础上扩大供应,费用由"减"改为一律免费,并要求送药具上门;「毛泽东主席曾经批示:要送药具上门。」卫生部修订了《节育手术常规》,规范了节育技术指导工作,并规定节育手术的受术者不仅实行免费,还有带薪假期;在一些地方的中学开设了青春期生理卫生课和人口教育课,广泛宣传计划生育。

    七十年代后期,晚婚晚育,结婚年龄提高逐渐成为宣传重点。

    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开始更严格全面落实。80年代初上升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在城市居民和城乡军政事业公务人员中严格执行。

    进入新世纪,计划生育开始放松放缓。

    2007年开始,不再成为基本国策。

    2016年开始,全面放开二胎。

    2021年,放开三胎。

    预计到2026年,全面放开。

    历时60年,共三代人。

    其中,城市居民和公务事业编制人员严格一胎的,历时约三四十年时间。

    农村推行计划生育困难重重,乱象频多,收效甚微。

    即便如此,由于普遍晚婚晚育和推广节育,以及在城市居民和城乡军公干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五十多年来,中国人口至少有效控减三四亿人以上。至少少生了整个全球人口第三大国美国人口。

    如何评价几十年来的计划生育,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可视为定理性质的结论可供参考:

    对中国而言,如果一项重大的涉及根本的原则政策,经过了'文革'和改开两个时期双重考验,那么,它在较长时效内的正确性,就可以确定无疑。比如四个基本原则,比如一些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

    二、比较

    与同时期或更早期的印度计划生育对比,中国的执行力与有效性无疑更加突出。

    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以温和的方式倡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该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1941年到1951年十年内,印度人口年增长率均控制在1.3%以下,政府规划人员乐观地相信未来的人口增长率会与这一数据持平。

    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并没有进一步鼓励计生用品的使用以及家庭规模的控制。以至于60年代,较高的人口出生率被政策制定者认为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7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控制人口出生率,希望能将现有千分之四十一的出生率降至千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印度于1976年出台的人口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已经达成了共识:人口政策取得的效果不大,除非仅仅把它作为提高全民整体福利项目的一个部分。

    20世纪80年代,印度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增加了大量的计划生育项目。农村地区通过医疗中心及其分布的网络体系,令这些项目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普及。

    1991年,计划生育项目提供的公共医疗机构已经达到15万所以上。

    尽管公共医疗机构的发展对计划生育项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199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快的国家。据估计,1981年到1991年十年间印度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在2%左右。

    1992年的粗略人口出生率是千分之三十,相对于1981年的千分之三十四仅有较小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直至80年代,印度的人口增长率都趋于平稳状态。印度中西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降低本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但收效甚微。如此看来,到2060年的时候,印度将打破人口平稳增长的态势。

    迄今为止,印度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目前,印度有四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省份,如马哈拉施特拉邦是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省份之一。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拥有9300万人口,从2001年5月起,该邦政府工作人员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

    三、独生子女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是计划生育实行过程中最受批评的一大"弊政"。这个政策的利弊两存,太突出显明了。似乎显得有些太急切太激进,后果也太严重。

    八十、九十年代当时那人口形势,″两个正好″已根本刹不住人口过快增长。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实际执行范围主要还是城市居民、城乡军公干事业编制人员比较严格。农村由于有效约束少执行难传统文化观念客观经济生活环境等因素,真正独生子女的很少。

    城乡实际效果上的明显差异,极大地缓解了阶层分化固化。在改开后普遍受惠的快速发展阶段,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效果非比寻常。

    如果不是城军公干人员严格独生,现在农村人口农民子弟进城上学、就业经商机会都会减少一半。贫弱群体与官二代富二代们都将比现在增一倍,而中间阶层也将比现在少一半。

    就这个角度而言,大政府概念下的公职人员,似仍应在相当长期内执行少生、独生子女政策为宜。干部尤其是中高级管理阶层(含人大政协收集的先富群)应该严格一胎最多两胎。相应地,科教文卫界普通知识分子阶层,则应该尽早完全放开。即使全放开,他们多生的概率也不会高。

