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长沙岳麓山洪范《禹碑》蝌蚪文符解读思路 -- 张新泉

共:💬205 🌺408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到乾隆儿子嘉庆时,又编了本《宛委别藏》

          这套丛书之名称,显然仍与禹帝、金册玉书、尚书、蝌蚪文字有丝缕关联。

          满清诸帝,与之纠缠者居然颇多。

          以"嘉"字名年号者,计有:

          清之嘉庆与明之嘉靖,再往上是南宋之嘉熙、嘉泰、嘉定,北宋之嘉祐,再往前是魏之嘉平,吴孙权之嘉禾。

          嘉禾→嘉平→嘉祐→嘉熙→嘉泰→嘉定→嘉靖→嘉庆。

          《诗·豳风·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书·大禹谟》:嘉乃丕绩。

          《易·乾卦》:亨者,嘉之会也。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注:嘉,善也。

          《左传·襄四年》:《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楚语》:百嘉备舍。

          又《周礼·秋官·大司宼》以嘉石,平罢民。注:嘉石,文石也,树之外朝,欲使罢民思其文理以攺悔。

          点看全图

          为嘉庆编《宛委别藏》的是阮元。

          阮氏世代后会稽。其姓氏始显于世,为魏晋时竹林七贤阮籍、阮咸,与曹魏之外戚嵇康友善。

          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永嘉之乱时,阮咸子阮孚、从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陈留阮姓避乱南迁。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们到达今江苏南京。阮裕由于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剡山(今浙江绍兴),并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人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

          越南之阮氏也从这一支而来。

          阮氏与曹、贾两姓相比,与禹碑之秘密关联没那么紧密。但其后世既有治书、易之大家,亦有为南越之国王者。以此观之,也有留意之必要。

      • 家园 历代帝王与禹碑之关系,也可作一个专门课题 -- 补充帖

        比如,弘历就还组织了一堆人研究各种禹迹禹碑拓本,最后御笔定论,禹碑是假的伪造的。

        他算是秦皇汉帝以来,历代帝王里头最后一个对禹碑蝌蚪文字感兴趣而又彻底失望、最终放弃了地。

      • 家园 【原创】汉文帝江村大墓找到了!

        汉文帝江村大墓找到了

        晁错、贾谊有陪葬吗?

        汉墓十室九空,爱读书的刘恒,墓中还有多少书?

        洛阳贾谊墓

        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墓

        贾谊墓在孟津平乐镇新庄村东。据清《洛阳县志》《孟津县志》记载:汉太博贾谊墓在邙山上,今平乐镇新庄村东,洛常路大坡口西侧,俗称贾生墓。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曾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此将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贾谊的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等。贾谊的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据史料记载,贾谊墓拥有皇赐田18亩在册。在清同治年间,贾谊墓还保存的基本完整。墓底直径37米,高12米;墓南80米有门冢二座,东西间距40米。

        当年途经洛阳、孟津的京官、封疆大吏,远远歇轿,步行至贾墓前瞻仰叩拜。河南府、州、县的贾姓官员和周围龙虎滩村、寺河南村,贾呼沱村、安乐窝村的贾姓村民,怀着异代同荣的心情,岁岁清明节期间,来此扫墓供飨。

        1914年五月初五,在贾谊墓南出土有青石莲花柱础、石象生、透雕八棱青石柱等物。1966年5月至1967年7月,孟津县新庄在建抽水站建站时,将贾谊墓的封土运走筑垫渠道。

        传说贾谊墓东北向三百米处有一废墟土质的台地,相传为贾谊故里。

        点看全图

        许昌晁错墓

        晁错墓在许昌市东关外烈士陵园院内。

        晁错(前200一150),阳翟(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政论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任太子(景帝)家令。景帝刘启即位,又任御史大夫。性耿直多谋略,号称“智囊”。他坚持“重本抑末”政策,并力主“削藩”,逐渐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得到景帝采纳。不久,吴楚七国刘姓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晁错被袁盎所谮,斩于长安东市。所著政论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汉书·艺文志》法家有《晁错》卅一篇,今有马国输等人辑本。《太平寰宇记》载:“晁错墓在县东北二里,错颍川人,汉御史大夫,请削诸侯地,考郡有冢存。”明嘉靖《许州志》载:“有晁错墓在州东一里”,并引用明永乐年间的《许州志》中关于晁错的诗篇。原墓冢高大,后经挖土破坏,逐渐缩小。抗日时期国民党军队在坟头挖洞直至墓室,据传墓室几经挖掘,文物尽被盗去。在“四人帮”横行时间,群众把大部分墓土拉走,墓室大多露出地面。墓室全长约一文五尺,宽约七尺,青石拱顶,门向东开,石门半掩,门楣上有青石一块,上刻有鹿,今下落不明。左右耳室汊砖结构(俗称子母砖)全被破坏。

        1974年由省文物局拨款,重新修复。现存墓冢高约5米,周围约20米,墓碑一通,高二米,大书“汉御史大夫晁公之墓”,为清乾隆三年(1738)许州教授孙用正所立。

        点看全图

        本系列考古证据还是太少了。

        每一次相关考古发现,都可能提供新证据啊。

      • 家园 【原创】《尚书》专案组不好干

        贾谊因梁怀王坠马而陪葬早死,晁错更是腰斩东市。

        曹寅家族最后是抄家,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尚书》专案组这活真不好干。动不动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

    • 家园 蝌蚪文写的还是篆书,只是书写的方式形似蝌蚪罢了
    • 家园 【原创】先秦之历代传国传世秘宝考真

      河图洛书、《尚书》《易》经、金册玉牒夏鼎、禹碑蝌蚪文字之关系

      一、关联

      传世《易》经又名《周易》,是姬昌姬旦父子在传录伏羲八卦、夏《连山易》、商《归藏易》基础上推演六十四卦。整理上古及夏商《易》经之卦辞附证,增添商周以来自然社会历史现象、规律内容,重新编纂而成。春秋中晚期,孔子韦编三绝述而不作、笔则笔削则削,又增加自己的理解思考以及武王伐纣以来若干新内容附证录入。

      传世《尚书》与《周易》,都是孔子"述而不作"笔笔削削、重新释读后整理汇编上古至西周早期经典而成。两部经典也就不可避免都有孔子个人风格及春秋中晚期典籍时文特色渗入。虽然具体文本内容都以上古至夏商周旧典籍为主而各有其专属领域,掺杂孔子个人与春秋中晚期因素又都细微且有差异,但风格相似还是极清楚地。

      《书》与《易》内容上虽各有专属领域,但也有一些联系。比如涉及上古及夏商周具体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社会风俗等内容,就有一些可以互相印证之处。

      尤其地,《尚书》中《洪范》篇内,本来就有专讲"卜以稽疑"占问吉凶段落。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将伏羲八卦、夏《连山》、商《归藏》直至《周易》,上古至夏商周以来由巫、祀阶层历代传承的职守、技能,从整体系统角度给予概括总结、纳入洪范九畴之内。

      由此,《书》、《易》既各自独立又有更紧密联结。也因此,不但《尚书》《洪范》文本已与夏鼎金册玉牒、禹碑蝌蚪文字、河图洛书相互联系,《易》经亦然。

      由此,金册玉牒夏鼎及其上所镌刻、范铸的四十五或五十四或七十七个蝌蚪文字符,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历代之传国至宝,不但因为其可演绎的《洪范》文本所包罗的字典政典百科全书性质内容,具有文明文化精华保存传承意义。也还因为它们又与《易》经也可相关联,也就必然与祭祀宗教相关联,尤其是由卜筮所关联到的所谓"天命""气数""吉凶″之类,更是直接牵涉到合法性、稳定性、持久性、连续性等方面内容。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无论是从殷墟甲骨文的庞大数量、具体内容与它们在最危时刻受到的保护等级,还是从秦汉以来史书中鱼腹书、陨石字符、谶纬、政治童谣、推背图……等等历来受到的重视,足以证明这些涉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现实及未来时势判断的归纳总结、演绎应用乃至方式方法"技能技巧",都是历代帝王必须牢牢掌控于己手的传国至宝传世之秘,而不容漏泄操于他人之手。否则,极易谣言四起人心动摇,乃至涣散分崩倾覆瓦解。

      二,举证

      《易》经卦爻辞中,有不少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之概括、规律之总结,具有传国之秘传世之宝性质。

      兹举二例。

      其一,夏《连山》、商《归藏》与"东北丧朋西南得朋"

      夏《连山易》、商《归藏易》之卦爻辞,涉及到的社会历史乃至一些自然事件、现象、规律,都有当时特殊性。这些事件、现象、规律往往极其著名、重要,而非阿猫阿狗诸如李四家婆姨丢了铜饰,可到隔壁王六家炕底找寻,被祭司占卦卜算出来并预断以"凶″之类的事情。

      比如《坤卦》之"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在数十百件都能与之可类比挂钩事件中,只有颛顼"绝地天通″,才更可能作为附证。它导致了原始公天下时代至夏王朝建立时,牛河梁祭祀宗教中心与三星堆祭祀宗教中心之间的各种变迁与后续影响,以及夏族部落国与商族部落国由此而来的系列变化与长远后果,甚至直接关联、深刻影响到华夏文明发展路径、方向的选择。只有这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才更有记录附证以衍解卦象价值。

