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晋洛阳武库大火研究 -- 张新泉

共:💬83 🌺406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晋洛阳武库大火研究

    一、概况

    对于西晋时期发生于首都洛阳的武库大火,史书上记载颇简略。

    如《资治通鉴卷八十二》:“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十二月,丙戌,新作武库,大调兵器。”

    所谓水火无情,这场大火直接后果便极为惊人,能够装备二百万人的军器一次性全部毁灭。这数量自然远比二百多万件军器火毁更为惊人。

    大火不仅烧毁了汉末以来从魏蜀吴三国,以及军阀世家贵族、民众手中收缴上来的各种武器战具,也同时烧毁了历代累积的武器和文物。

    在这次大火事件之后,史料中就再也不见有“大黄弩”、“连弩车”、“襦铠”等等这样的东西。

    洛阳武库大火,对军事战争的影响最直接,也极为显著。

    短期内,西晋边军与西羌等边境部族作战结果,就由此前常胜鲜败,迅速转为因装备供应不足而越来越不利,屡战屡败。

    中长期而言,洛阳武库大火给中原汉民族带来的军备不足影响,在此后中国境内相当长时期内都是普遍地大范围地存在。

    甚至几十年后,东晋王朝与前秦苻坚打淝水之战时,还有明显影响。从双方到各方,几十万军队打起仗来,几场动辄斩俘万计的后续战役,战后胜利方统计所得军备战果,常常不过数百具装备。

    几十年后,中原汉族偏安南渡后所建立的东晋王朝,也曾开展过一些战略性政治军事行动。这类“北伐中原"行动开展时,封官划地、给人给粮给钱都还行,但器械军备,常常是明确记载无有。主持"北伐"的带队将帅,他们需要自筹武装另想办法。

    "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粮米),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什么都可以给,就是明白地专门记载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可给,"不给铠仗”。

    二、后果

    洛阳武库大火是最终造就五胡乱华、胡人入主中原的最直接军事原因。

    事件发生后,当时中原王朝与草原牧骑或周边蛮夷之间的战争,几乎立刻就退回到石器木器时代水准。军事战争技术长时期内都是大倒退,战争野蛮程度则急剧上升。当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落后野蛮屡屡战胜文明先进才成为可能。

    事件发生前数千年内,中原王朝对比周边蛮夷始终有压倒性军事优势。尤其是此前四百年汉代,对外战争频繁,中原王朝军事优势更明显。所谓"一汉当五胡"、"三胡",都是常态。

    即便到了汉末乃至三国乱世时期,虽然瘟疫、灾荒、内斗、战乱不止,接二连三恶性循环,但汉人军事装备水平及战争技术仍然始终维持较高水准,遥遥领先于周边。

    汉末经历瘟疫、黄巾大起义、军阀战乱,整个王朝上上下下乱成一团。汉人内部打得昏天黑地,连洛阳、长安都曾被烧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天下人口,十存一二,国力实力潜力丧失殆尽。然而,即便内部破坏如此严重,西北东南周边的匈奴、乌桓、鲜卑、西羌、南蛮、山越等等,仍然被公孙瓒、曹操、诸葛亮、孙权等中原势力死死压制。始终全都只能被打压臣服而无法反抗。

    因为当时华夏文明汉民族手中的数千百年所累积军备,仍然分散掌握在各个大小割据势力手中。汉民族内部分散在各武装集团手里的百战之兵,彼此争斗无休无止,却都依然具有对周边压倒性的军事优势。

    但洛阳武库大火造成汉族军备毁灭性打击后,汉民族与周边蛮夷都回归到木器石器战争了,汉人军事优势终于彻底丧失。

    西晋末年,史料常见汉族各方势力集团,动辄抓丁拉夫拼凑起数万、十数万、数十万所谓"大军",却大多却是在与胡人遭遇后,一战乃至一触即溃。其根源正是晋代洛阳的中央武库装备毁灭后,只有地方武库装备的少数精锐拉起拼凑的这些庞杂乌合之众,根本毫无战斗力。

