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在英国做脑血管瘤手术 -- 燕人

共:💬113 🌺113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就看出每年体检的重要性了,可惜我现在的家庭医生说:

            你们两口子的身体状态是我见过的最好的,50岁之前不需要做任何检查。

          • 家园 这样的下属简直是救心丸阿
            • 家园 与人方便 自己方便

              桥老师说得对。如果不是澳大利亚女孩坚持我去看医生,我今天能不能在这里码字两说。特别是疫情期间医疗系统压力山大。

              西方和别人讨论身体条件是大忌。她能开口,应该和以前一件事有关。一天她在项目关键时刻非常疲惫。我叫了车命令她回家休息。所以她可能有了印象和我讨论身体情况是可以的。

              另外我怎么对其他同事大家也看在眼里。关键时刻这些都会让事情沿不同轨迹发展。

              通宝推:GWA,
              • 家园 护士是“天使”

                看到你写的自己的接人待物的体会,和这个楼里许多河友的谈心贴,很感动,有不少的共鸣,就一并地来聊聊天吧:

                医院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它是人类在生死线上反反复复和来来往往的旅店,也是表现人生百态的最精彩的剧院。

                过去的一年,是我一生里与它亲密“接触”的一年,也是自己大开眼界,大获心得,大变性情的一年。可以讲许多故事和感触,言长笔短,试试看能不能分类来叙述,记些东西下来:

                护士都是真正的“天使”:

                我过去确实对护士这个群体缺乏认识,甚至有些误解和轻视,只对手术室的护士的技艺高超和见多识广有些耳闻。

                护士的类别和级别是千变万化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医院可以粗分为三种人: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而护士才是那里的主力军。

                他们男女都有,形形色色,从衣着上也是五花八们:

                有与主刀医生一样打扮的手术室护士,她们的气势绝对压碾过那些实习医生们。

                也有永远是衣冠楚楚,谈吐像个大集团的主管的贵妇。她担当着医疗团队的“总理”式的角色,名片上有几个不同医院的办公点,是教授团队里的真正的主角。她负责与我有关的,对于上下左右的一切联系,包括安排手术前后,与许多其它医生会诊的日程等,而且病房里的一切也都由她调度,是绝对的权威式人物。

                我在ICU里,白天遇到的是个被拉回来上班的退休老护士,绝对的“老油条”,碰到我这样不啃不哼的特别的对象,就如获至宝,再也不肯松嘴了。她全天坐在电脑台旁,无聊得拖住每个急匆匆路过的同僚话家常。但是她的业务能力却不得不让人服服贴贴:从几个枕头的摆放位置,到教我做的每一个姿势和动作,到观察我的微小反应,及时地呼叫有关的医生等等。最惊奇得是,她甚至能从刀口和洞口里判断出,教授在我的手术中尝试了那些新方法。

                晚上那位的则是个绝美的青春少女,非常敬业尽职,与年龄和形象完全不符合。她活泼开朗,总是开怀之笑,我觉得大概死神就是见到了她,才离开了我的吧。因为也是她发现了我术后的感染,抢救及时才脱离险情。她好像白天还在进修,可是夜里照样是用不完的精力。我一直在努力自理,让她去休息。可是后来却看到她却一直被别人拉去帮忙,还是那样地风风火火,真叫人赏心悦目!

                普通病房里,那就更不用提了:

                有把我推来推去,环游医院各个角落的俊男们(个个都是健美教练的体型,真不知道医院是从那里收集到他们的)。而且特别单纯和有趣,好几个人好几次,在带我路过那个不起眼的小门时,都会笑着提醒我:“千万别请我们带你进去看看,那里可回不来了呀!”我至今把“死”当喜剧看的心态,可能就是受他们的感染的吧?

                也有那位印象特别深的体态丰腴的黑姐妹(这个国家是不多见的),因为她笑声特别大,在除了时时的呻吟声和死死的静寂外的病区里,是无法不引起人注意的。我与她聊天时,她说自己不受有些同事的欢迎,因为自己和病人的话太多,音量大。我告诉她,实际上我们更喜欢这样的护士,我们自己已经够惨的了,非常需要看到和听到“笑”。我觉察到她有些自卑,因为从来不在我的病房的白板上签名,就请她也写一下。第二天早上,接班的白人护士婆当着我的面,质问她为什么换名字时,我大发雷霆,叫来护士长要了反馈表,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后来那些东南亚族的小护士都把这个老头子,当成了“香饽饽”,我变成了VIP。