      由此,在商、周时期没有更著名更重大事件可与之比拟时,这句卦辞就是对"绝地天通"系列事件及其影响的归纳总结、概括。由于这句卦辞只在颛顼、夏族部落国立场上成立,站在商族部落立场上,甚至后果、结论相反。

      据此,此则记录大概率为夏代《连山易》的坤卦之附证卦辞,而非后来商、周人所总结或旁观之结论。

      由此,亦可证周代《易》经,卦数固然推演扩大为六十四卦,伏羲易连山易归藏易也因之消失。但前三易之附证,却也已然融入《周易》。

      以前所认为的夏《连山》商《归藏》均已失传,周《易》是文王被囚羑里推演伏義八卦而另行重新撰制。现在看来,是错误地。

      《易》经之中,如"东北丧朋西南得朋"这类夏代《连山易》原有附证和其它应属商代《归藏》易原有内容者,应该还有不少。它们能保存传承录入到《周易》,或是因为所揭示关联历史人物、事件、规律极重大,如涉及王权与宗教祭祀神权、重商抑商等等之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决策。

      这些上古至夏商数千年经验总结、规律性质的论断及其吉凶成败判断,当然就有传国之宝传世之秘的地位、身价。

      其二,孔子笔削《易》经及嫡长继承制度

      春秋时孔子韦编三绝、述而不作笔削《易》经时,除直接撰写《易传》附入,还在卦爻辞里,也掺入了一些自己理解思考及文王之后若干事件附证。

      以《损》卦六三爻之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为例。

      "三人行,则……",这种文句习惯,显然并非佶屈聱牙之夏商周代早期之文字风格。类似此句之文风而更有名到妇孺皆知者,即孔子语录《论语》中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文字,在熟悉春秋时代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之后来其它学习者眼中,甚至有如文字密码。更广为人知浅显易懂易熟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能提醒孔子之后某些特别选定的阅读、研究《易》经者。帮助他们从众多佶屈聱牙卦爻辞中,迅速注意到这句"三人行,则损一人",关注到这个《损》卦六三爻。能让他们意识到这则卦爻极端重要,以至于孔夫子不得不采用了"明码呼叫"直白手段。

      当然,这显然尚不足以证明它就必然为孔子所书自家之理解思考心得。

      这句爻辞之理解,同样不能以阿猫阿狗诸如陈五埋银三百两被人偷挖,须到隔壁王二家找寻之类事件去附证释译。

      《损》卦是《泰》卦之变卦,其六三爻是《泰》卦九三爻损下益之上而变得的。

      《泰》卦卦象是上坤下乾而天地交泰,是革故鼎新之后出现的首卦,往往指示开国建国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局面,其乾、坤也可以直接象征开国君主夫妇。

      《泰》卦其九三爻如为主爻,则需与六四爻、六五爻合为《震》卦。此爻也可与九二爻、六四爻合为《兑》,但《兑》卦主爻就不是九三爻,而是六四爻了。

      故《损》卦里六三爻所谓之"三人行",即指其变卦《泰》卦卦象所包含的乾(父)、坤(母)、震(长子)三人。以《损》卦六三爻指示的《泰》卦九三爻,则此《震》卦主爻所象征指示的就是长子、太子、储君之类。这句爻辞其实也就是总结历代开国君主继位者的特殊规律。

      《泰》卦九三爻损下益之上,就变成《损》卦六三爻。其爻辞所谓的"三人行,则损一人",则指明被损掉的就正是《震》卦之主爻。

      即开国君主,其继承者大多不是长子、太子。上古至夏商周,延及秦汉至元明清,乃至古今中外,大多如此。

      这则《损》卦六三爻"三人行,则损一人",究竟是谁写的附证呢?所据为何?

      也许,它是周文王推演《损》卦《泰》卦时,伤感长子伯邑之死,又总结前代历代类似事件而作,还有文字(非"三人行")附证。

      当然,它更大概率是孔子自己所思考而后作。

      一则,随后之"一人行,或得其友"卦辞,更可能就是指周成王得周公辅政以及桐叶封弟这些事件。虽也有夏之少康失国中兴亦可附证同解,但更大概率是以成王周公及封弟为例证。而周成王这些″一人行"事件作附证,那就不是姬昌能知道了。

      二则,变卦、对卦这些规则,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详细总结讲解阐发地。虽然文王推演时就必然已经使用(否则六十四卦出不来),但孔子完整总结系统阐发,却是在文王之后四五百年间经数代十几代人反复运用后集体经验智慧之凝结,而非文王一人初创初演时之生涩乃至或有谬误可比。

      这三方面理由,文王推演时,或许也能有一、二亦可成立。但三者均能成立,则出自孔子之手概率显然更大。

      最致命证据尚且并非这些理由,而恰恰是这句爻辞所指示规律本身。

      周文王周公旦时,如果就已总结出这个规律,并将它看作《损》卦六三爻最明显说明、附证,他们又怎么会改变商代"兄终弟及"已稳定传承了六百多年的继承制度?为什么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代之以"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们明知嫡长子继承结果,大概率不是被"则损一人″,就是甚至"克父克母克贤"才能偶尔"或得其友",为何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根本说不通。

      所以,周文王周公旦父子要么都对这个规律认识不够,只是抄录了《归藏易》原有附证这一爻的标示"太康失位,伊尹放太甲"之类文句,添加了商周以来诸如标示"太伯迁吴"、"伯邑被杀"之类文句作为新附证,但还没有上升到王权继承规律高度给予重视。

      要么,文王姬昌或许已知其真义,但死前交待给武王姬发时并没有讲清楚关键。武王姬发去世仓促,摄政周公旦只能从文王所遗文字(并非"三人行")字面揣测,且又误解了文王本意,以为父亲姬昌是遗憾伯父(吴泰伯)、长兄(伯邑)当年之失位不立。为解决这个遗留问题,他就立下嫡长继承制这一宗法规矩。

      同时,"恐惧流言"的周公旦当时确立这个制度规则还有现实背景,既是对周成王地位进一步的,强化,也是明示自己尽心辅佐之意以安抚"流言"下的人心。

      基于这些理由,这句甚具孔子个人特色的"三人行"爻辞,可以确定是孔子后来所补充,而非文王易中原本所具有。

      更有甚者,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述而不作"、"笔则笔"地加入这句爻辞时,极大概率还"削则削",砍掉了夏《连山易》商《归藏易》所原有及文王推演后所加写的附证。把这句"三人行,则损一人"变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明码语录所标示的,仅为殷商后裔、儒家所挑选出的核心成员才能知晓掌握其中真义的不传之秘。

      问题来了,同样地,孔子明知了、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却还一再颂扬赞美周公,把周公所确立的典章制度吹捧得无以复加,并隐藏其中真义只留下密码文字供特定人员掌握,他又所为何来?历代儒家更是将"嫡长继承"当作不可更易的周、孔宪法,违背者就是"非汤武薄周孔″乱臣贼子,帝王欲更改就会动摇国本、天下不宁生灵涂炭。岂非更是荒谬?

      抛开这些,单以《泰》卦九三爻《损》卦六三爻互变,附证的这则"三人行"爻辞所指示规律的极端重要性而论,《易》经成为儒家最重要经典也就理所当然。这样一条关系王朝根本的制度"规律",当然具有成为传世之秘传国之宝价值。

      《周易》里,还有多少这样的规律、总结?

      三,释疑

      上述疑问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三人行则损一人"的继承现象、规律是否成立?其次,造成这些现象、规律背后原因是什么,本质或要害又是什么?第三,孔子、儒家核心成员知晓掌握这些现象、规律后,反其道而行之,原因又是什么?最后,这一规律与后世儒家所做所为,后果、影响如何?

      从夏商周直至元明清的四千多年里,大大小小或统一或分裂割据的历代几十个王朝王国开国君主的实际继承者,高达九成以上比例都不是其长子、嫡子。唯二、三的两三个,一是西汉惠帝,一是西晋惠帝,还有一个是勉强也算的明代建文帝。

      这三位以嫡长子(孙)身份继承了开国君主皇位,成为各自王朝第二位君主。他们既没有其它王朝以非嫡非长身份继承皇位王位的第二位君主们都被尊为"太宗"的地位。史书中他们的存在感也极低,有其位而无其政,且全都在位短暂不得善终。

      这甚至已不是统计学意义上有研究价值的现象,而是一种规律乃至必然。

      "三人行,则损一人"作为一种规律总结概括,其结论从历史实证角度可说是完全成立,甚至准确到精确。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普遍"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呢?

      嫡长子身份的唯一性、无可替代性,决定了他离王权皇权最近。欲戴其冠,从他出生落地就注定确定。但最终却是未戴其冠先承其重,然后就是过承其重不得其冠,而成"则损一人"。

      开国君主革故鼎新,手中王权皇权威力往往是各王朝内几代十几代帝王中最高者。同时,他们也是各王朝诸帝王里承受风险最大者、处理危机最多者、承担责任最重者。

      身份唯一、无可替代的嫡长子,往往未得其权、利,就已分担了王权皇权带来的责任、风险,要代受各种危险直面各种危机。他们常常被王权皇权运行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压力交集于身,却又无实际王权皇权抵御护佑。责、权、利长期高度失衡不对称,成为最危险职业。他们成为被"损一人″概率极高,古今中外历史事实证明,概率高达九成以上。

      王朝统治秩序稳定后,后来的君主在更和平安稳环境下交替权力,以嫡长子继承者也常常被各种偶然危险、突发矛盾因素而成为被"损一人″(典型如明光宗、胤礽)。何况开国时期?