    保证社会稳定,防止两极分化,控制阶层分化固化,不但经济上要有宏观调控,分配上有二次调节。社会阶层政治上也应该有宏观调控、阶层人口调节措施。

    城乡户籍医疗社保福利完全均等化之前,全面放开二胎仍不应进一步扩大为全面彻底放开,更不应搞什么鼓励生育。

    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比较重视宗族家族家庭。它也是几千年封建传统社会的根基支柱。家族、世家、门阀这些与之相关的要素,构成了一部中国漫长历史。它还是古代阶级分化固化格局得以持久维持的根源,从周公制礼作乐直到近代革命,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史,也是一部部家族史。

    近现代以来,历次革命冲击下,传统家族宗族走向瓦解。尤其是族权夫权都被视为革命对象之后,更是彻底走向消亡。

    但家庭细胞还在,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家族宗族政治经济社会残余死灰复燃,便自然而然。

    这时候,晚婚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国策出台了,长达四十多年两代人的时间。中国家族宗法社会的根基才真正彻底走入历史。

    城市居民、公务官员阶层等社会优势人口群体,在比较严厉的政策管控下,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人做官,合族兴盛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弱势群体在庞大人口基数作用下,更多草莽有了向上流动渠道、机会。在社会经济整体飞速发展,阶层结构状况剧烈变动背景下,中间群体弱势群体人口基数庞大的优势更为突出。

    如果城市居民、中上管理阶层不是受到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管治,今天中国人遇到的富二代官二代就不是一个个王校长、我爸是李刚了,而将是一群群在上面把社会流动上升渠道彻底堵死严密封闭。

    中国城乡工农间的阶层鸿沟也将更加严峻,如果四十年前每个城市、工人家庭平均都有几个孩子而非独生子女,上学、进城、打工、城乡间婚配等,对于农民子弟而言,条件将更为残酷,阶层流动将更加艰难。

    计划生育在缓解中国社会公平问题上的功能作用,客观效果上很可能是大于其它一切社会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

    精英富贵阶层只许生一个(在八十年代刚摆脱绝对平均主义政治挂帅余威犹在时,这一阶层尚在成长发育中,尚受体制政策严格管控),这就使得其后代数量严格受控。

    这一年代出性的富二代官二代,绝大多数不过子承父业而已且大多会等而降之,鲜少有青出于蓝更上层楼。他们所占有的资源、渠道,最多不过一个萝卜一个坑,子女一人尽可能多袭其父母两人祖父母辈四人之所有。整体比例上,也就都无可避免呈现下降趋向。这与一旦有众多子女可以齐上阵,不但会承袭已占有之外,还可蔓延扩张排挤占有情形完全相反。

    这样一来,富贵阶层已占渠道资源都不可避免要引入新血,为外来者打开门户。

    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更有大量新的社会上升渠道,可供中间群体、底层草根中的优秀者寻求大把机会。

    这种客观局面是如此的具有整体比例上的决定性效果,也就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后来的中国社会公平问题。

    计划生育对中底阶层而言,意味着421家庭代际结构之下,独生子女成长阶段可相对有更多资源投入,但长大后家庭社会负担将更沉重。

    但对富贵中上阶层而言,在可忽略其社会负担情况下,客观上他们子女后代所占有的机会、渠道、资源,其实整体而言是在成比例递降的。

    如果考虑中国社会几千年重公平轻效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考量百多年革命史对民众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不平则鸣思维观念的塑造,计划生育在中国社会四十年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公平问题所起到的缓解作用,其意义无论给予怎么样的高评价其实都不过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计划生育国策适度微调在当前已有必要,但城乡之间尤其是干群、官民、贫富不同群体阶层之间,也要有所区别。绝不应该一刀切。

    四、批评

    中国人口结构据说已经极不合理,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呢?据"论证"果然又是计划生育。

    中国人口有没有问题?有很大问题。世界人口有很大问题,各国人口也都各有各的大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没有很大问题那才叫奇哉怪也了。

