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谈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兴衰和政策背景 -- 七天

共:💬26 🌺16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浅谈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兴衰和政策背景 -- 有补充

    因为要辅导娃们功课,还要督促娃们用跑步机(上网课白天运动量不够),所以平时不愿讨论严肃话题。上周一看到有关乡镇企业的贴,跟了一个:七天:有关乡镇企业大量倒闭的原因,5年前我较详细地写过。,引出一串贴。由于是问答方式,因此内容虽然很多,但是比较乱,这里总结一下。由于时间久远,而且没有时间核实资料,所以非常粗糙,多有谬误。但是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请拿出实际的东西。现在河里的口水党太多,比较怕怕。

    ===========

    当时的乡镇企业大都是集体所有制,用以区别全民所有制。其所有权既不是全民、也不是个人,而是乡村集体,是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柱。乡镇企业的衰败(以下把“集体所有制”省略),是一连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由有专门针对农村的,也由针对全局的。

    一般来说,中央制定政策,应该是有配套的。拿走你的馒头,最起码要给你一窝头。然鹅,那段时间的政策,不仅不给窝头,回头再把你的粥也端走。在我看来,对农村影响比较大的政策有:87年财政包干、88年《土地法》、89年银行退出农村、92年南巡、94年分税制。一串天雷,把农村打进深渊。其中最大的雷,是88年《土地法》。而正是这个《土地法》,给中国带来了土地红线问题。

    ==========

    先从分地开始说起。

    有关分地,老西河的时候认真的讨论比较多,水平都比我高,这里不赘述。这里既然提到了乡镇企业,就说一下分地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用地权。

    分地之前,农民自主权有限。分地后,农民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因地制宜经营自己的土地。比如说粘土地,种田产量不高、费力不少,如果用来挖塘养鱼种藕,并开砖厂用挖出来的粘土烧砖,经济效益好的多。

    虽然从理论上讲,每个农民都可以自主的经营自己的土地,但实际上不可能(不能影响别人的地),所以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力在乡镇。

    也得多亏老一代农民深受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影响,对良田、粮食非常看重和执着。当时占用良田属于“败家子”行为,是受人唾骂的,所以当时的集体建设用地大都是坏地、而且占起来非常节制。如果当时的农民有现在的思维,用地权在乡镇一级的话,估计中国就剩不下什么耕地了。

    这个用地权含金量巨大。一亩地如果用来种田,一年也就是几十、几百块钱的收益,如果用来发展工商业,一年就是成千上万元的收益。所以农地一旦变成工商业用地,马上身价百倍。而且当时的经济是短缺经济,产出东西不怕卖不出去,所以你只要有地,银行就给你贷款,再加上60后大量成为劳动力,有地、有钱、有人、有市场。

    -------

    84年取消公社、设立乡镇,基层组织形式发生根本变化。以前公社掌握主要资源,统收统支,财税很简单,只有一个财税员。分地后,资源分散到农民手里,需要把税一个个收上来;乡镇做事也不能直接组织民工,收支都复杂了很多。所以84年撤销公社后,变成财务所和税务所,94年税务所又分为国税所、地税所。总而言之,政府规模大大膨胀了。

    机构膨胀这朵当时还很小的乌云,后来成了大问题。

    ---------------

    87年财政包干是中央财政困难的结果,基调是财权上收、事权下沉。

    80年代初,农民也是享受一点国民待遇的,国家财政不仅拨钱给农村搞合作医疗、还帮助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农村教育中央也给钱、村小也有公办教师。87年财政包干,乡里和县里签协议,按当年的产值定下一年上缴县里的提成(不叫税收,叫提成),逐年加码;而农村所有的事务全部由乡镇政府负责,连军烈属的费用都不拨钱了。

    虽然负担加重,但是地还在、银行还给贷款、孩子不断成长为劳动力,希望还在。

    然而一个更大的天雷正在路上。

    ==========

    84年取消人民公社,88年就开始反思,其中就包括反思乡镇企业发展过度的问题。摆在台面上的原因是土地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污染问题。根本原因是中央经济困难、而基层政府财政状态良好。

    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收走了乡镇的用地权。此后,乡镇变更土地用途,需先把土地国有化、变更用途,然后再以很高的价格从国家买回来。也就是说,土地增值这块收益被中央拿走了。

    失去土地使用权的乡镇企业也失去了银行支持。以前自己有地就可以发展企业,现在要先拿出几年的收益买地,风险大大增加,自然失去了银行的支持。

    89年开始,国家对乡镇企业减少税收、信贷支持,明确规定“乡镇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应主要靠农民集资筹措”。银行退出农村。

    工业用地那么贵、银行又不给贷款,再加上动辄20%的年通胀,靠农民集资如何发展工业?60后70后是中国的婴儿潮时期,8、90年代每年都有大量新的劳动力进入社会,没有新的就业岗位接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开始日益突出。