    从前研究这个时代的历史军事,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司马衷"何不食肉靡"、外戚干政、贾南风胡作非为、八王之乱,等等等等。大多数人将关注重点放在政治举措得失、制度设计缺陷、政策决策失误上,忽视了洛阳武库大火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

    三、分析

    历史真相都在细节中。

    对比而言,八王之乱无疑更能引人关注。它持续了较长时间,政治角逐此起彼伏精彩纷呈,帝王将相历史名人主配角走马灯快速换场,各种阴谋诡计层岀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堪称是一场戏接着一场戏没完没了的颇为罕有的历史长镜头。

    至于空前绝后的洛阳武库大火事件?它似乎只不过是一场已成既定现实无法改变的短促而盛大的烟花烟火。它注定只是一个静态的既定事实,只能作为分析历史事件时的一个参考因子、固定因素。自然也就常常因此被人们忽略不计。它似乎只是个历史视野中的客观物件,其起因尚不明,甚至有可能不过是偶然因素引起的自然天灾。

    一句话,它只是个"死事件",而不是一场场能够鲜活起来的历史人物戏剧。

    然而,相对于八王之乱这样的历史大戏活剧而言,死气沉沉乃至几近无人关注的洛阳武库大火事件,恰恰就是一件真正能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真相的具体细节。

    当然,就洛阳武库大火事件来说,佛图澄等佛教徒以及其它历史人物的各种反常活动,自然也是更具体的细节。

    人们透过洛阳武库大火事件,能看清更复杂的历史真相。这是由这场大火独特的历史作用后果地位所决定地。洛阳武库大火,对于当时及此后数十百年乃至千年中国的军事、政治乃至宗教文化及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都造成极重大极关键乃至决定性影响。

    客观而论,八王之乱从早期的宫廷内宗室、外戚之间的朝堂权斗宫廷阴谋,发展到后来任何一个旁支远亲乃至阿猫阿狗,手里有几千人的地方武装就敢拉壮丁扯队伍下场去参与真正的冷兵器军事战场博杀。这其中的转折关键,正是由于洛阳武库大火后,再也没有任何一方势力能拥有对于其它势力的绝对性压倒性优势。

    当年,司马懿用几百近千死士僮仆,出其不意抢占了曹魏的洛阳武库,就一举奠定了司马家篡夺曹魏的根基。司马氏统一天下后,更是收聚天下武兵而集中于洛阳武库。

    而到了西晋洛阳武库大火后,短短十几年,便国破家亡,扮羊扮狗臣仆于胡人。

    司马氏之天下,得之于洛阳武库,也失之于洛阳武库。

    此后,周边及内迁的长期臣服于汉晋朝廷的五胡诸族,之所以能够借机而起,从卷入参与到晋代司马氏朝野争斗,快速发展到取司马氏灭晋而代之,进而持续展开抢夺问鼎中原资格的战争。

    五胡你来我往,把草原游牧习俗、战争规则搬到中原农家沃土。化中原汉家富饶故土为胡骑逞威战场,任意驱驰杀戮汉人以之为两脚羊而血沃中原祸乱华夏。

    五胡乱华能够愈演愈烈持续数百年,同样因为洛阳武库大火后,汉人无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地方王候、世家、军阀,没有任何一支势力还有压倒性军备优势,从而能够再压制他们。

    四、影响

    八王之乱大剧能持续展开,能愈演愈烈,五胡乱华能延续几百年,显然都与洛阳武库大火所造成的军事形势格局有重大关联。

    而五胡乱华之后,佛教才真正昌盛起来了。

    原本汉人有儒学独尊与本土道教等文化信仰体系,佛教虽然从东汉初年就已东传中原,但一直很难真正立足广传。五胡乱华之后,佛教借助胡人政权力量一举登上中国舞台。避乱江东的偏安南朝也寻找佛教求安慰。

    追根溯源,公元295年洛阳武库这场大火,不仅重创了汉民族军事经济政治,也改写了华夏文明的宗教文化文明版图与历史进程。

    洛阳武库这场大火究竟是偶然因素引发的自然天灾,还是某些势力蓄谋已久所致的人祸?如果是人祸,又究竟是谁主持策划制造?或暗中推动?