    中国人口结构有没有很不合理的地方?有地。造成中国现在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什么计划生育搞错了搞过头了,有失误失策等等之类中国又做错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发展太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拯救了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近代以来百年被侵略掠夺奴役,秩序崩坏不得不一直忍受动荡战乱灾荒失治。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十年内,人均预期寿命从三四十岁,迅速提升到七八十岁。一些汉奸砖家心目中的美国友好人士大慈善家艾奇逊等帝国主义侵略者,他们原本正常预计的、设想的本该饿死病死被各种杀死的几亿中国人民,不但没有早早死掉,很大一部分甚至还一直活到了新世纪。几亿平均预期寿命本应只有三四十岁的中国劳动人民,先后成了中国老龄人口所谓老龄化的主力军。于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得不合理起来了,中国这样一个"活该"世代受奴役剥削,保持年轻化更"健健康康"以便世世代代为资本家们打工,到了壮龄就该过劳死、饿病死、饮恒河神水死掉的,居然人口结构变得不合理起来了,居然变成了发达国家才有的老龄化起来了,甚至还老龄化趋势极其严峻!

    被美国占领试验武器倾销军火更新武库练兵打打杀杀了二十年的阿富汗,杀得老弱人口百不存一,只剩生存能力最强的少青壮人口了。据说这种人口结构最合理,最健健康康——最适合给帝国主义剥削压迫奴役,最适合给资本家们打工,最适合给军火商们试验武器更新换代大发横财。

    另一个人口结构也比较合理也很健健康康的国家,正是世界第一民主大国。人口结构更年轻,没有老龄化之忧,人口出生率还十分领先全世界,简直是最好的最适合用来剥削奴役的牲口。

    据此,一些人口砖家已经深深地为中国人民担忧起来了。

    据他们推算,据说是中国人民马上就将要在印度恒河神水族手里丢掉宝贵的世世代代打工饭碗,极其可怕地失掉国际竞争力。简直大祸临头又要国将不国了。

    中国即将步入所谓"未富先老"境地,这当然令他们深感忧郁。因为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将大量耗费在早该死掉的不能继续为国际资本打工服务的几亿"老龄化形势严峻"人口上,国际资本可掠夺的财富将持续被压缩,主子们丢给他们这些"启蒙先知"们代言人代理人的骨头也将越来越少。他们能不深表忧愁吗?

    一些砖头家们贩卖焦虑的惯用套路里,中国人口结构所谓的不合理,中国老龄化所谓的形势严竣,说到底,恰恰原来应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直接的展现,本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的最好证明。而经那些所谓的人口学者汉奸们惯于地颠倒黑白是非歪曲事实,却变成了缺陷、中国又做错了。

    他们所列举的人口年轻化结构健康合理国家例证,不是优雅大师们辈出的战乱民国,就是民主大国印度这类历史奇葩全世界最烂污的脓疮。这些所谓的人口专家就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钞能力,用国际资本扔出来的狗骨头,让网络上流布这类充斥着谎言、诡辩的所谓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有问题吗?中国人口结构有不合理或"不合时宜"未富先老趋势吗?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竣吗?

    有地。

    但认识、分析这些问题,不要颠倒黑白是非,不要贩卖焦虑,不要自觉站在活该世世代代为国际资本打工卖命立场上。不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歪曲真相,找寻所谓的解决问题思路方向。虽然,那些一辈子只会操弄一些汉奸学术的砖家们也只有这些套路,这帮黔之驴,技止此耳。他们动不动就暴露自己的无知与无耻,习惯地照着"中国又错了"的箭耙射箭,也是"无他,惟手熟耳。"。对他们来说,如此习惯性地表演,确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五、结语

    最近几年,讨论人口问题的又逐渐多起来了。生育率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都有一种加速趋势,于是,检讨反思乃至批判过去几十年计划生育的论调又开始盛行了,全面放开的论调又开始新一轮翻炒了。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关乎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国策层级的大事。宜慎之又慎,不可翻烧饼。

    在人口问题上,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阶层结构、不同家庭结构婚姻生育状况、不同人口总数基数流动状况年龄结构,都会对人口的未来趋势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人口政策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人口最多、发展最快变动最大,这些基本情况在全世界独一无二。面对人口问题,别国的经验教训,中国自己历史的经验教训都只能作参考,不能做标准定论。中国的问题,始终只能立足于中国自己的现实国情,走自己的路。盲目类比别国情况,不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是失之千里谬出地球太阳系。

    中国人口问题始终存在,世界各国也都有各自的人口问题,地球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还有整体性质的人口问题。中国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还会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新情况,人口问题上也一样。