      "三人行,则损一人"揭示的开国君主嫡长子继承王权皇权风险极高规律,是成立地。这是由嫡长子唯一性、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未戴其冠,过承其重",是责、权、利长期极不对称所必然导致的高风险性结果。矛盾冲突更激烈更频繁危机更严峻责任更重风险更大的各王朝开国时期,其嫡长子幸存机率低到可忽略不计。

      这一规律本质或要害又是什么呢?

      本质或要害就是世袭制家天下取代原始民主公天下之后,在皇权王权继承问题上,不应采取最极端最僵化最教条的嫡长继承制度,其风险极高危害极大后果极严重。一言以蔽之,就是否定嫡长子继承制度。

      世袭制家天下已将权力继承限定在极小范围,已较大程度有效避免了统治集团整体上系统性阶级阶层层面层级的内部分裂、内耗内斗风险。如此,就不宜再继续进一步限定在最小范围乃至无可替代。那就彻底丧失了最低限度灵活性,变得教条僵化,反而成为最大风险。

      一言以蔽之,嫡长子继承制是风险更高、危害更大的继承制度,不宜采用。历史实践证明,王权皇权继承,越具有某些王室宗族范围内适度竞争优先的制度,越有利于王朝长期政治稳定。

      嫡长子继承制度断绝了中国历代王朝对于继承制度探索改进完善的尝试,使得中国历代王朝都始终不必要地不断反复承受王位皇位更替过程中最高程度的风险。

      西周仅传承两三百年,便王室衰微天下共主名存实亡,王室及姬姓诸候无不礼崩乐坏内斗内战日益激烈残酷。

      秦代以后,历代王朝即便一再层层递进不断强化君权,也依然避免不了继承制度重大缺陷带来的反复冲击严重内耗。没有一个王朝能打破两三百年治乱更替宿命。商代兄终弟及制度虽然未必最佳,但所创下六百多年强势天下共主延续纪录,甚至没有一个王朝能望项背。

      "三人行,则损一人"大概率本就含有孔夫子对嫡长制的鄙夷嘲讽,而"一人行,则得其友"也蕴含孔夫子对于殷商"兄终弟及"适当灵活继承制度的肯定。

      周代以来三千年的现实历史中,兄终弟及制度被历代儒家批评,嫡长制被颂扬受到极力维护。究其根源,当然有周公旦制定嫡长制作为周代宗法制度最关键准则的因素,也有周王朝在商周鼎革中是胜利者、成王败寇思维主导的原因。但是,孔子明知其不可,反其道而行之,也是后世儒家将此遗祸三千年之制度奉为万世不易法条的重要根源。

      孔子及后来儒家核心成员之所以明知嫡长继承会承担"损一人"高风险,却一再维护、反其道而行。原因有二:

      春秋及战国时代,孔子及儒家早期核心成员都是殷商后裔。周王室及姬姓诸候越是因糟糕的继承制度而内耗内斗内乱加剧,尊尊亲亲名存实亡礼崩乐坏,也就越有利于"打着周旗反周"的殷商后裔们完成复兴殷商。

      秦汉之后,知晓其中奥秘的儒家核心成员,自然不用再坚持"反周复殷"。但他们继续宣扬复周礼维护嫡长继承制度,才有更多机会、更大把握在复杂斗争中始终选择正确立场,确保自己更大概率站在胜利者一边。只要嫡长制不废除,站在看上去赢面最大的嫡长子阵营对立面,胜率往往总是更大,回报也会更高。

      比如,明初的政治投机赌徒姚广孝,如果读透了《易》经、或各种原因知晓了总结出这条"历史规律″,他甚至会在朱元璋长子太子朱标还活着时,就在朱元璋其它几个年长皇子中去观察比较、挑选出末来的所谓"真龙"。他后来那些看似神奇的各种预知、算定,说穿了不过是预先知晓了概率最大结果,再努力利用各种条件使之逐渐变为现实。难度当然会降到最低。

      谁能想到朱标可能早死?但知晓嫡长子"则损一人"规律的姚广孝,他却很早就可以把这种可能性作为前提去制定一整套预案,随时不断完善补充。

      历代王朝不乏这种似有"先进之明"的投机者,究竟其中有多少只是身不由己而"意外"捡漏,又有多少却是掌握了这条不传之秘"历史规律"而先有布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嫡长继承制大大加剧了秦汉以来封建制度整体上系统性的僵化程度,大大增加了历代王朝内耗内斗内乱风险发生的频率、烈度。持续坚持这一制度,缩短了各王朝预期寿命,增加了各王朝治乱循环更替的频率、发生概率。周秦以来,华夏文明发展陷入缓慢停滞、反复循环的怪圈,这一延继了三千年的制度内在重大缺陷,即便不是最根本原因,也是极重要根源。

      须知,继承制度上多类殷商兄终弟及的赵宋王朝,后宫外戚宦官干政、父子兄弟相残、宗室内斗内耗等等嫡长制王朝频发多有的这类各种内乱,就极其鲜有,几乎从未发生。赵宋王朝少了皇权继承高风险体制所致的严重内斗内耗,即便面对辽夏金元这些一个比一个严重的外患,三百年王朝却依旧能逐渐积累起拥有进入资本主义文明早期阶段的最低限度资本、财富。

      四,周延

      范畴镌刻有蝌蚪文字的夏鼎、金册玉牒,都是上古帝王世代传承的传国至宝。其上所镌蝌蚪文符与《洪范》、《禹贡》等《尚书》篇目文本相对应,保存传承了历代文明结晶文化精华,是传国之典。它们所间接关联的《易》经,卦爻辞更是附证有历代大事件之吉凶卜占总结和重大制度之规律结论,当然更是必须掌握在帝王手中不容漏泄的传世之秘。

      然而,商周鼎革之际,金册玉牒实物原件或已为殷商后裔秘藏。周秦交替之际,夏鼎实物亦没入河淮波涛。《洪范》《禹贡》文本,箕子传授解读于武王姬发之时或已有删减、歪曲,只讲述字面文章而隐藏其中真义。历代《易》之卦爻辞附证本据,亦随数万数十万甲骨之秘埋而真意留存所剩无几。

      传国之宝、传世之秘,数百年间皆失散无传。殷商后裔、孔子所传儒家,或知其大要而世代隐传其秘,或知其线索而隐其实情。周代世袭史官及其后裔所传之道家,亦或也略知其中奥秘。

      战国之时,百家之学乘时而起,亦多系殷商之后裔。《洪范》五行之秘要真义,即演绎成阴阳家之学说。其余兵家、名家、纵横家……无不各据《洪范》文本表面文章诸段落背后之秘要,而各成其一家之言。此可谓殷商后裔掌握传国秘要之证明。

      赵宋王朝开国之首要功臣赵普,亦赵宋典章制度之主要创作者。他的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中真意何所指?

      从现在各种隐秘揭晓后角度观察,他指出了世人所读字面文章《论语》,其实只是半部以"吾从周″为旗帜掩饰、可明示世人的《论语》。还有半部透露寄托了孔夫子反周复殷真意的《论语》,则须凭"三人行"之类文字密码,从孔子韦编三绝过、"述而不作″的《尚书》、笔笔削削的《周易》中去摸索找寻。

      此亦可谓孔子及儒家知悉传世秘宝真义之证据。

      至此,从河图洛书而伏羲八卦、蝌蚪文符而金册玉牒夏鼎而《洪范》《尚书》《易》经传而禹碑,诸般符号文字、文物之内在勾连,串成一线。其中秘密,亦大体捋清揭晓。

      传国之宝传世之秘,何以历代帝王孜孜以求?其中最近真实最合情理之原由,至此方才清楚。

      对于现代研究者来说,夏鼎、夏代文字、金册玉牒等等实物之真实情况,自然意义重大、研究价值非比寻常。

      此外,无论是推进文字起源与甲骨文研究、上古夏商周历史研究,还是重读孔子儒家,明晰两三千年学术流变,都以华夏文明文化之根基、主干为对象,作发现性质探索研究,而非发现基础上之发明创造创作。经由禹碑蝌蚪文字解读,溯源追踪而得的上述这些隐掩三四千年之秘被揭示,可为相关历史研究、文字文物研究及考古工作提供线索、指明方向乃至标示相关人、物、时间地理方位。

      此外,《易》学研究发现夏《连山》商《归藏》,揭示孔夫子笔笔削削刻入"三人行″明码呼叫,自然有必要对《周易》研究作根本改进。

      要摆脱汉宋明儒字面考据旧窠臼,另起炉灶。以找寻上古夏商周重大历史事件、变革之概括及重大典章制度运行运转效果后果之规律总结为主,求其线索,判其年代。或归入夏之《连山》,或纳入商之《归藏》,或断之孔仲尼之述而不作笔削功夫,归类分解。

      先易后难,积少累多,研究其中差异,再反向互证,求能终至尽皆复原。使孔子整编后之《周易》所掩所隐,大体都能显现。还原传世之秘数千年规律总结之本真面目,尽洗江湖术士《诈欺手册》积年之尘垢。

      复次,甲骨文研究。

      一方面,剔除蝌蚪文字因保密、传承、神圣化需要而做的艺术"加工"、祭祀宗教因素"加持",还原其早期象形文字符号面目,就可与甲骨文、大篆等后期常用文字作对比研究,找寻出早期上古至夏代文字传承演进流变之线索。