    按谁得利最多谁嫌疑最大,谁最反常谁最可疑等范式去推断,以前末进入历史观察视野的人物、势力,现在恐怕都得重新给予审视考量。

    尤其是佛图澄团队为首的佛教势力,他们在这起事件前后各场合的表现,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五、嫌犯

    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最有名和尚除了后期的达摩,在前期,首屈一指的是佛图澄(公元232一348年)。

    史料记录的佛图澄生活年代,其实与洛阳武库大火事件并不相合。洛阳武库大火事件发生时(公元295年),他大约六七十岁(?),虽是盛年(据说他活了一百多岁),但当时尚未抵达中原。

    但他有一则故事,却很值得人们关注。分析洛阳武库大火事件,这则故事能让人把他及他的团队纳入研究分析视野。

    《高僧传》书中这样记述:

    一次,佛图澄与石虎共同坐在襄国(今河北邢台)中堂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吃惊地说:“糟了!糟了!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他拿酒瓶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才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火灾已经救灭。”

    石虎觉得这事有点奇异,不太相信。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幽州去验证。使者回来后,对石虎说:“那天,火从幽州四大城门烧起,火势很猛。忽然,不知怎么就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

    佛图澄这位大佛,九十来岁老迈之时,随手就能灭火于千里之外。那么,在六十多岁的盛壮之年,他会不会在距离洛阳千里之外的西域河西某地,主持策划在洛阳武库放一场空前绝后的历史上最盛大烟火呢?

    在襄国石赵朝堂上略施小技,覆灭数百里外幽州大火时,他还特意用酒来施法(信不信当时就是没净水?信不信他还很从容地"过了很久"才笑告石虎自己确实厉害?),这番操作,真地很有技巧。(用酒而不是用水去灭火,这是什么神操作?这欲盖弥彰的蛇足马脚漏洞,是否又太大了些?)

    单就这次大展神通操作而论,襄国施法酒灭幽州大火,至少透露以下关键信息:

    首先,佛图澄及其团队,对当时天气状况细节信息,有详细情报了解把控能力,有相关信息绝对掌控技术。

    其次,他们有能力在较大城市内布局,同时在四座城门一起纵火。(四门起火,这火也太"自然"而"绝非人为"了。)

    再次,从整起事件始未者,他们的势力能量,显然已能渗透整个后赵政权石虎朝廷的宫廷内外。

    这样一个明显有人为痕迹、事涉军事重镇安防、非同小可的烧城事件,最后居然能被巧妙地演绎成佛图澄小施神通的展示,令人不寒而栗。

    佛图澄及其背后团队,他们能轻松自如地周密布局数百里外大城纵火大阵仗,确实值得注意。也令人怀疑,他们本就是有过类似乃至更大纵火案经验的熟手。幽州这场戏,不过是他们照葫芦画瓢精益求精后又一次牛刀小式。

    为展示自己千里外洒酒救火神通,甚至不惜在大城四门纵火。单以这种操作论,甚至可把佛图澄与后世那些暴恐头目等同起来,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大。极端主义宗教分子,向来都是这么胆大残忍而又精致。

    当然,也必有痕迹。

    那么,公元295年洛阳武库大火,有无可能正是这个纵火团队第一次试验这种酒水灭火的大型宗教表演时,搞砸了才发生地?

    也许二十多年前洛阳武库事件,他们当时对具体风雨天气的气候细节,掌握还不够精准。对纵火規模、具体环节步骤,掌控也不周密细致准确。……于是,事件最终失控!