    中国人口的根本问题,笫一位的相当长期内始终都是人口总数过大,环境资源条件承受巨大压力过大压力。十四亿人口,只有三分之一国土的一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越是发展,人口过多这个基础问题引出的发展问题难题越大越多越难。

    一些国家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后,特别是与生育相关的节育避孕技术发展后,社会家庭婚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老龄化、低生育率、丁克族、单亲家庭等与人口有关的新问题新情况开始展现。新中国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这些问题也开始展显,日益引起重视。

    最近这几年,生育率下降很快,是生育高峰退潮、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期连续下行、放开二胎政策调整适应期等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今后也可能会反弹,长期看会逐渐稳定下来。

    从趋势来看,过于乐观过于悲观一样有问题都是走极端。

    现在悲观走极端的人有一种主导舆论倾向,这同样会犯错误。人口问题上犯错误,不是小错误。

    攻击计划生育国策也算是西方的一个习惯了,利用我们适度调整政策的机会夸大其词引导舆论,别有用心。值得注意。

    十四亿的庞大人口基数,亿万海外华人,越来越多、今后必然更多周边国家、亚非拉移民,中国人口问题哪有那么极端悲观看待的道理。

    有些扯淡的人主要不是蠢,而是坏。

    中国历史上各封建王朝,较经常出现的一个普遍人口结构现象是寄生阶层与底层人口两极膨胀。它极大加剧了阶级固化、对立。

    汉、明两朝,宗室亲藩吸血吃穷吸光王朝的教训,尤其突出。而受限于经济压力医疗技术,贫困人口越穷越生也是一个无法回避难以解决的难题。大量地溺婴、卖买婴幼人口史不绝书。

    现在一些先富起来、权势阶层与底层弱势群体多生超生,而中间阶层不敢生不愿生,这个问题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健康的一个必然结果,又是未来更严重社会阶级阶层问题的重要基础诱因条件。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人口问题,除了总量与结构之外,涉及到阶层阶级方面的,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政策选择上既要慎之又慎,还要注意不宜一刀切。

    未来的人口问题,老龄化问题,不光要参考一些发达国家过去和现在存在的某些状况,也要考虑未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下的各种可能。

    比如,未来社会的育幼抚育、养老、护病,将来有相当部分可能会移交给智能机器人去承担职责。

    婴幼童老病,他们都肯定玩不过未来的智能机器人。 人类未来社会,或许基本上是自己只管自我意识成熟、身心健康的那一人生阶段。幼老病衰,这三个人生阶段,很可能交给智能机器人更社会化而非家庭解决。

    通宝推:外俗内正,燕人,任爱杰,迷途笨狼,潜望镜,普鲁托,桥上,
    • 家园 现在一些人口中所谓的老龄化问题根本就是胡扯

      所谓的老龄化等人口问题,本质只有一个:

      人类的自然生命周期、家庭社会周期体系已经出现了重大改变。

      农业时代长期形成的各种周期律都得重新认识、调整、适配、重建。

      所谓的老龄化问题,根本原因来自于人均寿命普遍快速大幅提高。

      最简单逻辑链条就是:快速工业化现代化→人均寿命普遍快速大幅提高→所谓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及以下的古代近代社会,几千年内从来都没有什么所谓的老龄化问题。亚非拉人均寿命三四十岁的穷朋友们,加沙阿富汗这些战乱之区,一亿人十三亿口恒河神水浇沃下人均寿命不高的印度,也都不会有什么所谓的老龄化问题。

      发达国家都有所谓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上所谓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国家是日本,人均寿命也在最顶层。

      中国人均寿命提高到了七十七八岁,当然就让六十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幅增长,所谓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于是也就与年俱增了。

      美帝这两年因为疫情躺平,死了一大堆老年"垃圾人口",人均寿命大幅降低了,老龄化问题也就大幅"改善"了。

      中国所谓的人口老龄化从2023年开始正式进入高峰期,大体上1963-1980、1982这一代人口高峰时的老人们一年年一批批地迈过六十岁花甲之年,中国老龄人口的高峰期也就逐渐到来。2023-2040、2044年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此后,老龄人口也将逐年渐少,逐代渐少。因为有了八十年代更严格计划生育,未来也就没有那么多人可以老了。

      中国的所谓老龄化问题、其它的所谓人口结构之类问题以及一些由此而来的相关社会问题,本质问题是什么呢?