      另一方面,过去以为夏《连山》易商《龟藏》易均已散失无存。殷商占卜之甲骨文,与《周易》当然无涉。现在既然已知夏连山、商归藏卦爻辞录存于《周易》,那么甲骨之归类整理,当然可以依据《易》经、尤其是其中伏羲八卦部分来作大致区分。也可与《连山易》《归藏易》之附证卦爻辞分析研究互相比证,互相发明,互相推进。

      这两方面也是互相联系地。

      商代甲骨文字、占卜内容,与上古至夏代常用文字、伏羲易连山易也可能存在许多关联。过去以为甲骨文字记载的全是商代内容,现在看来,夏代之内容有一定概率亦可传录于商,复制保存于商之卜甲卜骨。尤其是无烧灼痕迹之摹刻纹孔、及无刻纹孔纯文字"仿制"甲骨,它们是传录自夏代的概率当然更高。

      此外,随着《尚书》《易经》的发掘,上古至夏商周的历史研究,亦可不断有新的各种大发现。

      尚书、易经、古史的新发现新读新译,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思想与《尚书》、《周易》之关联,互相比较亦当有新发现得一新天地。道家与儒家之关系,也可沿新方向开发新领域课题。

      殷商后裔、孔子儒家思想及其潜流研究,当然也要重新开展。

      汉代以来围绕《尚书》各种争论、斗争研究,也将进入新阶段获得新角度给予新观察带来新发现。

      《尚书》《周易》终究是华夏文明文化总根源,对它们分析研究所取得的任何"新发现",意义影响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五,结语

      此文立论前提与预设有二:

      一是禹碑蝌蚪文字之解读与《洪范》文本、金册玉牒夏鼎进而周《易》之层次递进重新阅读。由此而来一系列建构于残缺历史信息、尚待定论之考古发现等等基础上,以合理化推导为主要手段的"新发现"。可谓假设、推断之大集合。虽有合理化之框架,但终究尚待更多文史资料、历史研究成果、考古成果去证实、证伪。

      其二就是对孔子及其儒家早期学说,尤其是《尚书》《周易》及《论语》作了全盘解构。将孔夫子明言公示自我标榜的"夏无文商少典,……吾从周″根本立场,作了彻底解析推倒翻转。

      儒家学说、经典所绘制的上古及夏商周历史,明显与其它各家所述有异,也与实际考古所揭示历史越来越颠倒。在汉武以来两千年儒家"独尊儒术"主导下的华夏文明现实进程中,儒家学术、经典在历史实践、实际运使过程中所表现的字面冠冕堂皇,理论脱离远离实际乃至完全颠倒、背反,也都越来越显明越来越严重。

      追根溯源,不能不怀疑孔夫子之《论语》,传世字面文本确实只是半部,内中还另有半部。

      与儒家在华夏两千多年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作用相较,基督天主教会在西方文明中之情形大体相近。字面意义上的《圣经》,固然也立意良善、胸怀博爱仁慈。但究极本来,亦只是犹太遗民复国理念意志为其原始内蕴。

      秦汉之后,周已覆亡四五百年,后世儒家弟子儒生儒士自然没有什么念念不忘反周复殷。

      尤其是西晋洛阳武库大火后,历代文物典籍宝物付之一炬。五胡乱华中原沉沦南渡衣冠沉迷玄谈而佛经广传。秦汉之前古史旧事,均成过往云烟。儒家经典自然也就只剩下字面意思上可见之圣贤胸襟、理念,全无丝毫玩政治者皆肮脏、各种阴谋诡计之踪迹。

      一如《圣经》到了中世纪,已全都是代上帝立圣言,谁还知晓其原本为星散欧陆犹太民族复国理念之寄托、集成?

      这两个前提与预设,现在看来根基实在很浅,似乎一推就倒。相反立论则已延传千年数千年,根深枝繁叶茂。

      然而,随着甲骨文字研究的深入、商周战国文字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深入,两者的证实与证伪,形势必然越来越逆转。

      无他,凡存在必有其"合理"。反之,更"合理"者,其存在过、发生过,概率也会更高一点。

      后记

      己亥清明解读禹碑蝌蚪文字后,至今已有三十一月九百多天。常自谓捡到本世纪乃至数百年来文史领域之最大漏,亦常自吹其意义重大。

      现在回顾起来,却惊觉过去以为的高估了其价值,很可能还是低估。过去以为的不无狂妄之语,很可能竟还是伪作虚谦。

      当然,这篇文字写完后,由禹碑蝌蚪文字研究开出的这片天地里,最大瓜果乃至较大瓜果就已采摘完了。作为"发现者",这也是当仁不让理所当然地。

      两年多来所玩文字,大致分为三部分:

      一是禹碑蝌蚪文字而《洪范》文本而金册玉牒而夏鼎夏代文字而《易》经连山、归藏,直至此文彻底揭示其中各种关联、内中隐秘。

      以《长沙岳麓禹碑蝌蚪文字解读思路》及《洪范禹碑解读》,进而《洪范九畴金册玉牒考证》《发现夏鼎夏代文字》,进而《略谈夏无文商少典》《"绝地天通″与连山归藏》《易经密码本半部论语考证》等等,最后以此文《传世之秘传国之宝考证》作结。

      一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之解构重读。以《儒本是商,商就是儒》作一小结集。

      一是上古夏商周至明清之古史重构重读。以《中国史上七个666年》《西晋洛阳武库大火与明末王恭厂爆炸研究》等文章为框架,粗略试构一历史新范式。

      九百多天了,且作一小记,聊备参考。

      北大张新泉

      2021.11.10

      浙江杭州钱塘

      通宝推:钱六,光头佬,
    • 家园 【原创】商文明之起源、制度及文明发展模式问题

      一、起源

      原始时代生产力虽然低下,但终究不断发展。种群扩大、工具逐渐改进、组织管理效率缓慢提升后,许多不同部族不同种类食物都渐渐有了剩余。但它们又大都难以长久保存,于是,互易以互利也就成为必然。

      洪范八政"食→货→祀→司空(工程、公共事务)"排序,是上古历史自然发展一般状况的概括。

      中外不同地域诸文明区域内,商人族部落之兴起,大多由食物互易而逐渐发展起来。甚至从原始时代直至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兴起之前乃至现代当代,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前,粮食贸易始终是人类商业活动的中心环节、重心。

      商人商族部落逐渐形成、缓慢发展起来后,其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其它原始分工成员部族而言,须承担更多各种盈亏风险,也更期待各种幸运机率。

      他们是原始时代贫富分化发展最快最严重的群体,也是各种群部族里最易自创自生宗教信仰的天然群体。

      那些从事贸易而逐渐聚集起财富的幸运儿"成功者",大多是早期自发宗教信仰最虔诚的信徒。他们也是支撑原始时代自发宗教信仰扩散、稳固、成熟最主要物力财力人力来源。甚至中古近现当代,亦是如此。

      地球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神灵无不由商人创造、扩散、稳固、成熟。钱能通神不是笑话,而是对于商人商业与宗教关系的高度概括。无商,任何一个早期神灵宗教都发展不起来。原始时代、古代是如此,近现代到今天,依然如此。

      当然,宗教成熟发展后,又自有其发展规律。

      早期原始时代,原始宗教祭祀发展、成熟后,宗教祭祀活动中心也渐渐成为人流、物货流、财富之聚集地,成为商人族部落商业活动根据地。宗教巫师祭司阶级与商人族部落逐渐形成利益命运共生体共同体,相生相伴相辅相成互助互利。

      商人族部落聚集起财富后,也会逐渐与那些效率更高的部族、行业更经常更紧密联合起来,不断改进效率,攫取更大利益。在原始时代,先进工具、工艺都逐渐会被商人族部落渗透、联合乃至掌控。逐渐形成一种商(货)、宗教神标(祀)一体,渗透、联合、掌控文明区域内数量较少但地位重要的手工业部族(工、司空),对数量最多散布最广泛的农林牧渔猎(食、农)部族联合压榨掠夺局面。

      这种状况,从原始时代到近现当代,都没有太大变化。

      商业活动既从多方面促进原始生产力发展,也以财富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信息不对称而逐渐攫取更多利益,逐渐与其它部族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在早期原始时代各部族重复再生产能力低下缺乏保障、剩余有限积累艰难情况下,商人族部落商业活动过快发育,过度掠夺侵吞,会直接降低其他部族生存机率导致大量消亡。

      近现当代资本主义文明走到哪里开发到哪里,常常都是带来短暂繁荣之后,就如蝗虫过境吃光掠尽,留下一片灾难永劫不复。

      几乎不存在复原能力的原始时代,商人族部落商业活动过快繁荣昌盛后,整个文明区域都会进入发展元气迅速耗尽的快进模式。昙花一现彻底消失。

      华夏文明区域内,在颛顼帝时期,商人族部落与祭司阶层曾有迅猛发展,就造成了类似严重后果。颛顼帝果断采取措施,多管齐下,拆分了商\祀联合体,导正了华夏文明早期发展道路。

      二、制度

      商王朝是以手工业青铜冶炼为基础以商业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古代奴隶制军事王朝。商王朝有一些比较独特的制度、国家政策,对后来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商周鼎革具体过程发生重大影响。