    既然用地权被收走了,基层政府的组织形式和职能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减少基层政府事权、精简机构),然而在调整的过程中64发生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了改开的牌坊,再也碰不得,于是反思调整做成了夹生饭:钱拿走了,包袱留下了。

    --------

    88年《土地法》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土地浪费和污染问题。

    前面说过,由于老一代农民深受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影响,对良田、粮食非常执着。占用良田属于“败家子”行为,是受人唾骂的,所以当时的集体建设用地大都是坏地。虽然有污染,但由于是自己的地,用起来也非常节制。

    88《土地法》颁布后,理论上流程应该是这样的:乡镇根据需求选好预备改变用途的地块,向中央申请;中央审核申请、丈量地块、国有化、变更土地用途;乡镇最后交钱把地买回来。

    然而,中国有几万个乡镇,以当时的通讯交通条件,累死工作人员也干不了这么多活。

    所以他们选择了最容易操作的方法:跑马圈地、成立开发区。你要办企业,到开发区交钱买地、否则免谈。这么一圈,就把大量的良田也圈了进去。而开发区外面的地,就算是坏田,你也不能用来干别的。

    由于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价值差别太大,所以大家都疯了一样圈地。然而由于地价太高,多数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很多地圈完了就在那里荒着。而那些进了开发区的企业,由于花了大价钱,而且地不是自己的,为了尽快收回成本,用起来没有任何节制,于是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污染问题。

    -----

    中央跑马圈地又导致了宅基地的失控。(待续)

    通宝推:思罔学殆,神仙驴,审度,袁大头,出云银河,乾道学派,四十千,mezhan,avalon,不如安静,很高兴,远风,审度,起于青萍之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欢迎提问,欢迎顶贴。欢迎有实质内容的支持和反对

    我刚刚已经发现一些错误了,但是没发改。

    家园 浅谈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兴衰和政策背景(续)

    在我的记忆里,80年代很少有宅基地占用大田的现象。基本都是在已有建设用地、边角地里腾挪。然而90年代开始,从支书到村民都想着如何占用农田划块宅基地,给我的感觉就是“不过了”。占用农田的宅基地要好得多,房子整齐、路也宽敞。与其攒着被国家收走,不如自己把它享用了。

    后来脑袋活的就想办法多占宅基地,在家里办作坊。既然国家“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百姓只好自己想法自救。

    --------

    92年南巡后,东南沿海获得了廉价的土地使用权、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而内地农村则承担了“守住土地红线”的“光荣任务”,于是1亿民工东南飞。

    那时的民工不叫民工,叫盲流。盲流的意思是从农村盲目流入城市的人。为什么是盲目流入?因为农村实在没饭吃,只好盲目逃离。所以民工不叫民工,叫盲流。

    上大学的时候听政治老师说,人代会上江西的代表都跟中央领导急了:一山之隔政策天上地下,再这样我们不干了。(然并卵)

    94年分税制,再一次“财权上收、事权下沉”。基层负担再次加码(每年的增长不算哈)。

    ========

    回头再说乡镇企业。

    前面提到,84年撤销公社导致基层机构膨胀,87年财务包干进一步增加了基层负担。这些钱从哪里来呢?大头是乡镇企业,小头是农民。

    然而88年乡镇企业失去了用地权,负担却不停地增长;农民的负担也在增长。

    农民负担增加导致购买力下降,农民购买力下降导致乡镇企业没有市场,乡镇企业困难进一步加剧乡镇财政困难。乡镇财政越困难,农民和企业的负担就越重,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完蛋。

    ------------

    然后基层政府的负担就完全压在农民的头上,就是臭名昭著的“三提五统”。负担加重导致种田赔钱,种田赔钱导致土地抛荒,土地抛荒导致公粮难收,于是基层政府开始收旧社会才有的“人头费”。从刚出生的婴儿到80岁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每年都要交几百块钱的“人头费”。

    ========

    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后,中央下文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要求农民负担不得超过产值的x%(个位数)。这又间接催生了产值注水问题。因为基层政府需要钱,上边不给,自己又不事生产,只能从农民手里抢。中央规定负担比例,就就虚报产值,然后从农民手里抢呗。

    然后呢,产值成了政绩,政绩出官。注水既能多收钱,又能升官。于是注水越来越严重。

    (完)

    通宝推:思罔学殆,待业矿工,四十千,冻雨,mezhan,很高兴,审度,远风,
    • 家园 好文章,提出了一般被忽视的原因

      不过,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规模、配套优势可能是内地乡镇企业无法匹敌的。即使没有这里所述土地因素,乡镇企业多半也是衰败,最多慢一些而已。

      通宝推:七天,桥上,
      • 家园 政府的作用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通过政策和资源调节实现平衡发展

        才是政府应该做的。否则的话,资源、人口高度集中在发达地区,也会造成大量的问题。

        比如说,沿海地区有区位优势,就让它自己发展好了,中央只管收税;内地通过资源和政策倾斜保持一定的人口和经济,尽量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这点上美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把政府部门、高校(包括名校)、医院等公共资源向落后地区疏散。