      本质是人均寿命大幅提高后,几千年农耕社会长期低水平人均寿命所形成的原有两代、三代同堂基本家庭结构格局、低水平教医养社会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出现各种失衡、失配乃至一片混乱。

      简单来说,古代近代长期农耕社会的中国,是普遍早婚早育追求多子多孙的低人均寿命时代。人均寿命长期维持在五十岁以下,十五六岁就结婚生子是普遍现象。十五年左右一代人,才能基本保证人均寿命长期不足五十岁时的三代同堂格局。

      孟子所构想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就是立足于人均寿命普遍五十岁以下的客观现实。七十古来稀的人、"可以食肉矣",对当时人而言,都是美梦。

      古代近代中国也有自觉不自觉的粗略人口规划设计,既有孟子这类构划理想国、历朝历代关于婚育教医养体系的设计乃至相关立法等等积极布局,也有战时战乱后为了人口增长而降低婚龄鼓励早育早嫁乃至强制婚配、"盛世"人口爆炸时对溺婴人口买卖等等冷处理乃至默认等等消极应付。

      长期沿袭下来,也就构成了匹配传统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低人均寿命下的十几岁为一代人的三代同堂基本家庭代际更替,及与之配套的极粗糙社会婚、育、教、医、养体系格局。

      但人均寿命快速提升到八十岁左右时,这种农业社会时代形成的标准家庭代际模式及粗糙社会婚、育、教、医、养体系,都面临严重冲击出现各种失衡失配失序乃至失控、一片混乱。

      最简单来说,现在即使以二十岁算一代人,人均寿命八十岁时,也会有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其昌的家庭基本代际构造大量乃至普遍出现。

      在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妥善规划设计、号称所谓"自由"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旦人均寿命大幅提升,整个社会缺乏引导下,就必然会展示以晚婚不婚、少子不育、教育体系混乱、养老医疗体系崩溃、孤老寂死等等社会现象大量喷涌。

      日本就是这样。

      应对所谓的人口老龄化这些这类人口问题及相关社会问题,关键还是要从人均寿命大幅提升这个基本前提、客观现实出发,抓住牛鼻子。解决人的自然生命周期、家庭与社会代际更替周期由此而大幅修正乃至根本改变后,原有长期农业社会形成的家庭、社会配套体系各种失配失序失衡失能问题。

      最简单也最根本的办法,是相应相配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有序地分阶分段逐渐大幅普遍提高婚、教、休、养年龄。

      逐渐引导、形成、适应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一代人的整体基本家庭、社会代际更替格局。逐渐调整适应完善根本不同于农业时代各种周期的工业后工业时代新周期体系。

      须知,未来人类人均寿命可能达到百岁乃至一百五十岁《黄帝内经》等所认定的极限。

      那时候人类的代际格局,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人类社会的各种周期体系,又将根本改变。那时侯、甚至四五十岁以下都属于青少年了,四五十年才算是一代人的基本时间区划。

      人类原始时代,十来岁就普遍配育。农耕时代,十几岁婚育普遍盛行。如今的工业后工业时代虽然时间尚短,但也会逐渐向晚婚晚育二十五岁三十岁一代人基本格局演进。

      目前来看,如果生物医疗科技没有根本性突破变化,中国人均寿命普遍提升到八十岁以上会越来越难、慢。中国所谓的老龄化问题也不会发展到日本那种程度。

      何况,即便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即便日本所谓的老龄化那么"严重",社会整体上各种失配失序失衡,加上资本主义金权政府各种失格失能束手无策躺平不管,三四十多年随波逐流随机随意随便应付下来,不也还是逐渐习以为常随遇而安了,也并没给世界带来大麻烦么。

    • 家园 越穷越生不是什么道理,而是古今中外普遍常见的现实。

      解释这个现实,基因决定论是一种选项。

      一些幼儿园的娃娃总觉得自己好聪明的,大多却连基本常识也没有。

      东扯西拉牛头不对马嘴频繁甩话题转移歪楼就是他们惯常的说话方式,最后呢,说不了几句就开骂。

      这些表现和某些人是不是百分百一致?