      比如,商王朝的王权继承经常有兄终弟及。这个制度长期运行,可能是汲取了夏王朝历史上少康复国中兴事件等等之类的先例教训。商王朝比较注意防止国无长君、幼主继承等等难以应付复杂局面、不能承担君王责任,进而失国失位的风险。

      兄终弟及继承制度,往往造成继位君王王弟的子嗣嫡庶情况比较复杂。王弟之幼子(但已成年)继位,成为后续发展之更普遍情形。即兄王→弟王→弟王之成年诸子中较幼者(王后正位后之嫡子)。

      因为弟王继位之前,其长子及较年长子之母,位份只是王弟妃。弟王继位后,其王妃才正位为王后。此后她所生之子,才是嫡子。这些嫡子即便在弟王去世前已经成年,在王室兄弟中按年齿排位自然也大多靠后。

      弟王以较幼之已成年嫡子继位,显然对于早已成年之长子和其它年长诸子有一点不公平(其母妃、母后即便往往是同一人,但正位之前与正位之后,所生子也有嫡庶之区分)。

      以商代末年的帝乙诸子为例,帝乙继承其兄王位之前,其王妃已生微子等子。帝乙继位后,其妃才正位为王后。此后所生幼子帝辛等后来子嗣,才成为其嫡子。帝乙死时,帝辛已成年,所以顺利继位。而微子等子,即便与帝辛生母是同一人,他们也丧失了继位资格。

      纣王帝辛如果不是身死国灭,正常情况下,如果他不是王后最幼子,他的王位也会传给其它后来成年之嫡子王弟(他们比帝辛儿子继承权更优先)。这样就又继续开启了新一轮的兄终弟及。

      商代兄终弟及制度一再延续开启,且始终能大体有效防止未成年幼主继位从而造成失位失国风险。商代这一继承制度延续了六百年之久,其有效性可谓明显。类似地,陈桥兵变取代后周政权,为防止出现孤儿寡母继承,多有兄终及乃至养宗室成年子嗣兼祧承袭的赵宋王朝,也较稳定地延续了三百年。

      三、条件

      兄终弟及制度较之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唯一排它无可替代所致高风险,显然更灵活更能适应复杂状况,也能更有保障地承担王权所需担负的巨大责任,更有效发挥其一应职能。

      但是,它的成立与长期有效运行,也有条件。

      商王朝统治集团是由三大部分统合而成。

      商王室、贵族们领导的成熟商业集团运转体系、关系紧密长期联姻的祭祀宗教文化集团、信仰坚定利益捆绑的宗教武士集团为其三大支柱。又以高度发达成熟的青铜冶炼铸造使用为基石,构建成拥有庞大财力、武力能长期威慑控制四方的强大奴隶制军事神权帝国。

      世俗权力与商业集团以青铜冶炼交易为中心从四方获取巨利;祭司宗教集团围绕巨大的历代商王的司母鼎展开大型祭祀活动,与商王家族世代捆绑,威慑民众凝聚人心维护信仰;武士集团则以工艺先进装备供应充足的青铜武装征伐四方。

      王权在这样的结构体系内,地位、份量远没有其它王朝那样重要。

      与殷商王朝架构颇多类似的赵宋王朝,皇权承袭秦汉隋唐以来之高度集权体制,但依然是历代王朝中最虚弱者,受相权、武勋等各种制约。

      何况殷商时代之王权?

      兄终弟及之后,前代商王那些享有一定继承王权资格的嫡子长子,可以担任商王室以青铜开采冶铸加工为中心整个商业体系的最主要决策者。其地位、权力、利益,并不逊色于王权太多。

      赵宋宗室内较有皇权继承资格者,大多是赵宋王朝实际首富,是各种小说里都城开封东京最高最贵地产"樊楼"等等大量产业的实际主人。商王朝的前代王"太子"、长子,与赵宋的首富宗室们相比,拥有的财富更多,实际地位更高权力更大。大体上甚至是美帝之首富、联储主席、商会长的综合,比起终身制总统,也不遑多让。

      拥有极大权势、位份的历代商王母妻族,还在其中发挥调和平衡维稳顾全大局功能。

      这样的架构与制度,甚至在商王朝成为天下共主之前,就已稳定延续数百年,早已成为约定俗成不易之制。

      这些商王朝特有架构、条件,都是其它王朝所没有的。赵宋王朝虽有若干条件与类似,但远远达不到支撑其长期稳定运行程度。

      兄终弟及制度有效保障了从商族部落到商国商王朝长达千年的内部稳定?依靠这一制度,商王朝即便长期处在对外商业扩张、武力征伐所带来的内外紧张形势下,也始终能保持内部团结共抗对外风险。

      四、模式

      人类的一切商文明都是带有掠夺特征的,就象吸血鬼一样不断吸收文明区域内其它子文明系统的营养,尽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文明区域内财富集中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加速提升,直至其它子文明系统彻底丧失生机,整个文明区域都被商文明彻底征服。

      此后,这个更大规模商文明区域要么昙花一现,迅速在无法遏制的内卷后消亡。要么踏上更大地理范围的文明掠夺扩张征伐道路。

      早期青铜时代生产力基础上,人类商业文明发育极限,大多仅能支撑约方圆五百公里范围内的文明系统。达到边界就会陷入加速内卷模式,自行崩溃或被边界外的挑战者利用各种机会取代、消灭。

      华夏文明范围内的商周鼎革,既可以从周国角度看,周国最大限度利用了商周政治联姻所带来的政治经济上扩张发展机遇与军事上的完美突袭机会。又可以从商王朝角度观察,商文明发展已到达当时生产力基础上最大极限。从周期迁移转为定居,不断加速内卷。

      商周鼎革,是两方面综合作用的自然结果。根本原因是周文明发展模式更具生命力,更有利于华夏文明积累发育,进入更高生产力水准新发展阶段。

      商文明早期的周期性迁移,都是在较小势力范围内开启内卷崩溃模式时,通过不断扩张征伐来遏止抵消内卷崩溃趋势。直至达到当时生产力基础上的最大限度有效边界。

      盘庚定都,本来就是在当时生产力基础上已拥有最大限度可有效控制区域了。再继续迁移或对外征伐开拓,都已经成本代价更高,得不偿失了。继续迁移或征伐,已经都是从最大限度势力范围内开启内卷崩溃模式,转为在越来越小势力范围内加速内卷崩溃。

      不完成文明发展模式的革新,商文明只有死路一条。

      商周鼎革当然也有偶然性。

      商王朝虽然在加速内卷逐渐衰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新兴的周国虽已发展出了新文明道路,但毕竟实力有限。商王朝如果放弃衰败不可逆转的已有势力范围,转而征服势力范围更小的周国或东夷后,再迁移过去,继续在越来越小文明区域范围重新开启加速内卷崩溃,仍然又可以延续一段时间。

      当然,这仍然挽救不了商文明最终崩溃灭亡,同时还最终窒息了华夏文明范围内所有的文明发展生机。让整个华夏文明在青铜时代生产力水准阶段,经历辉煌之后即彻底耗尽发展潜力而消亡。

      商周鼎革后,周文明模式在华夏文明范围内持续了三千年之久(秦汉以后,则有两千多年升级版本周文明模式)。华夏文明在新生产力水准上,新一轮商文明即所谓资本主义文明,始终因各种历史因素作用受到各种限制,而未能率先跃上台阶。

      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中心从地中海小城邦到西葡荷小国,再到英法日德等等中等人口大国,直到美苏超级大国逐渐次递迁移,不断延伸扩展,推动西方为中心征服掠夺毁灭其它文明发展生机的所谓全球化道路。

      某种意义上而言,西方文明是在新的生产力水准基础上,重走、复制了一条两三千年前华夏文明商王朝就走过的,中心不断迁移、征服扩大势力范围、掠夺窒息其它文明发展生机的道路。

      在西方资本主义新商文明以文明输出之名,大肆征服掠夺摧毁消灭其它文明的数百年里,唯有华夏文明末被彻底摧毁奴化、沦为附庸乃至海地、几内亚、苏丹、阿富汗、墨西哥、阿根廷及印度式的泥沼、废土。

      周秦文明模式在三千年历史里,虽然近乎陷入发展缓慢循环乃至停滞,但仍然积累起深厚底蕴。即便西方资本主义新商文明已经彻底席卷全球,生产力发展阶段已对华夏文明形成绝对代差优势,仍然合八国之力而终不能一举彻底摧毁。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新商文明也很快到达内卷越来越严重、势力范围再也无法突破扩张的边界极限。

      华夏文明重新完成统一内部整合后,主动吸纳西方文明新生产力因素,短短七十年便迅速成为全球化最后一轮迁移后的新发展中心。为人类摆脱新商文明带来的无可遏制加速内卷走向全面崩溃的旧道路,重新导正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探索星空智能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新模式新道路,打下了最坚实根基。

      西方所谓资本主义的新商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空前的辉煌。但也几乎耗尽了现有生产力水准基础上人类文明发展的潜力。它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无数次局部战争、数十次全球经济危机及全球性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等等,一次次将人类文明不断带入更加彻底毁灭的边缘。继续沿着那条道路走,人类文明有极大概率会在最短期内陷入全面崩溃乃至毁灭。