        • 家园 政府肯定应该调节

          不过就前些年而言,应该是国际竞争重于共同富裕,而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对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显然比向内地扩散更加有效。至于城市房地产行业则是另一个故事。

          工农业剪刀差与地区差异一样不公平,一直持续到胡温后期,工业强大了,取消农业税,才开始反哺农业。城乡、地区差异应该是同样的路数。这个大的规律是难以改变的。这种不公平给农村、内地带来的伤害和痛苦真的是血泪史,但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只能说国家发展起来了,就都没有浪费吧了。

    • 家园 花了不少力气写的。顶一下吧
    • 家园 88前原乡镇企业有几个是因为原先土地被卡搞黄的?

      88前原乡镇企业有几个是因为原先土地被卡搞黄的?

      经营能力有限利用率严重不足才是主流

      个别蒸蒸日上的还怕土地被卡?

      • 家园 88年以前压根没有土地问题,怎么被卡?

        至于经营不善问题,一直存在。上边有没有政策都存在。

        我这个贴说的是大的政策背景。

        中国这种国家,最大风险是政策风险,最大的红利也是政策红利。

        • 家园 分田到户前土地是集体的

          集体企业用集体用地,等于是左手到右手,因此没有任何法律障碍,最多是不要占用耕地,或者占用耕地了,开垦等量的耕地出来置换。

          分田到户后集体没有了土地,因此旧的制度没法执行,企业要扩大,只能走国家征收后再转让的模式,传统模式搞不定了。

          另外的问题是贷款。原来集体是所有者,银行不怕,哪怕经营情况不太好,毕竟乡镇有多个企业,有的好,有的差,好的差的都是集体兜底,因此整体风险可以说没有。

          承包到个人后,利润高的,承包人用五鬼搬运大法把钱搬回家,因为不能招人惦记。利润差的,承包人也用五鬼搬运大法把钱搬回家,因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共产党又不能把人当奴隶,找个人代持几年,又是一条好汉。

          于是没有几年,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行了,银行更是不敢贷款。

        • 家园 以前就存在的企业以后经营不善绝大多数也不是因为土地被卡

          以前就存在的企业以后经营不善绝大多数也不是因为土地被卡

          土地政策多了,对于下金蛋的鸡不利真能执行下去得2017后

    • 家园 形成“不过了”的氛围是最大的问题
      • 家园 分地后,农民自己掌握用地权直到88年

        各地分地的进程不同,就算从84年取消公社开始算,也是5年时间,但是没有造成耕地占用问题。

        结果自己不舍得糟蹋的耕地,被国家拿走糟蹋。然后就失控了。

    • 家园 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闲置厂房有的是衰败因损公肥私和经营不善

      “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闲置厂房有的是,衰败因损公肥私和经营不善

      很多小企业用宅基地也能生产

      90年代记事起各地荒废的工业园有的是,说用地被卡是扯淡

      当时要不要买不清楚,稍晚租赁即可入驻的不少,租金很低

      以前内地乡镇企业多为为半封闭小经济圈配套的,经济环境变化市场减少或被抢占,多数经营不善是正常的

      • 家园 被荒废的工业园是《劳动法》颁布后中央圈地成立的。

        至于价格,88年到94年,每年动辄20%的通胀,你觉得不贵,不意味着当时不贵。而且重要的是银行不给贷款,要农民自己集资。但是攒钱赶不上通胀速度。

        用宅基地搞生产的事我已经说过了:

        后来脑袋活的就想办法多占宅基地,在家里办作坊

        这也是圈地成立开发区后才发生的。

        当时的开发区,是房地产经济的鼻祖。中央用这个方法拿走了大量的利益,让农民们发现原来可以这么赚钱。从此土地增值收益、土地资本化收益的巨大利益,成了各级政府和私营企业追逐的对象。

        就像乱发文凭一样,最开始乱发文凭的是中央党校。然后其他学校才有样学样的。

        ------

        损公肥私和经营不善是破罐子破摔以后的事了。

        • 家园 损公肥私早就有,经营好坏看看领导水平就知道竞争力

          可以利用宅基地生产属于常识没什么吧

          损公肥私早就有,经营好坏看看领导水平就知道竞争力

          脱离了半垄断竞争环境,哪怕不贪污,残酷市场中绝大多数不搞的一塌糊涂才怪

          但好好企业故意搞垮各类资产便宜了大小贪官污吏太缺德

          • 家园 以前的宅基地没有那么大。很难搞生产。

            而且孩子结婚分家如果宅基地大的话,就划不到新的宅基地。

            当时的农民特别爱惜土地,宅基地控的很紧。

            宅基地放开是看到中央跑马把自己的地圈走了,红了眼,才拼命占。比如说谁家孩子上了大学,就会有人想法把这块宅基地名额占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