      没有基因遗传本能驱动,就没有生育率变化,没有生育率变化,就没有一切所谓的人口焦虑制造工们口中的人口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但主观能动性再强,也强不过食色性也两大本能。尤其是食这基因驱动第一优选——活下去,活得更好,活得更久。其次就是色这一基因第二优先基本驱动——遗传下去。

      生活越是半饥不饱,父性基因越是本能驱动不孝有三无后无大,增大基因保存遗传概率。生活小康富裕,基因更倾向于活得更好更久,不再紧迫把第二优选当作法宝。

      糠稀盛世,是中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多的时代。1962——1972,半温饱中挣扎的中国人口暴增2、3亿。印度阿富汗非洲,饥饿排行越是领先,越是人口增长率惊人。

      这些都是常识。

      幼儿园小朋友还是先多学一点常识再去上网,我以为他们老师都是知道这一点,也教过他们的?

      说到常识,还可以讲一点课给他们。

      俗言"饱暖思淫欲",但那是长期半饥不饱偶尔忽然多收了三五斗时,父性基因才惯常驱使的套路。帝王贵族富豪们,长期营养过剩,他们当然声色犬马,但结果往往是子嗣稀少乃至断绝。

      现代西方的所谓科学统计资料显示,生活富裕性解放的欧美日,男性精子质量普遍呈现断崖式下跌。

      饱受垃圾围绕\大面积半饥不饱\环境污染全球之最\恒河神水驰名宇宙的印度,男性精子质量全球排名居前。

      为了生存或遗传,基因在背后真的很努力。

      它远不是幼儿园小朋友们所以为的问世不过几十年、百年的某某思想这那精神就能战胜一切,更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可以决定基因去如何选择。

      恰恰相反,肚子饿了要吃饭,基因第一本能压倒一切。

      吃饱了小康了,就满世界找美食\旅游\房车,以求活得更好更久,而不是着急忙慌多生几个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什么时候着急忙慌生娃呢?半饥不饱偶尔过年。

      这些常识,幼儿园小朋友们今天学到了吗?

      历史上一些长寿尤其是开国帝王子女众多,一些汉代中山靖王、明代庆成王,在汉、明奇葩的宗室养猪推恩政策下(多生一个多一份巨额收入),也百子千孙。但那些不是常例,而是特例。

      开国帝王多历磨难,糠稀大帝之类的种马皇帝长期生活在紧张的宫斗、君臣权斗、军斗、父子斗之中,每一次斗争,都是皇子皇女降临的高产时节。

      嘉靖皇帝一生修仙求长生,72妃,独子独孙几乎绝嗣。他的每一个子女(大多夭折)都是各种灾变、宫变、国变、君臣狠斗的产物。

      真正的太平皇帝如宋仁宗、明孝宗、汉成帝(这个似乎有一些孑女,但都被赵飞燕搞死了),都没有多少子嗣。

      生活优越,精子质量下降。当然有很多解释,乱吃药物、纵欲过度……等等等等。但基因在背后发力,不再聚精会神紧迫生产高质量多数量精子,以免竞争者摊薄生存资源,妨碍我想再活五百年、长生不老的伟大梦想。这很可能才是第一源因。

      归根到底,生育是为了遗传基因。而不是生个小猴子玩儿,望子成龙,养儿防老等等等等,那些都是后来附着上来的表面动因。

      基因驱动才是第一决定。

    • 家园 人口问题焦虑制造匠们可以歇歇了。

      盛世才有老龄化,极盛才有持续人口负增长、女权上升。

      乱世没有老人,也没有女权。

      老龄化、人口负增长是不是问题?有没有问题?