    当然,更大可能则是,他们早就抓住了看准了当时西晋朝廷、中原武力最大弱点、死穴,蓄谋已久一击致命,就此开启了五胡乱华佛门登台的乱世。

    六、经过

    佛图澄及其中亚胡人弟子,以及石勒石虎等后赵羯族政权骨干,他们所宣传信仰的佛教并非原生印度佛教,而是掺杂了大量中亚袄教拜火教成分,是由各种极端分子拼凑而成的变种佛教。

    尤其是"拜火教"这名称,实在有必要关注。

    此前,佛门虽然无太大进展,但毕竟在洛阳已有近三百年根基,已能渗透到河洛地区从宫廷到奴婢各个社会阶层。无论是人力储备、组织体系、物资准备,还是信息情报体系等等,都足以支撑佛图澄团队开展一场宗教表演或纵火阴谋。

    佛图澄等人所组成团队,甚至只需对具体纵火有丰富经验就行。而这恰恰正是佛图澄等人具备的,有些技能还是他们独有的、特别擅长。

    佛图澄等变种佛教拜火教徒,长期生活于严重干旱的中亚地域。他们对干旱、风雨气候等天气变化,比中原汉民显然有更强更灵敏感知。

    此外,一些中亚地区猎手驯练金雕之类飞禽,已有数千年历史,经验丰富。这为他们远距离掌控情报传递信息提供了可靠保障。

    早期猛火油等特殊物质的发明使用,也正是由中亚地区拜火教徒变种佛教徒率先采用。按有关史料记载,洛阳武库大火的发生与最后失控,恰恰正是与意外出现在现场的大量来历不明神秘火油有极大关联。

    尤其是从相距仅仅二十来年后的那场幽州纵火灭火案例来看,佛图澄等人对具体细节能熟练操作,对于各环节有周密掌控,技术上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当时最强。

    总之,佛图澄等极端变种佛教拜火教徒,既有"开启乱世,为传播佛教拜火教创造更好环境条件"的明确目标强大动机驱动,也具备最充分作案条件。一些必须条件,他们独有而其它势力团队完全不具备。二十来年后的洒酒灭火幽州,表明他们是惯于此道的熟练老手。洛阳武库大火事件,他们是幕后策划与实际操作的最大嫌疑人。

    七、反驳

    虽然确实能找岀佛图澄等人作案明面上相互关联乃至足可形成锁链的证据。但在笔者内心里,因为始终难以排除某些极端道教势力、归降吴人中某些反晋复国势力……等等嫌疑,总觉得佛图澄或其它极端佛徒嫌疑或许应减小。

    公元295年洛阳武库大火发生时,距吴国归降不过十五年。当年吴主孙皓受降后表现还很硬气:亦虚此座以待。不比三十年前归降的蜀国刘禅:此间乐,不思蜀。

    且吴国归降前已历三世,所谓"恩泽犹在"。归降才十五年被迫迁居洛阳的吴人,意图借司马氏内乱谋复国者,并不在少数。

    比如,最突岀的孙秀(?~301年)。他是归降吴国宗室,信奉五斗米道。随赵王司马伦,工谄媚,擅书疏,颇得宠。一直为司马伦谋划,离间废太子,杀贾后,帮司马伦登帝位。玩权贪秽,睚眦必报。 他策划火烧武库大案,就既有动机也有能力。

    佛图澄等羯胡族佛教徒拜火教徒即便作案动机目的鲜明、证据链条完整,也很难让人完全排除洛阳武库大火是由孙秀等人或其它势力所发动的嫌疑。

    八、假设

    僧法诚者,西域羯胡属,太康中入洛。嗜酒,每日但卧寺中。天久旱,诸寺观奉诏祈雨,皆无所应。寺中众僧以法诚率性任酒,数责之,如是十数日。

    是日晨,愈热。法诚忽起,频呵役者,又告众僧:未时,将大雨。诸僧皆笑之,后乃验。

    有异之者,以告张华。华云:是僧,吾知之。自西域来洛,步千里而足俱废。不良于行,每日但卧寺中。洛地寒湿,久之,腿寒疾。素日饮酒,乃稍瘥。天将雨,必大作,人不能堪。

    僧法应者,佛图澄弟子属,善调鹰,常自言能千里视。勒每战,法应皆预告敌所在、兵将粮草大略,皆验。勒奇之,问右候。宾曰:诸地僧众,每有大事,书密信系鹰足。千里之外,旦夕能知。百里之内,无所不晓。

    洛寺有长明灯,其油非寻常,胡僧多用之,或谓之西域猛油。

    除开洛阳武库大火这个条件,赵王司马伦比明成祖朱棣有更充足条件完成夺位任务。

    然而,成王败寇之下,谁还会花心思去对比分析、“发现"这些?