      这是由古今中外所有的商文明共同普遍特征所决定的,这一文明发展模式越纯粹越强大,崩溃毁灭就来得越迅猛越彻底越难以扭转。

      人类社会生产力又将面对新阶段,进入星空智能时代已经近在眼前。但这显然不是资本主义或"新商"文明旧体系,所能够继续支撑包容的。

      华夏文明数千年持续发展道路模式,在五千年里已先后三次越过了不同生产力水准阶段基础上的商文明所带来的毁灭危机,一次次导正了文明发展前进方向,最终成为唯一成功延继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模式。

      从颛顼"绝地天通",到周公制礼作乐秦皇汉武大一统,再到百年来抵御资本文明之毁灭,涅槃重生崛起复兴。华夏文明发展模式道路显示了超强的韧性、融合包容能力、延续能力和突破创新能力。对比其它已灭绝、衰亡文明,越发显示其勃勃生机强大生命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东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两大历史学者汤因比池田大作,他们已经明晓,眼前看似烈火烹油如日中天的资本主义文明,其实没有前途出路,只有毁灭灾难日益迫近。他们也正是看到了华夏文明这些特征,才坚信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吸纳新生产力因素后,必定能在融汇东西方、融合苏英美文明发展模式基础上,引领人类摆脱新商文明所导引的走向毁灭之路,带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新的星空智能时代。

      五、结语

      从根本上来说,人类文明是智慧生命文明,摆脱物质的桎梏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

      商文明的兴起繁盛,是每一个人类文明模式在当时生产力基础上必然会经历的自然发展历程、阶段。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进步意义。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达到一个新高度、新阶段后,必然要在现有"新发现″基础上,穷尽"新发明、新创造",乃至穷尽"实用新型"新"外观"。人类生产力的每一次跃升,都是以商文明繁荣兴盛而达到顶点。

      但如果生产力没有新的突破,商文明的过快发育也必然在耗尽潜力后带来文明毁灭之灾。人类在"新发明""新外观""实用新型"上的繁荣创造,最终也会逐渐逼近"新发现"的边界上限。没有下一次更高境界"新发现",人类文明发展前进潜力也必然耗尽。

      华夏文明每一次在当时生产力基础上超越商文明过度繁荣,导正发展方向。背景要么是人类"新发现"已有了质的飞跃,要么是必须等待"新发现"的孕育。前者,超越商文明后,能让华夏文明领先一步进入新阶段。后者,也能有效避免商文明过度消耗而昙花一现。

      人类社会现在又面临"新发现"日益枯竭,越来越难跃升新境界到达新高度。而构基于现有认知发现上的"新发明创造""实用新型""新外观"及其物化,虽然正极度繁荣日新月异目不暇接,却也日益逼近边界极限,正逐渐又一次全球性质全人类范围的耗尽潜力。

      资本主义新商文明,促进加速了这一进程?既是历史必然,也有伟大意义。现在也越来越让人类陷入一场难以避免的迫在眉睫的急剧内卷快速崩溃新危机。地球上已经没有新疆域,可供资本主义新商文明开拓、征伐、掠夺、吸血完成"人牲"祭礼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洪范》所揭示的"食(农)→货(商)→祀(祭司、士、知识分子)→司空……(工、公共事务、公共安全)架构、模式,是四五千年前华夏文明先祖对更早几千年文明发展的最精炼总结、最简洁概括。客观上又成为大体指导了华夏文明五千年来文明发展进程的有效规划、指南。

      华夏文明在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基于人类对世界当时所达到的不同"发现"境界,对于智慧文明自身发展方向也形成了一条可延续的"正确"模式道路。虽有一些缺憾,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给今天世人有益启示、参考。

      即原始时代"绝地天通"抑制"祀商一体",避免"神权政治"导致的认知世界"千年黑暗"。

      封建时代从选贤任能直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偏向于对学而优则仕公共管理的过分重视乃至畸形发展,忽视乃至打压科学、技术所谓奇技淫巧,但终究仍是高扬智慧生命的根本本质,也探索了科技"新发现""新发明"长期孕育乃至停滞阶段,如何推动人类人文社会领域精神文化创新创造。

      华夏文明吸纳西方科技成果后,也必将成为星空智能时代的"新发现""新发明创造"主力军,同时,更必定能在人文社会领域精神文化创新创造方面引领人类超越大概率即将到来的又一轮更长期"停滞"。

      后记:

      某种意义上而言,河图洛书、《洪范》《易经》都有自成体系、完整系统特征,既象是华夏文明先祖先贤的阶段总结概括,给后代们的经验规律指引。又象是纯粹的外来之物,是一个完整文明体系整个发展历程的最简化结晶展示。

      也许它们来自一个认知领域"新发现"阶段、新境界迟迟不能抵达,商业文明却又过度发育而潜力耗尽加剧内卷后已然自毁的文明。是其彻底崩溃自毁之前文明自我总结的留存。

      也许它们来自一个未能抗御天文灾变,已被慧星、"奥陌陌"、未知黑洞超新星异变之类击毁,成为某个恒星系上所谓小行星带上原有星球的已覆亡文明。是其寿终正寝之时,发送到宇宙为太阳系地球引力捕获的类似"旅行者号"上"钛金箔"。

      ————它们才是上古至夏商周历代先祖奉为至宝的传国传世之秘宝,秦皇汉武们努力找寻的天命象征。蝌蚪文符,也许只是另一个文明的文明总结,它启迪了华夏文字之诞生。

      人类文明也已有彻底自毁之能力,正面临认知领域新"发现″迫近边界极限。商文明高度繁荣也让人类发展潜力过快过度消耗,有内卷加剧之危。

      上世纪八六年哈雷周期近地、八七年超新星爆炸、九四年慧星击木、一六年奥陌陌(扮成陨石星体的二向箔式的恒星系级纳米机器兵团量子通信探索星舰?),人类可能面临的天文灾变,也让人类不得不摆脱以往的"不知就是幸福"状态。

      人类向太空放送的旅行者钛金箔(地球版本河图洛书?金册玉牒?),也已进入太阳系引力外围边界!

      北大张新泉

      2021.11

      浙江杭州钱塘

      • 家园 【原创】克己复礼三重奏与反思商文明

        一、源起

        禹碑蝌蚪文字解读后,一直有个疑问难以解答:它与《洪范》文本(乃至《尚书》《易经》的关联被掩盖、消失,究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偶然、意外因素所致,还是人为因素主观所致?

        凭借各种相关残缺历史信息及文字、文物最新考古发现等等有限线索,循着禹碑蝌蚪文字、《洪范》文本进而金册玉牒、夏鼎进而《尚书》《易》经、先秦历代传国传世之秘宝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现在,其中各种内在关联及背后秘密已逐渐清晰大致揭晓。上述疑问也就有了答案:

        既有历史进程中各种偶然、意外因素造成各种"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原始凭信、关键实物先后损毁埋失。更有殷商后裔、孔氏、儒家及汉代帝王们主观原因,主动掩盖、隐瞒相关信息、线索。

        在商周鼎革之后、魏晋(洛阳武库大火及五胡乱华)之前,殷商后裔、孔氏、儒家主动掩盖、隐藏相关信息、线索,是最主要、决定性原因。

        他们掩盖隐藏的主要目的,大概率是为了最大限度私下独占传国传世之秘宝。他们试图凭借、利用始终独家掌控这些所谓"天命"象征的实物、信物及其内蕴的重大历史经验总结、关键性规律,去完成复兴殷商。

        这其中,孔子及其核心弟子门徒等殷商祭司贵族后裔主力,以"吾从周"为旗帜,以所谓述而不作、笔笔削削为主要手段,以整理上古至春秋文化典籍为名义,以《尚书》(尤其是《洪范》、《易》经为中心关键及《春秋》《论语》为线索密码,进行了系统性地改造、掩盖、隐藏。

        孔子及其弟子们汇编古籍、整理国故,一方面保存、传承了上古至春秋数千年华夏文明文化之结晶、精华,也系统阐发了自己在前人成就基础上的认知总结理解体会发现创造,守正创新。另一方面,也有自身晦暗立场、隐秘意图、诡谲算计。最终形成了一整套表面煌煌圣言、内里另有各种玄机的系统文本经典。

        两汉以来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世人渐渐只知儒家之表面文章,以推敲其中所谓微言大义为重点,守其表面文字为道统,我注六经作各种阐述、再创造。追根溯求亦只考据字义之本末,章句其由来。虽然渐渐发现其内在各种缺失、错乱、混杂乃至自相矛盾、颠倒,脱离史实、现实,但绝难从根本上怀疑、追究。

        这些情形,与犹太、基督教之《圣经》有颇多类似之处。本意在念念不忘复国,表象为圣言道统。本意渐渐消逝于历史长河之洗刷,唯其表面文字反而历久弥新屡屡别开生面老树新枝。

        数千年来,甚至都已自成精神文化之体系殿堂,一派博大精深冠冕堂皇气象森然。令人望之若汇江河百川而成浩瀚之湖海,浩渺平静深邃气象万千,可浇亿万心灵之荒田、可洗亿万神魂之尘垢。苟有试探寻底追溯者,稍有不逊,难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之讥嘲。

        然而,这湖海之下,终究掩压着随时或喷发之火山。平静表面下,错位之地底层架构随时或掀大地震。千百年来亿万人无数文字、思想所构筑的华夏文明区域内的人类精神灵魂湖海,随时可能掀起大海啸。徜徉在精神海洋中,未知海底火山地震而向来只自觉平静幸福之游鱼,或将吐沫翻肚。