      当然是问题,当然有问题。

      但比人囗高速增长超级年轻化的印度阿富汗非洲,这些问题根本不值得各种忧虑家们去贩卖忧虑、制造抑郁症。

      人口各种问题从来不是什么经济决定论,而是基因本能驱使决定论。

      女权最兴盛时代的母系社会,不但人类的人口长期都是停滞慢增长,更女王的蜂、蚁社会架构下,其"人口"更几乎是永恒,与"经济"状况几乎毫无关系。母性基因因为生育之痛苦(号称人类最痛之极)抚育之艰难,更倾向于少生、一个就够,对制造生育问题的雄性"混蛋",常常残忍到转头就吃掉以绝后患的地步。所谓的产后抑郁症,针对的都是"丈夫"或娃真爹,都是欲生食之而恨不能也的曲折表达。

      人类进入父系夫权时代,人口才进入爆发状况。越穷越生是父系时代一般常态,因为父系基因越是生存压力巨大,才越会把生育遗传基因作为保存基因的首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为宣示基因本能驱动的赤裸裸号令。

      现在一些所谓的人口问题焦虑制造家们,也动辄诉诸标示基因本能的亡种灭种,以此贩卖焦虑呼朋引伴。但它们却对底层逻辑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或故意隐盖,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盛世才有老龄化、女权兴盛、人口负增长,乱世没有老人、没有女权,人口结构年轻化、增长惊人。

      老龄化、负增长有没有问题?

      有地,但不值得焦虑工作者们去贩卖焦虑、制造抑郁症。

      越穷越生才是刻在基因本能驱动里的常态。

      中国不回归大面积长期贫困,想什么人口增长?

      人口超常增长的,是印度、非洲、阿富汗,共同特点就是大面积长期贫困,人口结构长期年轻化,没有什么人能活得久也就没有老龄化。

      基因普遍长期生存艰能,才会尽一切可能更多的选择遗传下去,把生育当作是保存基因的首选。

      • 家园 一些人总觉得基因驱动决定太不高大上了,

        太有违人定胜天了,太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于无物了,太妨碍伟大的战无不胜思想了。

        须不知,比起问世不过十几年、几十年、百年的战无不胜这思想那精神,基因驱动决定已主宰了生物界亿万年。

        再战无不胜,肚子饿了也要吃饭,再伟大的精神扛不住基因驱动饿汉找出路寻食。

        百万年人类史上,也只有一些道教徒和儒道释合一的禅宗大能,真正尝试打破基因锁链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闭关面壁七八九年,辟谷绝欲,试图彻底挣脱食色性也的本能锁链。据说也有那么三五位六七十位找到了路径,明心见性照见真如,格式化了系统,还原了自己的出厂设置,更新了自己的无线连通人体生物计算终端。甚至还成功开启特定的量子通信渠道,沟通了"上界",得道飞升,成佛成仙。

        当然,也极有可能只是圆寂火化后,留下衣冠冢与传说,甚至是在山野之地死无葬身尸骨无存。

        除此之外,滚滚红尘芸芸众生亿万斯年,都是在基因锁链之内,在各种规律规则之下努力求生,按部就班传续后代病衰老死。

        崇尚面世十几年几十年百年的这战无不胜思想那伟大正确精神,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但以为凭此就能改变主宰生物界几亿十几亿年的基因驱动本能,未免狂妄到可笑,无知到可怜。

    • 家园 比较逗的是把如东打成反面典型

      江苏如东因为当年计划生育做的太好现在如何如何惨一类。

      结果一查数据人家如东人均GDP15万(超2万美元),人均寿命82(世界一线城市的水准),实在看不出来这地方有啥悲惨的。。。

    • 家园 越穷越生,越发达越晚婚不婚不生

      过去,中国人被物质、家庭、社会束缚太多,越穷越生。

      现在,生活越来越普遍摆脱贫困全面小康乃至走向富裕,当然晚婚乃至不婚少育。

      这是很正常的。

      中国现在每年出生人口仍然维持在八九百万乃至千万左右,人均寿命则趋近八十岁乃至更高。意味着今后八十年,中国人口最低数也是七八亿乃至十亿以上。

      七十多年来,中国人口从四亿增长到十四亿。八十年后,中国人口再从十四亿平稳回降到十亿左右。

      整体上,这本来就是计划生育的原本规划。(最高十五亿,最合理八亿到十亿)。

      过去三年,中国新生人口下降较多,去年人口数首次负增长。一是六十年前三年灾害人口波动的代际传递影响,二是过去三年疫情防控的影响,三是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小康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变化作用。今年开始,中国新生人口会有反弹,相当长期内,中国人口增降会逐渐趋向平稳。