    敦煌莫高窟323窟壁画佛图澄千里洒酒灭幽州火。

    点看全图

    蓄有浓密长胡须的佛图澄,真实年龄或永远成谜。

    《高僧传》原文

    澄又尝与虎共升中堂。澄忽惊曰:"变!变!幽州当火灾。"乃取酒洒之。久而笑曰:"救已得矣。"虎遣验幽州,云:"尔日,火从四门起。西南有黑云来,骤雨灭之。雨亦颇有酒气。"

    通宝推:神仙驴,愣头兔,天涯无,审度,白浪滔天,青青的蓝,赛昆仑,光头佬,柴门夜归,foursea,雄阔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老兄几篇文章的视角都挺有意思

      有点《万历十五年》的感觉,或者查理三世和马蹄铁的故事。看看还是挺长知识的😄。

    • 家园 【原创】一些问答

      yushan11(灵珊)

      明末党争严重,和7年换四个天子有啥关系。1424年,朱棣去世,1425年,儿子朱高炽去世,1435年,孙子朱瞻基去世,曾孙朱祁镇登基,明朝11年换了4任皇帝,大明王朝也没闹党争。

      西晋洛阳武库大火,为神魔火损失那莫大。一开始起火,如果扑救及时损失一定会小得多,但是京城武库起火,为什么眼看着所有库藏被焚烧殆尽呢?

      原来“华惧因此变作,列兵固守。”“盖数诛大臣,祸皆从中起,故华惧有变而列兵自守。”这里所提到的“华”,即大司空张华,他是助晋武帝统一全国的主要谋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当时身兼数任。

      张华和李斯是一路货,为了当官,没有立场,善于钻营。他站在贾南风这边,出主意让贾南风干掉楚王。自此深得贾南风信任成为位高权重的人物。指挥救火,张华责无旁贷,但是,张华为什么“惧因此变作”呢?这还得从晋惠帝说起。

      晋惠帝司马衷,武帝司马炎的次子,智商低下,九岁被立为太子。司马炎死后,这个白痴当上了西晋第二代皇帝,他继位伊始,便大权旁落。因为他是傻子,那些自以为自己不是傻子的聪明人闪亮登场。

      先是外戚杨骏专权,贾南风利用司马亮,杀了杨俊。然后利用楚王司马纬杀了司马亮(拉开八王之乱的序幕),然后听从张华的意见,下旨;楚王矫诏,擅杀大臣,楚王被杀。

      贾南风连杀两个王爷,终于大权独揽,丈夫司马衷在她眼里,就是橡皮图章。

      在不断的斗争中,张华审时度势,站在贾南风这边,终于位极人臣。武库起火前不久,任镇西将军的赵王司马伦及其部将孙秀扰乱关中,挑起羌人作乱,司马伦讨厌张华,张华也知道。

      张华所惧者,一是恐有人乘救火之机作乱;二是怕赵王及政敌们诬其造反;三是为保全身家性命。结果造成了这场历史性的灾难。

      就算武器库大火,烧了了一干二净,日子还能过,远没到资不抵债崩盘的局面,司马家的王爷还不敢和朝廷作对。但贾南风接下来所作所为,彻底把自己以及整个西晋王朝葬送了,那就是,废太子。

      司马燏是司马衷的独生子,5岁就被爷爷司马炎立为皇太孙,司马衷登基,司马燏成为太子。郭槐很喜欢太子,太子也把郭槐当做亲外婆。贾谧与太子年龄相仿,一起在郭槐身边长大,看到外婆疼太子胜过疼自己,有点不服气。但郭槐活着贾谧只能对太子恭恭敬敬。因为一有冲突,外婆绝对护着太子,严厉责备自己。