                “与人方便,与几己方便”。确实是大实话。

                就是那些清洁的,送餐的,也都是些人间的“天使”,当你顾及别人时,别人都能感受到。是些鸡毛小事,她们也会悄悄地回报你。例如,我怕出丑,一直坚持自己上厕所和洗浴,病房就请一位印度籍的老护理来帮助我,她说:“我把你安置好在椅子上后就出去,你慢慢地自己洗,等你差不多时,盖上浴巾,我进来帮你处理背后。”

                就餐时,是护士们最手忙脚乱的,她们要喂几个病人,时间非常紧促。我就要求自己动手,但是确实力不从心,往往会留下不少食物。后来发现收餐具的就调整了次序,最早给我送,最后来收。而且后来还给送了筷子。

                累了,就此搁笔了。有机会再聊。

                通宝推:史文恭,光头佬,方恨少,龙牡,老树,风雪,方平,唐家山,rentg,PCB,宝特勤,
          • 家园 好一个“水过无痕”

            我们的经历基本上一模一样。

            极其偶然地发现致命的问题,幸运地遇到能帮助自己的医护,被专家视为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病人。

            希望我数年后也能“水过无痕”。

            通宝推:宝特勤,
        • 家园 我针对的是过度医疗的现象,

          条件好、不差钱的,感冒发烧就去医院,甚至打点滴,尤其是对孩子。

          医疗资源就这么多,轻症消耗得多了,留给重病的就少。公费医疗+救命不治病,能够保证医疗资源分配比较平均、医疗资源集中于重症。

          但凡抱怨这种医疗制度的,多是家里不差钱的。

          通宝推:GWA,
          • 家园 我前几个月抗出了肺炎

            本来是办公楼的空调太冷,吹感冒发烧,以为普通感冒,喝水休息抗。而且因为现在国内发烧看病必须去发热门诊测核酸,觉得麻烦,以为自己吃点药能搞定。

            结果一个星期还没好,去医药照CT,肺炎。以后再不敢随便自己抗了。

            • 家园 抗😄

              我父亲也是抗病派。他说你要和病痛斗,坚持不吃或少吃药。精神胜利法有时会起作用。

              但是人过四五十(因人而异),身体状况要走下坡路直至消灭。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心情会更好些吧。

          • 家园 同感

            我也非常同意你提出的看法:应该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重点放在救死扶危上。平时人们的保健和小病,是自费应该可以解决的问题。

            我老父就是一生都抗拒就医,甚至是自己老了得绝症去世后,政府还能退还给家人不少他生前积存下来的“余额”款(我不懂这是什么政策)。

            我自己在成年后直到自己这次动手术,与医生见面的次数也都是屈指可数的。我觉得,头疼脑热都是小病,都会自然地来来去去。

            到西方生活后,虽然处于最好的全民医保系统,自己还是听同事的建议,很早就办了家庭的私人保险。退休前也没有进过医院,因为觉得这本来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属于众筹自救类的有备无患的东西。如果大家都滥用得话,最后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 同感
              家园 医保每年上缴的钱,都有固定的报销份额

              这些份额可以累计到下一年。以河北城乡医保为例,前几年新农合门诊报销一年80元,这部分是固定的。城镇的要高出许多,以前一二百,现在的不清楚。而且部分地区城镇医保是根据个人情况每个月返还金额。时间长了,总会不少。

              按照现在的这种做法,大部分小病在医保额度内消费就可以了。而且即便是提高治疗,基层单位的报销比例也要高得多。问题只是,现在普遍重视,一定要挤着去上级单位……尽管上级单位通过限额和比例提高了消费基准,但是也架不住人多。

              就不说医学科普和医闹的问题了……

            • 同感
              家园 这就是北大李玲教授说的,关于医疗,只有免费、才能减少资源浪费。

              我现在非常喜欢这种分配制度,虽然自己是死交税、基本不享受社会福利的那批人。

              减少特权阶层的数量,在百姓内部尽量平均,把钱和资源花在最需要的人身上。不仅医疗如此、老人金制度也是如此。我虽然基本享受不到什么福利、也基本没去过医院,但是这种制度让多数人心安。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不说条件好的

            就说乡下,抗生素滥用、小病输液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不是这几年整改和执照的要求,指不定还要多厉害。哪怕有医闹也没见减缓。

            这是医学观念问题,也是利润问题。不过度,无钱可赚。一大盒氨酚黄那敏,赚不了两块钱。名牌会多一点,但还是没好到哪去。而且输液效果快,人家可以很快复工,不想耽误工作。

            现在发展社区医生、指定报销,也算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吧。

    • 家园 真是经历大难,必有后福。祝安康顺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