      整体来说,越农业农村农民贫困越生,越工业城市知识化富裕越晚婚不婚不生。

      但最终也会有平衡点。

      • 家园 这个越穷越生太高大上了。

        我就一个女儿,康熙大帝44个儿女,按层主理论,康熙应该比我穷太多了。

      • 家园 基因而不是什么经济在人口问题上才是第一决定,

        穷人越生越多,富人越生越少。皇帝贵族们越往后越是普遍绝嗣,只有汉代、明朝奇葩的宗室养猪推恩制度才创造了食利阶层指数膨胀的奇观特例。

        基因生存条件优越时,并不把生育遗传当作首选。修仙问道求长生才是更优先选项。

        这些才是常识。

        一胎政策过去在城市军公干普遍推行比较容易,却在农村普遍推行艰难。也因为它顺应、反应了基因的本能选择。

        农村贫困,基因生存艰难,才驱动选择多生以确保更大概率遗传下去。

        生活条件越是优越,基因第一选项就越是没有紧迫感,越是不选择多生以摊薄资源。而是选择少生乃至不生,以保证有更多资源能生存更好、更久。

        中国现在为什么普遍少生、不生,第一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中国已经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躺平成了时尚。

    • 家园 甩锅挺有意思的。
    • 家园 关于人口与婚姻

      最近看到说得最通透深刻的是一个B站up主懒澡的杰基的一个视频,《你为什么不结婚》,我粗略总结下来就是,由于资本社会发展到当下阶段,由于生产过剩导致的资本主义内生矛盾,造成对的生产力最根本的要素劳动力即人的出清。这个观点非常深刻,我个人非常认可。

    • 家园 计划生育始于50年代,当时叫节制生育

      新中国建立后,政局稳定,休养生息。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大陆人口达58060万人。

      人口基数之大,增长速度之快,引起部分有识之士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再加上部分妇女因生育子女过多过密,影响了工作、学习、生活和对子女的教养,有人要求实行避孕节育。但因缺乏条件,不少人向政府有关部门呼吁,要求给予帮助和指导。

      1954年5月,全国民主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写信给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反映部分机关干部要求节育的意见。

      1955年2月,卫生部党组向中央递交《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向党中央的报告》。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的报告。

    • 家园 计生与人口

      1,计划生育是正确的,功绩巨大。这一点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

      2,中国人口第一位的问题是太多,而不是其它。今后二三十年内、本世纪内,这个问题始终都会长期存在。

      3,中国的育龄妇女总量始终有近三亿人乃至三亿多人。仅仅是放宽婚育年龄,改变晚婚晚育,与所谓的国际状况"接轨",就能增加几千万婚龄女性。鼓励生育始终要慎重。

      4,生育率下降利弊两存,总体来看,对中国而言,利远大于弊。

      这是认识生育率下降的出发点、立足点。

      当前的生育下降有各种特殊性,总体来看,今后长期内仍会平稳。

      这是由中国婚育龄妇女总量数据长期内将保持稳定这个最重要最根本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其他因素决定的。

      单从生育率下降而论,它相当程度上是经济问题,尤其是社会财富分配问题。

      外国经验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都一无是处、资本主义更是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任何用资本主导、市场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人,都是缘木求鱼。

      有且只有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能将生育率下降过快弊端抑控到最低限度。

      5,计划生育的一个客观显著社会效果是有效抑制缩减了城乡、工农、贫富贵贱鸿沟。

      古今中外历史上常见的既得利益寄生阶层人口超常规指数增长膨胀,在过去几十年里被计划生育硬性地有效控制了。

      调整计划生育相关政策举措,必须认真思考权衡应对这方面存在的客观后果。不应一刀切。

      因为,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刀切。而是城乡、工农、贫富贵贱之间存在明显客观差异地。

      6,一些以讨论人口问题为名,过度贩卖焦虑的所谓专家、学者,尤其是那些靠贩卖焦虑圈钱诈财的各行业资本家、传销业者,本质上不是讨论什么人口问题。

      他们立场阴喑乃至反动,逻辑奇特,思路方法荒谬,并非偶然,有一贯性。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原创】梁建章所谓人口砖家团队为何总贩卖焦虑?

      一言以蔽之:他一个做旅游的资本传销代理,不卖焦虑卖什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