      郭槐一去世,太子没了靠山,贾谧深的姨妈贾南风宠爱,也颇能左右贾南风。贾南风的脑袋也不知怎么想的,丈夫就这麽一个儿子,她竟然要废太子,这简直是挖了自己的根。

      太子终于被废,紧接着被杀。首先不干的是太子宫的官员,怨声载道,司马家的王爷们不干了,爆发了,你方唱罢我登台,局面再也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住的了。

      八王之乱导致北北中国五胡十九国,华夏289年大分裂。

      答:

      司马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与贾南风矛盾,各有其因。武库大火后,废杀太子确实毁掉了司马家唯一最后"团结"的一线可能。

      但那都是大火后。

      火起后,张华、孙秀都各有原因不扑或火上浇油。归罪张华之理由、猜测,其实也末必充足。

      但不管如何,那也都是大火已起后。

      本文立论之前提,大火是外部势力有心人蓄谋已久致命一击。有心算无心之下,大火起后,连带小举动,这里煽风点火抢几家,那里杀几个人,就很容易让张华"惧因此变作",而不得不"列兵固守"。

      武库既毁,有心人同样当然也不会再给司马家机会"团结"起来查真相一致对外。

      七年换四帝,历史上鲜有不翻船的。哪怕是唐高宗一家子自家里换着玩儿,武后在后面掌舵,官僚集团大体稳定,那也埋下内部分裂且谁也不让谁局面。前苏,五年四书记,官僚派系走马灯上场,团结、纪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荡然无存。几年就帝国自崩。

      明初十一年四帝,永乐名为守继,实半开创。他的江山也是打出来的。

      11年四帝没事?官僚内廷很团结,斗争不激烈?秩序稳固?

      土木堡之变怎么来地?

      还是土木堡之变损失太少少,远没到亡国边缘?

      yushan11(灵珊)

      你要说武库大火是外部势力蓄谋已久的致命一击,你就拿出过硬的史料支持你的论点,你又拿不出来,东拉西扯,都扯到明朝末年王恭厂爆炸了。

      张华和李斯是一路货,少年家贫,才华横溢,饱读诗书,进入官场,只认官位,没有立场,私心又重,这样的人掌权,对国家来说,就是一场大灾难,自己也付出屠灭三族的下场,国家也散伙。

      武库大火离致命一击还差得远呢,无论武库大火之前,还是之后,截止到废太子,贾南风局面都还控制住,至于太子成不成才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司马衷的独生子。

      对啊,11年换四帝,截止到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文官剧团没问题。张太后去世,王振掌权,第三个宦官时代,由王振揭幕。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开斗,土木堡之变,就是王振力排众议,怂恿皇帝亲政闹出来的,和文官集团有啥关系。

      土木之变,是个巨变,朱棣一辈子为儿孙攒下的家底,被败了个精光,朱祁镇王振一对王八蛋。

      明王朝党争,起自大礼仪,由张熜揭幕 ,议礼之争导致东林党阉党之争,和明王朝7年换四帝有啥关系。

    • 家园 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才只有一个武库。。。

      正好看到知乎上有人答你这个问题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8483592/answer/777394049

      以古代那个运输条件,大一统王朝更加不可能只在中央设立武库了,西晋洛阳武库大火烧掉兵甲208万件,确实损失很大,但是就因为这个影响到国家军队的装备是不现实的。

      1993年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详细记录了该武库的库存,如下:

      弩弓:弩537707(乘舆11181),

      弓77521,小计615228矢:弩矢11458424(乘舆34265),

      弓乘舆1199316(乘舆511),小计12657740

      甲铠:甲142701(乘舆379),乘舆铁股衣225两1奇,铠63324,股甲衣□□□万563,铁甲札587299,革甲14斤。

      头盔:(左革右是)暓98226(乘舆678),马甲(左革右是)暓5330

      防牌:盾102551(乘舆2650)