        当然,数千年无数人之文化精神湖海既已形成、扩展、延伸,自有其形成扩展延伸之理,并不依自家湖下海底之火山地震骤变、或外来三千年未有巨变之冲击而大波动至忽然消散、荡然无存。亦有自动消解海啸、融汇冲击之功能。甚至在彻底消除"内忧"、缓冲融解"外患"后,可以所谓"新儒家"之类面目,成真正文化精神世界之无边大洋。

        这也就是所谓三重境界之类了。远看它是山,近看它不是山,再看它又是山……如此之类了。

        兹以孔子之"克己复礼"为例,略作解析

        二、举例

        倘不知《论语》中有《易》经封爻辞解说注疏之密码,则《论语》就是夫子以"监于夏商之无文少典而吾从周″为根本旗帜,对于春秋礼崩乐坏局面下各种光怪陆离、方方面面,所发出的各种评判批判、挽救补天、总结更新。

        "克己复礼"作为纲领,自然也就是要求诸候、贵族、士大夫们克制各种"非礼"之视、言、行,克守周礼之初心正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回归周礼之完美体系。使天下秩序回归周王天下之统一、安定、和平,挽救礼崩乐坏内斗内乱内耗愈来愈激烈、大厦摇摇将欲倾覆之局面。

        这是从《论语》文本相互关联的表面文章内在逻辑中,人人均可一目了然地解读。这也是"克己复礼″的第一重境界。远看是山,浩然正气大义凛然。

        知道并可断定,孔子及早期儒家是"打着周旗反周"试图反周复殷的殷商后裔。《论语》《春秋》笔削述作之后,已成《书》《易》之解读线索密码,内有玄机。

        "克己复礼",那就是殷商余孽们迷惑姬姓诸候、贵族们的假把式了。他们洞晓礼崩乐坏日甚一日局面的其中奥秘、始末由来后,却反其道而行之,导引姬周统治者在错误轨道、死路上继续狂奔。是"打着周旗反周"的基本套路、标准模板。

        《论语》的表面文章之下,有各种政治算计、考量,是密语、黑话、反语正说之大集合。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阴谋诡计。

        这是解读"克己复礼″第二重境界。近看不是山,深海潜伏内有波澜。

        然而,华夏文明区域内,周秦以来的三千年里,历史实践却表明,周礼→礼崩乐坏→克己复礼→复礼→……循环模式,是一条完完全全能在历史现实中,系统完整充分展示其各种合理性乃至必然性的文明发展模式、道路。

        甚至在经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数百年侵吞掠夺席卷天下之雄厚积累、列强多次乃至八国联合绝对代差优势之冲击后,一旦重新完成系统更新重建,再次以统一独立之躯吸纳新生产力因素,仅用七十年、四五十年时间,便再次傲然而立,复现君临天下四海之往昔数千年荣光。几乎一夜之间,就把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尽数平复,而还之以世界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把西洋成王败寇思维树立的各种所谓文明先进,几乎依旧还原成不过"奇技淫巧耳″。

        这是解读"克己复礼"第三重境界,山崩海啸后,山还是山。

        那么,问题来了。

        地理大发现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华夏文明停滞循环僵化衰朽已是不争的事实,逐渐远远落后于一日千里高歌猛进的西方文明也是公认的共识。百年落后挨打惨痛屈辱还在眼前,就能够好了疮疤忘了疼?就能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了么?

        周秦以来华夏文明周期循环发展模式确实存在了三千年之久,显然或许具有某些"必然性″。但说它有各种"合理性″,在五六百年来中外对比如此巨大的差距明显的差异面前,未免过于粉饰、矫造、荒谬了吧?

        三、回答

        在回答上述疑问之前,尚需先澄清一个细节:周秦以来三千年文明发展模式既有整体系统上的一致统一,又有阶段性的差异乃至修正改进补充完善。

        大体上数百年周代之农奴采邑井田、分封、世卿世禄、周官周礼……,与秦始皇一统之后两千余年,变为废井田小农地主、郡县、任命选拔直至科举、官僚体系、儒法道释……。阶段区分甚为分明。

        秦汉至明清,则又可以洛阳武库大火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北宋建国为界,大体划为三阶段。或亦可依其它范式标准划分若干阶段,也都可区分分明。

        当然,从春王正月之周王天下,到秦皇四海一,再到汉武大一统,直至满清满汉一体多民族融合,虽有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华夏文明区域内天下之完整统一整体性也是一以贯之地。

        从周至满清末叶乃至现代土地革命之前,无论是农奴采邑井田还是战国以来小农地主土地,间或五胡之化耕为牧胡化、金元满清之圈地,虽然各有不同,但根本而论,就都是以封建人身依附之锁链,束缚捆绑奴婢农奴农民于土地。只是依附、束缚松紧程度有差异,本质是一致地,即封建土地所有制。

        除此之外,还有两大根本规则,也是三千年来大体上一以贯之地:

        即嫡长子继承制度为关键的宗法制度体系,重本抑未重农抑商与抑反兼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农本自然经济体系。

        总之,周秦以来三千余年,既有明显阶段划分、递进改良,也有整体一致传承延续。

        这其中,最让人奇怪的,就是三千年来除赵宋之外,诸王朝大都不约而同的奉行抑商抑末抑兼并之国策。甚至从颛顼起算,四五千年来,华夏文明除了商、宋两王朝约千年时间不抑兼并、兴商重商,其余王朝三千多年都是抑商。

        它也恰好与中国几千年来执行政教分离反对神权政治,轻视乃至反对奇技淫巧、忽视乃至压制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合而为一。

        华夏文明在发展最早期就已经意识到,商文明过早过快发育,是区域内其它文明的灾难,也是整个华夏文明区域"天下"最大的危机。经历了颛顼"绝地天通"大改革和武王伐纣商周鼎革,两场关系华夏文明发展模式道路选择的严重危机、关键斗争后,华夏文明整体上确立了耕(食、农)读(祀、士、儒)一体学而优则仕、注意公共工程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司空司寇司徒司马)、重本抑末重农抑商(货)的发展模式。

        摒弃了商(货)祀(宗教神权、士)一体、渗透联合掌控先进手工工业制造发展科技优势(工),对文明区域内完全掌控食物生产压制剥夺奴役农耕文明、对文明区域外武力侵掠征伐,随着商业利益格局变化中心不断迁移的文明发展模式。

        华夏文明原始上古时代的先贤虽然没有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眼光,但他们却从华夏文明区域内的"天下″整体格局出发,意识到了商文明发展模式的快速繁荣昙花一现发展道路对于"天下"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华夏文明区域内的"天下"格局,商王朝仅用六百年,就将上古至夏代万族万邦的群星闪耀多样性并存旧貌,快速推进到商末周初几个公国几十个百来个诸候伯国互相争斗新局面。把华夏区域内"天下"百分之八九十的小文明系统一扫而光。

        盘庚定都殷都,只是因为华夏文明区域内"天下"间,再也没有更大的子文明势力范围可供商文明继续侵掠征伐迁移了。商文明只能在最大可控区域内快速内卷崩溃自毁,留下一片文明废墟废土。

        这种模式绝不能再在华夏文明区域内"天下"间重现,成为周秦以后的共识。

        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新商文明,从地中海罗马教廷中心区域的沿海小城邦到天主教会神圣罗马帝国的西、葡人口小国,再到新教荷、英、德及法国等中等人口大国,最后到日、苏、美过亿人口大国,随着商业、资本利益格局不断变化而中心不断迁移,用无数次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十年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写下自己的光辉历程。直至最近一两百年先后"定都"于盎格鲁撒克逊的日不落大英帝国、一超独霸美利坚帝国。这条发展道路对内教会、资本、工商联合一体压倒推毁剥夺旧农业体系,对外侵伐掠夺殖民杀戮毁灭一切旧文明。

        用近六百年时间,在新生产力基础新技术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复制了三千年前华夏文明区域"天下"范围内商王朝走过的道路。

        资本主义新商王明在一百八十多年前,一再试图将华夏文明变为新的印度式废墟废土,然而数十百年,合八国之力以绝对代差优势依然未能奏功。华夏文明更新重建之后,反而成了全球化最后一次迁移中心,用七十几年、四十多年就一举反超。

        从根本来说,华夏文明在商王朝之后,三千年来之所以再也没有选择商文明发展模式,是由华夏文明独特的区域地位所决定的。

        放眼全球,华夏文明区域从来就是相对独立、拥有完整自成体系、地理环境资源条件最适合人类文明生存发育的地球上最大的一块文明沃土,得天独厚。

        一旦华夏文明整体选择了商文明模式,一旦商文明模式在华夏文明范围内完成了全覆盖,耗尽了"天下"内的发展潜力,将其变成了"印度化"的文明废墟废土。地球上就再也没有另一块文明地域,可供华夏文明选择迁移。往其它任何文明地域迁移,都是降低等级,都是在新区域内更快速内卷后再将之变文明废墟废土,直至将整个地球都变成废土。

        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新商文明六百年里,中心从小城到小国到中等大国到超级大国递次迁移不同,如果华夏文明在汉代唐代就选择商文明模式,在"天下"范围内打造出一个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朋克帝国,华夏文明内卷后的对外征伐递次迁移,将是从最大区域不断缩水式的一路洗劫掠夺,直至将地球全部变成"印度化"全球泥沼废土。

        在近现代科技革命新生产力基础诞生之前,华夏文明每一次商文明兴盛崛起,都极可能是华夏文明的灾劫,它将窒息华夏区域"天下″间其它任何文明模式探索的生机。

        它还极可能是全球文明的灾劫,一旦是它去开启席卷全球模式,那就不是近代资本主义所展示的,中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递次迁移,一路烧杀劫掠割韭菜,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血与脏东西,然后不断吸食养肥壮大越来越繁荣,直至今天才抵达巅峰。

        它会是饕餮降临吃光抺尽片瓦不存,直至地球全都重归蛮荒。

        因为它一出道就是巅峰!周围没有任何比它更大更强盛的文明区域。它每一次对外都是征伐掠尽后,回来继续内卷,直至把地球全都还给大自然。

        洪武大帝、永乐大帝父子如果不是重农抑商而是"本朝祖制不抑兼并",发展神机营火器科技,郑和下西洋不是朝贡体系下平衡贸易送温暖而是殖民掠夺武装商贸,穿越者打造的大明朋克帝国,其结果大概率并不是百年后大明日月君临七洲四洋,而是两三百年后,地球整体回归大自然。

        这就是三千年来华夏文明发展不选择狂飙突进商文明模式的理由,其中有某些历史必然性,也有各种"合理性"。

        人类社会现在仍在继续发展,地球如今没有整体回归大自然,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样的结果也就正是它最大的"合理性"所在。

        此外,华夏文明经受了奇技淫巧代差优势所致百年屈辱,经历了三千年未有巨变之冲击,代价很大。但是,华夏文明行将再次君临天下之时,身上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六百年来每个毛孔滴血与脏东西的罪行累累劣迹斑斑磬竹难书,只有一带一路平衡贸易互利共赢,送温暖如六百年前之故事。

        与二百多年皆如凶残追食腐肉烂尸的鹰酱们相比,种花家三千年都纯净得一如小白兔。

        人类智慧生命文明行将迈入星空智能时代之际,华夏文明也没有各种神权政治、内滴血与脏东西的普世价值观新神话洗脑壳,并没有什么"无宗教信仰者不得救赎"可怜感受。华夏文明"唯有读书高"了几千年,最契合智慧文明彻底摆脱物质桎梏迈入新阶段。

        这些日益可见现实"结果",同样越来越显示、证明过去三千年华夏文明发展模式道路的"合理性"。

        三千年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得道多助,周王率诸候伐纣,将已完成文明发展阶段使命、内卷日益加剧、要把整个华夏文明拖入"人牲"大祭祀的商文明一举摧毁。

        继颛顼帝"绝地天通"之后,再次开启制度大革命,制礼作乐。开启了华夏文明三千年抑制商文明过早过度发育,深耕华夏区域文明沃土新道路。

        三千年后,中华虽是五千年文明国度,始终高举改革创新之旗永不停滞封闭僵化。反观西洋资本主义新商文明,外强中干衰败日盛,沉渣泛滥流毒无穷,已日益成为地球人类文明的大癌瘤。

        四、结语

        孔夫子口宣圣教:"克己复礼为仁″时,究竟是第一重境界,还是弹响第二重奏?

        他那时候当然不知晓礼崩乐坏之后,真地可以反复地复礼十几次几十次。

        但是,华夏先人们从华夏区域内"天下"整体角度审察思考后所作出的选择,是有历史必然性,也是有其合理性地。

        夫子之语,表面文字既然一向契合华夏数千年历代先祖先贤之道统,它也就当然具有"合理性"。山仍然是山。

        三千年前商周鼎革之际的情形,与今天之局面,宏观粗线条观察,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地。

        殷鉴虽远,意义犹存,值得今天的地球人认真体会思考。

        北大张新泉

        2011.11.13

        浙江杭州钱塘

        • 家园 瘟疫、战争、危机之后的世界与中国

          全球瘟疫尚未结束,一场让全球大多数国家主动、被迫站队表态的战争已经开启。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来旧秩序的终结?是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旧格局的终结?它将与先前的全球瘟疫、迫在眉睫的全球经济通胀停滞衰退危机格局重构,一起开启全球新格局?

          这场景与欧洲列强争霸终结时,一百年前的一战、大流感、大危机、二战,再开启战后两极争霸冷战时代,有一些可类比相似之处。

          太阳底下无新事嘛。

          当然,也有不同之处。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么。

          最大的不同在于,百年前人类才刚刚发现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自然世界基础规则,百年来科技革命进步始终是数百年来加速提速大跃进的持续推进状态。经济增长生产力飞跃也始终是沿着数百年加速提速大跃进轨道继续飞奔。这一百年人类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进步,超过了近代以来几百年的成就总和。而过去几百年,又超过了人类文明史几千年万年来的成就。

          百年前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发动的两次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一场空前绝后经济大危机,虽然极其残酷血腥野蛮暴戾,但并不具有根本毁灭人类文明的能量。

          二战结束后,人类文明才真正进入全球全方位大跃进的黄金时代,一直持续至今。

          但是,现在人类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进步却已越来越迫近现有理论发现所能支撑的发展极限!这一次的瘟疫、战争、危机、新旧格局秩序调整转换完结之后,不论其结局孰胜孰败如何收场,人类文明进程却将极大概率不再延续持续了数百年的不断加速提速旧模式。

          与百年前人类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打两场世界大战相比,现在人类文明却已再也打不起一场大国直接冲突决战的战争了,五常乃至任何拥核国家间的正面对决战争,都极可能毁灭整个人类文明。核电站稍严重的安全事故,就都已经确凿无疑地造成了全球生态灾难,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这一轮瘟疫战争危机、格局调整转换之后,只要人类文明没有被核大战彻底摧毁,人类文明大概率将从持续了数百年加速快进的非正常、超常规模式,再次转入一种将持续数百年乃至更久的慢增长、停滞、衰退、恢复、慢发展节奏模式。

          这种模式才是宇宙、地球自然界,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长期以来更正常的常规模式。

          奴隶制、资本主义文明、商业文明模式下的文明怒放模式,虽然绚烂,却从来都难以持续。动辄将区域文明、全球人类驱入毁灭之困境。

          人类文明将在新生产力基础新技术条件下再次进入慢车道。一如两三千年前东西方人类区域文明先后经历奴隶制商业文明短暂的绚烂辉煌之后,都迈入长达千多年、两千年近三千年所谓漫长的中世纪。

          再过几年十几年,全世界都要逐渐适应慢下来。中国经历了高速赶超完成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基本现代化后,也将慢下来。这是技术全面跟跑并跑领跑后的必然,也是经济成为世界笫一,产出占据全球三四成影响幅射超过全球六七成之后的必然。

          人类文明自十五六世纪以来长达五六百年的全球化加速提速,将告一段落。三千年前在华夏区域内上演过的周革殷命、制礼作乐、周王天下等等历史剧集,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广阔舞台重演更复杂旧瓶新酒。

          全世界唯一延续了五千年的东方文明,能否引领人类从资本主义的野蛮血腥毁灭之路走出新路来?条件机遇与困难挑战并存。

          中国从现在开始,就时刻要思考一个问题:几年十几年最多二十年后,中国全面完成现代化赶超,全方位领跑之后,中国和世界将往何处去?

          中国崛起全面复兴已不可逆转指日可待,全球新格局与中国新方位已清晰可见。

          当仁不让也不容回避。

        • 家园 【原创】中国为什么资本主义走不通?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一直都在萌芽。资本主义在很多国家可以走得通,在港澳台新加坡华人地区也走得甚至好极了,但放大到中国,却就是走不通。甚至任何时侯那都大概率是死路一条,对中国而言是如此,对全球而言也是如此。

          资本主义是个不同阶段各有其极限边界的东西。之所以中心不断迁移,说到底就是极限边界决定地。所谓普世价值这东西,对资本主义而言,真地只是口号而已,永无真正落实之可能。

          当年的大英,如今的美帝一旦内卷内乱内斗加剧,立刻就祸延全球。一大批韭菜地变成乱泥坑,各种号称发展奇迹的明珠、小龙小虎,都变成各种落入发展陷阱之典型例证,不是停滞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是墨西哥化巴西化阿根廷化乃至海地化、乌克兰化、阿富汗化。

          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早期阶段的商文明过早过度发育,最终结局有三、四个种型。

          美洲印第安几大文明一个废土接一个废土的南迁。

          印度的从摩亨左达罗、哈拉帕直至今天的永恒停滞。一次次废土涅槃,永远陪跑。

          阿拉伯伊斯兰的从麦加——巴格达——伊斯坦布尔。

          以及埃及——以色列犹太——巴比伦及希腊环新月地带。

          都是一个个一次次早夭,无一例外。

          西方资本主义六百年冒险史,不但是罪恶累累,自身所付代价也极为沉重。积累的暴戾之气、堕落之性、毁灭之质,已然深入灵魂刻进基因。

          中国厚积薄发乃至"坐享其成″模式道路,与之相比,怎么看都更"高明″更具"合理性″一些。虽然,它更多地是由各种特殊性构造的某些历史必然性所决定地。

      • 家园 【原创】原以为已经一口气写完了。

        原以为写完了。

        但重读后,感觉还有大遗漏。

        暂定为:

        《克己复礼之三重奏与文明发展模式道路问题》(二)

        对华夏文明所谓三千年停滞、循环要作一番梳理,以彻底打破成王败寇思维下的西方中心史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