      枪:铜戈632(乘舆563),矛52555(乘舆2377),乘舆鈒943,铍451222(乘舆1421),戟6634,有方78393,锻24167,小计614546

      刀剑:剑99905(乘舆4),泾路匕首24804,锯□刀30098,刀156135,大刀127(232),小计311069斧:铁斧1132(136)

      战车:乘舆钲车、鼓车、武攠车18乘,乘舆兵车24乘。连弩车564乘,冲车37辆,将军鼓车10乘,轻车301乘,将军兵车比二千将□鼓车116乘,□□车180乘,钲车8乘,鼓车6乘,战车1乘,□□车564乘,□车1乘,武刚强弩车10乘,×毂×车1乘,战车502乘,三轮兵车1乘(168),×佗龟车5乘,高□车11乘,□□车7两,□□车□车2133两,素□重车1993乘,兵□车677乘,合车2乘,蜚楼行临车2乘。小计7174乘(乘舆42+7132)

      注意了,这只是西汉在东海郡一个郡的武库而已,完全可以武装一支50万人的军队。

      并且西汉可考的地方武库还有上郡库、姑臧库、武威库。西晋洛阳武库大火发生于元康五年,此时处于贾后执政时期,西晋社会秩序还能保持稳定,即便洛阳武库的军备没了,从地方武库抽调也是很简单的事。元康八年派积弩将军孟观率领宿卫军平定了齐万年起义,说明禁军的战斗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五胡乱华主要还是西晋自己内乱作死。

      后面朝代没汉朝那么能打主要还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游牧民族和汉族在技术上的代差大幅减小了。

      游牧民族也能搞到盔甲,马镫的普遍运用更是大大加强了骑兵的冲击力,使得步兵对抗骑兵越来越吃力。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需要极高的组织水平才能打赢对手,王朝一旦走下坡路,就很难扛住大堆大堆骑兵来袭了。

      即使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连宁夏都丢了。

      西汉能靠甲坚兵利,一汉当五胡,但人家也会学习汉朝,到陈汤的时候已经一汉只能当三胡了。到了后面朝代,双方的装备几乎没啥大的差距,各种重型骑兵都登场了。作战双方盔甲数量的大幅增长也使得武器朝重型兵器发展,各种锤子之类的钝器成了制式装备。

      连弩这种轻型弩自然被淘汰出了战场。

      重型弩不是照样继续发展?到了宋朝都有到用牛来上弦的床子弩了,射出的重箭都能连人带马直接钉在地上。

      通宝推:光头佬,孟词宗,
      • 家园 【原创】为了抬扛而玩数字文字游戏

        你也算上有瘾了。

        二百万人,变成二百万八件军器了。

        总之,怎么有利于抬扛,那就是如何选取数据的唯一标准。

        东海郡的数据从宽,尽量夸张暗示。洛阳的数据就低,尽量不值一提。

        你这样玩游戏,只会暴露人品、学品,拉低下限。

        • 家园 扣帽子挺拿手,问题是晋书上的记录就是“二百八万器械”

          《晋书·五行志上》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固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

          而到了后来的《资治通鉴》,记载里面多了个“人”字。

          “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十二月,丙戌,新作武库,大调兵器。

          像之前列的那个郡里面的武库,兵甲加起来也有160多万件,够装备50来万人的军队。洛阳的武库要是能装备200万人的军队,至少需要640万件以上的兵甲。打仗时候兵甲可是会大量耗损的,武器用上半天就要换了,甲也要修补。

          这么比较下来,明显还是早先的208万件的记载靠谱。

          P.S 前面打错几个字,已经把“1000”改成了“640”,也不影响结论。总之,208万件的记载比较靠谱。

          这个从武库角度看战争结果的脑洞实在太大,吐槽吐槽几句。推荐楼主去看看古代冶金技术史一类的书,对古代的生产水平多了解了解。

          通宝推:孟词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